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越王勾踐的祖先,是夏禹的子孫,夏后帝少康的小兒子。少康把他封在會稽,讓他負責看守供奉禹的祭祀。他們身上刺著花紋,削短了頭髮,除去蓬蒿,開闢荒野,建立城邑。後來經歷了二十多代,傳到了允常。允常在位的時候,越侯與吳王闔閭發生戰爭,相互間結下了怨恨,互相攻伐。允常去世以後,允常的兒子勾踐繼承王位,這就是越王。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勾踐元年,吳王闔閭聽說允常去世,就起兵討伐越國。越王勾踐派了敢死隊前去迎戰,排成三行,衝到吳國的軍陣前,大聲呼叫,並一齊刎頸自殺。吳國的軍隊注目凝視,全部看傻了眼,越國就乘機襲擊吳國,在李打敗了吳軍。並且用箭射傷吳王闔閭。闔閭臨終,囑咐他的兒子夫差說:“一定不要忘記越國!”

勾踐即位三年,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日夜操練兵馬,準備報復越國。越國想先發制人,在吳國未出兵之前先征伐吳國,范蠡就勸諫說:“不可以!我聽說過:樂器就是兇器,發動戰爭就是違背道義,爭奪就是處事中的下策。暗中策劃違背道義的事,喜歡使用兇器,親身參與戰爭,上天暗中會拋棄他,那樣去做一定沒有好處!”越王說:“我已經決定了!”於是興兵去攻打吳國,吳王聽到越王出兵的消息,挑選全部精兵一齊出動還擊越國,在夫椒打敗越軍。越王只能用殘兵五千人,退守在會稽山上。吳王追擊包圍了他們。

越王對范蠡說:“由於不聽你的話,才弄到這個地步,現在該怎麼辦呢?”范蠡回答說:“人生能夠保守成業的人,就能得到上天的保佑;能夠平定傾覆的人,就能得到眾人的幫助;能夠精簡節約的人,就能夠得到地利。現在只有用謙卑的言辭,以厚禮相送,如果把不答應講和,你只好把自己作抵押,去侍奉吳王。”勾踐說:“好的。”就命令大夫文種到吳國去求和,文種用膝蓋跪地前行,向吳王叩頭說:“君王!你亡國的臣子勾踐,派陪臣文種,大膽地向您手下的執事先生報告:勾踐請求做您的奴僕,他的妻子甘願做您的侍妾!”吳王準備答應他,伍子胥對吳王說:“上天有意將越國賜給了吳國,不要答應他!”文種回國將吳國拒絕的意思向勾踐報告,勾踐就想殺掉妻子兒女,燒燬寶器,然後決一死戰。文種制止勾踐,並對勾踐說:“吳國的太宰很貪心,可以用利益來引誘,請派我暗中向他表明。”於是勾踐就用美女和寶器,命令文種秘密地去獻給太宰,接受了,就引見大夫文種去見吳王。文種叩頭說:“希望大王能赦免勾踐的罪過,勾踐就會把越國的寶器全部獻給吳國。如果還不能赦免勾踐,那勾踐將要殺盡他的妻妾與孩子,燒燬全部寶器,率全部五千人與吳國決一死戰,一定可以取得相當的代價!”就乘機勸說吳王:“越國已經降服為臣子,如果能赦免他,這對國家是有利的。”吳王準備答應赦免越王。伍子胥又進諫說:“現在不消滅越國,將來一定會後悔,勾踐是一位賢明的君主,文種、范蠡都是賢良的臣子,如果讓他們從會稽返回越國,將會造成叛亂。”吳王不聽,最終赦免了越國,退兵回國。

勾踐被圍困在會稽山上的時候,曾喟然嘆息說:“我將在此終結一生嗎?”文種便說:“湯曾被關在夏桀的臺裡,文王曾囚在裡,晉國的公子重耳逃奔翟國,齊國的公子小白逃奔莒國,他們最後都稱王稱霸。由此看來,怎見得禍不能轉化為福呢?”

吳王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踐返回到越國,於是勤勞受苦,憂心苦思,把一個苦膽懸掛在自己的座位旁,坐著臥著時常仰望著面前的苦膽,吃飯的時候也嚐嚐膽汁。並且提醒自己說:“你忘了會稽所受的恥辱嗎?”勾踐親自耕種勞作,夫人也親自紡織,食物中肉類並不多,衣著色彩並不華麗鮮豔,放下架子謙恭地對待賢德之人,對待賓客優厚禮遇,賑濟窮人,弔慰死者,與百姓同甘共苦。勾踐想讓范蠡來主持國家的政務,范蠡說:“用兵打仗,文種比不上我;至於鎮安國家、使百姓親附,我比不上文種。”勾踐於是把國家政事囑託給大夫文種,而派范蠡和大夫柘稽,去吳國議和,留在吳國作人質。兩年以後,吳國放回了范蠡。

勾踐從會稽歸國的七年,一直撫慰越國的士兵和百姓,想向吳國報仇。大夫逢同進諫說:“國家剛剛遭遇流亡,現在重新殷實富裕,如果致力於整頓軍備,吳國一定會害怕,一害怕,災難就會降臨,況且兇猛的鳥襲擊目標時,一定故意隱藏它的兇相。現在吳國的軍力正在討伐齊、晉;對楚、越也結下了深仇大恨,名聲雖高過於天下各國,實際上損害了周朝的威信,德行少而戰功多,一定會驕橫狂妄。若真要為越國打算,不如結交齊國,親近楚國,依附晉國,厚待吳國,吳國的野心很大,一定會輕易發動戰爭,這便是我們連絡援助之勢的機運,齊、晉、楚三國來討伐吳國,越國乘著吳國疲憊的時候去進攻,就可以打敗它。”勾踐說:“很好。”

又過了兩年,吳王將去征伐齊國,伍子胥進諫說:“不可以的,我聽說勾踐吃飯時不吃兩樣好菜,和百姓同甘共苦,這個人不死,一定會成為國家的禍患,吳國有了越國,是心腹大患;齊國對吳國來說,不過是疥瘡癬斑一樣的小病。希望王能放棄攻齊的計劃,先打越國。”吳王不聽,就去征伐齊國,在艾陵打敗了齊國的軍隊,俘虜了齊國的高張和國夏,凱旋歸來,便去責備伍子胥。伍子胥說:“王不要太高興了!”吳王大怒,伍子胥就想自殺,吳王聽說後急忙制止。越國的大夫文種說:“我看吳王執政已十分驕傲,請試著去向他借糧食,藉以試探他對越國的態度,可以卜問出事態發展的契機。”文種就向吳國請求借了糧,吳王想借給越國,伍子胥進諫說不要借,吳王還是決定借了,越國暗自高興。伍子胥說:“王現在不聽勸諫,三年以後,吳國將是廢墟一片!”太宰聽說此話,屢次和伍子胥爭論對付越國的策略,藉機進讒言陷害伍子胥說:“伍員這個人表面上忠厚,其實是個殘忍的人,他連自己的父親和哥哥都不顧,哪裡會顧到王呢?王前次想伐齊,伍員極力勸阻,後來伐齊取得成功,因此反而怨恨王,王如果不防備伍員,伍員一定會作亂。”與越國的大夫逢同串通一氣,用這些讒言去迷惑吳王,吳王一開始不聽信讒言,就派伍子胥出使齊國,不久,聽說伍子胥在齊國時,把他的兒子託付給齊國大夫鮑牧照顧,吳王於是大怒,並說:“伍員果然是在欺騙我!”等到伍子胥完成任務回到吳國,吳王就派人賜給伍子胥一把鋒利的屬鏤劍,讓他自殺。伍子胥大笑說:“我輔佐你父親稱霸,我又立了你,讓你即位,當初你要把一半吳國分給我,我不肯接受,現在你反而因為讒言要殺我,唉!唉!你孤單的一個人必然是不能獨立長久的!”並告訴使者說:“一定要挖取我的眼珠,掛置在吳國城東門上,以便看到越國的軍隊進城!”於是吳國就任命主持一切政事。又過了三年,勾踐召見范蠡說:“吳國已殺掉了伍子胥,曲意逢迎的人愈來愈多,可以進攻吳國了嗎?”范蠡回答說:“還不可以。”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吳王北上黃池和諸侯會盟,吳國精銳的部隊都隨吳王北上,只有老弱殘兵與太子留守在吳國,勾踐又問范蠡,范蠡說:“可以了。”於是派水軍兩千人,訓練有素的部隊四萬人,近衛部隊六千人,各種在職軍官一千人,討伐吳國。吳國戰敗,太子也被殺害。吳國的使者向吳王告急,吳王正在黃池與諸侯會盟,怕天下諸侯知道吳國戰敗的消息,就嚴守秘密。吳王在黃池與諸侯訂完了盟約,就派人送了一份厚禮,請求與越講和。越王自己估量也不能合併吳國,就與吳國講和了。

四年以後,越國再次討伐吳國。吳軍和百姓都疲憊不堪,精銳的部隊都在與齊、晉的戰爭中喪生,所以越國大敗吳國,而留下來圍困吳國,圍了三年,吳國的軍隊徹底戰敗,越國就又把吳王圍困於姑蘇的山上。吳王派公孫雄赤露上身,跪地前行,向越王求和,他說:“孤立無助的臣子夫差,冒昧地說出真心的話:當初曾在會稽得罪你,如今我不敢違背您的命令,使得夫差能與君王您講和,就回國都。現在君王您高抬貴足,誅殺孤臣,孤臣也唯命是從,但夫差私下的心意是希望您也能像當年會稽山一樣,赦免孤臣的罪過。”勾踐有些不忍心,想答應了他。范蠡就說:“會稽山的那件事,是上天要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不接受;現在上天把吳國賜給越國,越國難道可以違逆天意嗎?況且君王您每天一早起來上朝,很晚才休息,不就是為了征服吳國嗎?謀劃了二十二年,一下就放棄了,可以嗎?何況天賜給你,你不接受,一定反而受到上天懲罰,《詩經》上說:‘好像砍伐樹幹做斧柄,斧柄的大小模樣就在旁邊’,您忘記在會稽山上的災難了嗎?”勾踐說:“我是想聽從您的意見,只是我不忍心如此對待他的使臣。”范蠡於是就擊鼓進兵,並宣佈說:“越王已將政事交給我來處理,吳國的使者趕快離去,不然就不客氣了!”吳國的使者流著淚離去了。勾踐憐憫夫差,就派人去對吳王說:“我想將你安置在甬東,做一個百戶人家的君王。”吳王辭謝說:“我已經老了,不能侍奉君王!”就自殺,自殺時用東西把臉遮蓋起來說:“我沒有臉面去見伍子胥啊!”越王安葬了吳王,並且殺死了太宰。

勾踐平定吳國以後,就率兵向北渡過淮河,與齊國、晉國的諸侯在徐州會盟,並向周王進獻貢品。周元王派人賞賜勾踐祭祀用的肉,封勾踐為諸侯的領袖。勾踐離開徐州以後,渡過淮河南下,將淮河上游的土地送給楚國,將吳國過去侵佔的宋國的土地歸還宋國,將泗水東方圓百里的土地給魯國。當時,越國的軍隊在江、淮以東縱橫馳騁,諸侯都來祝賀,勾踐號稱為霸王。

這時范蠡就離開越國,他到了齊國,從齊國給文種寫信說:“飛鳥射光了,良弓就會收藏起來;狡猾的兔子獵取光了,獵狗會被煮食。越王這個人脖子很長,嘴尖得像鳥嘴一樣,這種人只可以共處患難,不可以同享安樂,你為什麼還不離去呢?”文種見到了信,就宣稱有病,不肯上朝,有人就進讒言,說文種將要謀反,越王就賜一柄劍給文種,並告訴他說:“你教我七種計策去討伐吳國,我只用了其中的三種,就打敗了吳國,還有四種仍在你那裡,請你替我去追隨死去的先王,讓他也試試你的妙計吧!”文種於是就自殺身亡。

勾踐去世後,他的兒子王與即位。王與去世後,他的兒子不壽即位。王不壽去世後,他的兒子王翁即位。王翁去世後,他的兒子王翳即位。王翳去世後,他的兒子王之侯即位;王之侯去世後,他的兒子王無強即位。

越王無強的時候,越國興兵北伐齊國,西伐楚國,與中原諸國一爭高下,試圖建立霸業,楚威王執政時,一次越國向北討伐它的鄰國齊國,齊威王派使者去遊說越王說:“越國如果不討伐楚國,大則不能稱王,小則不能稱霸。

估計越國之所以不討伐楚國,主要是因為晉不肯與越為伍,韓、魏本來不會攻打楚國,韓國如攻打楚軍,就會損兵折將,韓國自己的葉邑、陽翟邑都有危險;魏國也不會去攻打楚國,如果魏國也損兵折將,那樣就會威脅魏國的陳邑、上蔡邑的安全,所以即使這二晉(韓與魏)肯和你們越國合作,也不會幫你們攻打楚國,甘心覆沒軍隊、犧牲大將,那麼韓魏二國幫你們攻楚毫無利益可言。你們卻如此看重能否得到韓、魏二國的支持呢?”越王說:“我希望韓魏二國的,並不是要他們興兵與楚相敵,更何況讓他們把自己搞得那麼疲憊去攻城圍邑呢?我只希望魏國能屯兵大梁城下,希望齊國能在南陽、莒這一帶佈置兵力,再聚結在常邑、剡國一帶,這樣一來就可以牽制楚國方城的兵力,楚國不能南下侵越;淮河、泗水之間的楚兵也不能向東伐齊威脅越;商、於、析、酈、宗胡等地,通往中原這條大路以西的楚兵,也就不能防禦秦國。江南及泗上的楚兵,也就不足以對付越國了!若能這樣,齊國、秦國、韓國、魏國便可以瓜分楚國!韓國、魏國不必犧牲一兵一卒就可分得楚地,不必耕種就能收穫糧食!他們非但不這樣做,反而在黃河、華山之間,駐兵演習,甘心被齊國、秦國所役使,我們越國期待魏、韓二國如此殷切,而魏、韓二國竟如此失算,你們怎麼能指望藉助韓魏而稱王呢!”齊國的使者說:“真僥倖呀!越國還沒有滅亡!那些人運用智慧,好像眼睛能看清楚別處的毫毛,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我實在不敢恭維那些人自以為高明的計策!現在越王您只知道韓、魏的失策,卻意識不到越國自己的過錯,就是剛說的‘眼目’之理論罷了!您越王希望韓、魏二國做的,原來不是要他們多立戰功,也不是要和他們會合軍隊連結盟約,只是期望他們能幫助越國去分散楚國的兵力。現在楚國的兵力早已分散了,您還指望韓魏幫您做什麼呢?”越王說:“依您之見我該怎麼辦呢?”齊國的使者便說:“楚國屈、景、昭三姓的大夫已鋪開他們所有的軍隊,向北圍困魏國的曲沃、秦國的於中、一直到南方的無假關,楚國軍隊的戰線長達三千七百里,而景翠大夫的軍隊又聚結在北方魯地、齊地及韓地南陽一帶,要說分散楚國的軍隊,還有比這能更好地分散楚軍兵力的形勢嗎?況且越王您所希望的,是想引發韓魏與楚的戰爭,坐收漁人之利,以為如果韓、魏不與楚開戰,越國就按兵不動這是隻知道兩個五而不知道十。您現在不攻打楚國,我因此知道越國從大處講不足以稱王,從小處講不足以稱霸。

讎邑、龐邑、長沙等地是楚國的產糧區;竟陵澤地,是楚國的產木材區,越國如果能找到機會,舉兵攻破無假關,那麼這四區就不會向楚國郢都上繳糧食和木材了。我聽說,想要稱王天下而不能稱王天下,至少還可以稱霸一方,如果不能稱霸的,是因為失去了王道。所以希望大王能放棄伐齊的想法,轉而攻打楚國!”

於是越國就放棄齊國而去討伐楚國。楚威王帶兵迎戰越國軍隊,把越國打得大敗,殺死了王無強,收回越國侵吞吳國的領地,一直追到浙江沿岸,向北攻到徐州,打敗了齊國的軍隊。越國就分崩離析了,各族子弟爭相繼位,有的為王,有的為君,散居在江南沿海地區,臣服於楚,向楚進貢。

此後的第七代越主閩君搖,協助諸侯推翻了秦朝的統治。漢高祖又封搖為越王,讓他繼承越國的後代。東越和閩君,都是越國的後代。

范蠡為越王勾踐效力,可謂鞠躬盡瘁,與勾踐周密地謀劃了二十多年,終於打敗了吳國,雪洗了會稽的恥辱。越國的軍隊又北渡淮水,逼近齊、晉等國,進而號令中原各國,以此尊崇周朝的王室,勾踐成了霸主,范蠡號稱上將軍。得勝回國後,范蠡認為威名之下,自己很難長久在越立足。況且勾踐的為人,只可以共患難,卻無法共享安樂生活,就寫了一封辭職信給勾踐說:“我聽說過:主上有憂,臣下就該為您排憂解難;主上受辱,臣下就該死。從前您在會稽山受辱,之所以苟且偷生,就為了幫您雪恥。現在恥辱已經雪洗,我應該追究自己使君王受會稽之辱的罪過!”勾踐說:“我將和你分享這個國家的政權,否則,就要懲罰您。”范蠡說:“君王所依從的是律令,我所依從的是志趣。”就裝著他輕便珍貴的珠玉,私自與親信的隨從們乘船出海了,一直不曾回來。於是勾踐就標記會稽山,作為供奉范蠡的城邑。范蠡乘船輾轉到了齊國,隱藏自己的真實姓名,改稱自己為鴟夷子皮。在海邊以耕種為生,辛勤勞作,父子合力整治家產。沒住多久就積累了數十萬財產。齊國人聽說他有才能,請他做相國。范蠡就嘆息說:“住在家裡就能積聚千金,出去做官就能位至相國,這是一個普通人夢寐以求的至高理想。可是長久地接受尊貴的名號,是不吉利的。”於是送還相印,把家產散發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和鄰里鄉親,只藏著重要的珍寶,悄悄離開那裡,到定陶住下來。范蠡認為定陶是天下的中心,那兒交通便利,貿易繁榮,在這裡謀生治產,可以致富,於是自稱為陶朱公。重新節制自己的要求需欲,父與子親自耕種畜牧,囤積儲存,等待時機,轉賣貨物,謀求十分之一的利潤。這樣住了沒多久,又累積了上億的財產,天下人沒有不稱道陶朱公。

朱公住在陶的時候,得了個小兒子。小兒子長大以後,朱公的次子因為殺死了人,被囚在楚國。朱公就說:“殺人償命,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我聽說:千金之家的孩子,不應該被當眾處死。”於是讓小兒子去探望次子,當時裝了二萬四千兩黃金,藏置在褐色的器具裡,用一輛牛車載運。小兒子即將啟程的時候,朱公的大兒子偏要代弟弟跑這趟差,朱公不答應,大兒子就說:“在家裡,大兒子有督導家事的義務,所以叫做‘家督’,現在弟弟有了死罪,父親不派我去,卻把這事交給小弟弟辦,那就是我不賢了!”就想自殺,他母親就說:“現在派小兒子去也未必能保全老二的性命,先逼死了老大,那可怎麼辦啊?”朱公不得已,只好派老大去,替他寫了一封信給從前的好朋友莊先生。並囑咐大兒子說:“你一到那裡就把千金送到莊先生的住所,聽憑莊先生辦理,他要怎樣做就怎樣做,要謹慎他切勿和他爭執辦事的方法!”大兒子就啟程去楚國,私自帶了幾百鎰黃金。

到了楚國,見到莊先生的房子靠近城牆,撥開藜藿雜草才能走到前門,莊先生的居住條件相當差。然而大兒子還是把家父的信呈給莊先生,送進二萬四千兩黃金,完全照父親所說辦理。莊先生便說:“你可以趕快離開了!千萬不要逗留,即使弟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問其中的原因!”大兒子告別莊先生以後,不再去拜訪莊先生,但他自己偷偷留在楚國,用他私自攜帶的財物獻給那些當權的貴族。

莊先生雖然住在貧民區,然而廉潔正直聞名全國,從楚王以下的人都像尊敬老師一樣尊崇他。至於朱公送來財物,他並不想接受朱公的厚贈,想要等事成以後把黃金還給朱公,表明信譽。所以當財物送來的時候,就對他的妻子說:“這是朱公的錢財,如果我病死了,來不及事先交待你,記著以後歸還他,不要去動用!”但是朱公的大兒子不明白莊先生的心意,還認為送他黃金不見得會起什麼作用。

莊先生找到一個適當的時機去見楚王,說:“某星宿移動到某個位置,這對楚國是有害的。”楚王向來相信莊先生,便說:“那現在該怎麼辦?”莊先生說:“惟有做善事才能免災。”楚王說:“先生可以回去休息了,我將會照辦。”楚王就派使者去密封藏錢的金庫。楚國拿到朱公長子好處的貴族聽到消息驚喜地告訴朱公的大兒子說:“楚王將實施大赦了!”大兒子問:“怎麼知道的呢?”貴族說:“每次王要實施大赦,為了防備有人乘機於大赦前搶劫,一般都要封閉金庫,昨晚王派使者去封府庫了!”朱公的大兒子以為楚國將大赦了,他的弟弟自然應當放出,他心疼二萬四千兩黃金,不忍心將黃金白白送給莊先生。於是又去見莊先生。莊先生大吃一驚說:“你還沒有離開呀?”大兒子說:“當然還沒有離開!當初是為了弟弟的事情才來拜訪您,現在大家都說弟弟會被赦免,所以來向先生辭行!”莊先生知道他是想取回所送的財物,就說:“你可以自己去內室拿。”大兒子就自己進入內室取回財物,還暗自慶幸。

莊先生覺得被朱公的長子戲弄、利用,又羞又惱,於是又入見楚王說:“我以前說某星宿的事,您說要大赦化解災難,今天我外出時,聽到路人都說陶有一位叫朱公的富人,他的兒子殺了人被囚在楚國,他不惜重金賄賂了王的親信,所以王並不是為了體恤楚國人民而行赦令,而是為了替朱公之子脫罪!”楚王大怒說:“我雖沒有什麼德行,怎麼會因朱公兒子的緣故而特別施恩大赦呢?”就命令先殺掉朱公的兒子,第二天才下赦免的命令。朱公的大兒子最終只帶著他弟弟的屍體回來。

到家以後,他母親和陶邑的人都很傷心,只有朱公覺得好笑,說:“我本來知道楚國定會使他弟弟受死!他不是不愛他弟弟,只是心疼那些錢呀!這是因為他年少的時候,和我一起,知道謀生的困難,親歷艱苦,所以不輕易花錢。至於小兒子,他生來就看見我很富有,坐著好車,騎著良馬,去追逐狡兔,哪裡懂得錢財是怎樣積聚成的,所以他勢必出手大方,不會吝惜的。原來我所以想派小兒子去,就是為了他能捨棄財物呀!而大兒子是做不到的,所以最後卻殺死了他的弟弟,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沒什麼好悲傷的!我本來就日日夜夜在盼望喪車的到來!”

所以范蠡雖然三次搬遷、更名卻依然能馳名天下,他去哪裡並不是盲目的,到那裡就一定會功成名就。最後老死在陶,所以世人相傳叫他陶朱公。

太史公說:“禹對人的貢獻很大呀,他疏通了九條大河,平定九州,直到今天,中原各國仍然太平無事。到了他的遠世子孫勾踐,臥薪嚐膽,終於消滅了強大的吳國,他興兵北上向中原各國顯示軍威,又能尊崇周王室,成為霸主,能說勾踐不賢能嗎?大概是因為他有夏禹的遺風吧。范蠡遷徙了三次,能流芳百世,臣和君能這樣,想不讓他們顯揚出來,可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