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几乎打下整个欧洲,为什么不像秦始皇一样统一整个欧洲成为一个国家呢?

法医小白


从自然地理条件上看:欧洲被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喀尔巴阡山、多瑙河、莱茵河等天然的地理屏障分割成支离破碎的小块,而在欧洲大陆的西北方向还分布着三个大岛——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和冰岛以及一系列小岛。这些地理屏障将欧洲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各自独立的地缘板块,由于缺乏一个足够强势的核心板块,所以无论是法国或是德国单纯依靠自身体量要想压制整个欧洲其实是无比艰难的。

当这种分裂格局形成后就具有强大的惯性,因为始终有力量会试图维持欧洲的均势而不希望一个统一的欧洲出现:在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为避免有强大的世俗政权崛起威胁神权统治往往联合欧洲各国打压势力强大的世俗霸主;到了近代教会势力式微后正处于国力巅峰状态的大英帝国确定了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对欧洲大陆英国严防死守可能出现一个足以统一欧洲大陆的国家出现,以免威胁自己的霸权,为此不惜联合欧洲各国同拿破仑和希特勒交锋;二战后英国辉煌不再,世界陷入冷战格局,欧洲分裂成为分别由美国和苏联控制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总之谁也不愿看到一个统一的欧洲出现。在这样的格局下其实是很难产生像秦始皇那种“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思想的,即使是拿破仑这样的一带雄主也不例外。

这是拿破仑帝国最鼎盛时期的地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拿破仑帝国其实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由拿破仑本人直接统治的法国比今天的法国多出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莱茵河左岸地区、意大利北部和中部、西班牙北部以及克罗地亚。与此同时拿破仑身兼意大利国王、莱茵同盟的保护人和瑞士联邦的仲裁者,他还任命自己的亲属和部下分别担任欧洲各国的国王:他的哥哥约瑟夫是那不勒斯国王,后转任西班牙国王,妹夫缪拉继任那不勒斯国王,弟弟耶罗姆是位于德意志境内的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的国王。位于东欧的波兰也在法国的策动下从沙俄的统治下独立出来并成立了附属于法国的华沙大公国。在法国本土和附属国之外,还有构成拿破仑帝国的第三个层次——被迫和拿破仑签订和约而成为法国同盟国的奥地利、普鲁士、丹麦、挪威等国。这幅地图透露给了我们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拿破仑其实从主观上就没试图将欧洲打造成大秦帝国那样的中央集权式的大一统帝国:拿破仑只不过是通过自己的军事优势压制欧洲其他国家作为自己的附庸而形成一个将整个欧洲大陆大体囊括进去的军事联盟体系,而在政治上各国依然是各自为政,就政治层面而言:拿破仑更像是周天子那样的名义共主,唯一的区别不过是他拥有比周天子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并不能直接干预各国内政,而各国的外交政策仍遵循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假设拿破仑没在莱比锡和滑铁卢战败,那么他所完成的欧洲统一也将是一种联盟体系框架下的统一,而不是像秦始皇那种中央集权式的大一统。

1807年拿破仑和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缔结《提尔西特条约》,根据这一条约沙俄也曾一度被法国纳入到自己的反英同盟体系。这一时期拿破仑几乎已统一了整个欧洲大陆,不过这种统一是极不稳固的:沙俄、普鲁士、奥地利这些被迫缔结和约的同盟国本身就在法国和英国构建的反法同盟之间摇摆不定;即使是由拿破仑的亲属和部下治理的附属国其实也并非完全听命于拿破仑——这些被拿破仑分封的家人和部属在就任国王后都必须或多或少维护一下本国的利益,而他们各自的利益有时是和拿破仑构建统一的欧洲体系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这就证明了我在上文的论点——尽管各国身为拿破仑治下的法兰西帝国的附庸,但依然遵循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外交路线方针。

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禁止与他结盟的或附属于他的欧洲任何地区输入英国货物。次年他根据《提尔西特条约》命令俄国和普鲁士加入“大陆体系”。几个月后曾经与英国一道加入“反法同盟”的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国相继向英国宣战。拿破仑还要求当时作为中立国的葡萄牙加入到自己封锁英国的大陆体系中,但一直唯英国马首是瞻的葡萄牙拒绝服从命令。为了惩治葡萄牙,进而控制整个欧洲海岸线,完善大陆体系,拿破仑率军越过比利牛斯山,发动了征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这场战争使得法国陷入了一场永无休止的战争泥沼——英勇无畏的西班牙人民拖住了拿破仑30万精锐部队。与此同时英国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稳住其欧洲大陆最后的这座桥头堡,不断增兵援助葡萄牙军队和西班牙反法游击队。

1811年俄国退出大陆体系,重新恢复英俄商贸关系。对此拿破仑的回应是发动1812年的侵俄战争,尽管一开始法军势如破竹,但俄罗斯广袤的国土消解了法军的进攻势头。俄军以坚壁清野的战术不断消耗法军的有生力量,最终拿破仑在俄国一无所获,法军的后勤补给越来越难以为继,无可奈何的拿破仑不得不撤出俄国,俄军乘机追击法军。至此拿破仑帝国由盛转衰。1813年10月法军在莱比锡会战中战败。第二年4月拿破仑宣布退位,拿破仑帝国这个曾将整个欧洲大陆置于统一的大陆体系下的强势帝国覆灭了。尽管此后拿破仑曾一度从流放地逃出并建立百日王朝,但他统一欧洲的理想已无法实现了——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又于滑铁卢会战败于英国和普鲁士联军之手。6月22日拿破仑第二次退位。10月他被流放到英国在南大西洋中的领地圣赫勒岛。至此拿破仑试图通过对军事力量的运用而缔造一个统一欧洲的联盟框架体系彻底瓦解。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拿破仑距离打下整个欧洲还有很大的距离。拿破仑在欧洲除了直接掌控法国、低地三国、意大利西部等地以外,西班牙、华沙公国、意大利、法国东部等国家臣服于法国之下。而奥地利、普鲁士、丹麦-挪威等国只是法国的结盟国家。

至于俄罗斯、英国、葡萄牙、奥斯曼帝国等大片地区,并不在拿破仑掌控之下。因此,拿破仑实际上还是缺乏让欧洲统一的基础。而远征俄罗斯的失败,则让统一欧洲更加不可能。


此外,与秦始皇对吞并国直接掌控的方式不同,拿破仑更像周武王或项羽,对攻下的国家和地区实行的是分封和委任统治。比如,拿破仑的哥哥先后被封为那不勒斯和西班牙国王,拿破仑弟弟被封为荷兰国王等。

在拿破仑以前,欧洲从来没有实现过大一统,比如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也仅仅将欧洲的南部糅合在了一起。至于神圣罗马帝国,更是一个松散的邦联,且主要集中于中欧地区。因此,欧洲统一这个思想在拿破仑时代并未形成,拿破仑也只是想和项羽一样,成为一个王中之王,仅此而已。


当然,欧洲的局势也是不利于拿破仑统一的,除了拿破仑远征的俄罗斯以外,与拿破仑结盟的奥地利、普鲁士、丹麦-挪威等国也并不是善茬,一旦拿破仑背盟对这几个国家下手,根据这几国的实力而言,拿破仑不一定顺利得手。反之,如果拿破仑不背盟,则统一也无从说起。

此外,英国、以及拿破仑统治下各国的反叛,也是拿破仑帝国非常不稳定因素。因此,拿破仑想同秦始皇那样做统一之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苏绽


你这个几乎真是差太多了。

1812年拿破仑率军进攻俄国,面对的是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的俄国,此时伊比利亚半岛上西班牙的反抗也此起彼伏,法国解决不了这个西南的隐患,英国在岛上不停煽风点火,北欧国家其实对拿破仑也就是假意臣服而已,巴尔干更是乱成一锅粥,拿破仑谈和几乎打下一个欧洲?


看看秦始皇,带着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攒下的家底横扫六合统一宇内,对六国政权直接是灭绝处理,而拿破仑做不到,一次次的攻占维也纳奥地利帝国依然屹立不倒,吞了半个德意志也得不到民心。



这就是因为拿破仑生的太晚了,贵族和宗教的统治让欧洲割裂太久了,拿破仑穷尽一生也无法将欧洲再度整合了。


这要怪谁呢?查理曼还是教廷?游牧民族入侵还是罗马帝国自己作死?

管他呢,幸亏我们有个秦始皇。

而且现在我感觉,俄罗斯永远是欧洲统一这个副本的最终boss……


历史区的哈士奇


欧洲没能统一成一个国家,全都得益于英国bug般的存在,所以英国也有“欧洲搅屎棍”之说。只要有英国存在,欧洲大陆就永远都是势力均衡,也就是法国强大,英国就和德国、俄国结盟打法国,德国强大,英国就和法国、俄国结盟打德国,苏联强大,英国就和德法结盟对付苏联。反正,就是不允许欧洲大陆有老大。

拿破仑几乎统一了欧洲大陆,但拿破仑对英国一点办法也没有。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而这个时候的英国是“日不落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占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缅甸等殖民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拿破仑打不到英国本土,可以英国军队却不断联合欧洲大陆其它国家组成反法同盟攻打法国,也就是说,法国在英国面前很被动。

而秦始皇面对的国家,在已知的世界里,也就那六国和南越地区,都被秦国打下来了。但拿破仑打不下英国,这是根本的区别,实力上的区别。


解忧时间


这个问题要从两千年前的罗马帝国说起,这里的“罗马”,不是狭义的罗马城,而是指从罗马城发源、将地中海变为内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是现代欧洲的历史源头。

历史课本告诉我们,公元前27年屋大维正获“奥古斯都”称谓开始,这个统治几乎整个欧洲的国家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帝国,奥古斯都即是皇帝,此后400年,整个欧洲便是以罗马帝国名义存续。


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有一件事需要记住,基督教成为国教,教区主教获得了名义上的神的权利,并在罗马设置了大主教的角色,即后来的教皇。罗马帝国的皇帝,即是上帝的指派,形式上即是由教皇来加冕。

中国有句古话叫“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放之欧洲也成立。


历史课本是这么告诉我们的:后来罗马帝国分为东、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又很快被北方蛮族入侵而覆灭,东罗马帝国一直以在君士坦丁堡存续至十五世纪,直至伊斯兰文化的奥斯曼帝国入侵,罗马帝国彻底结束。


不过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实际的罗马帝国一直没有消失:北方蛮族入侵并没有消灭西罗马,而是继承,日尔曼人建立起的法兰克王国壮大后,公元8世纪国王查理“邀请”罗马教皇将其加冕为皇帝,称“罗马人的皇帝”,即历史上的查理曼大帝;后来法兰克帝国分裂,这一支血脉在莱茵河流域延续,即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一直延续至拿破仑时代。


而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入侵后,奥斯曼苏丹也以罗马皇帝继承者身份自居,不过由于宗教信仰并不相同,所以处于北方的强大起来的莫斯科大公国也跑来抢东罗马衣钵,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也就是我们说的“沙皇俄国”,这个“沙皇”就是罗马帝国副皇帝“凯撒”的音译,也就是皇帝的意思。


到这,该拿破仑出场了。拿破仑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十多年里,带领法军横扫欧洲,多次击败以普、奥为主的返法同盟,1804年,盛极一时的拿破仑同样把教皇“请到”巴黎,为自己加冕,称帝,随后一年,拿破仑逼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退位,本来就松散的神圣罗马帝国彻底解体,此时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才更具法理上的意义,不过这还是局限于“西罗马”。

按照罗马帝国以来的法理系统,要建立一个统一欧洲帝国,奥斯曼帝国是异族,暂放一边可以不管,可是东边的俄罗斯帝国就不能放任了,那边的沙皇可是标榜着是罗马正统后裔呢。


很多人诟病拿破仑不该去打俄罗斯,而应该治理西欧即可,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拿破仑的野心极大,是要重新建立以法兰西为核心的新“罗马帝国”,所以必须把“东罗马”给收回来,这是其一。


另外彼时崛起的俄罗斯帝国更是野心勃勃,自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以来,崛起的俄罗斯大帝国北上打败瑞典后称霸波罗的海,向远东扩张的同时,对南部的西亚出海口也虎视眈眈,即便拿破仑不去进攻俄罗斯,俄国也随时有可能西进。所以,是以法兰西为主体统一欧洲,还是由斯拉夫人来统一欧洲?当然斯拉夫人血统不够纯正,拿破仑必须进攻俄罗斯。

不过欧洲自罗马帝国分裂以来,就很难再以武力重新统一起来,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各个独立的王国对自身独立主权的贪婪,当某一个势力崛起时,总会被其他联合起来剿灭,拿破仑被俄帝国,英、奥、普的联合起来给打败,强盛一时的法兰西帝国衰败。


后来俄罗斯帝国在克里米亚也遭到了法、英、奥斯曼联合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再后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以及第三帝国,也是同样的命运。所以拿破仑不可能统一欧洲的主要原因,是独立王权独立性的需求。


卢曦采访手记


【欧洲碎片化的原因:“多元化的拼音文字,多方向的山川河流”。】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军事科研成果,严禁抄袭剽窃。

拿破仑不能像秦始皇一样统一欧洲的原因,是拿破仑不知道《孙子兵法》,结果他失败了。深层次的原因,是欧洲的河流流向“四面八方”,山川的走向“乱七八遭”,不具备统一的向心力;没有一个主体民族,也没有统一的文字,反而具备强大的离心力。

秦始皇伟大不是统一六国,而是“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早在4800年前炎黄二帝就统一了中国。罗马帝国征服了几乎整个欧洲,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多民族的巨大帝国。秦始皇统一了文字,保留了方块汉字的象形表意特征。而罗马帝国没有统一文字,却让文字走向了拼音化。

拼音化文字脱离象形表意文字,也更容易让文字走向“多元化”。在罗马帝国强盛时期,欧洲的野蛮落后民族,都受到罗马人的文化浸染,大大地推进了欧洲文明的进程。罗马人先进的拼音化文字系统,更容易学习和模仿,结果造成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文字。

多元化的语言文字,对大一统具有非常大的破坏力,为罗马帝国的彻底分裂埋下了祸根。被汉朝打败的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向东汉投降纳入中国的版图;北匈奴实在支撑不住,就远走欧洲。匈奴的首领阿提拉,被称为“上帝之鞭”,首先打垮了斯拉夫人,斯拉夫人又冲击日耳曼人,日耳曼的哥特人,进攻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就瓦解而碎片化了。

碎片化的欧洲在九世纪,在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时代,有过短暂的统一。查理曼大帝死了以后,欧洲就再次分裂了,出现了法兰西、日耳曼、意大利的雏形。拼音化的文字,造成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文字,再继续发展就演变为欧洲“碎片化”,一个民族是一个国家,每一个国家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拼音文字。

回头再说拿破仑,欧洲大革命以后,工业化的欧洲亟需大一统,时势造英雄拿破仑应运而生。拿破仑的成功,是欧洲有统一的内在需要,工业化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拿破仑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读过《孙子兵法》,把出兵的时间选错了。

《孙子兵法,兵争》“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兵祖孙子的意思是说“以战养战”,这就有个出兵的时间问题。既然是“因粮于敌,就地取材”,千里征伐出兵的时间,应该选择在冬春季节,棉衣还没有脱去,打到敌方的首都的时候,就是夏天了,遍地的麦子庄稼成熟了。兵贵神速,胜利了没啥好说的,打成持久战了,也没关系,就地割麦子收棉花,有吃有喝做棉衣。

可是,拿破仑不懂呀,夏天出兵50万,打到莫斯科的时候,就到冬天了。库图佐夫一把火把莫斯科烧了,坚壁清野冬天来了。拿破仑50万大军守着空城莫斯科,要吃没吃要棉衣没棉衣,饿死冻死的士兵,比被库图佐夫打死的还多。没熬到来年春天,拿破仑只好率领残余的2万人,狼狈的撤回了法国,失败了。

后来,拿破仑再次复辟复出,却被猪队友给耽误了,再次兵败滑铁卢,被流放到科西嘉岛上。没有自由的拿破仑,终于有时间读书了。偶然有一天,拿破仑从教堂的图书馆里发现法文版的《孙子兵法》,读完以后拍案而起仰天长啸,“我要是早读过此书怎么会失败呢?”

再后来,拿破仑死了,他的书记官克劳塞维茨,把5000字的《孙子兵法》,改写成50万字的《战争论》,被西方称为“兵家之父”。孙子一句话高度概括了战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用了5万字解释“战争”的含义,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冷清先生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战国初期,魏文侯、魏武侯携三晋之威,以吴起武卒之利,却楚国,败齐国,进取河西,叩关函谷,其势令天下诸侯瑟瑟发抖。但是魏国仍然满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地位状态,而没有吞并诸国,荣冠宇内的想法。连想都没想过这件事情。很明显,不一定是秦始皇比魏武侯更有侵略性,而是因为现实办不到。

拿破仑之所以不这么做,也是因为办不到。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谈到:君主集权的国家不容易被灭亡,但征服后容易统治。而封建贵族制的国家容易灭亡,却不容易征服。我们看一下拿破仑对欧洲的战争,很容易就会发现,对方非常轻易地就会向他的意志屈服。但是,拿破仑也因此不能有进一步的举动,这是双方一个默契的约定,如果他意图征服,那么法国就面临着和整个欧洲的血战。而当时的法国,目的不过是保护自己大革命的成果。就算是后期,也就是用在拿破仑的意志下的法国规则来统治欧洲。拿破仑从头到尾也没想过要征服,因为这是做不到的。这一点和春秋时期非常类似。

问题出在俄国人身上。俄国人不愿意像欧洲一样屈服,这一点是拿破仑没有料到的。他太习惯于自己的意志至高无上这一点了。在侵入俄国之后,他不断将战线推进,可只要俄国不投降,拿破仑就无法撤军。而他却相信自己只要再推进一点,就可以迫使俄国投降。最后,这一点却导致了他自身的灭亡。


丶秀研吖


欧洲的地形,由众多短促的河流流域面积拼凑而成的。这些河流多数从欧洲中部的喀尔巴阡山发源,向北流向北海、波罗的海,向南流向地中海。如塞纳河、莱茵河、尼斯河、奥得河、波河等,由于河流很短,流域面积也有限,能够养活的人口自然也不多。

这些各自独立的流域面积由于水运的关系,逐渐形成了迥异于其他流域的政治和经济体。民风、民俗不同,语言、文化也不同,而且由于离得近,难免会有争端,因此千百年下来,共同利益点没有形成多少,彼此的仇恨反而列举不完。在彼此仇恨的基础上,这些流域面积内的群体形成了民族认同,形成了众多的欧洲民族。

我们看欧洲人好像都差不多,但是欧洲人却能一眼看出国别、民族,这些细微的差异早已随着众多的战争和仇怨深刻而被扩大化了。所以,欧洲从一开始的封建制就容易形成特别彻底的分封制。

其一,在政治上,欧洲自查理曼大帝以来,没有确立明确的继承人制度,导致他的子孙后代都拥有合法的继承权。这些后代为了获得属民的支持,都执行了分封制度。时间久了,各地区都开始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难于整合。

其二,在经济上,欧洲的地理单元各种各样,他们的经济发展也各有不同,他们的诉求各有不同,对形成一个统一的帝国,多数国家并不感兴趣。

其三,在文化上,基督教崇尚的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是个人主义的,并且在近代以来形成了个人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民众对个体的权益看的更为重要。

其四,在军事上,欧洲内部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地缘核心来充当统一欧洲的主体,不管是法国还是德国,他们的体量都不足以统合整个欧洲。

所以,拿破仑最强盛时,不管在各个方面,他距离统一欧洲还有很大距离。奥地利帝国还在蠢蠢欲动,使得拿破仑不得不与亚历山大一世在欧洲表演亲切的场景秀,用于震慑奥地利帝国。由于英国和俄国的联合,使得拿破仑错误地发动了征服俄国的战争,并最终在俄国失败。

拿破仑发迹时,欧洲的民族主义已经形成。它们是在法军武力的胁迫下,越来越多的民族的自我意识开始被激发出来的。拿破仑虽然雄才大略,但是在民族主义的欧洲,它们的军事征服策略并不十分成功。在西班牙、俄罗斯,甚至是法国国内,拿破仑拥有十分多的反对者。拿破仑在法国掌权的时间很有限,他还没有来得及通过法国文化的强制输出,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欧洲的文化,他就已经倒台了。

拿破仑如果能有30年的执政期,会统一欧洲吗?同样也不会。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这些拿破仑的敌国,不止一次的发动了反法同盟。出于对大陆霸权的忌惮,英国和俄国必然会走到一起,而拿破仑却不能征服英国和俄国,这一点拿破仑已经尝试过很多次。拿破仑即使想与英国谈和,英国也不会同意法国绝对主导欧洲大陆。

即使英国同意了,中欧地区的德意志地区,如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是十分强大的德意志邦国,他们也同样不会同意拿破仑的民族同化政策。

相比于中国的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招致了天下汹汹,二世而亡,拿破仑的帝国同样也会面临着帝国统一之初的压力,在封建贵族被完全清除出社会秩序,并重新组建一套布衣将相作为执政班底前,拿破仑帝国几乎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统一的问题。


而知而行


拿破仑是一个典型生不逢时的英雄,他征服欧洲的努力不只是失败于欧洲强权们的博弈,更重要的是当时欧洲出现了一个无法抗拒的东西——“民族国家观”。实际上,这个观念出现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欧洲国家确定了他们未来只会为了国家利益而战,国家不是某个君主的私产,而是一个民族的共同体,不论大小互相之间是平等的。


在这个观念之下的欧洲,源于罗马的“皇帝”头衔不再具有当然的神圣性了,不可能成为欧洲共主的象征,他不管叫啥名号都不再当然的可以去统治其他民族了。更何况当时与拿破仑并立的奥地利和俄罗斯的君主同样根据各自不同的渊源挥舞着皇帝的头衔。



当然了,欧洲地缘上的破碎性使得原本混一的民族在封建制的中世纪语言和文化,以及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中,纷纷出现了强烈的分化,精神世界共同的纽带天主教也支离破碎无法作为凝结共同认同的基础。这种民族之间的分化在拿破仑出现的时候已经成为了定局,若非经过几百年长时间的融合基本没有可能改变了。


就是在这么一个情况下,拿破仑还为了推行自己的意志,不知疲倦的使用武力四处推行,加剧了对其他国家的压榨,反过来有强化了这些国家的民族意识。其实最具有说服力的是,拿破仑让他的哥哥和兄弟分别作了西班牙和荷兰的国王,但是要么因为追随拿破仑根本站不住脚,要么就是为了取得国民的拥护不得不维护自身利益而抗拒拿破仑对这个国家的压榨,最后不得不纷纷黯然下台。


秦始皇的时代不同在于,虽然封建社会的战国时代远比欧洲中世纪时间短,各个诸侯国之间以周礼为基础的精神认同具有高度一致性。虽然语言存在一定的分化,但是相差也并不大,“华夷之辨”决定了诸侯国之间的民族认同没有被摧毁,更不用提“民族国家观”的出现了。当然了,在外部也没有好像奥地利,俄罗斯和英国这样子的掣肘势力存在,因此秦始皇的大一统阻力其实远远小于拿破仑。


千里岩


主观上觉得这个一大类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另一大类是人文社会的,并且要详尽准确的分析涉及的时间跨度太大,不容易说好,有些方面之间内部的联系也不是我这个层次能表达清楚的,所以讲个大概浅显的看法。欧洲国家跟古代中国差异还是很大的,欧洲之所以形成不了古代中国一样长期的、统一的国度,我个人认为一是欧洲各国在文化上没有一支的认同感,欧洲在罗马帝国之后各种分支教会层出不穷,这导致了在文化上出现很大的差异,领另外欧洲各国还有着许多由来已久的历史纠纷等,这也加大了欧洲国家间的间隙,比如英国和荷兰的矛盾,法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等等,以及还有众多小国家之间的矛盾。而古代中国在汉武帝之后都是尊崇的儒家思想,这做到了文化统一。

欧洲这片大陆在地形地貌上来看,许多河流山川分裂掉欧洲,记得高中地理书上就讲,可以用破碎来形容,特别是在爱琴海区域。也因为这个原因,如果真的要实施完全的统一,管理的成本也不是很低的。而中国虽然也经历了很多的改朝换代,但是每一朝每一代,只要建都,就能够将整个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迁移”到都城,这做到了地理意义上的统一。

第三个方面就是种族民族方面的原因。欧洲历史曾经诞生过的大帝国,像罗马、奥斯曼土耳其、拜占庭,创设这些帝国的民族都具有着鲜明的种族优越感,主观上认为本民族、本种族就应该是欧洲这片大陆的统治者,其他的民族都是自己的财产一样。而中国不一样,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影响较为重大的民族大融合,其中孝文帝期间的那次可能最为著名,另外始终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汉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的各朝各代中,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可能是欧洲远远不能达到的。虽然元朝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但是奈何汉族实在是众多了,统治阶级无法忽视的。所以虽然是少数民族的风俗王朝,最后也是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被同化了。

最后一句总结,中国之所以能够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国度,没有从中国变成西国、东国,是因为中国一直有着这个国度的正统!思想上的正统是儒家思想!民族上的正统主流是汉族!文字有着统一的汉字!在经济活动上,各朝各代有着全国通行通用的货币度量衡等。而反观欧洲,并不具备这些,欧洲这片大陆,能够用武力去统一,但是无法磨灭思想文化上、自然经济上的差异,因而无法做到整整的统一。

理解一般,有错误的话望请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