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學家們爲什麼不願意公開回答針對量子科學的質疑?

檳榔峽谷


量子科學家們為什麼不願意公開回答針對量子科學的質疑?

在這個事情上,兩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的那句話依然入明燈一般照亮著各位前行....其實很簡單一句話:“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但很多人就是弄不明白,下面就來簡單說說!

各位可能覺得奇怪,這不是說量子科技麼,怎麼扯上孔夫子了....?其實無論哪行哪業都一樣,專業的事情需要專業的人來做,而科學家們的責任在於如何將他們專業範圍內的項目研究透徹,至於量子力學科普上的事情,那麼就由相關的科普作家去完成吧,如果天天回應那些網上懟來懟去這種齷齪事,影響心情不說,還得放下主業給你來寫科普文不成?

質疑量子通訊的永遠都是那麼幾個人,為避免懟起來,咱就不說名字了,不過某位一輩子研究交通的老兄快要退休了突然質疑其量子通訊來了,目測應該是發現現在的量子通訊並非是真正的量子糾纏通訊,而只是用了其作為加密而已.....發現了這麼大一個破綻,就在網上上綱上線,居然還有一堆科盲幫忙在吶喊助威,這真是一個笑話......

還有某位科普的大神也是類似的套路,除了那些可憐的FANS幫人數鈔票之外,似乎目的也就是如此,人家的職業是這個,不弄一兩個熱點出來你讓他們如何生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但往往有些人卻是以令人不齒的方式存在的,不過卻裝作冠冕堂皇,有幾個人瞭解其中的套路?或者本身就在人家的套路里取得自己想要那一部分的助力者!!

科學家有兩種方式會來澄清,簡單的生命或者闢謠,除此之外不會再給你其他的答案,但有多少人會信?就如有人截頭去尾曲解施一公的話語一樣,人家已經再三聲明瞭,但有多少人視而不見?依然在這個事件上推波助瀾!因為那不是人家想要的,那些把這個話題炒作起來的人,要的是熱點,你把這個熱點給熄滅了就如斷人財路,更如殺人父母,你懂嗎?

所以在這些事件上,任期發展即可,因為自然會有眾多的作者寫科普文章,往往在這些熱點事件的背後也是科普的好時機,這就是事件發展的一般規律,最終不是皆大歡喜麼.....終會有一部分人認清始作俑者的真實面目,而科普作者獲得粉絲,大眾學習新的科普知識.....也是好事麼!!!

各司其職,各取所需.....各位洗洗睡吧,也不早了!!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因為真正在搞研究的科學家很忙,沒有時間發無聊的申明啥的。當然應該還是有諸多因素導致無人對此做申明或解釋。

題主問的量子科學包括

量子計算領域和量子通信領域,談及科學成就,也需要分開來說。

首先需要考慮的因素,是這門科學本身的稚嫩,其技術日日更新,導致目前還未有備受認可的系統性評判標準。

在量子計算領域,確實有一個“量子霸權”理論,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家約翰·普瑞斯基爾發明的詞,它用來表達物理學家為量子計算機設定的一個初步的標準:目前頂級的超級計算機能夠完成5到2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所做的事情,但超過49個左右量子比特後,量子計算機的能力將讓超級計算機(傳統計算機)望塵莫及。

換句話就是說,誰的量子計算機跑的比特數位高,誰就更快。

但是17年年底,IBM在非量子計算機上(超級計算機)上實現了49個量子比特能力的量子計算機的運行速度,這就打破了量子科學家們一直追求的“量子霸權”。

所以,在量子計算方面的研究上,一直也未有定論,各國科學家都處於探索階段。

而量子通信上,我國確實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來自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潘建偉教授提出基於衛星平臺的搭建量子通信;17年,我國京滬幹線、滬杭幹線等量子通信幹線紛紛落地。

顯然,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成就還是非常矚目的,但是距離真正的商用化還有距離,現有的量子通信速度等性能都還是問題。

其次,我們需要考慮網上給出的質疑是不是專業,如果並不專業,那科學家也無法給出解答,具體問題才好具體分析。


鎂客網


科學新知往往是“反常識”的,所謂質疑之人缺乏科學基礎和學習能力,根本學不進新的科學認識,用舊有“常識”作為依據來質疑,其實牛頭不對馬嘴。專業科學家都很忙,能抽空做些科普工作已經很難能可貴了,不可能對那些無聊荒誕的問題一一回應。

這其實就像小崔質疑轉基因,不管他是本著什麼時候學到的知識,還是出於利益,他跟科學家當面的討論的時候,根本不聽科學家給他好好上一課,就拿出自己毫無依據的所謂意見、質疑要求解釋(實際上只想被認可,不準備質疑自己)。這不是討論科學問題的方法。

量子概念理解起來確實不容易,別忘了,歷史上“量子之父”普朗克就曾經想放棄甚至希望自己從來沒有發明“量子”這個概念。愛因斯坦更是至死強烈反對波函數的哥本哈根解釋。或者說,在普朗克解釋黑體輻射、愛因斯坦解釋光電效應、玻爾提出量子化假設之前,物理學家們在數百年裡都在堅持“可以無限分割”的想法。創新,何其之難。科學發展,首先是科學家們質疑自身和前輩認識,換句話說,“質疑”這件事兒,沒有比科學共同體做得更好的了。

要想理解這些概念,取得跟量子科學家們同等討論問題,至少讓科學家覺得問題有價值,值得考慮和回應,那麼我們必須首先學習一下量子力學的基礎知識和發展歷程,理解為什麼會有那些科學概念,究竟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哪些問題已經解決了,如何解決的》?哪些問題尚有待攻克,這些問題的提出、進展如何?

所以,想要跟科學家對話,問出有科學價值的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好在現在獲取科學資源越來越方便,想讀書、學習、跟老師聽網上課程,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就看我們願不願把時間投入到學習真正的、系統的科學裡去。


松鼠老孫


事實上,研究量子科學的科學家們經常回答各種問題。但是由於以下種種因素,使得質疑總是無窮無盡,科學家們也沒有辦法。這些因素包括:

一,有些提問的人太懶惰,在提問之前不願意做基本的搜索。其實絕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的話)對於量子科學的質疑,科學家們早就回答了。我都寫過很多科普文章,例如《你完全可以理解量子信息》,裡面把常見問題都列了出來,挨個做了詳細的回答。但是呢,永遠都有新的人跑出來,把同樣的問題再提一遍。你如果想提問,強烈建議先把我的《你完全可以理解量子信息》讀一遍,仔細想想你的問題是不是已經解決了,你有沒有新的問題。

二,有些提問的人充滿先入之見,一上來就認定量子科技是騙局,潘建偉等人是騙子。你無論說什麼,都不能改變他們的固定看法,因為他們只看對自己有利的證據,不看對自己不利的證據。古人講的“疑人偷斧”的故事,就非常形象地表現了這種心態。

三,大多數提問者缺乏基本的科學訓練,總希望別人用日常語言就能給他們解釋清楚量子科技。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要透徹理解深奧的科技,必須要用大量的科學術語和嚴格的數學語言。在量子力學中最最基本的,薛定諤方程這樣一個微分方程擺出來,絕大多數人就暈了:他們既不懂薛定諤方程中每一項的意義,也不懂什麼叫做微分方程,甚至最基礎的微積分都不懂。

薛定諤方程

不懂也沒什麼,老實承認有些事在自己的知識範圍之外,科學家只能用形象的、近似的語言告訴你一個大概,這樣就很好。但有些人就鑽了牛角尖,認為科學家必須要講得自己完全聽懂才能說明這個成果是真的,否則就是假的。對於這種人,我們只能說: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太不知天高地厚!


袁嵐峰


施鬱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這個問題所說的並不屬實。本人也可以算“量子科學家”,本人就有過對“質疑”的“公開回答”。有篇文章的標題是“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不可行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95-998520.html】。另一篇文章的標題是“朱清時院士為什麼錯了:現代物理與量子力學並沒有否定客觀世界”【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95-1060658.html 】。都是首發在知識分子微信。

量子力學從誕生到現在已經90多年了,是非常嚴謹的科學,從來沒有被發現有錯。如果有錯,早就無數科學家發現了,也早就趨之若鶩地去修改量子力學了。所以事情不是像某些大眾人士想象的那樣。

當然科學,包括量子力學都是要繼續發展,繼續前進的。但是在原來經過實驗驗證的範圍內,新的理論會退化為老的理論。

很多所謂對量子科學的質疑是出於質疑人對這門科學的不理解。這本來並不奇怪,量子科學是門高度專業的學問,需要經過系統的學習才能深入瞭解。但是如果自己不理解,首先應該去學習,而不是輕易地質疑。


物理文化與施鬱世界線


“針對量子科學的質疑”,這個說法值得商榷。怎麼樣才算是質疑?量子科學家們害怕質疑嗎?不會害怕,中國量子通信科學的領軍人物潘建偉院士就曾明確表態過,“歡迎基於科學實驗的嚴肅質疑”。題主說的“有很多無知或別有用心的人在網絡上公開質疑”,那叫質疑嗎?那是胡攪蠻纏!

潘建偉等人的一系列成果發表在《Science》《Nature》上,《Science》《Nature》的審稿人都是全球頂級科學家,那些網絡噴子比他們差了十個數量級。科學的質疑有自己的一套成熟方案,如果對中國的量子通信或量子計算機有質疑,那就到正規專業的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去質疑,而不是在網上興風作浪。

科學界和網絡是在用兩套不同的語言和規則行事。網絡上針對中國量子科技的質疑,有哪些是發表在經同行評審的正規專業期刊上?如果有哪怕是一篇論文表明潘建偉等人的研究假的,也必將引起全球量子科學家及其他物理學家的關注。可惜那些噴量子科學的網絡噴子,很多連薛定諤方程都不會寫,要他們在經同行評審的正規專業的期刊上發表文章去質疑中國的量子科技,那豈不是比要了他們的命還難?!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問世後,很多人不懂相對論。一些不懂相對論的人自費出了一本書叫《一百位教授證實了相對論是錯的》。愛因斯坦聽後聳聳肩,證明相對論是錯的,不需要一百位教授,一位就夠了。同樣,說量子通信是騙局,只需要一篇論文就夠了。可惜有嗎?

在網絡上“質疑”量子通信或量子力學,是因為自己不僅不懂量子力學而且還自以為是。量子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經驗差距甚大,這就讓一些無知自大、別有用心的人有了發揮的空間。民科、宗教徒、哲學騙子、精神病患者也拿著量子概念胡亂指點世界,科學家需要回應他們的胡言亂語嗎?不需要!科學家只能在科學的舞臺上用科學的方式進行對話,就像玻爾和愛因斯坦爭論量子力學那樣。網絡上的那些針對量子通信、量子科學家的謾罵、人身攻擊應該由誰處理呢?造謠傳謠,人身攻擊,這涉嫌觸犯《刑法》,科學家讓出來,交給警察


刁博


不是不願意公開回應質疑,而是質疑者沒有份量,質疑的問題在量子科學家看來也屬於無理取鬧,故而沒必要做出回應。和他們在網絡上互懟,還不如埋頭多做點實驗,多出點數據呢。



就像之前韓春雨論文撤稿事件一樣,韓春雨的論文發表後,很多研究學者發現根本無法重複他的結果,結果這些研究者們就開始詢問韓春雨論文的細節,讓其給出解釋。之後在韓無法解釋之後,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們開始重複了韓的實驗,都發現無法重複韓的結果。於是更多的人或者寫信或者寫文章對於韓進行質疑。面對這些質疑,韓春雨以及其所在的大學都給出了回應,甚至其發表論文的自然雜誌社也進行了回應。所以從這件事來看,質疑別人也是需要拿出來真實的證據的,你要重複別人的實驗,如果真的做不出來,你再質疑也不晚。而且,我們從這件事也可以發現,質疑者都是專業的科學家們,而非隨便一個門外漢。



而目前,對量子通信進行質疑的人,多數都是上面說的門外漢,實驗也沒重複,理論也沒計算,甚至連繫統的量子力學理論都沒有完全掌握。緊靠自己的臆想和生活常識就去質疑別人,這種人質疑,是你你會回應嗎?身份和質疑的內容沒有一個值得去回應的。假如說質疑者是一個經過專業訓練的業內人士,我想這些科學家們是肯定會回應的。不過,業內同行都似乎沒有質疑哦。



所以說,不是別人不回應,而是質疑者不夠格。


PhD肖


真正的量子科學家們哪有時間去回應所謂的質疑?大部分科學家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學術的研究上,指望著他們去回答質疑並不現實!

還有一點,量子力學並非網絡上描述的如此簡單,如果這麼簡單的話,豈不是人人都能理解能接受了?如果想在更深的層次瞭解量子理論,需要很深的基礎理論,數學知識,理性的思考,同時需要拋棄一些傳統思維方式,用全新的視角看待問題!

比如說,說到量子力學,很多人第一反應會想到不確定性,量子糾纏,量子隧穿效應,但可能並不清楚還有更深層次的東西,比如裡面有不少公式,薛定諤方程,德布羅意波長公式,波函數,光電效應公式,波粒二象性公式,不確定性關係等等!

如果你瞭解了以上那些公式的真正含義,或許你還會有質疑,但你的質疑不會像很多網上那種膚淺的質疑,甚至是“無厘頭”的質疑,從質疑本身就能看出來他們根本不瞭解什麼事量子力學!

所以,對於量子科學家們來說,他們不想也無法很好地解釋網上的質疑,因為如果用專業的知識去解釋,很多人無法理解。同時,很多質疑就是單純地為了質疑,甚至是為了無限存在感而去刻意詆譭量子力學!

還有,量子理論確實很大程度上為違背了我們的傳統認知,顛覆了我們的觀念,所以很多人不願意接受!事實上,即使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愛因斯坦,普朗克等科學家一開始也不願意相信量子力學的詭異現象,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才逐步被科學家們所接受!


宇宙探索


圈子不一樣。

如果我沒猜錯,你看到的關於量子力學的質疑都是在微博上,那是個娛樂平臺,絕大部分都是一幫不懂裝懂的人,只有一種人會把自己的專業主業放在微博上,就是以娛樂作為主業的人,而這些主要都是娛樂圈的人。

然而對於物理學家來說量子力學是非常專業的領域,而且跟娛樂沒多大關係,搞學術的人討論學術都是在正經嚴肅的學術圈子內,從學術的角度看學者去微博等娛樂社交的平臺做科普那叫“下凡”。學術課題永遠研究不完,學者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工作,很少會有人有閒情逸致和那麼多的時間泡在微博上給一幫可能大學都沒上完的網民講那麼專業的學術問題,這跟學霸懶得在學渣身上耗費那麼多時間講題是一個道理,更何況量子力學有那麼多的數學公式,對,就是萬惡的數學,估計在微博講了的結果就是直接掉粉,吃力不討好的事誰會去做?

其實就是科普成本太高,科普固然很重要,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科普是一個嚴肅且專業的教育議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做準備打基礎,而且能同時兼顧學術和教育兩大專業並且有“教書育人”的使命感的人也實在太少了……


別曰嘴


量子力學的神奇之處在於,這是個完備但無基礎的理論。其理論全部是在實驗數據上推導而來,且根據量子理論建立的計算和模型,都被實驗中證明是正確的(沒有反例),但這個理論明顯和我們平時生活常識矛盾。

關於量子理論的解釋(基礎),有十幾種解釋,比如主流的哥本哈根解釋(意識或觀察決定量子行為),多宇宙解釋,多維度解釋等。

由於量子力學至今沒有實驗反例,可以認為這個理論直到現在是正確的,但這個現代科學的摩天大廈沒有根基(基礎)。

現在很多科普文章動不動就是平行宇宙,其實是博眼球,平行宇宙只是量子力學的一種假想解釋,個人認為這是很不靠譜的解釋,現在多數科學家都支持主流的哥本哈根解釋(意識或觀察決定量子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