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崛起「中國數谷」


內蒙古崛起“中國數谷”


2016年10月,內蒙古獲批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近兩年來,內蒙古搶抓戰略機遇,依託得天獨厚的基礎和優勢,大力實施大數據戰略,將大數據、雲計算產業作為培育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和地方經濟轉型的新引擎,提出構建“數字產業生態”的發展思路,“中國數谷”初步建成。 據工信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水平評估報告(2018年)》,去年內蒙古大數據發展指數較上年提升5位,增速在西部12個省市位列第二。

擦亮“中國數谷”名片

得益於獨特的自然和區位條件,內蒙古堪稱“大數據中心的首選之地”。在中國數據中心產業發展聯盟的評選中,呼和浩特市和烏蘭察布市先後獲評“最適合投資數據中心的城市”。

據內蒙古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學會會長蘭惠介紹,由於對氣候環境、電力資源和地質安全等有特殊要求,大型數據中心適宜建在“高緯度、富能源”地區。內蒙古高度契合這一要求:年平均氣溫在0至8攝氏度,是數據中心運行的較適宜溫度;能源電力資源保障充分,電價最低僅為0.26元/度;地質結構穩定,能保障大型數據中心的穩定運行。

2017年,內蒙古成立了獨立的正廳級大數據管理單位——內蒙古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形成了大數據發展的強大合力。同時,內蒙古還針對企業落地、人才引進、稅收政策、產業資金等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並設立了20億元大數據產業引導基金和1億元大數據發展專項資金,全力培育和扶持大數據發展。

目前,內蒙古已成為國家電子政務雲數據中心北方節點,三大電信運營商、華為、阿里巴巴、蘋果等行業巨頭的數據中心,以及公安部、教育部、中國銀行等機構的災備中心紛紛落戶。截至2017年底,全區大型數據中心裝機能力突破100萬臺,位居全國首位,擦亮“中國數谷”名片。

  構建數字產業生態

依託大數據,近年來內蒙古著力構建“數字產業生態”,出臺了《大數據與產業深度融合行動計劃(2018-2020年)》,啟動“萬企登雲”工程,推動企業管理上雲、業務上雲,提升傳統產業的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催生出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現代供應鏈等新興業態,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正逐步形成。

作為全國唯一的區域性網絡協同製造雲平臺,內蒙古被工信部確定為國家互聯網和工業融合創新試點。包頭市經信委副主任王俊峰介紹說,截至今年初,包頭市已累計完成機床數字化改造485臺套,重點企業已通過局域網聯網設備602臺套,不僅降低了成本,還提升了設備穩定性和生產效率。

大數據領域創新創業也呈現井噴發展的態勢。在呼和浩特雲計算大數據創客中心,100多家大數據、雲計算方面的中小微企業已經相繼入駐,入駐率達90%以上。內蒙古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局長鬍豐表示,近幾年,內蒙古在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技術開發、產業融合和創新應用等方面成效凸顯,正以和林格爾新區為核心區,逐漸形成良性增益的“數字產業生態”,打好現代數字經濟的發展基礎。

 探索社會治理新模式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瞭解到,近年來,內蒙古還重點推進政務服務、生態環保、精準脫貧等領域的大數據應用,提升政府治理現代化水平和民生保障水平,探索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新模式。

在政務信息整合共享方面,內蒙古加快建設省級政務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和“雲上北疆”大數據雲平臺,匯聚政務、行業企業和互聯網數據,提供數據治理、數據交換、應用承載等“一站式”服務。去年底“互聯網+政務服務”區級網站已經上線,35個部門317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網上辦理。

在內蒙古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平臺上,覆蓋12個盟市、500多家企業的環境監測數據實時顯示,汙染源監管、大氣環境質量、地表水環境質量等統計圖表清晰明瞭,精準指導排汙費核定、電價核算、監察執法等工作,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的精準監管和科學決策。

大數據在脫貧攻堅戰中的作用也日益凸顯。據瞭解,當前,內蒙古正在31個貧困縣實施電商扶貧戰略。其中,興安盟國貧縣——突泉縣,不僅建立大數據精準扶貧管理系統,還依託本土特色農畜產業優勢,大力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創建工作,目前已培育農村網店超2000家,網銷產品近百種,戶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中國大數據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表示,內蒙古作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利用大數據技術和理念,在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的應用方面進行先行先試,可以為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探索新型社會治理模式提供有益啟示。



內蒙古崛起“中國數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