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中心轉移的周期現象

人類文明中心的轉移呈現週期性。總的來說,古代文明是從太平洋西岸開始的,從古代 到現在經歷了三次大轉移:

第一次從太平洋西岸轉向地中海,第二次從地中海轉向大西洋,第三次從大西洋重返太平 洋。這是人類文明中心轉移的總趨勢。

人類文明的發展還呈現不同時間長度的週期性運動。最短的週期為“太陽週期”,可視為 “超微週期”,以12年為一個週期。這與中國紀年的12地支相對應,與太陽黑子活動約11 年為一個週期相全息。

人類文明發展的“中視週期”為“河川週期”,長度為60~80年。這與中國民間流傳的“ 30年河東,40河西”的說法近似,與日本科學家湯淺光朝在1982年提出的“湯淺現象” 大致吻合。湯淺光朝通過對科學成果數目及其分佈統計,揭示了近代世界科學中心五次轉移的 週期現象,其路徑為:意大利(公元1540~1610年)--->英國(1660~1730年) --->法國(1770~1830年)--->德國(1810~1920年)--->美國(1920~ )。湯淺認為,每個科學中心保持科學興盛平均週期為60~80年。按“湯淺現象”推測,在 2000年前後,美國將逐步淡出世界科學中心,科學中心將會由東向西轉移到東方的日本或中 國。

人類文明發展還有一個長週期,也稱為基督週期,即每1000年為一個週期。文明長週期的 走向為:

公元前21世紀~前11世紀:東方大河文明--古希臘;

公元前11世紀~5世紀:古希 臘--古代中國;

公元前5世紀~5世紀:中國古代--古希臘羅馬;

公元5世紀~16世紀 :中國--阿拉伯;

公元16世紀~21世紀:意、英、法、德--美國;

公元21世紀~ 25世紀:中國、日本--歐美

人類文明除了時間週期外,還有文明經緯週期,也稱為文明場週期。文明場週期是一種場 態的、螺旋模型的週期形式。它的基本運動形式是由東向西,東西波動,由南上北,南北跳 躍,以赤道為中心線、啟動線,逐漸由南北迴歸線開始螺旋上升,直到北緯50°線,形成鮮明 的環狀波動。人類原始文明誕生於南北迴歸線內,以赤道即0°緯線為中心,在中非和中國形 成了人類的初始文明,也可以稱為原始“迴歸文明”。經過漫長的發展,文明轉移到0°至北緯 23°的中心區域,在北非、南亞、華南出現了“環北緯文明”中心圈。到了公元前11世紀前 後,世界文明出現了第一次高潮,形成了東方大河文明時代,即環北緯30°文化圈,也稱為新 月形東方文明帶。此時,尼羅河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河-恆河文明、黃河-長江都處於北 緯30°線的環狀大月形地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5世紀,文明中心希臘、中國、羅馬都處於北 緯40°的環狀地帶,隨後的公元5世紀到公元16世紀,文明中心仍然位於北緯30~40°環狀 地帶上的中國。第一次文明高潮也可稱為環北緯30~40°文化圈。公元16~20世紀,文明出 現了第二次高潮,形成了西方歐美文明時代,即環北緯50°文化圈,西歐、北美五大文明中心 都處於這個環狀地帶。公元21世紀,東、西方文明將再次相映生輝,文明中心出現“東歸” 和“南下”趨勢。文明週期座標如表2所示。

人類文明中心轉移的週期現象

今天的太平洋文明模式也是週期現象演變的結果。其演變過程為:(1)大河模式。公元前1 萬年~公元前3000年,自西至東有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河、恆河、長江 和黃河;(2)地中海模式。公元前3000年~公元1640年,自東至西有愛琴海、愛奧尼亞海、 第勒尼安海、地中海,此外還有日本海、阿拉伯和挪威海、不列顛海;(3)前印度洋模式。公元前 3000年~公元前1000年,自西至東有埃及、中東、波斯、印度、中國;(4)後印度洋模式。公元 前1000年~公元1900年,自東至西有中國、印度、阿拉伯、土耳其;(5)大西洋模式。公元1 年~1945年,自東至西有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美國 ,開始了太平洋模式;(6)太平洋模式。公元1945年~?,自東至西有美國、前蘇聯、日本、中國 ,由此形成了太平洋經濟區。

人類文明的各種週期現象可能與天體複雜的運動形式相全息。由此可見,在物質世界、自 然界和人類社會文化中,廣泛存在著週期形式的全息相關性。

(陳華《廣義全息論》段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