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在抗日戰爭中,一方拼刺刀而另一方也要和他們對拼刺刀,難道是沒有子彈嗎?還有什麼目的?

籃球先動的手


我來說一說我的想法。題主的大概是看到電視劇裡衝鋒的情境產生的疑慮,那麼多人衝上來的時候,為什麼不提前舉起槍打或者用機槍掃射,非得等到衝到面前來和他們一起拼刺刀呢?

一、首先是電視劇誤導了你,當中國軍隊衝鋒的時候並不會像電視劇裡那樣人挨人的向前衝鋒的,實際情況是,衝鋒時每三個人一組呈三角形展開,每三組又以一個更大的三角形佈置,依託戰場地形,比如彈坑、土坎、石頭等,個人與個人之間,組與組之間相互掩護衝鋒的。日軍不可能傻到不端槍射擊,只是還沒打死幾個人,就已經衝到面前來了,不得不拼刺刀。

二、戰場對士兵的心理壓力是非常大的,打到最後,看到那麼多人突然向你衝來,嚇都嚇死了,哪裡還想得了那麼多,即使能端槍射擊,準頭已經相差十萬八千里了。我看過一個電視節目,是對老兵的採訪,他描寫過一次戰爭場景,他們一個連守一個山頭,最後打到只有六個人了,彈盡糧絕,以為是必死無疑的了,但求生的本能,讓他們六個人端起槍衝鋒,衝啊——居然就那麼稀裡糊塗的衝出敵人的包圍圈,活下來了,在衝的過程中,他很奇怪,看到有人怎麼張大嘴巴仰面朝天的倒下去就死了。他說:後來才知道那是被嚇死的。

三、在抗日戰爭中,有的衝鋒時我軍的子彈大光了,那就是拼命,沒打算活了的,就如第二點描述的那樣,這樣的陣勢給日軍會造成巨大的壓力。第二種情況就是戰爭已經勝利,衝鋒只是收拾殘敵,這種情況下,日軍已經是強弩之末,抵抗也不會有太大的殺傷力!

我曾經看過一個美國老兵對朝鮮戰場上中國志願軍的評價,他說:日本兵也都不怕死,但都是些新兵蛋子,看著衝鋒的人很多,但一陣炮火過後,就沒剩下幾個人了,但是,中國軍隊不但不怕死,而且都是從戰火中滾出來的,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幾十萬人一齊衝鋒,漫山遍野的都是人,跟螞蟻似的,美國人就用炮彈可勁的往山上招呼,本以為差不多了吧?但是,炮火一停,衝啊——,還是漫山遍野的都是人,太嚇人了!(這不是原話,大概意思就是這樣)。

所以,不要以為當年的紅軍、八路軍、解放軍、志願軍僅僅就是憑著一腔熱血打贏每一場戰爭的。沒兩把刷子,能有今天的天下嗎?


鷂兒崖的鴻鷹


題主問抗日戰爭中,為何一方拼刺刀另一方也要和他們拼刺刀,巴山夜雨涮鍋為您做如下回答:(1)響應拼刺刀的,一定是認為這樣對自己比較有利,或者沒有太不利(2)這種刺刀禮儀也並不是總被遵循。


先說說大規模拼刺刀發生的幾種情況。

情況之一,是進攻的一方已經衝到了陣前,雙方距離極為接近。這時候,由於中日雙方都缺少強大的近距離火力,槍彈又容易在混戰中誤傷友軍,這時候上刺刀與敵人肉搏成為了相對最有利的一種戰法。當然,這種刺刀會戰的發起有不同的情況。有時候是進攻方直接端著刺刀衝進防守方針線,有時候是防守方面臨敵人衝入陣地,以刺刀發起逆襲。不管哪一種,對方基本沒有其他選擇,只能應戰。

情況之二,是雙方膠著戰鬥中,其中一方因為彈藥不繼,或者處於絕對劣勢,被迫以刺刀發起困獸之鬥。畢竟刺刀不消耗彈藥,而且也能最大限度拉低雙方兵器上的差距。不過,這種情況下,中國軍人主動發起的刺刀搏鬥,比較容易得到日寇的響應。因為日寇有所謂武士道精神,對刺刀很狂熱,且自恃刺刀技術好,認為用刺刀擊敗中國軍隊更顯得皇軍威武。相對而言,中國軍隊沒有那麼教條,在能用火力解決的情況下不會去和鬼子拼刺刀。電影《臺兒莊會戰》中最後十幾個鬼子退到膏藥旗下,企圖發起刺刀玩命,直接被一梭子掃翻了。

情況之三,是雙方在遭遇戰中忽然相逢,形成混戰。這時候火力難以發揮,就只能靠刺刀見真章了。

除了上面三種情況外,有時候在雙方火力都沒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也可能出現一方發起刺刀挑戰,另一方迎接挑戰,都試圖以刺刀戰勝敵人的默契。這種情況往往是雙方都士氣高昂,要用刺刀見紅的精神壓倒敵人。在百團大戰中,八路軍攻打日本據點時,出現過我軍一個排與敵軍一個不滿編的小隊進行刺刀決鬥,最後雙方几乎同歸於盡的慘烈戰鬥。


巴山夜雨涮鍋


其實最主要的是:中日雙方都缺少自動火力,白刃戰是近距離作戰的唯一方法

日俄戰爭、一戰都已經告訴我們,在塹壕戰和陣地戰中,短兵相接最好用的是手槍和使用手槍彈的衝鋒槍。真正意義上的刺刀見紅在狹窄的塹壕中式很難發揮作用的。

但在中日戰場,這兩個國家的戰鬥裝備中,用於近距離作戰的只有刺刀。

從裝備的角度上看,中國軍隊的武器五花八門,但主要是國民政府生產的中正式步槍,毛瑟式步槍,莫辛納甘步槍,就更別說在老的老套筒和漢陽造了。這些步槍的特點就是標準的一戰步槍,長而且都配有刺刀座,採用非自動供彈方式,而且彈容量較低。

中國軍隊的自動火力僅為毛瑟式衝鋒手槍,少部分進口的MP18和自行仿製的花機關槍,至於湯姆森這種槍,那就太奢侈了。輕機槍有ZB-26,啟拉利KE-7,少部分的麥德森機槍和數量較少的紹沙輕機槍。這些機槍的特點都是很少能伴隨火力衝鋒,因此除了張大彪、魏和尚、張迷龍這種猛男,很少有衝鋒陷陣的。

不過跟日本人比起來,咱們還是有不少自動火力的,至少我們非常重視自動火力。

日軍的自動火力就更不用說了,抗戰早期的大正十一歪把子輕機槍,日本人都不愛用。後來被逼的沒招換裝了96式輕機槍和99式輕機槍。至於衝鋒槍更是隻有百式衝鋒槍,還主要在太平洋戰場中,中國戰場日軍的武器基本就是三八式+大正11式+92式重機槍。

而且日軍非常重視白刃戰(日方稱為:銃劍數),在訓練中白刃戰是重中之重(乃木希典靈魂附體)。而且日軍的伙食非常好,老百姓餓死也要讓軍隊吃飽穿暖(日本士兵的強壯是建立在老百姓餓的半死不活的基礎上的,稅收非常重)。再加上三八式步槍在拼刺中的優勢,日軍只要對中國軍隊發動衝鋒,中國軍隊只能被迫進入白刃戰,然後被兇猛如惡犬一般的日軍刺死,交換比一般在1:4以上。

所以對於中國軍隊來說,能夠發揮自己的智慧,利用戰術儘量避免白刃戰,發展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才是中國軍隊的精髓所在。如果條件允許,沒有一個指揮官會讓士兵拋棄現代戰爭的武器去與比自己強壯的士兵拼刺刀的。


軍事觀察員東旭


有網友問:抗戰為什麼有那麼多拼刺刀的戰鬥,難道迎戰的一方都沒有子彈了嗎?抗戰每次戰鬥都靠拼刺刀決勝負,其實那只是影視劇帶給觀眾的印象。在整個抗戰,刺刀傷連1%都不到。

就是白刃戰最頻繁的華北游擊戰,刺刀傷也低於4%,發生在1938年的張鼓峰戰役,日蘇戰爭,蘇軍的刺刀傷為1%,日軍刺刀傷更是低於千分之4。其實在抗戰的刺刀戰遠沒有影視劇表現的那麼誇張。

而且刺刀衝鋒的最終目的,也並不是拼刺刀,而是,鼓勵士兵進行勇敢的30米-50米距離衝鋒,日軍也沒有什麼拼刺刀卸子彈的說法,這在日本任何一本步兵操典上都沒有。

日軍要求的刺刀衝鋒是,機槍從兩翼側射掩護,擲彈筒和迫擊炮在正後方炮擊支援。步兵一律上刺刀快速奔跑衝上對方陣地,在最後時刻要扔出一排手榴彈和開一排槍,然後才衝進戰壕裡。

由於,雙方主要都是單發栓動步槍,一旦對方衝進30米距離,手榴彈已經扔出來,那麼,迎上去拼刺刀是唯一可以阻止住對方的戰術,栓動步槍再開槍已經來不及了。

日軍打仗從來都不講究什麼武士道精神,這都是地攤文學瞎編的,日軍是,能放毒氣就放毒氣,能下細菌就下細菌,能以多打少,絕不以少打多,可以隱蔽起來陰對手,絕不出來打正面。可以趁對方睡覺,搞夜襲,絕不早晨吃完飯才出來打仗。

在近戰,日軍也一樣開槍,不僅是步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在日軍衝鋒近戰的時候都是對目標的後方和側面全速射擊的。日軍為了怕傷人,講究武士道,退子彈?這種謠傳也有人相信?講究武士道,講究公正原則,還能濫殺無辜婦孺?


深度軍事


其實到了拼刺刀白刃戰這一步時,多數情況下是我軍彈盡糧絕,而日軍由於戰略物資充足,後勤補給能力強,他們的槍中還是有富裕的子彈的,但日軍聽到我軍的衝鋒號響起,知道馬上就要進行白刃戰了,這時候日軍不會往槍裡裝子彈,而是退掉膛中剩餘的子彈,開始了“爺們兒”式的廝殺。

很多人在看那些抗日神劇中也會經常看到白刃戰的畫面,而在日本陸軍操典中,確實有白刃戰之前退掉子彈的條令,但是不要以為日軍真的“很有風度”與我軍官兵展開激烈拼殺,更不要以為他們崇拜武士道精神,恰恰相反,這是他們更加卑劣行徑的體現。

雖然身材短小,但戰鬥力不容小覷,白刃戰是對自身軍隊素質過硬的自信

在抗戰時期,日軍投入中國作戰的部隊大部分都是精銳的常勝師團,其單兵的素質非常高,很多士兵都是從小就接受訓練,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訓練就是拼刺訓練。

國軍中有很多軍政要員在日本軍校接受過教育,比如蔣介石、閻錫山等,但日軍重視的拼刺訓練並未對國軍部隊產生什麼影響,而黃埔軍校在成立之初,只將政治教育放在首位,重點培養學生的忠誠意識,在培養軍官戰術素養方面似乎還不如北洋系的保定軍官學校,並且蘇聯的蘇式拼刺術對黃埔軍校的教育影響也是極為有限的。

直到中德軍事合作以後,國軍部隊受到德國軍事思想的影響,更加重視步兵的射擊速度以及火力持續性的訓練,只有在巷戰或者戰壕突擊戰等個別情況下才會進行白刃戰。

但這時候的白刃戰只是匕首或者工兵鏟等裝備,而當時國軍的裝備、彈藥供應、射擊技術遠落後於德軍,照搬德軍操典而忽視白刃戰的訓練,在後來的抗戰前期吃了大虧。因此,抗戰初期日軍在面對國軍白刃戰時是有心理上的優勢的。

而對於紅軍來說,白刃戰雖然常用,但卻是出於無奈,主要是因為工農紅軍早期的裝備極其落後,只能依靠冷兵器來解決問題。

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初期,甚至出現了梭鏢營,當時有一個獨立營約500多人,步槍卻只有60支,梭鏢紅纓槍倒是有400多支。

即便紅軍的槍械裝備比例提升以後,由於刺刀嚴重供給不足,當時的很多戰士仍然攜帶笨重的大刀或者長矛進行白刃戰。

由此可見,當時的抗戰軍隊由於在訓練方面不重視或者裝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與日軍進行白刃戰,心理上就有些怵,而日軍很早就重視刺刀訓練,完全是有預謀的。當然,還有其他原因。

近距離格鬥,混亂之下容易誤傷

如果真沒有子彈,那肯定無疑會進行白刃戰了,然而打仗的那麼多士兵,怎麼會那麼巧都沒有子彈。事實上,不到萬不得已日軍也不會進行白刃戰的,畢竟贏得勝利才是最重要的。

當抗戰士兵冒著彈雨衝到日軍眼前,日軍就必須進行近距離格鬥了,而出於大量統計數據之後才作出的決定。當時日軍使用的是三八大蓋,只能存五發子彈,裝填子彈根本來不及,只能匆忙應戰。

而日軍對於拼刺刀有標準的套路,在拼刺刀時的準備姿勢是一隻手托住槍托,另一隻手握住前護木,在胸前斜向上保護要害,隨時能夠刺殺或者格擋,但日軍使用的步槍有個缺點,手指為了全力握槍就必須扣在扳機處,只要雙方槍支磕碰一下就容易走火,並且子彈近距離穿透力極強,很容易擊穿敵人的同時又擊中友軍。

因此,在抗戰過程中,只要一方拼刺刀,另一方在來不及換填子彈的情況下也會進行白刃戰,當然槍裡有子彈還是會開槍的,直到子彈打光了才衝上去近距離格鬥,真到了近距離廝殺格鬥了,反而不會開槍了,主要擔心近距離開槍會誤傷友軍,也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紳士風度”、武士道精神。


小小嬴政


春秋時候的“禮儀之戰”,不僅不能偷襲,對方逃跑到了50步,還不能再去追擊。二戰是滅國之戰,陰謀詐術很多。在中國戰場上,拼刺刀的情況也有很多,多數情況下,是中國一方沒有子彈了,被迫衝鋒與日軍進行的白刃貼身戰。

日本是二戰中各個主要工業國力實力最弱的一個,他的同盟國德國,不論在經濟總量還是在煤、鐵等主要經濟指標上都遠遠超過日本,更不用說日本的武器質量低劣,92式重機槍經常卡殼。即使日本如此不濟,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難以想象,中國軍隊面對在日本軍隊這樣的二流軍隊時,常常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從清朝末年一直到抗戰,戰爭在中國的土地基本上就沒有停下來過,一直在打仗。清王朝賠出去十幾億兩銀子,搜刮甚烈,窮中華國力建起來的一點工業基礎,在清朝滅亡後的30年間,也被摧殘光了。直到武漢抗戰時,士兵手中拿著的武器還是清朝時期仿造克虜伯兵工廠“漢陽造”。至於飛機、坦克、艦船等需要國家工業實力和財力才能置辦的武器裝備,中國軍隊則是想都不敢想。即使是普通的槍支彈藥也做不到應有盡有,打仗都得算著打,陣地打5發,衝鋒3發,打完了子彈,就只有拼刺刀一條路了——不然怎麼打?

這是當時中國國力貧弱的現實——一顆子彈,在工業落後的中國要價值5枚雞蛋。訓練一個機槍手,訓練彈都要5000發。中國士兵打仗,是在用命來換鋼鐵。

因此,在抗戰時,正面戰場上,中國和日本軍方都是按照8:1的比例來測算中日軍隊的戰鬥力的。因此經常一個聯隊3000人的日本軍隊,都敢正面與中國軍隊一個軍16000人正面硬剛。這種情況下,如果能逼迫日本人與中國軍隊拼刺刀,實際上還是相當有利的,起碼不會有士兵還沒有見到日本人,就被炸彈給炸死。

(石牌保衛戰)

二戰最大的白刃戰,就發生在中國的三峽石牌。那個午後,整整三個小時,陣地上沒有一聲槍響,不是在睡午覺,而是雙方几萬把刺刀在明亮的陽光下閃耀著白光。最終,中國士兵白刃戰犧牲了15000人,守住了石牌要塞,堵住了日本陸軍西進的通道。

日本陸軍在戰爭相持階段決勝法寶就是端起刺刀來拼殺,被武士道精神和精良的訓練武裝的日本士兵,熱衷於拼刺刀。他們認為比起熱武器的遠距離射殺,拼刺刀體現出來的是震懾力和頑強的意志力。

日本士兵也不傻,如果能用火炮解決的戰鬥,他們也不會無端去拼刺刀,更多時候日本士兵是被中國士兵不要命的打法給逼迫成白刃戰的。日本士兵裝備的三八式步槍,子彈孔徑小,穿透力強,在近戰時容易射傷同伴。而且,這種步槍裝填速度很慢,彈容量只有5發,一旦打完了,重新裝彈,步兵一個衝鋒就來到了跟前。這個時候,日本士兵就只能被逼著拼刺刀了。到了戰爭後期,日本士兵在狂熱的武士道精神下,發起的玉碎衝鋒,端著刺刀主動拼刺是另外一種情況。

可是即使是拼刺刀,中國農家的孩子普遍營養不良,很多十六七歲的士兵,還沒有槍身高,因此一對一的拼刺刀也往往拼不過日本士兵。

所以,8:1的戰損比例,經常出現在各個戰場上的戰報裡。我們經常提到的“天爐戰法”中,薛嶽以14萬國軍士兵,對陣5萬因輕裝前進沒有了坦克和重炮支援的日本,最終也沒有完成全殲的戰役目標,只是在自己付出了重大的傷亡後,重創日軍。

到了抗戰後期,國軍士兵開始裝備了美援武器,拼刺刀的情形就少見了。

(被擊斃的日本士兵)


日本人的戰術發展路徑受制於資源小國的現實情況,所以他們講究精確射擊,講究用最少的鋼鐵來完成戰鬥。日本人認為衝鋒槍都是浪費資源的武器,一直不願意裝備部隊。至於他們的坦克,據說重機槍都可以擊穿的薄皮坦克,是用鉚釘聯結的,也就是欺負中國人手中沒有重武器。節約的意識進入了日本人的骨髓,以至於日本士兵在1935年的諾門罕戰役中,被德軍的軍事觀察員評價為還處在一戰中的愚蠢的戰術裡。

與日本士兵對壘的美英等西方國家的士兵,在遠距離互相射擊,耗光了日本士兵的彈藥儲備後,日本士兵也會發動決死衝鋒,希望拼刺刀。然而工業體系健全的歐美國家,回應的是鋪天蓋地的鋼鐵和火藥。


工業實力的薄弱,讓中國在二戰時候承受了大量的傷亡。人民戰爭雖然讓侵略者最終慘敗,但是人民也付出了3500萬人的傷亡的代價。

如今的中國,工業體系健全,戰爭潛力比起二戰時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中國如今在國際政治中長袖善舞最大的底氣所在。


而知而行


拼刺刀這種戰術主要是在一戰以前被運用的比較廣泛,因為當時的西方國家使用的是前裝彈的滑膛槍,裝彈過程十分繁瑣,速度也很慢。

早期落後的軍事技術和戰術,導致了刺刀戰的興起。

在早期的熱武器交戰時,兩軍先是排隊互相“槍斃”,等兩軍接近到一定距離的時候,就必須要上刺刀衝鋒,使用白刃戰來沖垮敵軍。

這種戰鬥方式,到了一戰時期還比較流行,因為那個時候的世界各國軍隊,由於軍工技術不發達等原因,大多數還是使用手動步槍甚至單發步槍。

這種步槍換彈速度慢,在換彈的期間,如果敵軍突然接近的話,往往會讓己方軍隊在近戰時處於劣勢,當敵方軍隊發起刺刀戰的時候,我方軍隊必須要同時以刺刀戰對敵,不然就會被密集的敵人用刺刀沖垮防線,造成己方軍隊潰敗。所以這個時候的陸軍還比較重視白刃刺刀戰的。

比如一戰前發生的日俄戰爭,俄國軍隊就是在日本的“豕突”戰術下,被日本軍隊用刺刀戰沖垮了軍隊而敗北。所以一戰、二戰期間的日本陸軍,由於廣泛裝備了手動換彈的三八式步槍,因此對於刺刀戰非常的重視。並將拼刺刀作為戰鬥訓練的重要科目來進行訓練。

日本都是這樣,中國軍隊就更不用說了,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武器裝備先進程度還不如日軍呢。由於中國軍隊也是大量裝備了手動拉栓的中正式步槍,因此在近戰的時候,也必須要上刺刀打白刃戰,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避免手動換彈的時候被敵軍沖垮隊伍。

二戰時期,世界各國已經在全面淘汰刺刀戰。

當然了,到了二戰時期,由於陣地戰戰術不斷的更新,以及坦克、大炮、機槍等先進武器被大量投入使用,步兵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作為戰場的主力被投入使用,所以像一戰中那樣發起大規模步兵集團衝鋒的情況不是很多。

而且在衝鋒時一般多以班為單位或者採用三三制進行散兵線衝鋒,所以像一戰時那樣的大規模刺刀戰基本上就不多了。

而且到了抗戰後期,中國軍隊開始逐漸換裝美式連發武器,這個時候就刺刀戰的出現概率就更少。理由也很簡單,敵軍在衝鋒的時候,我軍可以憑藉自動武器的密集火力直接將敵人消滅在進攻的路上,自然也就不需要打什麼刺刀戰了。

說到底,一個戰術的使用,主要還是為戰場服務的,在戰場上進行白刃格鬥對自己有利的時候,自然就會使用白刃戰,如果白刃戰對自己不利,那還使用什麼白刃戰?大家又都不是傻子。

當然了,抗日戰爭有關的電視劇或者電影裡倒是會常常放一些白刃戰的鏡頭,這個主要還是為了渲染抗日戰爭的艱苦性殘酷性,突出劇情的緊張程度。在真實的抗戰中,出現白刃戰的情況並不是很多。


落下m


爆發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抗日戰爭,是中國軍民與日本法西斯之間的一場全面戰爭,在這場戰鬥中,中國軍民拋灑生命和熱血,為抵禦日本人的侵略,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在戰爭中,中、日雙方的軍隊為什麼會互相拼刺刀呢?這主要是和當時中日兩國的軍事裝備以及戰場情況有著很大的關係。



1、落後的軍事裝備,導致一戰時的對拼刺刀即“白刃戰”,在中國戰場上仍有市場。

二戰期間的中國戰場與西方戰場有很大的不同。

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場,飛機、坦克、大炮、機槍和衝鋒槍已經被廣泛的投入到了戰場進行使用,這意味著步兵已經不再是奪取敵軍陣地的主要力量。

但是在亞洲戰場上,坦克、飛機、自動武器的使用則遠沒有歐洲戰場那麼廣泛。

當時的中日兩國在戰場上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都是以步兵為主,而且裝備的幾乎都是老式的手拉栓動式步槍。比如日本軍隊使用的就是三八式步槍(三八大蓋),而國軍使用的則是八八式步槍(漢陽造)。


這兩種步槍,都是手拉栓動式步槍,開槍換彈速度並不快,這就意味著中日兩國在兩軍交鋒時火力密度並不是很高。

因此在兩軍中的某一方進行衝鋒準備進行白刃戰的時候,另一方往往無法及時換彈,而導致戰場火力出現空擋。

這個時候,如果不能及時組織軍隊進行白刃戰對攻,往往就很容易被敵軍以優勢兵力突然衝破戰場上的某一個點,動搖陣線繼而導致全線潰敗,這就是為什麼在中日兩軍對戰的時候,一旦出現某一方發動白刃戰時,另一方必須立即組織部隊以白刃迎敵的主要原因。


2、匱乏的物資補給,使得中日軍隊都無法像歐洲戰場那樣揮霍彈藥,只能靠白刃戰進行彌補。

二戰時期的中國戰場,由於中國國土大面積淪喪以及日軍隊在中國後方持續的轟炸,使得中國軍隊的物資補給十分的艱難。

在戰爭後期,甚至有的部隊連正常的槍支彈藥供給都跟不上,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八路軍內部,也同樣出現在國民黨軍隊內部,很多部隊的槍支膛線都磨光了,還在繼續使用,此外還有更多的軍隊連槍都沒有,只能拿著大刀長矛上陣。

由於補給困難的原因,導致中國軍隊在戰場上根本就無法得到足夠的彈藥補充,很多士兵往往就只有槍膛裡裝填的幾發子彈,打完了就必須要衝鋒,不然就會被日軍壓制住,從而導致全軍覆滅。

因此在很多時候,一旦中日軍隊交戰,中國軍隊往往在子彈打完之前,就要發動全面衝鋒,使用人海戰術來突破敵軍陣線,利用白刃格鬥這種慘烈的戰鬥方式“以命還命”來為己方爭取渺茫的勝利機會。


二戰中的中國戰場上,經常出現中日兩軍的拼刺刀白刃戰,這並不是因為中國軍隊善於打白刃戰,事實上中國軍隊在白刃戰的時候,經常會因為士兵素質不如日軍而吃大虧。但是沒辦法,因為當時窘困的中國軍民只有這一種相對有效的戰術來迎擊日軍的瘋狂進攻。

在那段腥風血雨的歲月裡,中國人拋頭顱、灑熱血真的不只是一句輕飄飄的口號,也正是因為當時的全體中國軍民的慷慨赴死,才保存住了中華民族的最後一口元氣,最終迎來了抗戰的勝利。

有書君寫到這裡,真的很激動,為自己身為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引用一段網絡上的歌詞來給此次回答做一個結尾“我~~慷慨赴死~~義氣沖天~~~~此去泉臺~~~~。”中華民族精神永生不死。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首先在抗日戰爭中,中日雙方所用的槍械都是栓動步槍,開一槍需要拉一下槍栓才可以再次激發開火,射速是比較慢的,而在爭奪陣地的時候,你也不能在遠處放槍就完事了,你得湊近才能去爭奪陣地,在距離接近的時候,栓動步槍射速太慢,根本來不及開火,那麼就被迫只能夠上刺刀開展白刃戰進行肉搏。因為敵軍都端著刺刀衝近身了,你還拉槍栓上膛已經來不及了。


而現代自動步槍普遍列裝軍隊以後,白刃戰就已經基本看不到了,能開槍打死對方,為什麼去拼刺刀?甚至很多國家的軍隊已經不進行刺刀拼刺的訓練了,因為確實沒有太大用處了。實際上在二戰中在太平洋戰場,因為美軍大量裝備連發的卡賓槍,對於日軍想要衝鋒進行白刃戰,根本衝不到跟前就被打死了。美軍後來還研究出了三人射擊法,一個人射擊,一個人裝彈,還有一個人持槍警戒,這樣三人可以不間斷射擊,這直接導致日軍根本湊不上去,無法開展他們引以為豪的刺刀技術。


其實《亮劍》裡李雲龍就說過:“我要是有錢,就不練刺殺了。每人抱一挺機關槍,見人就突突,多痛快啊。”二戰時不是大家不想直接突突敵人,白刃戰只是因為迫不得已


人渣嘯西風


這個不是絕對的,視情況而定!

拼刺刀這個問題從日本方面角度來說,日本人武士道精神深入骨髓,崇尚個人勇武,此外1904年打俄國仰攻203高地時,硬是靠著屍體填滿山溝,以及嗷嗷叫不怕死的精神付出幾萬人的代價,拿下這個據說只有四挺機槍的高地。

因此,這種敢戰敢死的精神在後來當時盛行軍國主義的日本被推崇到極致,認為在戰爭中能夠鼓舞士氣,此外還能讓對手恐懼,這是精神層面,此外日本相當重視單兵作戰能力。

幾乎每個老兵都是射手,也是白刃戰的高手,這也是為什麼抗戰前期日本兵如此難打的原因之一,此外自身還有原因就是日本一個島國,資源匱乏,衝鋒槍什麼的不是不能造而是沒那麼多資源,因此日本喜歡白刃戰不是沒有原因。

而當時日本主要對手是中國,也是白刃戰主要發生的戰場,為啥,因為當時中國窮啊,大炮不能造,飛機打一架少一架,工業生產能力簡直慘不忍睹,特別是國民黨非嫡系部隊以及八路軍那是更窮!

所以經常是要麼沒子彈了撤退,要麼沒辦法拼刺刀,而日本兵就喜歡這個,缺子彈的情況不多,更多的是在最後關頭喜歡一波萬歲衝鋒解決對手!




但是白刃戰在太平洋戰場失靈了,因為美軍可沒功夫也沒這個心情拼刺刀,大炮,飛機,機槍,衝鋒槍,手槍,各種招呼,通常日本鬼子還沒近身就被幹沒了。

所以拼刺刀這樣的場景多發生在中國戰場上,當年蘇聯出兵東北,日本兵更沒有機會使用刺刀,近身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大規模拼刺刀這樣的戰術的出現還是因為綜合國力的因素在裡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