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誰?

鳳凰山下鳳凰遊


很多人都會說三戶在指地名,那是楚國的三戶城,楚人的宗廟。也說指楚國三個大姓,屈景昭也!


更多的一種說法,在說“表決心”,就算楚國剩下三戶人家,也要滅秦。

實際上,三戶不侷限於以上三種說法,還可以有很多種說法。但說之前,我們先來理解大背景。

故事在說楚懷王熊槐。當年,秦國攻佔楚國八座城池後,秦昭襄王邀請楚懷王來秦地武關談判。

楚懷王欣然前往,但被扣押,其子不思救父,反倒是自立為王,各諸侯國也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討伐秦國源自楚成王曾在會盟時扣押過宋襄公(他不春秋霸主)。

秦王逼迫他,“割地就放你回去”,懷王遲遲不肯,最終鬱鬱而終,客死他鄉。熊槐的屍首送回楚國時,楚人無不悲慼。


所以,這樣的大背景下,楚國的南公預測:“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秦兩國,血海深仇。

到秦末,范增在面見項梁時,又重複轉述南公這句話,他想讓項梁借世仇,作大旗,聚集天下人才,一起反抗暴虐的秦朝。之後,項梁立熊槐之後熊心為楚懷王,順從民望。

因此,“三戶”第一是指“現在項梁力量很弱小”。整句話在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大澤鄉,陳勝吳廣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借公子扶蘇、楚將項燕名義發動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楚人陳勝自立為王,建立“張楚政權”。

比起他們,此時的項梁弱小。

依靠楚懷王,項梁壯大,成燎原之勢,死後項羽接替,與劉邦約定“先入關中為王”。劉邦接受子嬰投降,秦朝滅亡。鉅鹿之戰,項羽一舉殲滅秦兵主力,進咸陽。

之後,鴻門宴,項羽自立西楚霸王,大封諸侯。再後來,楚漢之爭。最終,劉邦定都長安,建立大漢王朝。



所以,“三戶”第二是指“秦漢間的三個楚人,陳勝、項羽、劉邦。”

嬴政崩,天下人皆陷於始皇的威嚴當中,二世越發暴虐,秦法越來嚴酷,第一個振臂一呼而讓眾人醒悟的人是楚人陳勝。

天下人揭竿而起,秦皇陵草草收工,章邯率兵平亂,其餘五國土崩瓦解。而一舉滅秦國主力的人是楚人項羽。

秦滅亡後是漢朝,然他的建立者是楚人劉邦。

另外,三戶也可能在虛指一種決心,那是一種滅秦的決心。


非常茴香豆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當時陳勝吳廣已經起義,項梁也率軍反秦,范增前去拜見項梁,說:"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南宮是楚國的一位賢者,善言陰陽,屬陰陽家,范增舉這個例子,無疑是在勸說項梁拉個楚國傀儡來吸聚人心,項梁採納了這個建議,立楚國王室後裔熊心為楚懷王。

那麼這個三戶指的是誰呢?說法眾多。

第一種說法是指地名,指的是楚國弱小時的宗廟所在地三戶城。

據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丹水又東經一故城南,名曰三戶城,昔漢祖入關,王陵起兵丹水以歸漢祖,此城疑陵所築也。丹水又逕丹水縣故城西南。縣有密陽鄉,故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師所戌也,春秋之三戶矣"。

三戶在丹水之北的古商密,那裡有楚人三王之族的廟堂,故名三戶,三戶所在的丹陽也是楚國早期的都城所在地。

還有一種說法指項羽曾在三戶津大破秦軍,奠定滅秦大局。

第二種說法是指楚國三大氏族:屈、景、昭。

這三族皆為“羋”姓,但跟王室的熊氏不同氏而已。

屈、景、昭三族分別源自楚武王、楚平王、楚昭王,這三族直到西漢高祖九年(前198年)還是貴族。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是歲,徙貴族楚昭、屈、景、懷、齊田氏關中。”《漢書•高帝紀》同樣記載:“九年十一月,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與利田宅。”

楚國滅亡後,這三族仍是地方豪族,影響力持續到了西漢初年,劉邦為了監管這些舊豪族,將之遷往關中,以防生變。

以這三族的影響力,很可能也參與了秦末的反秦戰爭,但卻沒有全面下場。

第三種說法是比喻三戶人家,人雖少,但是決心大。

“三戶”只是一個虛指,也就是說楚國哪怕只剩下三戶人家,也必是他們滅亡秦 ,說明楚國人非常憎恨秦國。


平沙趣說歷史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雖然這個是當時楚人惱怒秦國囚禁楚懷王說的話,其中“三戶”中的“三”也是一個約數,表示幾戶的意思。但對應一下秦末亂世,莫名發現陳勝、項羽和劉邦都是楚人。我覺得,這也可以算是另一個意義上的三戶了。

一戶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澤鄉起義,“打響了反秦第一槍”。

二戶項羽:破釜沉舟,大戰鉅鹿。擊敗了秦軍主力,讓六國復辟的力量徹底佔據了上風。

三戶劉邦:取武關,降咸陽,滅秦朝。之後又通過楚漢爭霸,建漢邦,承秦制,真正滅亡了秦朝這個朝代,卻有接續了戰國及秦朝的文明之火,開創了綿延四百年的漢家天下。


翻書君讀史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語出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項羽本紀》。

秦朝末年,統治腐朽,天下土地兼併日趨嚴重,老百姓已到了貧無立錐之地。然而秦二世依舊過著花天酒地,驕奢淫逸的生活,全然不顧天下蒼生之艱難。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終於在公元前209年爆發了以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

起義爆發後,其燎原之勢如星星之火迅速點燃了全國各地。秦朝疆域內各地州郡縣均成立自己的義軍武裝,紛紛揭竿而起以響應大澤鄉起義。


在這些武裝義軍中由一支是由原楚國貴族項梁領導的,項梁在家鄉招募鄉勇。一路披荊斬棘徑直朝秦國都城咸陽開進。

這時謀士范增去拜見項梁說道:“秦滅六國,楚國最冤”。楚國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賢者南公曾悲憤的說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即假使整個楚國只剩下三個氏族,也都會團結起來推翻秦國,以報仇雪恨的。

這句話代表一種情緒化的堅定信念,即不破秦國,誓不回還!

聽聞此言的項梁為出師有名,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果斷宣佈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國新國王。籍以得到楚人擁護,從而提振官兵士氣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破秦。

————————————————————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南公所說的“三戶”。

目前關於這“三戶”學術界存在較大爭議,目前主要有三種解釋:

一、

指楚國三大姓,楚國在被秦國滅亡之前,一直是由楚王族「羋」氏(前兩年熱播的電視劇《羋月傳》中的羋月即楚國王族後裔)執政。其本支為熊氏,另有昭(昭陽)、屈(屈原)、景(景差)三大氏(三戶)。

二、指舊時地名,位於今天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庫一帶,歷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

三、形容詞,比喻三戶人家。即形容力量雖小,但是決心大。正如范增所言,楚國所受委屈最大。故即便只剩下三戶人家也要滅亡秦國。


————————————————————

這句產生於秦末抗秦時代的名言,除了其本身具有的一種情緒化表述外,又不可思議的與歷史前進的過程相吻合。

首先當年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的陳勝就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權稱為“張楚”;而“力拔山兮氣蓋世”,率領江東子弟渡江抗秦的項羽亦是楚人;而最終打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的劉邦也是楚人之後。

————————————————————

戰國初期,楚國是七國之中實力最雄厚的國家。其主要表現在地域廣大、兵強將廣,國力相較於其它六國更加富足。

而原楚國民眾對秦國一直懷有仇恨,特別是楚懷王入秦,最終客死秦國。

無論對“三戶”做何種解釋,有一點永遠是相同的。那就是楚人對秦國是發自內心的不滿與仇視。廣大楚人更是在亡國之時即已在心裡種下了仇恨秦國的種子,併為此進行了前赴後繼的反抗。待到秦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之時,楚人自然不落人後立馬扛起義旗,起兵抗秦。


小司馬說


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這樣。

楚雖三戶,並不是說楚人口少。相反,楚國面積廣大,人口也是眾多的。

這麼大面積的楚國為何稱為三戶?其實這個問題就值得理解周朝制度和周朝之前的文化。

第一、周代施行分封制度,分封打亂了原本血親族群集中生活的局面。這樣大的血親族群就演變成小的家族、家庭。這些小家族與別的家族混居在一起,這就使得個人開始需要姓氏進行區分。所以周代出現了姓氏文化大爆發。楚國是周代之前就存在的,其並非是完全的周人。所以也就能保持一些原有的制度,繼續以大的血親族群作為單位而存在。

第二、目前從文化看,苗瑤、泰族、畲族都屬於楚人。至今老撾和泰北還能發現楚人的偏髻髮型。

從分子人類學看,同樣如此。苗瑤O3為主,瑤族有O2a。他們與漢民族血緣很近,所以離開的也晚,走的也不遠。苗瑤主要集中在湖南、貴州、廣西、雲南。而畲族明顯是羌人與苗瑤混合出來的,所以他們幾乎都在漢地,有說法說他們是漢族。但其實是苗瑤與羌人混合體。泰族與漢族是一個祖先集團的,都屬於帝堯集團,今天能發現文化信息證實這一點。比如傣族舞蹈明顯是比劃特定漢字。但他們相對苗瑤畲族較遠,所以走的也最早,去的也最遠。

第三、楚人三戶肯定與苗瑤、泰族、畲族分類有關。但是否就是這三個群體不一定。因為還有一支白種以掃族在其中。他們應該是少昊氏。現在柬埔寨、緬甸、泰族、越南占城裡都有這個基因。他們算不算一戶很難說,因為有可能離開太早,周初時就離開了。後來的楚國裡有沒有存疑。所以苗瑤、泰族是肯定各算一戶,畲族可能會是苗瑤裡的混合分支,也可能算一戶。

楚人為何會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其實就是因為原有的制度並非都是等級制,而是存在平等的血親族群。所以楚人才可能有強烈復國的願望。強烈的復國願望是亡秦的重要原因。後來楚人劉邦坐了天下,為了稱帝,也有原因是其依託的人口是中原人口,所以其實際是背離了楚文化的。甚至楚國的歷史文化也沒有被很詳細的記錄下來。蚩尤也是在漢代被汙名化的。

楚人與漢人祖先是同宗的一個集團,周人滅殷前去到吳地就是與羌人與泰族O2a構成的。就是說滅亡殷是有親緣性的他們聯手所致。他們後來離開很可能是因為不願意執行等級制度。中國確實有從古至今內部沒有經歷過等級制度的民系,比如苗瑤就是這樣。


國病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是一位叫楚南公的人說的,范增對項梁遊說時引用了這句話,“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由於江東項氏在秦末戰爭中的巨大影響力,這句話隨之傳遍天下。

對於“三戶”的所指,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釋。最常見的理解是,“三戶”只是一個虛指,也就是說楚國哪怕只剩下三戶人家(很少的人數),也會最終滅亡秦國。後來的學者蘇林指出:“但令有三戶在,其怨深,足以亡秦。”臣瓚曰:“楚人怨秦,雖三戶足以亡秦也。”

不過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解釋。

比如有人說,“三戶”是指陳勝、劉邦、項羽這三個楚人,陳勝是陽城人,普遍看法是如今的河南登封,其他還有河南商水、河南方城、安徽宿縣等說法,但無論哪個地點,戰國都屬於楚國的淮北地區。劉邦老家在沛縣,也就是江蘇徐州,地理上同樣歸楚國,他本人更是喜歡楚歌楚舞,顯然對楚國有心理上的認同。項羽就更不用說了。

另一種說法是,“三戶”是指楚國昭、屈、景這三家大貴族,他們都是楚國王族“羋”姓衍生出的分支,屈氏來自楚武王,他的兒子瑕任被封在屈邑;景氏是楚平王的後裔,昭氏來自楚昭王,以諡號為氏。這三族直到漢高祖九年仍然有著巨大影響力,《高祖本紀》載:“是歲,徙貴族楚昭、屈、景、懷、齊田氏關中。”

還有人從地理上做出解釋,認為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渡過三戶津,應驗了這則預言。總體來說,“三戶”的所指眾說紛紜。


張不叄讀秦史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只是楚國想打敗秦國的意願。楚國和秦國有著不共戴天之仇,所以,只要是楚國人,就對秦國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

大家都知道,最後大秦滅亡,就是亡在了楚國人的手中。

你看項羽、劉邦、韓信、陳平、范增......。這些全部都是楚國人呀。也正是這些楚國人,把秦國給滅掉的。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讖語也算是一語中的。

為什麼楚國人和秦國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呢?

因為秦國背信忘意,曾經傷害過楚國。

那時候楚國還是在楚懷王統治的時期,秦國答應若是楚懷王去他們國家談判結盟的事情,秦國就會割讓七百里地給楚國。

這麼好的是,楚懷王當然想要了。他就開始和群臣商議,去不去?

群臣的建議是,這是一個陰謀,秦國絕對去不得,萬一去了,就是有去無回。但是,楚懷王不這麼認為,因為當時秦國的國君和他有親戚關係。他想的是自己不會有性命之憂。

楚懷王不聽群臣的勸誡,單槍匹馬來到了秦國,然後秦國國君就扣押了他,從此,決口不提給他七百里地的事情了。

這時候楚懷王明知上當,但是,也沒有辦法了。他只能找機會逃跑,逃是逃了一次,但是,沒有逃到楚國,就被人給截了回去。

最後楚懷王在秦國被殺掉了。

楚國的老大被殺了,這個消息傳到楚國去,楚國人們都很氣憤。能不能給點面子,你秦國殺的可是我們的國君呀,那不是阿貓阿狗,說殺就能殺的。

楚國人從這裡和秦國結下了仇恨,每個人都以秦國為敵。

所謂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就是從這裡傳出來的。這個三戶,絕對不是我們所熟知的三這麼簡單。

在古代三也有多的意思,比如一而再,再而三.....。

當然這個三也有特殊的含義,就是說,不要看我們楚國人少,但是,你們秦國最終會亡在我們楚國人的手中。


史學達人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這段話中"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誰?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對"戰國"到了最後,秦國是怎樣建立秦朝、又怎麼被漢朝取代的過程有個大概的瞭解。


1、秦滅六國


戰國時秦和齊是實力最強大的,楚國與秦接界,實力也較強,"合縱連橫"是七國之間採用的外交政策。


合縱既可以對齊,又可以對秦;各國時而合縱,時而連橫,關係不斷髮生變化,也就出現了"朝秦暮楚"的成語。


後來,位處西部的秦國勢力不斷強大,成為了東方六國的共同威脅,於是合縱成為六國合力抵抗強秦,連橫則是六國分別與秦國聯盟,以求自保苟安。


秦國連橫的目的是破壞六國間的合縱,以許願行賄拉攏人心或武力打擊的方式各個擊破。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戰國七雄中,楚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人口基數大,戰鬥力強。但楚懷王接受張儀的建議,答應了秦王給600裡地的條件加入連橫,屈原勸告楚王奮起抵抗,楚王不聽,還遭排擠,報國無門跳汨羅江而亡。



在楚懷王等待兌現條件的過程中,秦國滅掉了幾個國家實力大增,錯過了奮起抵抗的好機會,楚懷王索要的600裡地也變成了6裡。


最後,秦國王贏政建立了秦朝,成為了第一個自稱皇帝的人,秦朝又被楚人建立的漢朝所取代。


2、"楚雖三戶",三戶指的是誰?


1)"三戶"指地點


"三戶"是楚人的宗廟所在地,位於現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庫一帶,歷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秦朝大軍被楚人滅時就在"三戶"這個地區。


2)"三戶"指楚國三家:陳勝、項羽、劉邦


陳勝:發動大澤鄉起義,建立張楚政權,沉重打擊了秦朝統治政權。


項羽:打敗了秦軍的主力。"楚漢戰爭"兵敗垓下,於"四面楚歌"中,唱完《垓下歌》跟虞姬告別,帶幾百人衝出重圍到了烏江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而死。


劉邦:先進都城咸陽,後逃離"鴻門宴",得到秦朝疆域土地,建立了漢朝。

他們都是楚國人,都跟秦滅有一定關係,但"三戶"也不是這三戶人家。


3)"三戶"指楚國三大姓:屈、景、昭


秦朝末年,在反秦的隊伍當中有姓景的,就是楚國貴族景駒。

公元前208年,張楚王陳勝被車伕莊賈殺後,陳勝的部下秦嘉在彭城自立為大司馬,為了師出有名,不久擁護楚國王室後裔景駒為楚王。


但是景駒被立為楚王不久,被項梁派英布所殺,景姓雖然有功勞,但不是景姓滅的秦朝,其他屈、昭兩姓也沒有機會滅秦朝。"三戶"指楚三家人,即陳勝、項羽、劉邦


4)"三戶"的"三"是虛詞



很多史書裡也經常用到。比如:項羽在燒燬阿房宮時,"大火三月不滅"。英法聯軍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


從以上"三"字可以看出,三是一個虛詞,並非具體的數詞。此話中的"三"比喻力量小,決心大,表明楚國立志推翻秦朝的決心。


這個解釋才是最符合楚人有仇必報、能吃苦、下得狠的性格特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應該理解為:"楚人就算只剩最後幾戶,滅秦的也必定是楚人!"即使弱小,團結一致就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種報仇雪恨的堅定信念。


楚人歷來生性彪悍能征戰善戰,秦國加之的國仇家恨令楚人定要報仇,楚人在亡秦之上必將不遺餘力徹底滅秦;


"楚雖三戶",更多的是樹立滅秦信心,鼓舞士氣。提出的激憤人心的戰鬥口號,彰顯的是亡秦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念。


3、"亡秦必楚"


說"亡秦必楚"是因為 "楚最無罪"……楚人憐之至今" ,是說楚懷王的遭遇最讓人唏噓同情。楚懷王到楚國結盟,結果被扣押,一去不返。


他被張儀玩弄於鼓掌之間,落得揹負罵名,丟失國土,最後還客死秦國。楚國人到今天都很同情他!


"楚最無罪"指楚國曆史上,伍子胥、孫武率吳軍伐楚,柏舉之戰,楚國都城陷落,陵墓被掘毀,楚國幾近覆亡的史實。


楚襄王時秦國大將白起率軍攻打楚國,攻佔楚國國都郢後,焚燒楚國墳墓,迫使楚國遷都至陳,後期楚國因戰爭不利又再東遷都城至壽春。


郢城之戰,標誌著楚國的衰落,楚國的實力被大幅度削弱,失去了和秦國爭霸的能力。而秦國卻日益強盛,使得各國之間的軍事力量開始失衡,獲勝的機會傾向於秦國。


通過闡述楚國曆史上國都多次被攻破而遷都,曾幾近滅國,但最終也都復興了,用以鼓勵楚人在心理上樹立必勝的信心。


有書君認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傳達了不能忘記歷史的教訓之意。楚國無罪含冤而被滅,亡秦從出師名正言順,易於從道義上爭取民眾的支持;表達楚人的意志堅韌和決心強大,突出了楚人堅韌不拔的性格特點,不服輸、不低頭、不放棄,抵住壓力奮勇向前的精神。


楚國可謂多災多難,特別是秦滅六國之前的懷王所經遭遇,讓人頗感"楚最無罪",無罪被滅,怨氣鬱結於心,令人有忿忿不平之意,加上師出有名,更加有號召力和凝聚力,能積蓄起力量去完成亡秦大業。


秦國滅掉六國,楚國最無辜,所以,楚國的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源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相傳為陰陽家楚南公所言。一般而言,這個三戶有三種解釋:一是楚國發源的丹淅之地的“三戶城”,宗廟在焉;而是楚國三皇姓:屈、景、昭;三是值得上編戶齊名意義上的三戶,應該來說都有道理。

為什麼試亡秦必楚?這句話出現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因為楚國國力強大,在春秋時期,有“橫則秦帝,縱則楚王”的說法,楚國八百年“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粟支十年,此誠霸王之資也”。楚國衰敗時期,秦軍李信20萬軍隊慘敗楚國,幸好是老將王剪出馬,傾國之兵60萬才取得勝利,由此可見楚國實力之強大。再就是楚國跟秦國仇恨最深,楚國和秦國本就是姻親之家,比如羋月、昌平君等就有楚國血統。秦國背信棄義,挾持楚懷王於秦國,楚人都憤憤不平。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


青年史學家


我們先來看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是怎麼來的,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項梁和項羽殺了會稽太守殷通,率領江東八千人起兵反秦。

范增來見項梁,對項梁說:秦滅六國的過程中,楚國是最無罪的,當時秦懷王進入秦國後不能回來,楚國人到現在都很可憐他,所以楚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那麼這裡面的三戶,究竟是指誰呢?

對於三戶的理解,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以下三種。

第一種,指的是楚國的三戶人家,就是說楚國對被秦國人所滅,最為不服,所以即使剩下三戶人家,也會反抗到底的,最終還是會滅了秦國的。我們知道,在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秦滅六國之戰中。

秦國打得最艱難的就是楚國,因為秦始皇問王翦和李信各需需要多少兵馬才能滅楚,王翦說要六十萬,而李信說要二十萬。秦始皇認為滅楚也只要二十萬,就派李信攻楚,最後李信大敗。

秦始皇不得讓王翦率令六十萬攻楚,王翦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打敗了項燕帶領的楚軍,所以整個滅六國的過程中,打楚國是難的,而且,在戰國時期,除了秦國之外,最強的就是楚國了,楚國人從內心上來說,是不服的。

第二種,三戶是指楚國羋姓三族,分別為景氏,屈氏,昭氏,我們知道楚國的王族是羋姓熊氏,而景屈昭是楚國的三大貴族,這三大貴族最終能帶領楚國人打敗秦國。

第三種,三戶是指三個人,分別是陳勝,項羽,劉邦,反秦中最為重要,貢獻最大的就是這三個人,他們都是楚國人,最後秦國也是確實被這三個人所滅,劉邦最後還建立了漢朝。

不知道您是怎麼理解的,歡迎回復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