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你竟然在西湖邊刻了五個「到此一游」,差評!

都市快報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南屏山

攝影/@polaris250431

在三臺山東北面,丁家山西面,有一座麥嶺。

以前,那裡有大、小麥嶺,嶺上種了很多麥子。《西湖竹枝詞》說:“麥嶺風吹小麥花,古藤喬木路三叉。”

根據記載,蘇堤沒有修好時,要想從西湖的北山往南山去,最近的路,就是麥嶺了。

北宋以前,杭州城裡的官商、老百姓,往靈隱、上天竺進香,往往先到西湖坐船,到了湖西的赤山埠、茅家埠,泊舟上岸,再取道麥嶺,出洪春橋經九里松,往靈隱去。

麥嶺在當時是熙熙攘攘的燒香大路。

1090年3月2日,蘇軾、王瑜、楊傑、張璹相約,一起到西湖邊遊山玩水,在大麥嶺上,留下他們來過了的痕跡。

三臺山路側,有個字龕,高43釐米、寬38釐米。摩崖楷書豎行,共4行,10字,字徑7釐米。風化嚴重,肉眼已不可辨識,經摶拓尚可辨認全文。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大麥嶺,蘇軾四人提名。

題刻寫的是——

蘇軾、王瑜、楊傑、張璹,同遊天竺,過麥嶺。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大麥嶺,蘇軾四人題名,拓片。

蘇軾在西湖邊共留下五處“到此一遊”

《西湖志》裡記載,蘇軾在西湖邊留下的題刻,一共有五處,其中有三次都是他和王瑜、楊傑、張璹一起留下的。

龍井一處,寫的是“蘇軾、錢勰、江公著、柳雍同謁龍井辨才,元祐六年正月七日。”

龍華寺後一處,“蘇軾、王瑜、楊傑、張璹同遊龍華,元祐五年歲次庚午三月二日題。”

韜光庵一處,“蘇軾、張璹、楊傑、王瑜,元祐五年二月二日同遊韜光。”

下天竺一處:“楊繪元素、魯有開元翰、陳舜俞令舉、蘇軾子瞻同遊,熙寧九年九月二十日。”

但可惜的是,除了麥嶺上的這一處,其他四處沒有能留存下來。所以,大麥嶺上的題記,是杭州現存唯一可信的蘇東坡題記原物,相當珍貴。

那麼,和蘇軾同遊一起發朋友圈的三個小夥伴是誰?

楊傑,字次公,號無為子,據說對佛教蠻有研究。1059年,考中進士,後歷事宋神宗、英宗、哲宗數朝,任太常,歷禮部員外郎、潤州(鎮江)州官、無為知軍、兩浙提點刑獄。著有《無為集》共15卷。

王瑜,字忠玉。1082年,為江南東路提點刑獄。1090年,召為刑部員外郎,為御史所糾,改京西路提點刑獄。1099年,以京東路轉運副使知亳州。

張璹,資料更少,只知道是安隆人,字全翁。

蘇東坡,曾兩次到杭州當官,第一次是1069年,那年他36歲;第二次是1086年,53歲的他,又回到了喜歡的城市。

這四人“旅遊小組”,是蘇東坡第二次來杭州以後組建起來的,大家應該都是同事,很聊得來,就約著經常一起出去玩。

那時的蘇東坡,50多歲了,回到喜歡的城市,幹著喜歡的差事,心情好,更鐘情于山水,日子過得暢意無比。

挑個天氣好的日子,不幹活了,出去逛逛。他一出門,書童、茶童都要跟著,據說碰到風景好的地方,一落腳,茶攤就會擺起來。像大麥嶺這種,一高興,書桌一擺,留下題記,招呼書丹、刻工,也就刻了下來。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鳳山懷古

攝影/@錢塘之子

西湖邊,有很多有故事的摩崖石刻

以湖為界,西湖北面,叫北山;湖南面,叫南山。南山、北山,每一個山頭都有很多石刻,比較來說,南山更多一些。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畫意西湖

攝影/@西湖釣神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攝影/ @西湖邊蕩蕩

群星璀璨的九曜山與鳳凰山,同雷峰塔夜景,勾勒出一幅此景只有天上有的美妙畫卷。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西湖南線夜色

攝影/@胡鑑

這主要是因為南山大多是石灰岩,岩石硬度、厚度適中,刻字相對來說更容易;北山呢,以寶石山為代表,是火山岩,硬度太高,要刻字的話特別費勁。

所以,你看南山系的南屏山、鳳凰山、南高峰、吳山……隨便一座山挑出來說,摩崖石刻都很多。

請把手機橫過來看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製圖/李前芳

南屏山上

“失蹤”多年的兩塊石刻

今年,找到了!

西湖景區花港管理處最近出了一本新書——《杭州花港摩崖萃編》。

花港管理處副書記邵群,是西湖邊摩崖石刻資深研究人,她帶著文物科的工作人員,花了四年多時間,爬遍了南屏山、大麥嶺、丁家山……花港一帶的摩崖石刻,全部收集在書裡了。

邵群說,書裡還有個大驚喜,是他們忙活了四年多,一直到了今年,才找到的驚喜——南屏山上,新找到了兩塊摩崖石刻。

一塊,是清代阮元寫的,簡簡單單兩個字“荔峰”,卻把西湖邊都聽說過,但誰都說不清是在哪的荔枝峰,給了一個準確定位。

一塊,是北宋浦延熙留的和朋友遊南屏山的題記。這塊石刻,邵群說在文獻記載裡見過好多次,知道就在西湖邊,可是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現在,終於見到了真身!

1

這兩塊石刻怎麼找到的?

今年春天,花港管理處文物科副科長倪小蒙,在網上看到一篇遊記,是一位喜歡爬“野山”的杭州驢友奚大哥寫的南屏山遊記。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南屏

攝影/@朱克增

爬“野山”,就是不走遊步道,專挑沒什麼人走的野路子穿山。

爬了南屏山,奚大哥把一路上的所見,都拍了下來,其中一張照片,拍的就是阮元寫的“荔峰”。

看到照片,倪小蒙聯繫了奚大哥,第二天,兩個人就碰頭,一起上南屏山,去看石刻。

那地方,一般人真是沒法找到。雖然就在南屏山腳,但要離開遊步道,樹林下,蔓藤間,深一腳淺一腳地繞到一塊崖壁下,再鑽進去,乳白色的崖壁上,仔細看,才會瞅見兩個大字。

奚大哥一得意,說再往山上走,他還看到過一塊石刻,問了好多人都說沒聽過,又帶著倪小蒙去找。去了一看,是北宋時,浦延熙留下的。

現場去看到以後也不能馬上“蓋章認定”,花港管理處前後花了很久才確認,圖書館查文獻,按圖索驥,再印證,花了很大力氣後,才很有信心地說——

南屏山上,新找到了兩塊摩崖石刻!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斜陽出南屏

攝影/@小湖胡

2

荔枝峰在哪?阮元明明白白告訴你

阮元寫的“荔峰”石刻位於南屏山荔枝峰山腳處,現章太炎墓後方山林中。

字龕高30釐米,寬50釐米,摩崖隸書橫行,字徑15釐米,題款字徑5釐米。

題刻寫的是——

荔峰 阮元題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清 阮元“荔峰”

阮元,雖然比不上白居易、蘇東坡有名,但西湖三島之一的阮公墩,就是他主持西湖疏浚時,用湖底淤泥堆築出來的。

阮元很有才,據說八歲就能作詩,寫出“霧重疑山遠,潮平覺岸低”這樣的妙句。成年後,一躍成為清朝名臣、學問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史家、書法家,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很多人不知道,阮元還愛好金石。

他在浙江做官時,主持搜訪兩浙地區金石文字,派工摹拓,在1805年編撰成書,就是有名的《兩浙金石志》。金石圈裡至今把他當“祖師爺”看待。

《兩浙金石志》收錄的金石銘文,種類很多,有石刻、碑文、造像、塔記、經幢、題字、磚文、鍾銘、銅器、印文等。目錄統計共六百五十八種,實際所收六百八十種。

南屏山上很多石刻,書裡都找得到,比方說司馬光寫的《家人卦》,新發現的浦延熙題名,書裡都沒落下。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北宋 司馬光書《家人卦》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南屏山,米芾“琴臺”,拓片。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清 南山亭 題刻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清 乾隆御書 琴臺詩碑

有意思的是,阮元自己也在南屏山上寫了兩塊石刻,可書裡都沒有提,可能是不太好意思吧。

雖然沒收進書裡,但阮元這個“荔峰”寫得真好,字體舒張,典雅,字跡清晰,文物科的工作人員都說,是不可多得的良品。

這塊“荔峰”現身,它還有個最重要的作用,是終於可以說明白荔枝峰在哪了。

在古文記載中,“荔枝峰”三個字經常出現,比方說寫到章太炎墓,是葬於荔枝峰下。邵群說,大家一直都很奇怪,明明是南屏山下,為什麼要寫荔枝峰?

現在,找到阮元寫的“荔峰”,一下就明白。

古人對山頭分得很細,每一個山頭都有自己的名字。我們現在望過去,連在一起的,一座九曜山,一座南屏山,但沒人注意,兩山之間有個鼓起的小山峰,那就是荔枝峰。

從遠處望過去,圓鼓鼓的一個小山峰,就跟一顆圓荔枝一樣。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荔峰”一現身,相當於阮元明明白白告訴你,這裡就是荔枝峰啊。

“荔峰”石刻,現在的地方是很荒蕪,不過據推測,清代時它可能是在山路邊的。前兩天,我們轉來轉去,發現石刻往東面去,地勢平坦,隱約是有路的。可能,南屏山以前的山路就是這裡,大家從九曜山往南屏山去,就從荔枝峰的半山腰穿過去。而“荔峰”,就寫在山路邊上。

3

浦延熙是誰?范仲淹是好官的證人啊

浦延熙的題記,在南屏山北側荔枝峰山腰處。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南屏山,浦延熙,題名。

摩崖為隸書豎行,字龕高96釐米、寬60釐米,字徑12釐米。保存狀況良好,字跡清晰。

題刻寫的是——

宋皇祐辛卯,歲季秋既望,浦延熙、李喬遊南屏山題記。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南屏山,浦延熙,題名,拓片。

宋皇祐辛卯,是1051年。季秋既望,指的是九月十六。這一天,浦延熙和李喬,一起遊南屏山,留下了這塊“到此一遊”。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好奇,這兩個人是誰?

李喬,生平無考。至於浦延熙,生卒不詳,可以確定的是,他官至員外郎。員外郎,在北宋屬於正七品官階,普通小官。

聽上去很平淡無奇的一個人,但就因為,在那一年的那一天,他逛了南屏山後,留下這麼句話,反倒是給歷史上另一個人,當了回證人。

那個人,是范仲淹。

1049年,61歲的范仲淹來杭州當知府,結果,到了第二年,不止杭州,兩浙路(大致包括浙江全境、江蘇南部、上海)都趕上了大饑荒,“道有餓殍,饑民流移滿路”。

當年的饑荒,嚴重到朝廷不得不下詔令,說“兩浙流民,男女不能自存者,聽人收養,後不得復取”。

在杭州當知府的范仲淹,想了個救災辦法,就是後人所說的“荒政三策”。

三策,一個是提高糧食價格。聽說能賣高價,各地商人都運米來杭州,從而確保了有糧供應。而且,等到杭州城內糧食爆滿,商人只好降價,災民大大得益。

一個是大興土木,比如修寺廟,災荒之年,工價便宜,既節約成本,又給災民提供就業機會,解決災民流離失所之苦。

一個是賽龍舟,興旅遊。比賽要用船,賽船要人力,工作機會又來了。而且,看龍舟比賽的遊客也來了,吃飯、住宿都能賺錢。

用“三策”,讓災民自己行動起來,幹活養活自己,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但當時,朝廷非議很多,有人彈劾他,說民不聊生了還大興土木。朝廷很快派人來查辦,派來的京官,可能就是浦延熙。

浦延熙到了杭州,按理是來“找碴”的,可一看,其它州府餓殍盈野時,杭州卻是“里巷康衢,垂髫怡然”,心悅誠服,說杭州“是歲兩浙惟杭州民不流徙”。

杭州城好好的,浦延熙就放鬆下來,到西湖邊遊山玩水,挑了個好日子,上了南屏山。

別看現在名氣小,以前南屏山可是風景絕佳之處。

明代僧人釋大壑所撰的《南屏淨慈寺志》說:“武林山水,西湖最勝;西湖山水,南屏最勝。”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南高峰鳥瞰秋色

攝影/@辰曲14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南屏晚鐘

攝影/@杭州大林

也託了淨慈寺的福,南屏山在當時,遊人紛至沓來。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說南屏山上“小有天園”,風景、建築一時集萃,稱得上珠聯璧合。如今的南屏山,“小有天園”只剩遺蹟,但山腰石壁的刻痕依舊,遠眺西湖,秀美還在。

可能,浦延熙也沒想到,一時興起留下這句題記,還給范仲淹的政績留下了佐證。

西湖邊的群山上

還有哪些有意思的摩崖石刻?

我們在西湖南山系裡,找了石刻最多的山,又請了每個山頭的文物“管家”,挑最有意思、最有故事的摩崖石刻,介紹給你聽。

4

鳳凰山:宋高宗趙構“忠實”是寫給誰?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鳳凰山下八卦田

攝影/@dongmingqiu

老杭州都知道,杭州以前有個聖果寺(也曾名勝果寺),在鳳凰山和將台山相交的笤帚灣盡頭。聖果寺,早已被毀,但宋高宗趙構,在這裡寫了一塊“忠實”,至今還好好的。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鳳凰山,宋高宗趙構“忠實”。

“忠實”,楷書平列,高92釐米,寬182釐米,字徑85釐米。因為以前有一座忠實亭(已毀),所以至今,“忠實”二字清晰可見。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鳳凰山,宋高宗趙構“忠實”,拓片。

1147年,宋高宗趙構,為什麼要在聖果寺,寫下這麼兩個字?

鳳凰山管理處文物科科長洪俊,說趙構當時是什麼想法,他沒寫下來,現在沒辦法很確定地說,只能推測。

那麼,我們來推測一下。

1147年,趙構剛好40歲。一種普遍說法,說他20歲坐上皇帝之位,35歲殺死岳飛,五年後,眼看著朝廷無心腹之人可用,不知是不是懊悔,又想起了岳飛,提筆寫下了忠實二字。

還有種說法,洪俊說,要從寫字的地方來考慮。

南宋在杭州定都後,聖果寺改成了殿司衙,是南宋禁苑,皇宮的服務機構尤其是御林軍,就駐紮在這裡。

另一種說法,趙構的“忠實”就是寫給御林軍看的。

大家都知道,趙構的祖輩趙匡胤,以前就是御林軍,後來造反當上了皇帝,從此,宋代重用文官,對武官始終帶有戒心,生怕歷史重演。“忠實”寫給御林軍,希望他們忠實於君王,也就是趙構。

但也有可能,趙構是希望昭告天下,子民團結一心,從連年征戰中恢復起來。

都說“忠實”是趙構寫的,但它有個缺憾——沒有落款。你去看,就在“實”的左下角,一塊小長方形,應該是落款被鑿掉了。

為什麼?

明代《成化杭州府志》裡說“勝果寺有宋高宗忠實亭石刻,在鳳凰山之右,或即此書也。”表明字是趙構寫的,但沒提落款的事。

到了清代,阮元編的《兩浙金石志》裡,才提到了“舊本有款,不知何時鑿去。”清代《鳳凰山聖果寺志·雲居聖水寺志》裡,進一步講到“旁有金玉圖書款,今存空隙。”

這麼來看的話,很有可能是,趙構畢竟是皇帝,寫的是金落款,被人給偷偷鑿走了。

5

慈雲嶺上:“乾坤一望”為啥寫兩遍?

洪俊說,他一直都想去明代,問問書法家洪珠,同一句“乾坤一望”,同一個山頭上,為啥要寫兩遍?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慈雲嶺,洪珠“乾坤一望”。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慈雲嶺,洪珠“乾坤一望”,拓片。

一塊在老玉皇宮內,一塊在遊步道上,連字體都一樣。

洪俊想來想去,說可能慈雲嶺改過道,路邊寫了一塊,改道了,不甘心又回來路邊寫了一塊。

明代時的杭州城,進城要麼走復興路第一碼頭,要麼走虎跑路、萬松嶺,最近的路就是慈雲嶺,八卦田上,翻山到西湖邊。就是因為走的人多,把起初彎彎曲曲的小路,拓寬,修得更好走了。

那時候的慈雲嶺,站到頂上,一面是西湖,一面是錢塘江,那真是乾坤一望,杭州的風景都在了。

所以,“強迫症”洪珠連著兩趟,一定要把“乾坤一望”留在人人都看得到的山路邊。

6

萬松書院:有美,是因為有美景啊

萬松書院的芙蓉岩石壁上,有個落款“遂寧張鵬翮題”的兩個大字“有美”。有美,意思就是這裡有美景啊,一眼望出去,整個西湖盡收眼底。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萬松書院,張鵬翮“有美”。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萬松書院,張鵬翮“有美”,拓片。

懂得賞景的張鵬翮,也不是個簡單人物。他清代第一清官、治河專家、理學名臣。清代第一清官,可不是隨便叫的,他“不避權貴,人皆憚之”,先後兩任皇帝都誇他。

康熙帝說他是“天下廉吏,無出其右”。雍正更誇他是“志行修潔,風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

7

吳山上:有杭州最早的摩崖石刻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吳山晚霞

攝影/@天風閣

天天有人爬山、跑步、遛鳥、打太極的吳山上,也“藏”了很多摩崖石刻。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吳山,寶成寺,麻曷葛剌造像題記1。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吳山,寶成寺,麻曷葛剌造像題記2。

杭州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就在這裡。

它寫於840年,唐開成五年,距今已1100多年了。

寫的是什麼呢?

大唐開成五年六月十八日,XXXX,嶽道士邢全(有爭議)錢塘縣令錢華記,道士諸葛鑑元書。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吳山,青衣洞唐開成題刻,拓片。

具體來說說,有爭議的這個“全”字。

有人說是“念”,有人說是“盦”,有人說是兩個字“令文”。清代時,阮元在《兩浙金石志》裡也表態過,他認為是“全”。

吳山管理處有位對摩崖石刻蠻有研究的工作人員,叫王興臣,說唐代時,邢全和錢華,一起來遊吳山,那時的吳山不像現在這麼繁華,道士特意選了個清靜優美之地,玩得高興,就寫了下來。

8

浙江體育會摩崖:秋瑾這些朋友是講義氣的

吳山的西面,有個寬15米的“雲山萬古”,是中國體育史上唯一一個石刻。

題記上說:

中華元年,浙江體育會成立,聖水寺僧大休捐山地,王君湘泉贈山岩,供摩崖用因題四字,以志不忘。永康呂公望記,寧海葉頌清書。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吳山,浙江體育會摩崖。

1912年,辛亥革命取得勝利後第二年,原光復會浙江軍政要人員朱瑞、呂公望、葉頌清、沈鈞儒等刊刻題記,並重建了秋瑾創辦的體育會,重建後的浙江體育會也是我國近代最早的體育會之一。

浙江體育會重建後,開始逐步展開一些體育運動,目的不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改變積弱積貧現狀。

1915年10月17日,浙江體育會和教育會聯合在杭州高級中學舉辦了第一屆聯合會操。會操表演後還頒發了秩序獎、組織獎、運動獎等獎項。現在每年十月,全省各中小學召開的運動會,就起源於此。

9

忠孝節義:一個字高2米!

吳山上,有幾個大字真的很大,“忠孝節義”大字楷書,一個字高2米!一個人站過去,壓根護不住一個字,王興臣說,可能是杭州的摩崖石刻裡,單字面積最大的。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吳山,忠孝節義。

左看右看,字大是大,好像並沒有很美?王興臣說,沒辦法啊,寫字的人是個武官,半路才學書法的。

徐慶超,1795年,乾隆年間最後一年中的武進士,授藍翎侍衛,後來一路升為閩浙陸路總兵。

記載裡說,徐慶超從小喜愛武術,長相魁偉,身高8尺,力氣超群,武藝高超,什麼都好,但可惜,不識字。他小名“徐狗四”,一聽就知道,窮人家孩子。

就因為不識字,在朝廷裡常被嘲笑,他憋著勁天天勤學苦練,終於練就書寫大字的功力,尤擅書別具一格的“壽”字,吳山上的大“壽”也是他寫的。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吳山,壽。

武夫出身,寫起字來和文人不一樣,寫個大字,專門挑崖壁大的地方,不然施展不開。寫多了,大家對他的評價也改了,說他“善武又能文,作書如用兵”。

慢慢地,粉絲也有了。他有個部下叫湯貽芬,不但給他畫了幅像,叫《春波洗硯圖》,還跑到“忠孝節義”旁,寫了讚詞,實力誇他寫得好!

最初不識字的徐慶超,到了晚年,竟然還出書了,寫了本《字林便覽》,後人作詩讚頌:“得之興愈酣,下筆龍蛇走,剛柔異歐虞,筋骨判顏柳。”

可以說,憑實力翻身。

10

煙霞洞:都說煙霞此地多,你有沒有來看過

老杭州都知道,石屋洞、水樂洞、煙霞洞是“煙霞三洞”,尤其是煙霞洞,洞裡的石刻造像鼎鼎有名。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煙霞洞。

煙霞洞,是由石灰岩溶蝕而成的天然洞穴,是西湖邊最古老的洞壑之一。洞深30米,從外到內逐漸收縮,進了洞抬頭看,頂上密佈大小玉乳,陽光映入,閃爍五色異彩,宛如煙霞。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煙霞洞造像群

攝影/@奕樂樂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五代吳越煙霞洞伏虎羅漢造像

攝影/@奕樂樂

很多人說,它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所以洞前豎了個碑,寫著——

“煙霞此地多”,落款是“光緒二十二年南林沁園甫 金燾題”。

苏东坡,你竟然在西湖边刻了五个“到此一游”,差评!

煙霞洞,煙霞此地多。

錢江管理處文物科工作人員楊宏偉說,光緒二十二年,是1896年,說明石碑距今最少已有122年。

金燾是誰?

先說他父親金桐吧,湖州南潯金氏家族發跡的第一代人,是南潯“八牛”之一。(清末民初,南潯出現一大批富商,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之說。財產達千萬兩白銀以上者稱之為“象”,五百萬兩以上不過千萬者,稱之為“牛”,其在一百萬兩白銀以上不達五百萬者則稱之為“狗”)

家底雄厚,金燾也爭氣,16歲中秀才,先後任縉雲縣學訓導、中書科中書、通奉大夫,後來繼承父業,開辦“金嘉記”絲行。曾兩度出遊歐美,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把大部分子女送去英國留學。他的子女很多成了藝術家。

比如大兒子金城,民國初年畫壇領袖人物,曾與張大千並稱“南張北金”,也有說與吳昌碩並稱“南吳北金”。他也是我國第一座國立博物館“古物陳列所”創意的提出者和直接經辦人。

女兒金章,專攻西洋美術,有《金陶陶女士畫冊》《金魚百影圖卷》傳世,著有《濠梁知樂集》。

金章的兒子,也就是金燾的外孫王世襄,是近代著名文物專家、文物鑑賞家、收藏家、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文人世家喜歡的“煙霞此地多”,胡適也看中了,來煙霞洞租了房子,小表妹曹誠英也跟著就搬了進去,替胡適做飯、洗衣、聊文學、寫白話詩。兩人過著神仙眷侶般的日子。

胡適一直把住煙霞洞的三個多月,視為一生中愛情最溫馨的“神仙生活”,還寫了一首《煙霞洞》:“我來正值黃梅雨,日日樓頭看山霧。才看遮盡玉皇山,回頭又失樓前樹。”

記者 劉雲

製圖 李前芳

製作 羅禕 張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