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經濟學遇見網際網路

吳緒亮 騰訊競爭政策辦公室首席經濟學顧問

經濟學偶爾會被人戲稱為“憂鬱的科學(dismal science)”。這個標籤據說最早是由蘇格蘭學者托馬斯·卡萊爾生造出來的。在十九世紀中葉,詩歌被很多人認為是“歡快的科學(gay science)”,而彼時風靡歐洲大陸的經濟學家托馬斯·馬爾薩斯提出了悲觀的“人口危機理論”,因此被卡萊爾貼上了“憂鬱”的標籤。

斗轉星移,時光的年輪將人類帶到了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天然就是年輕人的樂園,處處洋溢著歡快的創新和造富神話。當憂鬱的經濟學遇見歡快的互聯網,會發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上篇:傳統經濟學還適用於互聯網行業嗎?

互聯網經濟的興起產生了很多看起來與傳統經濟差別很大的經濟現象,業界將其總結為略帶神秘主義色彩的所謂“互聯網思維”。一些學者和行業專家認為,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這些互聯網經濟現象,因此需要理論創新。果真如此嗎?

讓我們首先考察最流行的兩個互聯網思維:

(1)以免費為主要特徵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或盈利模式);

(2)以跨界競爭為主要特徵的互聯網競爭模式。

免費模式、增值服務與雙邊市場理論

雖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的諺語深入人心,但實際上自打有人類經濟活動開始,免費就一直廣泛存在,因此並不是互聯網經濟所特有。比如,免費的空氣,(看似)免費的公共服務,免費的商場洗手間等等。

但是互聯網技術使得交易成本(包括搜索成本、信息成本、金融支付成本等等)極大降低,這就使得免費現象在互聯網領域變得更為顯著。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免費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種邏輯:第一,非稀缺的物品,如陽光雨露;第二,收費成本太高以至於無法收費,從而造成所謂的“公地悲劇”;第三,部分人免費而另一部分人需要收費;第四,短期免費,但未來收費。

上述情形中,前兩種我們可以不作探討。在後兩種情形下,企業價格結構設計需要考慮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免費用戶組與收費用戶組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或者說收費用戶組為何要為免費用戶組買單。

具體到互聯網經濟領域,免費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一個是增值服務,另一個是雙邊市場。

增值服務模式的主要思想是面向海量用戶的基礎服務免費,但針對其中的某些高端用戶提供收費的增值服務,比如免費網絡遊戲中的皮膚收費,免費在線音樂中的高品質下載收費等等。

此時,企業價格結構設計需要考慮免費用戶組與收費用戶組之間的外部性(比如網絡效應、炫耀等等)、信息不對稱時的用戶篩選機制(誰會付費?)、用戶習慣培養(誰將來會付費?)、 “流量為王”與多產品外部性或範圍經濟(誰會為未來的其它產品付費?)等因素,從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互聯網企業免費商業模式的經濟邏輯。

而圍繞雙邊市場模式的經濟學研究成果實際上並非始於互聯網領域,最早的行業案例包括銀行卡、報紙、購物中心等等,甚至還可以包括遠古的集市。理論上關於雙邊市場本質的經濟學刻畫主要有“價格結構非中性”和“組間交叉外部性”兩種視角,但二者殊途同歸。

“價格結構非中性”指出,平臺所收取的總費用為收取買賣雙方的費用之和。如果買方和賣方用戶之間的交易量的大小僅僅依賴於平臺收取的價格總水平,這樣的市場稱為單邊市場。

如果交易量不僅取決於平臺所收取的價格總水平,而且還依賴於價格總水平在兩類用戶之間的分配情況,即當價格總水平保持一定時,交易量隨價格結構的變化而變化,則為雙邊市場。“組間交叉外部性”則強調平臺一側用戶數量的增加,會給另一側用戶的效用帶來提升。

互聯網平臺的價值,實際上就在於內化互聯網平臺一邊對另一邊的外部性。根據這一界定,大部分的互聯網企業都可以說是互聯網平臺企業,最典型的平臺免費商業模式就是淘寶、谷歌、百度等平臺賴以生存的廣告,此時免費用戶組和收費用戶組之間的組間外部性可以擴大彼此的需求或供給。

跨界競爭與顛覆式創新

同樣地,跨界競爭也不是互聯網經濟的專屬。傳統經濟也有跨界競爭,也就是管理學家所說的多元化戰略,但這是非常慎重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而到了互聯網領域,跨界競爭與顛覆式創新突然成了一個非常流行的現象,從零售到金融,從出行到外賣,到處都有互聯網企業縱橫馳騁的跨界身影,似乎無所不能,無往而不勝。

細分起來,互聯網領域的跨界競爭分兩種。一種是“我與你無關,但顛覆了你”,即本來處於毫不相干的另一個市場中的競爭者,突然就切進來挑戰你。比如,本來是做出行業務的滴滴輕鬆進入外賣市場,而本來是做外賣業務的美團悄然進入出行市場;

另一種是“我顛覆了你,但與你無關”,即我把你給顛覆了,但本意並不是為了顛覆你,完全是誤傷。比如,百年曆史的箭牌口香糖在中國銷量嚴重下滑,原因並不是益達,而竟然是人們忙著玩微信刷朋友圈,沒時間嚼口香糖了。同樣地,康師傅和統一方便麵銷量下滑也不是因為白象和今麥郎,而是因為美團和餓了麼讓外賣太方便了。

但是不管哪種類型的跨界競爭,從經濟學視角來看,本質上都可以用範圍經濟來解釋。嚴格按照範圍經濟的定義,同時生產不止一種產品時的成本低於分別生產每種產品的成本,那麼似乎不能很好的對應互聯網市場的跨界競爭現象。但如果我們考察範圍經濟的本質,即為什麼生產不止一種產品時的成本會低於分別生產每種產品的成本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這些不同產品會共用某些關鍵生產要素,從而分擔成本。正是因為這個邏輯,所以傳統經濟中的產品多元化戰略,往往會選擇與原有產品具有一定相關性的產品,即管理學家所說的橫向多元化。

回到互聯網經濟中來,為什麼跨界看起來這麼容易,正是因為儘管在產品或服務市場上可能看似毫不相干,但這些產品或服務會共用某些關鍵生產要素,從而能夠產生範圍經濟。

最常見的共用關鍵生產要素包括算法(軟件工程師)、計算能力(服務器)、數據、流量(用戶)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共用的生產要素必須要算得上“關鍵”,即對於成本的降低足以改變企業的經濟決策,否則無法產生範圍經濟。

由上述分析可見,在以稀缺資源配置為核心的經濟活動中,互聯網市場的免費模式可以運用基本的經濟學原理給予完美的答案。而關於互聯網跨界競爭,則可以用基於算法、計算能力、數據或流量等關鍵生產要素共用所帶來的範圍經濟來解釋。

此外,行業內還流傳有諸如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爆品思維、迭代思維、大數據思維、平臺思維、痛點思維、產品經理思維、長尾經濟、粉絲經濟、社會化思維等等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以及邊際收益遞增和共享經濟導致經濟學研究賴以存在的稀缺性消失、共享經濟下的產權分離導致產權理論失靈、信息的零邊際成本擴散導致信息的不對稱性減弱、互聯網精神對經濟人假設的挑戰、平臺經濟對企業理論的挑戰等等觀點,不一而足。

這些概念和觀點要麼似是而非經不起推敲,要麼同樣可以用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加以解釋。

因此可以判斷,現有的基本經濟學原理依然適用於互聯網行業的新現象。但是,這並不是說數字經濟的發展對經濟學研究沒有太大影響。實際上恰恰相反,數字經濟將要或正在改寫和重構經濟學的幾乎所有領域,甚至可以說,現代經濟學即將掀起一場數字化革命。

下篇:現代經濟學的數字化革命

數字經濟領域的迅猛發展和顛覆式創新正在深刻影響著現代經濟學的研究走向。

有經濟學家認為,“傳統經濟學遭遇挑戰,互聯網經濟學亟待研究”,“互聯網動搖傳統經濟學的基石”,“全部經濟學因為互聯網都要重寫”。也有很多經濟學家認為,互聯網並沒有改變經濟學的本質,現有的理論完全可以解釋所謂的互聯網思維。

美國經濟學家卡爾·夏皮羅和哈爾·範裡安在其名著《信息規則》中甚至認為,宣稱經濟理論不適用新經濟的人,很可能是沒有很好的掌握經濟學原理。

平新喬教授在為《信息規則》撰寫書評“新經濟的經濟學”時,也曾調侃道:“面對‘新經濟’的叩見,現代經濟學界如同一位在深山已經預先修煉了幾十年的方丈,笑呵呵地道來:客官請坐,我等你已達50年了。”

正如上篇《傳統經濟學還適用於互聯網行業嗎》所指出,互聯網經濟領域所湧現出來的諸多新現象,還是可以用現有的經濟理論來加以解釋,並沒有出現一些學者所擔憂的舊理論無法解釋新經濟的問題。

但是,這並不是說數字經濟的發展對經濟學研究沒有太大影響。恰恰相反,實際上數字經濟將要或正在改寫和重構經濟學的幾乎所有領域,甚至可以說,現代經濟學即將掀起一場數字化革命。

那麼,我們首先就需要統一對“革命”這個術語的理解。革命的本義是根本性的變革,而經濟學研究的根本性變革是什麼?這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

第一個層面,經濟學的本質可以歸納為成本與收益的取捨與權衡。第二個層面,成本與收益的權衡可以進一步刻畫化為約束條件下的最優化,特別是斜率為負的需求曲線約束下的最優化。如果將“革命”限定在這兩個層面,數字經濟似乎永遠也不會帶來經濟學的革命,實際上經濟學說發展史上的歷次革命也都算不上革命了。

再看第三個層面,如果經濟學的這些本質並沒有發生變化,但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經濟學研究正在面臨一場革命。而從我們現在可以觀察到的諸多跡象來判斷,數字經濟的發展很有可能正在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等各個方面,推動現代經濟學投入一場奔騰不息的革命洪流中去。

研究對象正在脫胎換骨

經濟學是研究商品或服務的生產、分發與消費的社會科學,重點關注經濟主體的行為與互動,以及經濟體系的運轉。雖然數字經濟的界定及其佔GDP比重的測度仍然存在很多技術上的困難,但毫無疑問的是,數字經濟的發展正對所有經濟主體及整個經濟體系都產生著深遠影響,整個經濟社會的資源配置模式、市場交易關係乃至企業內部管理的科層結構及治理方式等等正在越來越被互聯網改造。

甚至有人認為,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的邊界將會消失,因為未來整個社會經濟活動都將變成數字經濟。

經濟學研究是對經濟活動的一套自洽的邏輯解釋,而新的生產力需要新的生產關係和學說理論來描述。隨著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從狩獵畜牧社會演化到農業社會,由農業社會演化到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經濟學研究也在經歷著從古典經濟學到新古典經濟學再到新古典綜合派等等一次次革命,雖然每一次革故鼎新並沒有改變前面所述的第一個和第二個層面的經濟學本質。

很難想象研究對象正在發生天翻地覆變革的情形下,經濟理論沒有經歷相應的脫胎換骨。現在我們正從後工業社會向數字化社會或信息社會邁進,這一次變化程度之大和對經濟社會影響之深遠可能遠超歷次,因此也必將推動經濟學研究產生更大的一次顛覆性創新。

研究方法面臨重大變革

歷史上對經濟學影響衝擊較大的研究方法創新包括微積分帶來的邊際革命、經濟計量學、動態優化方法、博弈論等等。比如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博弈論方法的引入就徹底改寫了產業組織學的所有內容,催生了諾獎得主梯若爾教授所著的《產業組織理論》著名教科書並沿用至今。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目前至少在兩個方面有可能變革現有的經濟學研究方法:一個是人工智能,另一個是大數據。

人工智能對傳統的價格形成機制和資源配置方式可能會產生根本性影響,未來的市場設計和定價體系很可能都是由算法來驅動,現有的優化理論和博弈方法都需要據此加以變革。

與此相關的,當機器學習代替人類來進行經濟決策時,它的效用函數是否會和人類產生不一致,經濟人假設(以及對應到博弈論中的完全理性假設)是更加現實還是更不適用等等這些問題也會在將來出現。

而大數據的增長以及在此基礎上窮盡變量之間的關聯性來進行預測的機器學習方法的運用,更是對現有的基於從樣本到總體估計的統計推斷方法和基於因果關係推測的經濟計量方法均構成重大挑戰,甚至現有經濟計量軟件也將難以勝任而被一一淘汰。如何運用python或更復雜的語言去編寫機器學習等程序,很可能會像現在的高級計量經濟學一樣成為將來經濟學博士生的必修課程。

研究內容即將重寫改造

根據對《美國經濟評論》、《經濟計量學》、《政治經濟學》、《經濟學季刊》這四本經濟學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近五年所發表文章的初步統計來看,互聯網經濟相關的文章比例呈現顯著的逐年上升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