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世界:东北小镇系列(一)——教育之困

作为一个典型的由国营农场发展起来的乡级东北小镇,塔镇在鼎盛时期配置的齐全可以达到一个县城的级别,成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前篇《一个东北小镇的房价崩盘之路》中说过,塔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建场时曾拥有非常齐全的配置,拥有机械制造修配厂、造纸厂、面粉厂、大米加工厂、化肥厂、印刷厂、罐头厂、肉联厂、糖厂等各类工厂,国营商店、医院、电影院、俱乐部、新华书店、镇电视台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90年代初被迁到省城)一条龙,可以说一个塔镇人一辈子不出镇就可以享受到城市生活的大部分项目。

失落的世界:东北小镇系列(一)——教育之困

曾经的塔镇电影院

然而硬件的齐全却不能抵消软件的虚弱,虽然塔镇有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这样完善的教育体系,却并没有足够合格的教师与之相配。

失落的世界:东北小镇系列(一)——教育之困

塔镇邮局

塔镇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大致是这样的:从适龄的自然增长劳动力选出一些人(通常都是比较有关系的,东北的套路你懂得)去中专里接受短期培训,然后就上岗教课。于是连二十六个英语单词都认不全的教师来教英语,一百以内加减法都算不明白的人教数学。不可否认的是在塔镇的学校里有少数真正优秀的教师,但依然抵挡不住整体教师质量的低下。

虽然塔镇的教育有这样的问题,但在九十年代以前,这都不叫个事儿,因为有自然增长劳动力指标,所以大家都不愁子女的就业,少有人关心这个问题。

但是到了九十年代,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自增长指标的取消,70后成了落后教育的牺牲品,上篇《那些生活在衰落东北小镇的人们》对此作了描述:

塔镇的70后在青少年时期过着和50后60后一样悠闲的生活,然而当他们成年时,自然增长劳动力指标取消了,他们成了待业青年。由于塔镇学校的教学质量极其糟糕,加之彼时的考学录取率之低,使他们鲜有考学成材者。

如果说此时他们选择出去闯荡,也有很多机会,但从小受到封闭小环境的影响,70后们对依靠单位端铁饭碗依然抱有幻想,于是他们选择了最不应该的选择——在农场单位当合同工。如今70后亦年过不惑,合同工转正的想法却一直没实现,农场撤销使得他们可能连合同工的工作也不保。他们的子女即将步入社会,面对当下和今后,他们压力山大。

70后栽在了落后的教育上,前几批的80后同样没能幸免。笔者熟识的一位年长的大哥,得益于连二十六个英语单词都认不全的英语教师的栽培,高考英语只考了十几分,即便如此他也仅以五分只差和哈尔滨工程大学擦肩而过。他如今在一个三线城市当公务员,如果当初他能在英语上接受到和市里学生相同的教育,那么他的人生很可能大不相同,教育的落后是农村和乡镇学子的切肤之痛。

塔镇的教育能荒唐到什么样的程度?举一个例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时候,中考在即,塔镇中学却从来不给学生进行刷题训练,反而在中考前两个月的时候进行了一次长达一个半月的全天化军训,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的水平可想而知了。

所幸从2000年夏天开始,塔镇有条件的家庭都将子女送到城市入学,塔镇中学只剩下家庭条件穷困的一些农村学生或学习成绩实在太差的塔镇学生了。

失落的世界:东北小镇系列(一)——教育之困

荒废的塔镇中学

2008年随着政策调整,误人子弟的塔镇中学终于被撤销,适龄儿童统一到县城中学就读,但几代塔镇在这荒谬的教学状态下被荒废了的事实却再也无法挽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