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功臣對朝廷是利還是弊?不捨得用手段,導致的結果讓人惋惜

開國功臣對國家是利還是弊?不捨得殺,導致的結果不堪入目

中國歷史長河中,開國人選也有很多,每一個都是上天寵愛之子,順應天意繼承,而真正意義上統一中國的卻是秦朝秦始皇嬴政。開國皇帝都是有大氣運,劉邦有韓信、張良,朱元璋有劉伯溫等等。

開國功臣對朝廷是利還是弊?不捨得用手段,導致的結果讓人惋惜


只有有了很強大的幫手才能唾手可得,但這些幫手卻是最有能力的人群,有些功高震主,有些則暫避鋒芒,韜光隱晦。劉邦的天下其實主要靠的幾個人,也只有陳平懂得伴君如伴虎,張良隱退,蕭何自斷前程,得以自保。韓信及英布彭越全部都死於一年之內,原因可想而知,並且全部是謀反之名。

開國功臣對朝廷是利還是弊?不捨得用手段,導致的結果讓人惋惜


明朝朱元璋,歷史中是出了名的殘忍,殺人如麻。開國功臣殺了很多,有名的徐達,據聽說死於朱元璋送的鵝肉,因其過敏而死,還有另外的說法。韓國公李善長,胡惟庸等人,無一倖免,連自己的兒子都放過,假如不是晚年朱元璋,沒有那麼大的殺心,四子朱棣也難逃一死。

開國功臣對朝廷是利還是弊?不捨得用手段,導致的結果讓人惋惜


開國功臣難道就註定被殺嗎?其實不然,中國歷史第一個統一的皇帝就是,嬴政秦始皇,因為自己祖上的強大,到嬴政這一代,終於順理成章的統一,統一貨幣。在統一以後秦始皇雖然威氣凌然,但是卻因為自己自信,相信自己能把握這些開國功臣,付出慘重代價。王翦、李斯、蒙恬等大將都是開國功臣。

開國功臣對朝廷是利還是弊?不捨得用手段,導致的結果讓人惋惜


卻是秦始皇掌握著他們所有,但是秦始皇一死,趙高就開始為自己的野心做出行動,正好找到了不甘寂寞的李斯,把秦始皇定下的皇帝都給換了,扶蘇本是皇帝人選,卻因為兩人的聯合,硬生生換成了胡亥,扶蘇也被逼死,胡亥秦二世,玩世不恭,聽信趙高慫恿,僅僅三年殺了所有的兄弟。

開國功臣對朝廷是利還是弊?不捨得用手段,導致的結果讓人惋惜


胡亥卻也沒有安享富裕,趙高逼死胡亥,掌握權力。扶持傀儡秦三世,子嬰。結局也是非常悲慘,項羽攻入咸陽。項羽本就是嗜殺之人,坑殺秦軍20萬人,到了咸陽,放火燒了秦王宮,並且殺了秦三世子嬰。秦王朝就此覆滅。

秦朝秦始皇死後,短短三年不到,竟然換了三個皇帝,也由運來的強盛到覆滅,這個過程估計會給之後的歷史敲醒警鐘。秦始皇生前一直信奉長生不好,估計想的是自己是完全是能掌控開國功臣,而現在還能長生不老,由這些開國功臣替自己管理國家,自己則有時間找長生不老藥,何樂而不為。

開國功臣對朝廷是利還是弊?不捨得用手段,導致的結果讓人惋惜


畢竟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人,並沒有什麼前車之鑑。到劉邦時候就不一樣了,所有開國功臣,有能力的,不會揣摩君臣之道,都不得善終。但是漢朝卻存在幾百年,所以開國功臣都是有能力的人,有能力的人如果沒有人阻礙,內心是很不平靜的。

開國功臣對朝廷是利還是弊?不捨得用手段,導致的結果讓人惋惜


朱元璋,是狠辣之人,殺伐果斷,幾乎所有開國功臣全部殺死,也在歷史中存在幾百年。宋朝趙匡胤用的比較溫和,但也對開國功臣做出手段。綜合幾朝情況,開國功臣,不得不殺,或者用另種說法,不得不做出手段,控制這些開國功臣。

秦始皇因為沒殺功臣,並且沒對這些人做出相應手段,導致自己的子孫全部被害,而且宦官聯合功臣,把強大的秦朝,瓜分瓦解。也不過在短短三年之內。可能存在秦朝在一統後,常年的征戰,其根基其實並不是很穩,但是剛開國的朝代,哪一個根基又是很穩呢。綜合以上,你覺得開國功臣應該怎麼應對,殺了好還是不殺好?歡迎留言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