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維修技巧,電腦故障不求人

隨著大家電腦應用水平的不斷提高,有越來越多的朋友參加到了DIYer的隊伍中來,自己動手組裝一臺電腦已非難事。可是一旦遇到電腦的硬件故障,很多初學者往往會覺得手足無措,搞不清楚故障的原因所在。

先軟件後硬件

電腦發生故障後,一定要在排除軟件方面的原因(例如系統註冊表損壞、BIOS參數設置不當、硬盤主引導扇區損壞等)後再考慮硬件原因,否則很容易走彎路。

先外設後主機

由於外設原因引發的故障往往比較容易發現和排除,可以先根據系統報錯信息檢查鍵盤、鼠標、顯示器、打印機等外部設備的各種連線和本身工作狀況。在排除外設方面的原因後,再來考慮主機。

先電源後部件

作為電腦主機的動力源泉,電源的作用很關鍵。電源功率不足、輸出電壓電流不正常等都會導致各種故障的發生。因此,應該在首先排除電源的問題後再考慮其他部件。

先簡單後複雜

目前的電腦硬件產品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脆弱、那麼容易損壞。因此在遇到硬件故障時,應該從最簡單的原因開始檢查。如各種線纜的連接情況是否正常、各種插卡是否存在接觸不良的情況等。在進行上述檢查後而故障依舊,這時方可考慮部件的電路部分或機械部分存在較複雜的故障。

1.軟件類故障

軟件故障是指安裝在計算機中的操作系統或者軟件發生錯誤而引起的故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操作系統中的文件損壞引起的故障

計算機是在操作系統的平臺下運行的,如果把操作系統的某個文件刪除或者修改,會引起計算機運行不正常甚至無法運行。

(2)驅動程序不正確引起的故障

硬件能正常運行要有相應的驅動程序與之配合,如果沒有安裝驅動程序或沒有安裝正確會引起一系列的故障,例如聲卡不能發聲,顯示卡不能正常顯示色彩等等,這些都與驅動程序有關。

(3)誤操作引起的故障

誤操作分為執行命令誤操作和軟件程序誤操作。執行命令誤操作是指執行了不該使用的命令,例如,系統運行時必須用到的文件(如後綴為ini或 dll的文件),如果刪除了這些文件,將會導致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對磁盤執行了格式化操作導致磁盤內的數據丟失。執行了卸載軟件的操作使系統內的軟件消失等等。軟件誤操作是指運行了某些具有破壞性的程序、不正確或不兼容的診斷程序等導致的系統工作不正常。

(4)計算機病毒引起的故障

計算機病毒會在很大程度上干擾和影響計算機的使用,染上病毒的計算機其運行速度會變慢,計算機存儲的數據和信息可能會遭受破壞,甚至全部丟失。

(5)不正確的系統設置引起的故障

系統設置故障分為3種類型,即系統啟動時的CMOS設置、系統引導實時配置程序的設置和註冊表的設置。如果這些設置不正確,或者沒有設置,計算機可能會不工作和產生操作故障。

2.硬件類故障

硬件類故障是指計算機的某個部件不能正常工作所引起的計算機故障。硬件類的故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電源故障

計算機電源損壞或者主板、硬盤等設備的供電線路損壞使之不能加電,導致計算機無法正常啟動。

(2)芯片故障

芯片的針腳損壞、接觸不良、或者因溫度過熱而使計算機無法正常工作。

(3)連線故障

連線故障是指各設備之間的數據線連接錯誤,或者沒有連接到正確位置而引發的故障。

(4)部件故障

計算機中的主要部件如CPU、主板、顯示器或磁盤驅動器等硬件產生的故障,會造成系統工作不正常甚至無法工作。

5)兼容性故障

計算機各硬件部件之間是否能相互配合,在工作速度、頻率、溫度等方面能否具有一致性,是否相互兼容,如果不兼容就會引起故障。

3.計算機故障排除常用的方法

(1)拔插法

拔插法是排除計算機故障最常用的法方之一,此方法的原理是計算機開機後BIOS會對計算機進行加電自檢,如果不能順利通過自檢,BIOS會發出報警聲,不同的硬件故障會有不同的報警聲。通過報警聲初步判斷故障所在,關機斷電後把判斷有故障的硬件拔出再重新插回,看故障是否消失,如果故障依舊,就說明不是該硬件的問題,再試其他的硬件,直到找到根源所在。

(2)替換法

替換法也是排除故障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此方法是用好的硬件替換可疑的硬件,若故障消失,說明原硬件的確有問題。

(3)敲擊法

計算機在運行中時好時壞,可能是虛焊或接觸不良或金屬氧化等原因造成的。對於這種情況,可以用敲擊法進行檢查。

(4) 直接觀察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