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芳华》中的刘峰那么惨?


电影《芳华》上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遭到了很多曾经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们的严厉批评。作者或导演以一种扭曲的视角和心理,对一个曾经的年代,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展现给观众的是扭曲的年代和极端丑陋的人性。而刘峰就是为这个主题而产生的悲剧人物,他的结局越惨说明导演要表达的主题就越明确。

刘峰走进了一个不属于自己世界。阶层是社会的一个顽固存在,没有人能够打破它。一旦作为一个另类误闯一个阶层,那最后的结果,一定会遍体鳞伤头破血流的被驱逐。文工团是高干和高知家庭的精二代们的地方,而刘峰一个农村木匠的儿子,却误打误撞的进来了。

刘峰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的需要,所有他就拼命的干活表现,希望得到认可,希望以自己辛苦的付出融入这个集体。可事与愿违,他虽然成为了学雷锋标兵,得到了荣誉,但还是与这个集体格格不入。他的所有付出被视为理所当然,而他所有的努力,换来的仍然是冷漠无情,甚者是残酷的鄙视。

刘峰终于被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所抛弃。因为一句,他摸了我,刘峰被赶出来文工团,下放到了伐木队,而且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争。刘峰表现非常英勇,荣获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英雄的光环并没有给她带来利益,而是莫名其妙的被复员,来到了地方。然后又经历了下岗失业,自谋生路,穷困潦倒家庭变故。刘峰一蹶不振,彻底沦为一个社会最底层,努力讨生活的人。这就是阶层的回归,刘峰回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作品(冯裤子导演)这种近乎批判式的表述,让人感受不到军营中 战友情谊,看到的都是战场式的狼性竞争。对刘峰的苛刻冷漠和歧视,表现的淋漓尽致,让观众从心里升起无限的厌恶和怜悯。与其说是对刘峰的怜悯,倒不如说是对人性丑陋的厌恶。

导演(冯裤子)就是想通过刘峰的悲惨遭遇,给人们展示了一个扭曲的年代,和极其丑陋的人性。丑恶多于良善,无情甚于有情,冷漠过于热心,人性输于金钱,战友也难觅真情。把自己扭曲的三观强加给了观众。刘峰是导演出来的一个时代的产物,或是当时的社会缩影。


无奈且向上


道理很简单,刘峰和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都没有明晰一个根本问题:

我是谁?

换句话说,对于刘峰(为代表的一群人)而言,认知社会的方式是混沌的,是接受性的,看人的方式,也是个体化的、经验化、情绪化的,而非结构性的。

实际上,人人在社会生存,都有标签,“活雷锋”就是他的标签,但是标签有保质期,这个保质期的长短,就看社会大环境和生活小环境变动的速度和幅度。

事实上,刘峰的“标签”,并不是“业务型”的,而是“伦理型”的,而伦理型标签的保质期远比“业务型”短。

刘峰还只是“活雷锋”,雷锋本人最初获全军宣传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典型标兵”,这个就属于时代性的标签,到了今天,虽然雷锋精神言犹在耳,已经变成助人为乐的代名词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当然会追求舒适,而不会强迫自己“受虐”,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而不同的人,由于家庭出身的不同、理想状态的不同,这个“舒适”生活的区间是不同的。

对于《芳华》之中的典型干部子弟来说,文工团是“暂居地”,其中的摘帽、未摘帽知识分子子弟来说,文工团是“避风港”,其中的“业务骨干”来说,文工团是“乌托邦”,其中的“工农子弟”来说,文工团就是“理想生活”。

第一种的代表名字我已经忘了,第二种的代表是林丁丁、肖穗子,第三种的代表是何小萍,第四种的代表,无疑就是从“伐木连”拼命熬出来的刘峰了。

有人说,刘峰是为了爱情放弃了组织给的“上军校”实现阶层跨越的机会,其实刘峰只是选择了他自己的“舒适区间”,他对“业务型标签”没憧憬,对于向上爬也没有期望,在文工团里被人需要,就是他的“理想生活”。

林丁丁只是这种“理想生活”的一部分。

刘峰的所谓“被淘汰”,并不是因为他是“奉献型人格”,善良本身在任何社会都是高贵的品质,“无私奉献”更是伟大无比,问题是,这种奉献到底是真的不求回报,还是只是一种人设标签。

如果是本人乐在其中,本身就不会在意这个“奉献过程”的收益,这样伟大的人物,我们也屡屡见诸报道,比如蹬一辈子三轮捐助学生的白芳礼老爷子。

真正纠结和挑起争议的,恰恰往往是后一种,就是建立人设标签,力图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别人进行绑架和指责的一部分人,自诩为“奉献型人格”,实际上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想放弃,给一分,要三分。

就刘峰在电影中的后半段的表现来看,他并不属于后一种人,在受过挫折之后,他上了战场,他活得坦荡,根本算不上什么失败。

只听说过“求不得苦”,“求仁得仁”算什么苦?

以之为苦的,怕还是后一种人居多吧!


刘三解


《芳华》上演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影片中的刘峰、何小萍这些人物,依然还有比较清晰的印象。

影片的男主角刘峰在部队文工团的时候,一直以做好事闻名,有“雷锋”之称,但是后来命途多舛,人生非常悲惨,这让人唏嘘不已。不过,朱言要给大家一碗毒鸡汤,这就是刘峰的宿命,这就是他注定的结局!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在更多的时候却是出身决定命运!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旧体制中,部队文工团是一个相对的利益群体,在普通民众饱受饥馑之苦的时候,文工团有着优渥的物质生活。文工团里的成员一般也都是有一定背景和资源的精英家庭出身的青年,刘峰的平民底层背景,在其中绝对是个例外。所以,他通过不断做好事,让渡个人利益来获取认同,这恰恰说明他处于这个群体的底层。

原本,刘峰有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那就是进入军校深造。但是,刘峰为了所谓的爱情,为了向城市旧贵族家庭出身的林丁丁示爱,最终放弃了这次机会。林丁丁并非红色精英家庭出身,但是为了获取个人阶层的跃进和个人利益的实现,她只会选择拥有强大政治和经济资源的男性,刘峰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为林丁丁事件,刘峰被逐出文工团,选择越战前线,企图以战功洗刷人生所谓的“污点”。但是,如同很多底层百姓出身的士兵一样,刘峰在战争中负伤,而且残疾了。在改革时代来临之后,刘峰没有得到体制很好的安置,甚至说是被抛弃了,他只能依靠自己的残躯艰难生存。这就是一个底层人的宿命,无论是新体制,还是旧体制,他只能是个被牺牲者!



反观那些政治精英,高干子弟陈灿和郝淑雯,无论是改革之前,还是改革之后,他们都是通吃的赢家,从权力精英转型为富商新贵,如此的轻松容易,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政治资源。

《芳华》展现了一个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真相,处在金字塔底层的刘峰,他人生的悲惨是个定数!


朱言论史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好人不一定会有好报

刘峰在故事中是一个活生生的雷锋,不会歧视他人,可故事的结局呢?单手残疾被联防队的人欺负。

喜欢一个女孩子,结果却被嫌弃,令她恶心。为她,也为了大家,放弃了很好的机遇,随后又被众人嘲讽。

这一生,老婆跑了,生计寒酸,总体令人同情。

但最后的最后,依然有一个人,一直一直陪着自己,愿意和自己一起。


从世俗舆论来说,这并不算是所谓的成功。但与刘峰而言是最大的欣慰。

生活中,很多人愿意做好人,但事与愿违,到最后做成了烂好人。

譬如撮合了一对夫妻,过得好,可能会把自己忘的干干净净,他们一起是缘分。

过得不好,那很可能会被责怪,为什么要介绍个人渣给我。

我们无须特意的去做一个好人,自然也不能曲解成非要做一个坏人。

万事顺其自然,由心出发,保护好自己想保护的人和物,做到虽有遗憾从不后悔,人生足矣。


老知什么都想说


《芳华》中的刘峰在文工团一开始就很助人为乐,不管谁遇到困难他都会帮忙,自己有好的出路也让给别人了,总之就是一个活雷锋,刘峰人生转折点在他喜欢白富美林丁丁,在两人相处表白时抱了林丁丁,刚好被别人看到,在六七十年代还是一件难为情的事,林峰从一个好人贴上了流氓的标签,转而去了一线对越反击战斗,在一次战斗中押送物资被打中,从此失去一只手,后来退伍蹬三轮车拉货,倒卖东西维持生计,老婆跟着别人跑了,三轮车还被没收了,最后一直和电影中的女主人公何小萍生活在一起,但两人未结婚。芳华中有句台词记忆深刻: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电影研究者


黄轩饰演的刘峰,在文工团中最根正苗红,助人为乐的好青年。电影开头他不远万里去接何小萍到文工团中,不嫌她浑身酸臭,懵懂土气。刘峰从一开始的人设就是“烂好人”。


这里并非有贬义,刘峰是典型的先他人而后顾自己的性格,文工团不管是不是他的事,他都要热情洋溢的去帮一把手,日积月累,猪跑了,战友结婚要做沙发了,哪儿有需要照顾了,基本都是刘峰一手包办。

而战友们习惯了他的“照顾”,自然处处要“麻烦”他,又习以为常,不知感恩。

只有经受过冷落孤独的何小萍念他的好,在他最落魄的时刻与他相依相守,不离不弃。

刘峰的“烂好人”人设,在电影中已有了悲惨命运的注脚。在旁人眼中,他是圣人,没有七情六欲和自我私念,所以当他对林丁丁表白时,才会被众人践踏唾弃。圣人有了凡念,在他们眼中就是不可理喻。

那么问题来了,战友们凭什么敢对“活雷锋”刘峰如此呢?

因为把他们惯坏的人,也正是刘峰。

有求必应,无怨无悔,这是刘峰在文工团中留给众人的印象。

之后参与越战,在战场上见惯了厮杀存亡,经受过重大刺激,变得残疾。战争结束后,未来一片空白,他既不会向昔日战友求助,也学不会社会中迎来送往的勾当。

因为挣不到钱,妻子与他离婚出走,刘峰这一生,太过于奉献自己的力量,而忘了存一点私心,顾一下自己。

于是乎,后半生过得凄惨悲凉。


壹条电影


为什么《芳华》里的刘峰命运这么悲惨呢?因为刘峰只是一个好人,而不是真的“活雷锋”。

雷锋之所以为雷锋,并不是因为他乐于助人,更在于他清晰的敌我观念,他乐于帮助的人都是他认为和自己属于同一阶级的人,而对阶级敌人,他是要秋风扫落叶一般无情的。

刘峰在文工团本来就是个另类。别人都是出身于各种精英家庭,或者是老精英,或者是新精英,或者是正当权的精英,哪怕是何小萍,都是破落老精英家庭出身。只有刘峰是个例外,他来自普通家庭。

但他拼命的想融入这个团体,所以他拼命做好事,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都做了。只要别人找到他,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他以为这样就可以让自己成为这个团体不可或缺的一个,但结果是别人并不这么认为。

包括林丁丁。他以为林丁丁没有拒绝他的帮助,就等于对他有感情。然而当他真的提出来的时候,林丁丁果断拒绝了他,并且报告了领导。事实证明,林丁丁想找一个比自己家庭出身更好的人,不可能接受刘峰。

他被从文工团赶出去之后,又到了战斗部队。刚好碰到战争,危急之际,他挺身而出,指挥战斗。但结果是他成了伤残军人,但却被误会,也并未从战斗英雄的身份上获利。然后,他就复员到了地方,自谋出路。

十年后,再次和萧穗子等人重逢的时候,文工团的老战友们都已经成了新时代的精英,然而刘峰依然在底层,甚至连做小生意的三轮车都被城管扣押了,还要被欺负,挨打。对于刘峰,他们除了掬一把同情泪之外,什么也没帮。

最后帮刘峰的,是和刘峰一样同病相怜的何小萍。何小萍虽然也出自精英家庭,但早早破落,没有等来平反重新成为精英的那一天。在文工团同样是被歧视乃至被欺负的,最后也被赶出了文工团,在战地医院当护士,被吓傻之后,又回到了底层。

所以说,芳华就是一个关于阶级固化的片子。老精英、新精英虽然暂时受到压制,但终于迎来了解放,他们的子女也成了新精英。而在那个非常时期混入精英圈子的刘峰、何小萍这样的人,最后又回到了他们该去的地方,社会底层。

如果抓住林丁丁的不是刘峰,而是陈灿,林丁丁会怎么样,还会当即表示拒绝,并且报告领导吗?领导还会马上宣布把他扫地出门吗?如果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对领导表达不满的不是何小萍,而是郝淑文,领导会把她送到战地医院去吗?

而对社会底层来说,悲惨不就是每天都要面对的日常吗?风来的时候,猪也可以和天鹅一样,在天上飞,但当风停了的时候,天鹅依旧在天上飞,而猪会跌落尘埃。所以,作为一个底层,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做白日梦。


萧武


世人常说:好人不长命,坏人遗万年,就是这个道理。

《芳华》中的刘峰在文工团的时候,被称为活雷锋,团里出了什么大事小情都找他帮忙。看似是善良,实则是没原则。

林丁丁在被刘峰表白后躺着床上哭着说,可以是任何人,就是刘峰不行,害怕别人说她腐蚀了“活雷锋”。

而刘峰那样的人物就应该一直是高高在上的,不应该有男女之情,不该有七情六欲。

所以,这个文工团的老好人被“摸人”事件给毁了一生,日子混得越来越差。

当然,老好人通常还有一个缺陷就是“太弱”,刘峰的弱则是来自他的家庭,那个看中阶级的时代,家庭远比你个人能力有用的多,参照陈灿和郝淑雯就可以得知。

所以他得不到别人尊重,本质上不是因为他是老好人,而是因为他太弱。

人们都喜欢和赞赏的是有实力的人,这个实力其实和人品关系不大。

而且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其实对老好人是反感的;一旦你被定义为老好人,你就必须一直扮演这样的角色,彻底的,纯粹的,否则就会被落下神坛,跌落谷底。

刘峰就是这样。

其实,从刘峰抱住林丁丁的那一瞬间,他的人生就已经注定会惨不忍睹。

或许死在战场上才是最好的结局,成就他的英雄梦。

好死不如赖活着,既然没死成,那就赖活着吧。

悲惨是注定的。


电影烂番茄


在我们眼中,觉得刘峰就是个活雷锋,是个实实在在的大好人,好人应该有好报,获得他人的尊重,得到应有的快乐。可是,《芳华》中刘峰的一生,在我们看来太惨了。


刘峰在文工团的时候是公认的大好人,他吃破掉的饺子皮、上街抓猪、帮战友打了一对沙发用来结婚,领导也非常认可他。可是他先是把进修的机会让给了别人,然后爱情受挫,表白不成反被心爱的女人诬陷成流氓,要被调到部队时,他曾经帮助过得人,除了何小萍居然没有一个人来送他,他大批的表彰、奖状在这个时候居然显得那样刺眼。


而后,刘峰在现场上表现非常英勇,可是右手受伤了,正像战友说的他不要命了!战争结束,刘峰成了残疾人,婚姻也不顺利,媳妇跟着长途汽车司机跑了。他自己做点生意,还受到不公平待遇。这样一个生活中的活雷锋、战场上的大英雄为什么如此落魄呢?


当所有人都觉得你是雷锋的时候,你就贴上了一直付出无所求的标签,这个标签是光环,更是枷锁,让一个人的付出变得理所当然,让一个人的需求成了十恶不赦。刘峰的一生都在付出,却忘记了为自己着想,最终没有子女,和何小萍相依为命,可悲可叹。


可是,当芳华逝去,临近终老,所有的人都一样,内心不免充满了悲哀,一生所获死不带走,生命中的追求到底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反而是刘峰和何小萍,他们依然沧桑甚至落魄,可是他们却无比的满足、安然。刘峰和何小萍的一生,在我们的眼中非常悲惨,在他们的心中,一定是很幸福的,因为他们的内心,非常温暖!


簌小雪


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力,即便他是个老实人。每个人都有被爱的权力,即便他是个残疾人。

刘峰,是一个时代的人物特写。或许很多90后,00后无法理解,为什么人要那么好?为什么爱要那么纯洁?

不仅是现代的年轻人无法理解,即便是作者严歌苓也无法理解。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说:平凡的刘峰真是好使唤,于是误了他一生。。

这一句看似平淡,其实道出了刘峰人物命运的主要原因:好,好人,老好人。

做一个好的好人是很多人的梦想,可是现实的残酷又使得我们无法做到像刘峰那样好。更何况刘峰不只是一个好人,更是一个老好人。

我查了下老好人的定义:老好人指的是随和厚道,性格温柔,不愿得罪人,不会拒绝别人,缺乏原则性的人。然而现在社会中普遍反对老好人主义。

你看,像不像随和善良的刘峰?这个社会上,做个好人是可以的,但是做老好人却很吃亏,因为社会是复杂的,有好人也有坏人。一个善良的,没心机的,不圆滑的老好人其实在现实社会中是很吃亏的,就如刘峰一样,不管在艺术团里,还是在部队,什么脏活累活,他抢着干,甚至什么吃亏,他干什么。

一个人吃一天亏没什么,吃两天亏也没什么,如果一个老好人吃一辈子亏,你觉得能不惨吗?

刘峰的命运,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就像严歌苓说的,他实在太好说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