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爲懶惰窮一代,思維懶惰窮三代!

中國已正式進入股權投資時代!

​​​


行為懶惰窮一代,思維懶惰窮三代!


後臺經常有讀者向我反饋個人現狀,焦慮感爆棚,文字間透露出強烈的無助和沮喪之感。

最多的一個主題便是:為什麼我已經很努力了,還是一事無成,怎麼辦?

如果確實如你所說很努力,但一無所獲,那麼你要警惕你大腦思維,或許你大腦裡的窮人思維拖著你的後腿了。

注意我這裡說的不是窮人和富人,而是窮思維和富思維的問題。

到底哪幾大窮人思維會限制一個人的發展?

01

第一、期待低付出,高回報,賭徒心理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命不好是因為賭徒心理作祟,什麼叫做賭徒心理。期待著一夜暴富,我曾經無數次在文中強調:這個世界沒有偶然的成功。

有句話叫做“只看賊吃肉,不看賊捱揍”,很多人焦慮,心裡不平衡,因為他們只看到一個人有所成就,但是從來不思考別人成就背後看不到的地方。

因此,他們焦慮,他們心裡不平衡,最後歸結為自己的命不好。

確實如此嗎?不盡然。

說實話,你有什麼不平衡的,你瞭解別人背後的付出嗎?你有看到別人默默吃的苦嗎?你瞭解艱辛的經過嗎?

因為什麼都沒有看到,所以導致他們誤認為別人的成就易如反掌。巴菲特成為股票大神,那是人家花心思研究了很多年,而不是撞大運。

這種窮人思維是:最少的付出,獲得最大的回報。用這種思維做事,哪裡有成功的?

記住:不是你看到了收穫,才去付出,而是你付出了才有可能收穫;不是你看到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因為你堅持去做了,才可能獲得曙光。

前者是窮人思維,後者是富人思維!

02

第二、太急功近利,急於求成,沒有耐心

我經常從一個人做事情的心態,就能判斷這件事到底能不能做成!

為什麼?因為一個人只有在沉穩冷靜的心態,腳踏實地的狀態下,他才不會亂了章法,做重大決策時不會失誤,他們給自己留有充分時間。

你回顧一下到目前為止,那些急於求成的企業,哪個還活著? 反觀那些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企業,壽命達到十幾年幾十年。

當年褚時健75歲時剛出獄,王石前去拜訪這個企業家,詢問褚老打算做什麼?

褚時健回答承包一個山種橙子。

當時王石感到非常詫異,詢問橙子掛果收穫得等幾年啊?

褚老回答:得七八年。王石掐指一算七八年,褚老得80多歲了,這個時間應該考慮生死問題了。

一個正常人的思維是75歲了,創業將近10年才看到結果,然後得權衡這件事是否該放棄了,但是褚老卻堅持下來了。

他從種橙子那一刻起,就從來沒有想過一蹴而就,而是腳踏實地,如果他抱著三兩年的心態,就不可能有現在的褚橙了。每年很多大學畢業生,都前去拜訪這個優秀的企業家,尋找致富之道。

褚老就一句話:我八十多歲還在種橙子呢,你們到底急什麼啊?別想明天就富,好事多磨。

我們這個社會太愛吹捧標榜少年得志了,吹著吹著把人心都吹浮躁了,各種毒雞湯,窮人思維都裝在自己的腦子裡,最後自己的大腦中病毒了,都不知道。

人定勝天,是一個人只有心性安定的狀態,才能生出大智慧來,否則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03

第三、不懂自我學習,不提高認知

不進步不學習,典型的是窮人思維。

我今天好好跟大家分享一個現狀:20、30年前改革開放時期,很多人確實賺得盆滿缽滿,那個時候賺的是什麼錢?信息的錢,因為那年代資訊壁壘高,信息閉塞,誰獲得了信息,誰就能搶先一步。

但是現在若想致富,靠信息還有很多價值嗎?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媒體平臺眾多,我們不缺信息,但是缺少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

也就是說以前你得到一個資訊,可以立馬按部就班行得通。

而現在你必須要學會對信息進行篩選,判斷,整合,然後得出你自己的結論,接著對未來進行評估,這叫“前瞻性”。

為什麼?我不斷在文章中強調:認知認知認知?

因為你的認知水平,決定了你的判斷,你加工信息的能力,你做決策的質量,你的重大選擇正確與否。有些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在錯誤的方向努力。

而一個原地踏步的人,不學習,不進步,不隨著高速發展的社會前進,怎麼可能有所成就?

04

第四、太愛計較,沒有格局,沒有奉獻精神

一個典型的窮人思維是什麼?看到周圍人過得好就妒忌,看到過得不好就踩踩,諷刺一番,他們生怕周圍的人超越自己。

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別人好了自己才能好,也沒有想過相互抱團取暖才能資源共享。

人抬人出高人,僧抬僧出高僧。幫助別人同時,也是成就自己。

我特別看的一部經典經商題材的電視劇,《大染坊》裡的男主角陳六子一句話說得好:家貧望鄰富。

為什麼我提到一個格局這個詞?

你去看看很多人物傳記,會發現一個規律,每一個人物能有所成就,在艱辛的路上關鍵的幾步都有貴人相助,才有他們後來的成就。

一個貴人幫助他們是運氣,但是為什麼每一步都有人幫?而且貴人的分量越來越重,地位越來越高。我們不得不思考,是不是這個人格局大,更值得別人甘願去成就他們的事業?

你站在樓頂看看,哪一個人不是在為自己的生計奔波努力?

但不是每一個人身邊能有貴人?除了運氣,跟一個人的格局有關。吸引法則,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吸引什麼樣的人,你是一個自私狹隘,不願幫助成就別人的人,同樣你也會吸引這樣的人。

我明確告訴你,一個自私狹隘,沒有格局的人,你怎麼努力,都不會有太大成就。

因為,小格局,不懂分享,愛妒忌比自己強的人,本身就是窮人思維。

05

第五、不會花錢,不會花時間

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還有另外的一個判斷,怎麼花錢和怎麼花時間。

窮人思維腦子裡很少有投資概念,注意我說的不僅僅是資本的投資增值,還有時間的投資增值。

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的人(土豪請繞開),有5000塊錢可以隨便開支的零用錢,你用來買書,報名聽課,學習一種技能,和你找到一個小吃街隨便揮霍掉,其價值肯定不一樣。

我舉一個自己的例子,那個時候上大學,都是一幫窮學生。我拿出一大半開支用來買書了,報各種培訓班學習。而我身邊很多女孩子重大開支在衣服,化妝品,還有金銀首飾上。

6年前的投資,6年後價值就出來,我不斷用書本和課程武裝升級我大腦的認知,而他們很多還活在韓劇卿卿我我裡。

你的時間和金錢花在哪裡,你的價值和成就在哪裡。

再說說時間,我從上學以來就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典型的不合群,被起了一個綽號“百年孤獨”。

因為我從小腦袋裡就有一個概念:學會花時間。身邊沒有狐朋狗友,三兩個好友足以。當然聚在一起的時候,都是在分享有價值的信息,談論有思想的內容。

我儘量保證我的時間花出超水平的狀態。

你看看那些有成就的人每天在關注什麼,再看看你自己每天花時間在關注什麼,你就明白你們的差距在哪裡了?

一個成天關注張家長李家短的人,和一個關注最新全球動態,最近時事的人,五年後能一樣嗎?

時間不僅僅是一把殺豬刀,時間還是一個拉開距離的魔法棒。

只有你的思維離開了你的階層,你的行為才會淘汰掉你原有的階層。真正的財富不是你月收入的數字,而是你的思維方式。

不要用你戰術上的勤奮掩蓋了你戰略上的懶惰,這個戰略是你的思維和認知,思維不富有,認知不提高,你再勤奮不過是徒勞罷了。

因為,行為懶惰窮一代,思維懶惰窮三代。


行為懶惰窮一代,思維懶惰窮三代!


父母向孩子傳遞的金錢觀,將伴隨孩子的一生。

自小,我生活在江南水鄉,父母的收入來自於手工活,家中經濟水平一般,但也絕不貧窮。

我的父母繼承了上一輩的傳統美德,爸爸樸素節儉,媽媽精打細算。

可我從小卻特別愛美,特別是讀初中後,見到同學穿著時髦的裙子,多麼希望媽媽也能給我買一條。

有時媽媽經不住我的央求,會帶我去店裡買衣服,當我興高采烈地挑選新衣服時,媽媽總是望著價格牌,皺著眉,時不時地哀嘆“太貴了”。

聽到媽媽的嘆氣,我的激動少了一半,動作都慢下來了,覺得自己慾望太多,實在對不起辛苦的父母。

當我挑選完之後,媽媽就開始跟店家講價,常常砍得太低以至於店家不想賣。

這時候媽媽就會使出殺手鐧,拉著我就往外走。

這一招往往很有效,店家會急著拉住我們,說著“算了算了,拿去吧”。

說實話,當我拿到新衣服的那一刻,內心是複雜的,因為獲得一件新衣服實在是有些艱難。

望著媽媽憂愁的臉,聽著她說著“爸媽賺錢真的不容易”,除了愧疚還是愧疚。

大學畢業後,我找到了不錯的工作,薪水足夠自己開銷。

但我卻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去超市購物,若有打折的就絕不買正價的;

逛商場看上一件令我心動的大衣,望著價格猶豫半天還是放棄了,於是花很多時間去找一件相對便宜的替代品,可心中始終是空蕩蕩的。

去年年底,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先生計劃跟朋友們出國遊一次,他邀我一起,我興奮地答應了,還提前一個月請了年假。

可之後的日子,我變得坐立難安,擔心這不會是一次愉快的旅行,因為有太多事放不下。

說到底還是因為錢,記得那天下午,我拿出紙筆,一項項地寫下,旅行有可能讓我損失的錢:

旅行費3萬,旅途消費5千,若耽誤工作影響年終獎2萬,國外時差影響兼職收入1萬……

算完之後,我瞬間決定“不去了”,一想到15天的旅行要拿這麼多錢等價交換,我寧可放棄。

後來,先生遺憾地一人前往,我留守家中日日加班和照顧孩子,心中自然不快,忍不住找閨蜜訴苦:“我家先生滿世界地玩,我在家中苦悶不已。”

閨蜜並沒有安慰我,卻說了這樣一句話:困住你的是你的自己,是你對錢太敏感了,只不過旅行一次而已,哪能損失這麼多錢。

我竟然無言以對。的確,我並不缺幾萬塊錢,缺的花幾萬塊錢去旅行的勇氣。為什麼我有能力賺錢,卻無法花得開心呢?

直到有一天,我在心理學者李雪的《當我遇見一個人》這本書中看到這樣一句話:

“若父母沒有覺知,把匱乏感和愧疚感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未來跟金錢的關係也將沉重而艱難。”

那一刻,我瞬間鼻子酸得想落淚。

兒時父母的節儉所帶來的匱乏感,以及類似“爸媽賺錢不容易,都用來培養你了”這樣的言語帶來的愧疚感,一直伴隨著我長大。

直到我工作後有能力去滿足自己時,潛意識卻一直停留在“我不能這麼奢侈”“我不配擁有這麼好的東西”這樣的怪圈中。

當然,我並不怪父母,他們這樣做並非絕對錯誤,只是他們的腦海中“賺錢真不容易,必須省著花”的念頭已經根深蒂固。


行為懶惰窮一代,思維懶惰窮三代!


在《當我遇見一個人》這本書中,李雪講述了她小時候的經歷,她出生於80年年代,物質條件跟身邊人都差不多。

不過她爸爸卻給了她富養的感覺,比如,她想要1塊錢,爸爸就會給她兩塊,而不是八毛。

她想吃起士林巧克力,爸爸就滿足她,可她咬了一口就覺得裡面有一種奇怪的味道,覺得自己更喜歡德芙巧克力。

這樣的經歷,讓她長大之後對物質一直保持著很好的品味,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李雪說:“富養給予我醉心精神世界的自由。”

爸爸的富養讓她感受到金錢是流動的,既要努力賺錢也可以愉悅地享受。

但她的一個朋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歷,這位朋友是個生意人,很能賺錢,但每當要順利籤合同的那一刻。

他必定坐立不安,要麼忘記帶材料,要麼失約重要的人,總之必定要在出現危機後,努力去挽救,直到最後一刻才能順利簽約。

其實這些失誤完全可以避免,但這位生意人每次都跟自己過不去。

他小時候媽媽的一句“賺錢哪有這麼容易”,始終被他銘記,以至於他明明可以輕鬆賺到錢,卻總要在無意識間把事情搞砸,才能符合媽媽的告誡——賺錢都很辛苦。

父母向孩子傳遞的金錢觀,將伴隨孩子的一生。

若父母傳遞的是沉重和匱乏,孩子日後會把金錢看得太重,即使賺了很多錢,卻無法安心地享受金錢帶來的快樂。


行為懶惰窮一代,思維懶惰窮三代!


​在《人民的民義》這部電視劇中,趙德漢是國家部委項目處處長,看上去非常節儉,他的晚飯是一碗炸醬麵,出門騎的是電瓶車,每個月只拿出300元孝敬老母親。

誰能想到,這樣的人竟是一名貪官,雖然住在老破小的房子裡,卻有著一間大別墅。


行為懶惰窮一代,思維懶惰窮三代!


​別墅並沒有用來享受生活,卻用來存錢,冰箱裡、牆裡、床上,全都是一疊一疊的現金,被搜出整整2.3億的現金,甚至燒壞了6臺點鈔機。

這麼多的錢,趙德漢每一筆都記賬,卻一分錢都不敢花。

若往他曾經的經歷去挖掘,一句“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透露了他內心深處對錢的渴望。

因為小時候沒有被滿足,沒有體驗過金錢,對錢渴望至極,但真的擁有很多錢之後,卻沒有花錢的能力。

當查案人員搜出全部的現金之後,趙德漢蹲在地上抱頭痛哭,來不及享受,卻要去蹲大牢了。

“我沒覺得錢哪裡好,但我喜歡聞這個味,”趙德漢此刻才夢醒,卻後悔不已,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要這麼多錢幹什麼。

這恐怕是“窮怕了”這種扭曲的金錢觀所帶來的扭曲行為——貪汙腐敗。

雨果說:“沒有比金錢更能腐蝕人心的了。”

但如果每個人對待金錢都有一顆平常心,世界上每天都在發生的無底線的慾望、奢靡和貪汙就會少很多。

作家莫言小時候家裡很窮,常常吃了上頓擔心下頓。有一次中秋節,家裡難得吃一頓餃子,每個人都只能吃一碗。

當一家人開心地吃餃子時,一個老人前來乞討。

莫言起身拿了半碗紅薯幹給老人,沒想到老人不領情,還憤憤不平地說:“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幹,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

兒時的莫言聽了後氣急敗壞地說:“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給你紅薯幹就不錯了,你要就要,不要就走。”

這時,他媽媽走了出來,把莫言罵了一頓,還端來自己的餃子給了這位乞討的老人。

在最艱難的時候,還可以分享給別人,這是對人性的考驗,這樣的金錢觀,無疑讓小時候的莫言身心震撼。

雖然身處貧窮,可內心卻是富有的。在往後的歲月裡,媽媽對待貧窮的樂觀和願意分享的精神,被莫言銘記在心,寫進小說中。

若不是有這樣的母親,或許今天世界上會少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莫言,多一個愛賺錢的生意人莫言。

所謂富養,並不是父母給了孩子多少錢,給孩子買多貴的衣服,給孩子補充多少的營養,而是在於心的富養。


行為懶惰窮一代,思維懶惰窮三代!


​真正的富養,是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當孩子的慾望父母能夠滿足時,便盡力去滿足他。

因為只有被滿足過,孩子才不會在看到一碗米飯後,像一個飢餓的孩子,死死抓住把自己吃到肚子撐;

他也不會不敢吃,害怕吃完就沒有了,他會一口一口慢慢享用,既是享用這碗香甜的米飯,也是在享受愉悅的生活。

當孩子的慾望父母實在無法滿足時,父母不必為自己不夠富裕而感到抱歉,更不要對孩子說“你不該擁有這些”,而是要誠實面對孩子。

“你想要買的玩具很漂亮,但是媽媽的錢不夠了,我要用來買今晚的晚餐。”

當孩子的願望被滿足,他會樂於享受生活,當孩子被父母告知因為別的原因無法滿足自己的願望。

他也不會有“我配不上好生活”的念頭,反而會更加努力日後去實現自己的願望。

所謂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三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若父母將內心的貧窮感傳遞給孩子,孩子即使有賺錢的能力,內心也是匱乏的。

而父母將內心的富有感傳遞給孩子,那麼即使孩子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中,依舊能過上精神富有而自由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