陶武平:我期待著觀韜中茂更加絢爛的明天

在律界,合併是許多律所尋求發展機遇的途徑。兩傢俱有影響力的律所合併,往往會在業界引起巨大反響。當然,合併不是簡單的“一併了之”,而是另一段新徵程的開始。如何處理好雙方在管理體系、制度設置、企業文化等方面的衝突,平穩渡過合併後的磨合期,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北京觀韜中茂律師事務所(下稱“觀韜中茂”)上海辦公室的主任陶武平律師,是首屆東方大律師,從20世紀80年代步入律師行業開始,辦理過眾多要案名案,名揚圈內外。

1994年,陶武平律師創辦了上海申達律師事務所。經過多年耕耘,申達成長為滬上老牌名所,擁有60多名執業律師,在訴訟仲裁、公司事務、海事海商、外商投資、勞動人事等法律服務領域享有盛譽。2016年8月,觀韜中茂與申達合併,開始了一段新的歷史。

律新社CEO王鳳梅訪談陶武平律師

(律新社視頻中心出品)

這兩年多時間合併後成效如何?律所轉型發展方面,高手們研發出了怎樣的高招?本期律新社《大咖來了》欄目帶您走進觀韜中茂上海辦公室。

走向合併是大勢所趨,是正確的選擇

律新社團隊來到遵義南路上的協泰中心,觀韜中茂上海辦公室目前佔據了這幢樓9、22、25樓三個層面,全體人員均在此辦公,一家律所兩處辦公的局面自去年底開始徹底結束。陶武平律師在位於25樓的新辦公室裡接待了律新社團隊,談到兩年多來的新生活,他很爽朗地笑著說:我沒有看錯。

王鳳梅:陶律師,您好!2016年您自己創立的申達所和觀韜中茂所合併了,很多人佩服您,合併時放棄了自己律所的名字,可見決心之大。這合併兩年多來,您如何評價這段新的歷程?

陶武平:我沒看錯。我們合作非常愉快!從談判到合併也就一個月,合併之後,進行全方位磨合,目前已經形成了全套制度,也正在步入快速發展軌道。

王鳳梅:今天其實也是陶律師第一次公開談當年合併,其實很多所目前也處於跟申達當年差不多的情形,希望您可以跟大家分享下當年的心路歷程。

陶武平:在律師界,合併這事絕不是輕率的決定。申達從1994年成立,從零開始發展到中等規模所,但始終未能擺脫律所規模不夠帶來的瓶頸,比如在一些重大項目、國企央企招投標過程中頻頻受挫。也是因為規模不夠,業務門類不全,缺少特殊領域的專家,導致對外的核心競爭力受影響,同時也限制了年輕律師的發展;另外管理制度相對欠缺,管理水平也與發展需求不相適應。

隨著我自己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感到自己的責任和壓力,這種壓力是來自辦案和管理上的雙重壓力。於是我一直在思考,怎麼樣給年輕律師、骨幹律師更好的平臺。

陶武平:我期待著觀韜中茂更加絢爛的明天

年過花甲,陶武平律師依然堅持辦案

所以我們下定決心要找全國有影響的事務所合併,來切實解決原申達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找過幾個合作對象進行洽談,但最終都沒有獲得實質進展。

觀韜所原本就是一家非常優秀的全國性律師事務所,近幾年也處在快速發展中。2016年4月觀韜所和上海市中茂律師事務所的合併,開創了京滬兩地律所合併的先河,拓展了律所合併的固有模式。事務所的合併說到底就是人的聚合乃至融合,因此和誰合作很重要。盛雷鳴律師在合併過程中所體現的眼界格局、務實高效,都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們能一拍即合,於是也就有了後面的故事。當時我就認定,與觀韜中茂的合併既解決了我們自身無法克服的發展瓶頸,又能夠有機會強強聯手,把一個平臺做得更大更強,那我們也很有事業成就感。事實證明,與觀韜中茂的合併是精彩的一筆,是正確的選擇。

1+1>2 成功闖關磨合期有高招

觀韜中茂與申達的合併,從數據上看也是一次皆大歡喜的結合:2016年年底,兩家合併財務報表,上海辦公室創收達1.78億,2017年在執業律師人數沒有大規模增加的情況下又提升到了2.4億,大大超出預期,在平穩渡過磨合期的同時實現了良性增長。

王鳳梅:通過這段時間的磨合,外界也看到了許多變化和提升,你們是怎麼去渡過合併之後的磨合期的?

陶武平:我覺得有兩個主要方面:一是合夥人之間的磨合,是首當其衝的,也是全方位的,包括大家工作習慣、思路、態度、做事的方式方法上的磨合,這方面我們做得很好。另一方面是律師原來的工作習慣與合併後事務所建立起來的規章制度的協調。我們都知道,小所靠人治,到了大所要講民主講法治,我們在規章制度建立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產生了“1+1>2”的效果。

王鳳梅:是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最重要的,況且又是那麼多優秀的律師,這些人在一起怎麼相處?並且處得好?

陶武平:出發點很重要,想問題作決定要端正動機,不忘初心,一切不要先考慮個人利益,要為事務所發展,從高處來思考、提出問題,那最後一定能解決問題。

合併後事務所即成立了執委會,執委會成員都是在權益合夥人中通過選舉產生的,我們所說的合夥人之間的磨合就集中表現在執委會這個層面。

合併至今,執委會很好地執行了定期例會制度。執委會例會採用“7+3”模式,除七個執委參會外,盛雷鳴律師作為觀韜中茂總所管委會聯席主任、我作為上海辦公室的主任,另外還有上海辦公室的行政總監三人列席會議。合併後前半年內執委會雷打不動每週開一次會,充分發揚民主,不到半年律所內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就迎刃而解。現在執委會也保持兩週一次的例會頻率,及時溝通情況發現問題商討對策。

回憶下來,起初很多次大家在執委會上對某個問題有不同意見,但在執委會這個層面大家都開誠佈公,把道理說透,最後總是能趨於一致。

磨合期的另一個關鍵舉措是

規章制度的建立,這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風控管理。對於一家律所來說,風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有不少律師多年來都是“野蠻生長”,已經形成的工作習慣缺乏規範性和職業性,很難匹配大平臺的管理模式。

陶武平:我期待著觀韜中茂更加絢爛的明天

年輕時的陶武平律師

平臺越大,風險意識也就越強,合併後事務所作了很多風控規定。包括原申達在內的很多律師一開始不習慣,認為管得太多太細,影響到了工作效率。

比如做一個盡職調查報告本來一星期可以出,但實行內核制度後,審核的合夥人可能會提出專業修改意見,修改完了再次內核,這樣一來一去時間就會比較長;再比如說出個法律意見,按原來申達的工作習慣,給律所主要合夥人看過蓋個章就行了,現在不僅上海辦公室要內核,有些還要上報到總所各業務條線內核委員會進行審核。

一開始我們很多律師對這種嚴格的內核制度有牢騷,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要求及磨合,他們理解了內核制度對事務所風控的必要性,更為重要的是,審核的合夥人所提出的專業意見也的確能夠讓他們心悅誠服。

以上只是一個例子,我們推行的許多規章制度,既有效控制了事務所的風險,同時也幫助律師改進了職業規範,提高了專業水平,特別是原申達的許多律師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對此我倍感欣慰。

王鳳梅:合併之後上海辦公室有什麼樣的變化?還有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申達與觀韜中茂合併之後,律師的個人收益有什麼變化?

陶武平:兩個所合併五個月後效益就顯示出來了。我們2016年8月合併,上海辦公室到年底創收達1.78億。2017年則達到了2.4億,提升35%以上。但我們的人數並沒有增加很多,雖然合併後也進來很多律師,大概從剛開始的150人增加到現在的200人左右,但我們選人有嚴格的門檻,現在更重視引進有專業特色的個人或團隊,這也是我們合併時達成的共識,不盲目擴張。

另外一個所謂敏感的話題,我覺得並不需要回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也是一個真理。新的平臺之所以能吸引優秀人才,合理的分配模式和機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出於商業秘密保護,我不能透露具體數據,但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目前在新的平臺上,無論是合夥人還是聘用律師的收益率肯定超過原來的申達,特別是對年輕律師而言,現在的分配機制和模式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你想,一個能夠給予業務提升和發展的平臺,一個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一個能夠得到社會認可的平臺,怎麼會沒有生命力?!怎麼沒有理由期待它會有一個更加絢爛的明天?!

穩紮穩打 律師要能在“刀尖”上泰然自若

雖然已年過花甲,陶武平律師覺得只要自己還辦得動案子就不會停下來,最近幾年他辦理的一些案子,都被他自己戲稱是“在刀尖上跳舞”,要想達到這樣的高段位,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對律師的專業要求也是全方位的。

王鳳梅:隨著科技在各領域裡的滲透,律師這個職業漸漸脫離了“萬金油”式的什麼都能幹的時期,在當下,年輕人要想在某個領域有建樹,應該如何切入、沉浸,最終才能成為一個大律師?

陶武平:首先,我覺得科技的發展比如人工智能的出現,能夠對律師的工作、律所的管理起到輔助性的幫助。但法律事務是極端複雜的,每個案件都是不同的,就連民間借貸,每一起都不一樣。在司法實踐中,很多借款案件裡的糾紛涉及的法律問題也很複雜。對於這些複雜的案件,我認為科技沒辦法解決所有問題,律師工作不可能完全被人工智能取代。

這麼多年很多人會問如何能夠成為一個成功的律師,首先要講清楚概念。律師業會接受兩個說法,一種是,這個律師知名度高;另一種,在某個領域中他是大家公認的專家,做這方面案子找他我就放心了。按我的觀點,這兩種律師都可以說比較成功。怎麼實現這個目標,

首先要立志,另外一定要鑽研,要通過辛勤勞動、長時間的積累,只有做好準備,你才能在機會來臨時把握住它。

現在社會上有些人渴望於盡早成功,但我覺得成功不在於一朝一夕,他一定要有積累的過程,成功是水到渠成的。

陶武平:我期待著觀韜中茂更加絢爛的明天

陶武平律師代理香港影星劉嘉玲案件

王鳳梅:大家非常容易看到一些鮮花和掌聲圍繞的東西,背後寂寞的東西大家都看不見,這個行業其實特別需要這種堅韌不拔坐冷板凳默默努力的過程。

陶武平:實際上在我們律師業,有些人雖然在社會上知名度不高,但在業內、在這個領域裡大家公認,他就是成功者,這樣的律師還是不少的。有的學科、門類有時候不容易進入媒體視野,舉個例子,社會比較關注的案件通常是訴訟案件,訴訟律師容易在社會上形成自己的知名度,非訴律師就不一定了,但你不能說這些人就不是優秀律師,不是成功者。

內外聯動 打造專業培養良好氛圍

王鳳梅:專業上的自覺,和風險把握上的直覺,這兩樣東西對年輕律師來說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講到專業化,合併之後在律所內部對年輕人的專業化養成方面有哪些策略?

陶武平:合併之後,我們在事務所的管理這塊,除了風控方面的管理,在如何提升律師專業素養方面也動了很多腦筋。在配合總所的基礎上,形成了8個業務部門,大家按照自己專業特長、喜好進行申報,便於執業過程中集中圍繞這類案件提供服務。

近兩年來,上海辦公室一直堅持進行每兩週一次的業務培訓。我們採用內外部資源結合的方式,有外聘的專家、學者,也有內部來自觀韜中茂其他各地辦公室,以及上海辦公室的資深律師給青年律師授課。青年律師對培訓的反響很好,讓他們覺得對自己的業務提升很重要。

王鳳梅:申達選擇了從中型所向大型所轉變。但我們也注意到,一些律師自己出來開個人所,您覺得律所的演變模式跟我們社會需求之間的關係,怎麼描述、匹配?

陶武平:不同律所從規模上說有大中小,但小所也有大客戶,大所也會有小客戶。從趨勢上看大中小所定位不一樣,小所只有在朝著精品的道路上發展才能生存,中大所的客戶資源比較廣泛,客戶的層次相對比較高,這種客戶小所很難接到。這就形成了所謂的服務對象的不同。但我個人覺得,雖然大家服務對象不一樣,但各有生存空間,這是一個生態,社會需求的不同分散到了不同規模的律師事務所,大家共同從不同角度、領域、方位來服務。

很難說清哪種模式好。但有一點,一個事務所的平臺大了,社會競爭力,律師團隊的核心競爭力會大於小所。

我覺得我們的律所還是會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這是由市場的競爭環境決定的。

總而言之,我本人經歷了上海律師業發展的三十年,也曾為申達所的何去何從思前想後,但我對2016年做出與觀韜中茂合併決定的正確性深信不疑。我相信這次合併擁有天時地利人和,而從合併至今的兩年多時間裡,這個平臺帶給我們的新的氣象,新的動力,讓我們真的有了脫胎換骨的感覺。我堅信,觀韜中茂有著更為廣闊絢爛的明天。

王鳳梅:感謝陶律師接受律新社的訪談,併為我們描述了從律師發展和律所發展之道;我們也將繼續關注觀韜中茂新發展!

陶武平:我期待著觀韜中茂更加絢爛的明天

律新社CEO王鳳梅與陶武平律師於觀韜中茂合影

採訪手記:

大律師之道

——律新社CEO 王鳳梅

一路見證觀韜中茂所合併,見證申達併入觀韜中茂,見證觀韜中茂不斷髮力,魚躍而升。

法律圈分分合合的事很多,人合一直是大家強調的第一要點。

都想做大,做大不易。做大不只面臨著跟別人的合作協同,更面臨著跟自己的合作協同。越是有成就的人,越是擁有獨立思考精神以及獨當一面的能力,必然自信。因此遇到不同觀點時,既往的成功都會讓大家形成習慣思維,本能都是自信而堅持,可是客觀上必須有人要放棄,或者協商中間道路,這就是合併最難的地方。原是為了發展更好的自我,但過程中要卻必須選擇放棄一些自我,這個過程對很多人來說,本來就是一種修煉。

之前訪問過觀韜中茂律師事務所總所管委會聯席主任盛雷鳴律師,上海辦公室執委會的周知明律師、錢曄文律師,大家都傳遞著一個理念,共同的價值觀。

這次訪問陶武平律師,又增強了一個感受。以人團結人其實很難,一定要用信念團結人,當大家都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為了更高的目標和更好的發展時,我們才會成為真正的戰友。

此外,我也很讚歎陶律師的狀態。大家都知道他是著名的訴訟大律師,參與過很多驚心動魄的大案審理,現在老當益壯,依然奮戰在一線。爐火純青的精湛技藝以及謹慎妥貼的行事風格,讓他一直深得圈內外讚譽。他送我一本老書,都是他之前的訴訟故事,他說一直想寫續集,就是一直忙案子,沒時間。

目前,他是律所主任,但是依然儘可能多地從事專業,也源於管理團隊高度統一協調,能堅持每週一開會,且在不爭吵的情況下達成一致,確實得益於價值觀一致,所以沒有巨大的思維差異,才能相看兩不厭。

正因如此,我覺得也能更好地理解,當初陶律師能在一個月裡完成合並,且申達名字不用再出現在新律所名字中。相信他看到的不是失去了什麼,而是得到更多的戰友和一個更大的具有希望的平臺。

每個律師都有做大律師的夢想,每個熱愛行業發展的大律師都想參與締造一家偉大的律所。如果兩者可以兼得,可謂人生幸事。

因此,可以理解為什麼陶律師還那麼英氣勃發,因為心裡還有夢想,而他們只是在新起點上剛剛啟程!

中國法律服務產業的春天剛剛來臨。這個建功立業的時代,一定會吸引更多勇士來鷹擊長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