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嚴死」,離中國人還有多遠?

“尊嚴死”,離中國人還有多遠?


想要拒絕插管、換血、過度治療的中國人,並沒有其他選擇。

在醫療產業的黑暗面不斷衝擊人們視野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自己應該如何走向生命終點。

在以治癒性療法為主的中國,生命的終結似乎天然就是負面的。插管、換血、生命維持……這些很多時候僅僅是為了續命的做法卻為臨終患者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痛苦。

很多人覺得“如果是自己決定,寧死都不遭這個罪”,表示一定要“死得有尊嚴”!

“尊嚴死”,離中國人還有多遠?

也有一些人開始試圖掌控自己生命終結的方式。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曾公開表明拒絕插管,希望死亡“儘可能快且毫無痛苦”;

“尊嚴死”,離中國人還有多遠?

在國內,也有一些人開始推廣“尊嚴死亡”。但掌握死亡,並不比選擇出生容易。在家庭經濟、社會觀念和醫療規範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普通人想擁有一個“安寧的死亡”,比想象中更加困難。

死不安生的中國人

“有尊嚴地死亡”往往和兩個概念脫不開關係:“安寧療護”和“臨終關懷”,而這些在中國並不是新鮮名詞。

中國第一個臨終關懷研究中心成立於 1987 年,早於許多國家。國務院 2006 年的發文《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中將“支持發展老年護理、臨終關懷服務”作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六項重點工作之一。

“尊嚴死”,離中國人還有多遠?

然而,中國的臨終關懷服務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令人擔憂。提供服務的醫療機構和護理院規模小、總數少,只能滿足 15% 的市場需求;大多數機構都集中在北上廣深和武漢、成都等一二線城市,中小城市和農村居民幾乎享受不到。

護理質量更不容樂觀。《經濟學人》雜誌社發佈的《2015 年度死亡質量指數》中,中國的死亡質量得分在 80 個國家中排名第 71 位,遠遠低於蒙古、越南和津巴布韋這些“低收入國家”。報告認為主要原因是中國“治癒性療法”仍佔主要地位。

一個有尊嚴的死亡,真的這麼難嗎?

“尊嚴死”到底有多難

正式推廣臨終關懷和緩和醫療長達十年之久的中國,醫療手段和觀念依然相當落後。

問題首先出在“止痛”上。

安寧療護的首要目標就是減輕末期患者的生理痛苦。但在中國,患者本人的“疼痛”感受往往不被看重,“忍痛”成了褒義詞,用於止痛的阿片類藥物卻遭遇了極大的汙名化。

比如最主要的鎮痛類藥物嗎啡。由於是鴉片提取物,嗎啡受到了嚴格的國家管制,中國民眾對其的想象往往和“毒品”緊密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