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金流看兩岸便利店市場: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我國便利店行業一直呈冰火兩重天之勢,一方面隨著消費升級以及部分地方的行政命令(如北京的封牆打洞),便利店行業大熱,不僅有創業型猩便利、便利蜂前來掘進,如蘇寧這般線下家電連鎖店也推出蘇寧小店殺入市場;而另一方面,從去年以來,行業也層出不窮傳出種種悲觀情緒,如鄰家便利店失敗,全時由於母公司問題也遭遇極大的壓力,猩便利為代表的創業公司也頻頻傳出負面聲音。

從現金流看兩岸便利店市場: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便利店行業表面的糾結究竟緣何而起,中國便利店產業的發展究竟又遇到了何種的問題是我們最為關心的。

對標全家,便利店的高成本低收益

以711和全家為代表的日系便利店一直是行業學習的榜樣,其主要優勢為:1.開創了便利店集零售、食品和服務為一體的模式,便利店更近似社區服務中心,前往臺灣地區或日本的遊客對當地便利店文化往往讚不絕口;2.在擴張模式中,採取了強加盟模式,雖根據出資大小有特許加盟和委託加盟兩種模式,但官方對加盟店是強管理模式,從供應鏈到定價,再到裝修和服務標準,都是由官方確定,加盟商相當於有限責任合夥人。

從現金流看兩岸便利店市場: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全家便利店加盟模式

我們認真研讀了臺灣全時的2017年度財報,發現這家已經成熟運營的行業領先企業具有以下特點:

1. 高毛利低成長

臺灣全家便利成立於1988年,1997年進入快速擴張期,彼時開店速度保持在3年500家,近年擴張速度變緩,2017年淨增門店97家。

2017年全家毛利率為38%,這是一個比較高的數據,我們此前採訪了好鄰居便利店管理者,並從行業其他從業者中得到北京地區便利店的毛利大概在30%左右,略低臺灣全家。但全家刨除營業費用後的營業利潤率為2%,其中推銷成本對主營業務收入的佔比高達33%。

即便是具有一定市場話語權,且對供應鏈有一定話語權,由於臺灣地區便利店行業的充分競爭,全家仍然要在營銷方面花掉大量成本,大大降低了盈利能力。

在財務統計上,全家將"加盟收入"統計在"其他收入"會計目錄下,我們也可以將主營業務收入視為門店銷貨收入,統計計算2017年單店日銷售額為56000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12000元),根據官方信息,2017年單店營業額增速為3%。

在一個市場飽和度較高的臺灣地區,全家一方面有規模優勢維持高毛利,但又要保持穩定開店速度,兼顧營銷,又調低了淨利潤率,即便加大了生鮮產品的比例,改善門店運營狀況,單門店增長也已經進入了瓶頸期。

從現金流看兩岸便利店市場: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臺灣全家便利店

與此同時,以北京地區的便利店市場為例,單店營收大致在8000元-10000元之間,較之全家的12000仍有一定差距,在規模效應還未真正發揮,毛利較低,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應出大陸地區便利店行業的潛力。

2. 門店擴張對現金流的壓力

相比於比較成熟的臺灣市場,大陸便利店行業正是方興未艾,所有便利店都卯足勁擴張,僅北京地區,動輒打出"一年開店幾百上千家"口號的品牌比比皆是,堪稱行業大躍進階段。

當然,快速開店也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現金流問題,無論是前一段時間倒下的鄰家亦或是剛剛遇到問題的全時,雖然誘因是母公司遇到現金流問題,但也與門店的快速擴張有著密切關係。

我們也仔細查閱了全家的的運營數據,在已經趨於穩定的市場中,該企業是面臨何等壓力。

2016年和2017年,取得不動產、廠房、設備的現金流使用量分別為34億新臺幣和20億新臺幣,分別佔當年投資活動現金淨流出額的103.2%和103.9%(處置不動產也換來現金流入,出現不動產流出大於投資總流出現象),也即,門店擴張是投資現金流的最主要流出方向。

那麼,這是否會帶來企業的運營壓力呢?

我們可看到,2017年營業活動產生的淨現金流流入量為44億,其中應付賬款、其他應付款為代表的流動負債共產生18.5億流入量,佔運營產生現金流的42%,在2018年第二季度,全家負債率達到90.1%,換言之,全家屬於典型的高負債換來自由現金流再進行投資擴張的企業。

與此同時我們也測算了全家流動負債週期,與供應商之間的應付賬款的償付週期大概在69天左右,應收賬款規模不大,2017年為8.2億,我們通過財務模型,估算應收賬款賬期為7.5天,並同時測算,庫存週轉週期在30天左右。

根據現金轉化週期=存貨週轉天數+應收賬款週轉天數-應付賬款週轉天數公式,2017年全家的現金轉化週期為-31.5天。

這意味著,具有極大議價能力的全家,完全可以依靠上下游供應鏈商家實現現金的正常週轉,雖然企業擴張帶來一定現金流壓力,但由於已有較大基礎規模,且擴張已經進入平穩期,並未給企業經營帶來太大負擔。

大陸便利店市場能複製全家模式麼?

我們先簡單梳理下大陸便利店行業的發展脈絡。

在我們走訪多家企業時,都不同程度表達了對711和全家這類日系企業的仰慕,基本有兩點:1.可以對加盟企業進行強管控;2.保持健康式擴張,把控擴張尺度並非所有企業所擅長。

如前文分析,全家雖然具有較低的成長性,但規模優勢已經發揮作用,且中低速開設門店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風險,那麼大陸企業能沿著全家道路前進麼?

在幾個月的走訪期內,我們根據運營形態將大陸市場的便利店企業分為以下幾類:1.強自營,以蘇寧小店為代表,宣稱不加盟,全時也是自營為主;2.加盟多,好鄰居為代表,北京地區的711雖然加盟有較大比例,但其管理模式仍然是類自營。

這其中原因也容易推敲,在未能取得強供應鏈關係時,一旦放開加盟很容易造成監管不力,影響品牌發展,這是剛剛涉足便利店行業的蘇寧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但論及對線上的態度,我們又可看出以下不同:一方面為相對開放心態,以好鄰居為代表,2017年鮮生活、綠城、易果聯合以8400萬美金將其收購,拿到手淘產品淘鮮達入口,開始了積極的線上融合,7月與公司負責人溝通時,線上佔比已經達到80%以上;而另一方面,蘇寧小店的線上融合卻相對保守,截至目前只出現在蘇寧小店官方App中,不與餓了麼和美團合作;另有第三類,對線上則屬於被動融合,京東到家、餓了麼、美團負責配送,商家只需要完成信息上網。

在盈利情況方面,我們與好鄰居、蘇寧小店等為代表的企業進行溝通,獲得北京地區兩家的單日單店平均運營數據分別為8000元、6000元,資深行業從業者也透露由於北京地區的高房租,單店平均日銷售額必須在8000元以上才能實現收支平衡。

此外,好鄰居正在將門店進行改造升級,進行數據和智能化管理,提高了門店運營效率,改造後門店日銷售額在10000元以上,但成本也相對較高。

雖然好鄰居線上佔比極高,但我們也得知其線上毛利整體偏低,為10%以上,因此雖然線上部分提高了坪效,但卻攤薄了利潤率,顯然,這兩家企業均在盈利邊緣地帶。

這兩家企業的擴張也都屬積極,蘇寧小店在北京要一年完成600家佈局,好鄰居則是3年開店1000家,它們能複製全家模式麼?

我們重點以蘇寧小店和好鄰居為研究樣本。

從現金流看兩岸便利店市場: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蘇寧小店

從發展和營收量來看,我們對以上有阿里和蘇寧背景的企業都有一定信心,好鄰居有線上流量扶持,提高坪效,但問題顯而易見,管控力不足的加盟店比例過大,容易稀釋品牌,且線上毛利較低也會拖累盈利週期。

蘇寧小店的優勢在於,可以背靠蘇寧用3C導流手段提高營收能力(如門店廣告),但侷限性在於供應鏈的把握以及線上運營的短板,7月走訪時北京地區線上銷量佔比為14%,線上線下的協同式發展有一定製約因素,但基本面相對良好。

在擴張速度中,相關人士告訴我們,北京單個便利店的開店成本在100萬左右(包括房租和裝修、固定設備),在接下來好鄰居和蘇寧都強調自營,也即,要實現前述的開店目標雙方分別要投入10億和6億元,考慮到開店前期的微虧,實際所投入還要大於以上數字。

對於兩家企業而言,這筆支出算不得小數字,好鄰居以8400萬美元成交,該數字差不多是原好鄰居資產的兩倍,但好鄰居與阿里的本地生活戰略一致,考慮戰略因素,會有繼續投資的動力。

蘇寧情況比較複雜。

9月17日,蘇寧發佈公告,截至8月31日,公司累計新增借款達到188億,而在今年半年報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為-53億,主要原因在於縮短對供應商賬期,對現金流造成一定影響(2018年上半年應付賬款週轉天數為25.66天,較去年同期降低2.98天)。

蘇寧在與京東的競爭中,已經進入了新的領域,爭搶供應商關係,京東應付賬款賬期在60天左右,蘇寧此舉會對京東造成一定壓力。

但此舉也給蘇寧現金流帶來麻煩,這也是頻頻借款的主要原因。

說回小店,蘇寧做小店除了零售終端爭奪市場,提高交易場景等因素外,亦有現金流的考慮,零售行業賬期平均在3個月左右,若全國5000家門店同時開設(蘇寧此前表示小店2018年要開2000家,北京600家,3年5000家),將為蘇寧帶來極為客觀的現金流補充,為與京東的戰役補充彈藥。

但這在一年之內實屬不易,要考慮現金流、選址以及運營人才的多重因素,單資金部分就不是輕易可解決的。

蘇寧小店對於蘇寧來說是彎道超車的重要武器,短時間內會全力支持,但應該考慮多重因素,我們更傾向於其採取穩健的發展態勢,在集團原有業務與創新業務之間尋求穩定發展的平衡點。

臺灣全時依靠規模效應的應付賬款對現金流的穩定功不可沒,但本土企業在發展初期,尚未達到利用短期負債的規模時,大規模的擴張對現金流的壓力顯而易見,即便是全時,在高峰期每年開店也就100多家,這應該引起從業者的注意。

相比於全家在臺灣12000元的日銷售額,大陸便利店市場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受限以上因素,我們也不看好過分強調速度的公司,畢竟增量是循序漸進,短時間的冒進很容易造成現金流吃緊,已經有諸多前車之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