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智商极限,引发2000万人追捧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S.》是一本神书。

这本书自上市以来,引起的轰动都是千万级别的。刚开始在YouTube上发布的概念视频,就吸引了超过2500万人的观看;而前几天,在抖音上,它又火了,仅仅一天搜索量就超过了2000万。


挑战智商极限,引发2000万人追捧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S.》引发的热潮远不止这些。美国版20万册首印,一上市就断货;在台湾省,更是上了当年诚品书店全年畅销榜的冠军……

在了解这本书有多疯狂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本书长什么样:

《S.》是书套书的模式,在一本叫做《忒修斯之船》的小说的基础上,增添了两个学生对于书的讨论,他们找来了各种研究材料,如剪报、照片等,加起来的附件多达23个

挑战智商极限,引发2000万人追捧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挑战智商极限,引发2000万人追捧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可以说,这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突破了纸书的限制,每一页的设计、排版、印刷都是极其复杂的。

《S.》的故事

《S.》的底版书是神秘作家V.M.石察卡在1949年出版的作品《忒修斯之船》。石察卡是个真实身份成迷的作家,世间一直流传着他的各种传言,甚至连哲学家费尔巴哈都在追寻他的身份。

《忒修斯之船》讲的是一个失忆的男人,被拐到陌生的船上,跟这一群古怪的船员冒险的旅程。本书的译者柯岱拉做了很多译注,有些译注让人有种二丈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译者似乎在吞吞吐吐隐藏些什么。

在此基础上,真正的故事在大学文学系女生珍和研究生埃里克之间展开。先是珍在《忒休斯之船》上发现有人用铅笔写下了笔记,于是她也加入了讨论(蓝色字)。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她再来图书馆,竟然看到了留言回复(黑色字)……两个人就这样交流起来,书上也留下了他们的铅笔字、蓝字、橙字、绿字……就是没想起来互留个微信。

挑战智商极限,引发2000万人追捧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两位大学生的讨论围绕着译注展开,他们想要搞清楚“谁是石察卡”。为了搞清楚石察卡,他们分工合作,追查了很多资料,于是你会看到各种信件、照片、明信片、剪报,甚至还有餐巾纸和罗盘等资料文件……散落在全书前后各处。

当珍和埃里克以为快要接近真相的时候,出现了第三个人笔迹……(大概是图书管理员忍不住了,留言告诉他们,不许在书上乱写乱画。)

阅读方法

一本烧脑的书,当然需要烧脑的读法。

一般认为,想要读清楚这本书,至少需要6遍。

第一遍

忽略笔记,读《忒休斯之船》全文(每章),及所有译者注。(这一遍是《忒休斯之船》的世界。)

第二遍

以章为单位读,跟随铅笔字(埃里克的早期笔记)理解内容(欢迎来到石察卡的世界),然后配合相应出现的附件,跟随蓝/黑色手写字读(这是埃里克和珍的第一轮交流)。

第三遍

仍以章为单位,配合附件,跟随橙/绿色手写字读(第二轮)。

第四遍

配合附件,读紫/红色手写字(第三轮)。

第五遍

棕黑/黑色手写字(第四轮)。

第六遍

完整读最后一遍,谜底也许就在终点。

中文版细节

中文版在制作的过程中,确保了对原版的极致复刻,一个细节一个细节都是死磕下来的。

从用纸、工艺到装帧设计,由著名设计师陆智昌全程把关。封面、函套、附件的制作涉及到印专色、压纹、压凹、烫黄白黑、模切、起鼓、铆钉装订等二十余种工艺工序,也是多年难得一见的高难度大手笔,极具收藏价值。

当然,在保持美感的前提下,也做了一些更符合我们审美的调整。

函套开口

挑战智商极限,引发2000万人追捧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函套的开口方向变了。

因为中国人习惯先看到书的封面,而英文版的设计导致它会让人先看到封底。

正文颜色

挑战智商极限,引发2000万人追捧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正文颜色,简体中文版看起来比较新,英文版比较旧,而中文繁体版有点发黑。这样的颜色是考察了国内市场上1949年左右的书大概的纸张之后才得出的修改结论。

“水兵带”

挑战智商极限,引发2000万人追捧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跟原版不同的是,中文简体版加了一个水兵带。这么做的原因是书中242页的一句话:她身旁的桌上有一本厚厚的书,还有一条绿丝带在书页间做了标记

因为书的附件已经足够多了,不可能再给它加上一张书签,给读者提供阅读便利唯一的选择就是加一条水兵带。

附件上的序号和编码

挑战智商极限,引发2000万人追捧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原文的附件上没有加页码,如果掉出来,就很难确定它正确的位置在哪里。所以中文简体版就在附件上标注了页码(用非常小的字,尽量做到了不损害阅读体验)。

关于世界观建立的辅助设计

挑战智商极限,引发2000万人追捧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附件2、3、19和21跟两位主人公的学校波拉德州立大学有关,这所大学所在地叫“叉角羚”。

附件2是便笺纸,附件3是校报“叉角羚日报”,附件19是咖啡馆里的餐巾纸,附件21是图书馆用纸。

挑战智商极限,引发2000万人追捧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四个物件上都有学校的logo,可以看出来报纸上的logo颜色,跟其他三处不同。这是因为其他三处都是专色印刷(专色印刷是指不通过印刷C,M,Y,K四色合成这种颜色,而是专门用一种特定的油墨来印刷该颜色),而校报是四色印刷印出来的,因为校报没有广告、免费发放,需要极低的成本。

磨人的餐巾纸

挑战智商极限,引发2000万人追捧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这张餐巾纸是正方形(400X400mm),图案是三色印刷(一般餐厅都是单色logo印刷),这张餐巾纸的折法叫“牛排纸”,跟常见的也不同。

印刷餐巾纸的难题是找不到印刷商,甚至连英文版餐巾纸的原印厂,也不愿意接这个活儿。最终,在东莞找到了一个印刷作坊,花了很高的价钱才印出了这么高级的感觉。

信笺的制作难题

挑战智商极限,引发2000万人追捧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这张绿色的信笺是法国的教授德雅尔丹写给埃里克的

挑战智商极限,引发2000万人追捧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这张德雅尔丹教授写信的信纸,是他自己家族的用纸,在信头上的花纹是他的家族族徽,中间的字母D就是德雅尔丹家族姓的首字母。信头的花纹颜色是专色,需要用专门的印制方法。信笺的制作过程也非常困难。信笺主体的绿色是一个专色,并非平常的蓝跟黄叠加出来的。而且,这张信笺非常轻(本书最轻,只有2克重),手感细腻,其中包含了非常高的印刷技术含量,当时为了印出这张纸,还专门联系了印刷《圣经》的印厂,后来在山东才最终找到了可以完成印制的高手。

活字和字的活儿

挑战智商极限,引发2000万人追捧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扉页的“借阅用书”几个字背后,也有个复杂的故事。

挑战智商极限,引发2000万人追捧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考虑到《忒修斯之船》这本书是在1949年出版,所以本来计划全书做铅字印刷的质感。但是这个活儿“濒临灭绝”,找到的工作室也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按时完成,所以,最后只用了“借阅用书”这四个字。

关于封三的借阅记录,则接了中国的地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书在封三的地方都有详细的借阅登记,“应还日期”的灵感就是从这里来的。

封三左上角“请不要弄脏书”也是一个梗。一般图书馆的书并没有特别的说明不让涂画,但是原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中文版就直接引用了。读过书的人会发现,最早在这本书上写字的埃里克,用的是铅笔。

照片的纹理

挑战智商极限,引发2000万人追捧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英文版这张照片的龟裂纹路是印上去的,如果不细看或者没有反光的话,它就是一张平常的老照片。简体中文版使用了一个特殊工艺把龟裂的质感叠放上去了。

挑战智商极限,引发2000万人追捧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作者J.J.艾布拉姆斯(J. J. Abrams),美国著名导演及制作人,活跃于电影、电视圈,代表作有《迷失》系列、《星际迷航》系列、《碟中谍》系列、《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等。

艾布拉姆斯在旅途遇到一本陌生人留下的书,扉页写着:“看完请留给下一个读者”,他深受启发,构想这本书的框架,然后找到了道格·道斯特来实现它。

挑战智商极限,引发2000万人追捧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作者道格·道斯特(Doug Dorst),美国知名小说家、三度“Jeopardy!”冠军,作品有《古墓漂流》《冲浪导师》。除了个人创作,道斯特也在大学教授创意写作课程。

挑战智商极限,引发2000万人追捧的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装帧设计:陆智昌,香港出生。1988 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从事书籍装帧设计工作二十余年,2000年迄今居于北京。现为AGI会员;参与设计的书籍曾获奖达40多项;2004年获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设计金奖、中国最美的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