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人駿爲豐潤縣腰帶山望海亭書寫碑記

在豐潤城北部五十里處,有一座連綿起伏的山脈,名曰腰帶山,又名遙黛山、御帶山。

山峰海拔648米,為豐潤境內最高峰。山上古木千章,翠衣錦簇。山谷奇峰壁立,崚嶒險峻,山腳浭水潺湲,蜿蜒西淌。相傳,因唐王李世民過此東征,解玉帶遺落山腰而得名。另據清代乾隆版版《豐潤縣誌》記載:“每六月大雨,雲沒其下,山頂紅日皎然,故曰腰帶也。”古人稱這一景觀為“腰帶橫雲”,並列為“豐潤八景”之一。

因為是豐潤最高峰,故此古人將其視為豐潤之龍祖山,是一縣風水之所在。古代的風水大師曾說,由於腰帶山“繞山一匝,頂平而破,名為祿存,所以縣無崛起偉人”。大約在唐代開元年間,由當地百姓出資,在山頂處建起了一座“望海觀音寺”,使其變平緩為高聳,接日月之靈氣。到了清康乾之後,由於年久失修,“望海觀音寺”建築坍塌無存,豐潤縣風水重新變壞,科甲仕途走向衰。

清代光緒十五年暮春,本縣貢生、候選訓導李榮喬(字子宣)因精於風水,遂親臨腰帶山考察,得出結論“夫順、康之時,邑之先達膺顯秩、掇巍科,踵相接者,以山之有此寺也。嘉、道而後,科甲蟬聯,而陟崇階、任重寄者曾不數數,覯以山之無此寺也。形家之言,不信而有徵歟”。於是,撰寫了《腰帶山紀遊並山頂議建望海寺記》,但因人心不齊,未能實現。不過,這一建議被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所知曉,他也深表贊同。

光緒十八年春天,李鴻章派他的安徽合肥老鄉、舉人龔彥師出任豐潤縣知縣,李榮喬遂找到他,再次提出修建“望海亭”的建議,獲得了龔彥師的支持。於是,在龔知縣的組織下,地方百姓籌集資金、規劃設計,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將“望海亭”建成了。

望海亭竣工後,由於其乃關乎豐潤人才消長之大事,為顯隆重,李榮喬致信具有“一代文宗”之稱的古文大師、本縣進士趙國華撰寫碑文。

張人駿為豐潤縣腰帶山望海亭書寫碑記

趙國華遺像

趙國華(1838-1894),字菁衫,直隸豐潤縣大王莊村人。16歲考中秀才,21歲考中舉人。1863年,26歲考中進士,以知縣發往山東。先充任撫衙官吏,再任金鄉縣、莘縣、樂安縣知縣,1872年秋卸任回豐潤探親,1875年在家鄉創辦心香書院。1880年春回到山東代理濟南府糧捕水利通判、營務處襄辦,1881年任巡撫衙門文案處總辦,1885年春代理沂州府知府,1886年加鹽運使銜,1888年春奉召進宮、賞加候補道,1889年賞加二品頂戴、賞戴花翎,1890年任山東通志局總辦,1891年春代理山東按察使,1892年春代理山東鹽運使、南運局總辦,1893年秋任通志局監修,1894年九月十五日因病辭職回到豐潤,同年十月初四日因病在家鄉去世。玉田縣進士、山東章邱縣知縣蔣慶第為其撰寫了墓誌銘,好友何家琪為其撰寫了祭文和《趙菁衫墓表》。徐世昌為其撰寫了《趙國華傳》,並收錄在《大清畿輔先哲傳》裡。趙國華生前著有《青草堂集》、《青草堂補集》、《江窗山水記》、《明湖四客詞》、《趙菁衫自選古文檢》、《山東軍興本末》等大量著作。柴萼《梵天廬叢錄》中稱其“趙菁衫觀察,北方文雄也。詞華蓋代,詩古文辭,卓然成一家言……當是時,南中文伯如汝綸吳氏等,皆契之,馳書相商榷。”以至當時有了“南桐城,北豐潤”之稱。

《遙黛山望海亭碑記》寫成後,趙國華立刻寄給了豐潤才子、曾任翰林院侍講學士的張佩綸,張佩綸修改後又轉給豐潤進士、後任大清銀行首任行長的張允言,再次對它加以完善。

考慮到張人駿書法精湛,為當世高手,趙國華遂請其為碑文書丹,然後由石匠鐫刻在石碑上。

光緒十八年(1892)八月十五日,正值傳統的中秋佳節,山花爛漫,百果飄香,腰帶山望海亭竣工及《遙黛山望海亭碑記》落成儀式在腰帶山頂隆重舉行,許多政府官員、士子大夫及當地邑紳踴躍參加,成為當時豐潤的一大盛事。

時光荏苒,百年又逝。如今的腰帶山上,望海亭又已瓦礫無存,魂飛天外。遙黛山望海亭石碑,這個凝聚了好幾位聞名全國的歷史人物心血的國寶級文物,也斷為兩截,埋沒于山皮野草之中。

張人駿為豐潤縣腰帶山望海亭書寫碑記

斷為兩截的遙黛山望海亭石碑

我們期待著,望海亭能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之下,重現輝煌;也期望《遙黛山望海亭碑記》也能重新站立,大展風采。它們,將成為腰帶山上最亮麗的一道風景。

趙國華撰寫的《遙黛山望海亭碑記》全文如下:

豐潤縣境之東北,嵐霏翠遠,橫接天半,曰遙黛山,亦稱腰帶山。山巔望海寺,志沒其碑文,初建不可考。縣域負山襟海,燕山西下,太行東去,千里蜿蜒乎長城。而榆關以東諸山奔走起伏,復西入盧龍、漁陽之野,絡繹交會至於縣,則茲山為大。庚水出其北,自東而西折而南,由今寶坻潮河達海。一如《水經注》所載:西南至泉州、雍奴者。茲山西南向,庚水西南流數百里。閒憑高瞰深,岡巒之所拱互,風雲之所往來,支流條谷之所輸繞,田渚秀沃,民物映蔚,其氣脈類於茲山發之。前之人必有以識其故,惜乎寺久就荒,僅而址焉。

幾何世於斯矣,其迄於未復者何也。

山週五六十里,威夷不易。至又上下二三十里,艱於水,或且以形家多為之休咎,而脫然不問為高。既有曰:寺之不復,人事之興廢,非所與望海雲者,攬其勢而已,可改築也。曷弗亭之?然議雖出,無主之者,輒亦不舉。今相國合肥李公,總制三輔。既有年,稍稍聞諸邑人士。光緒十八年春,屬龔君彥師來治縣。因李明經榮喬知方輿,舊預鄉人議,一相問貲翕然,集規量董治,逾月而亭成。

始,明經嘗書抵國華,亭基缺水,乃山谷得涸井,泉忽盛滿,日飲百人;工墾土屢出開元錢,疑初作時所識年代。夫以數百年上,依稀不可知之。故而欲續之於一旦,以兀曠靚奧之境。而攀蘿緣磴,必為之結構而後已。蓋非明經不能踐其勞,非邑大不能持其速,非相國不能周其情而成其遠也。天之所鍾其資,地出於眾庶之表者,無處無之,然或寂寞而止,能不謂人事之未盡與?又或岞崿騰竦興有日矣。而中道坅坎,至使世之君子積久不獲,竟其觀為可惜焉。則睹於茲亭之成,又何幸與!雖然吾所聞未已也,茲山戴土脊阿,肋偃雨潦所止,易蓄為池,用植松柏果木。山坡磽确,可四十畝,取而田之,因以居守以為亭。

固是,又邑大夫之所以綢繆,而明經之所樂任者也。明經,土人也,宜其急於鄉里之義,獨吾邑大夫之來僅兩月而去,而亭工之始,終皆賴之。為民謀者,顧不在得人哉!

賜同進士出身、資政大夫、二品頂戴、賞戴花翎、軍機處存記、署山東鹽運使司鹽運使、候補道、邑人趙國華撰。

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署廣西按察使司按察使、分守桂平梧兼鹽法道、邑人張人駿書並篆額。

大清光緒十有八年歲次壬辰八月丙辰朔十五日庚午建。

望海亭的復立,成了豐潤的地標,成了遠方遊子鄉關守望的魂。不久之後,趙國華在給遠在桂林的張人駿寫信時,夾帶了一首《張安圃桂林》的詩,詩云:

州宅青山舊所誇,桄榔新葉紫薇花。

定知拄笏層嵐裡,遙黛亭成一憶家。

詩中的“州宅青山舊所誇,桄榔新葉紫薇花”,描述的是張人駿在桂林的官衙位於青山腳下,花紅葉綠。“拄笏”是拄笏看山一詞的簡略,本意是拄著大臣上朝時手拿的象牙笏版去登山望遠,比喻張人駿在官高致、閒雅。“遙黛亭成一憶家”,則是說遙黛山望海亭已經建成了,從桂林山上向北眺望,也可一解思鄉之情了吧。

玉田進士蔣慶第是趙國華的好友,中年時在趙國華的影響下,相中了腰帶山處的風水、美景,於是將家室搬遷到山腳下的黃昏峪村。

蔣慶第(1822-1906),字季萼,又字箸生,號杏坡,玉田人,清代著名編著家。咸豐二年(1852)進士,歷官山東章丘、武地、博平知縣。累計在知縣任八年,後以病去官,改官內閣中書。有《友竹草堂集》存世。

張人駿為豐潤縣腰帶山望海亭書寫碑記



定居到黃昏峪村的蔣慶第,在給原來山東同僚的《三次前韻贍同郡諸官》一詩中,也曾經寫道:

解嘲敢比楊雲宅,懷土難登王燦樓。

望海亭西之字路,苔痕屐印夢前遊。

“楊雲”,乃西漢末年著名的辭賦學家楊雄(字子云)的別稱。“王燦樓”也叫仲宣樓,是為紀念“建安七君子”之首、襄陽人王燦而建的樓閣。“解嘲敢比楊雲宅,懷土難登王燦樓”之句,意思是說蔣慶第在黃昏峪隱居的山莊堪比名士楊雲、王燦的住所。“望海亭西之字路,苔痕屐印夢前遊”,意思是說,蔣慶第經常穿著登山的木屐,踏著苔痕、沿著望海亭西面的之字路登上腰帶山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