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弓箭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弓箭

說到中國傳統弓箭的製作就不得不提到楊福喜。楊福喜是北京聚元號的傳人,清朝時期,聚元號弓箭鋪位於北京東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原弓箭大院內,弓箭大院屬於皇家特設的兵工場也就是皇家作坊,那裡的弓箭鋪均屬皇家專有,從業者大多為皇親,以滿族人為主,生產的產品均上交兵部、禮部、戶部等,不得外賣。清末,弓箭作為兵器已被洋槍洋炮取代,而清朝國庫空虛致使這些皇家弓箭工場淪為民間作坊自謀生路,這時執掌聚元號的是第七代店主王氏,也已無心經營弓箭鋪,最終山窮水盡,只好將其祖業變賣給楊家。民國時,弓箭大院裡,只剩“聚元”、“天元”、“廣生”、“隆生”、“全順齋”、“天順成”和“德紀興”7家。由於弓箭製作工藝繁雜,要求又高又不賺錢,到後來只剩下楊福喜一個傳人了。前幾天看了記者訪問楊福喜的節目,感覺對弓箭這個熟悉的古代兵器有了新的認識,於是把他的回答記錄了下來與各位朋友們分享。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弓箭

記:給宮裡造的弓箭與軍隊所用的有何區別?

楊:工藝都差不多,但給宮裡造的弓主要是“畫活”,雕龍畫鳳。軍隊用的弓箭要求是什麼天氣都能打仗,兵器不能怕受潮。弓臂的正面是水牛角,因為它夠長,而且不怕水。彎的水牛角經過加工就能形成比較長直的弓臂形狀。弓臂的表面是樺樹皮,東北有很多,俄羅斯也有,南方沒有。樺樹皮是最好的防潮用品,其它樹皮都不行。這個樺樹皮它是一層一層咧開的,把它放在水裡,泡上十天半個月,再把表皮咧開,它裡面是乾的,非常絕。什麼東西都不如這樺樹皮隔潮。故宮裡面所有的建築頂上都鋪了一層樺皮。而民居蓋房時,上完了椽子鋪蘆蓆,然後鋪灰、掛瓦。所以故宮的建築不易糟朽。

記:中國曆代軍隊弓箭的需求量巨大,樺樹的供應量夠麼?

楊:樺樹有很多,這個沒問題。從清宮檔案裡能查到:專門有一支部隊從事弓箭原料的採集工作。每年秋後,這支2200多人的部隊趕著幾百輛馬車就出發了,奔赴全國各地去採集弓箭原料,到第二年清明後回來。

記:採集的這些原料也就是樺皮和牛角吧?

楊:還有很多。像牛筋,還有做扳指用的鹿角。扳指是戴在大拇指上拉弦用的。古代軍隊拉弓只用大拇指。

記:用另外四指拉弓弦為何不行?

楊:用四指拉力量更大,但效果不如扳指好。扳指不起防護作用,主要是放箭時它能更快。現在射箭都是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拉弓弦,在放箭的一瞬間這三指要協調得非常好。有一指沒協調好,箭射出去就有問題。若用四個指放弦就更不好放了。而用拇指戴上扳指拉弦就沒這問題,你瞄好之後用扳指輕輕一彈,箭就出去了,而且走得很快、很直。所以戴扳指有很多好處。扳指在我們滿語中叫“憨得憨”,過去分文扳指和武扳指。文扳指是戴著玩和顯示身份的,如玉扳指等。武扳指只有鹿角,不用別的東西代替,目的就是射箭。

記:扳指用鹿角做是因為硬度麼?

楊:不光是硬的問題。你看我手上戴的這個鹿角扳指,中間黑的部分是鹿血,叫血線。它是通透的,你運動時它能透汗,而且不會出異味。只要是射箭,不管是皇帝還是士兵,都要戴鹿角扳指。每個士兵都得有,而且是為每個人專門製作,沒有互相借的,所以扳指的需求量非常大。

記:宮裡用的弓和軍隊用的,尺寸有差別麼?

楊:尺寸差不多,但宮裡的弓力量不宜太大。不過也有例外,就是乾隆爺。我們管拉弓力的單位叫“幾個勁兒”,像乾隆爺用的就是“五個勁兒”,相當於英制的50磅,大概45斤的樣子。用大拇指帶著扳指拉45斤的弓弦,大致相當於你要能右手水平伸直提著45斤的重物,否則駕馭不了這張弓(奧運會女子射箭是47磅,電視上能看到女運動員拉著弦紋絲不動,相當不容易)。

記:相傳過去有人能拉100斤的弓,是否真實?

楊:是真實的,但不是射箭的弓,而是純粹練臂力的硬弓。射箭的弓到60斤就是頂級的了。過去考武狀元的起步標準就要拉160斤的硬弓,否則下不了武科場。因為武科場裡什麼護具都不讓帶,所以選手私下裡練時最大得達到200斤。經常有來我這訂購弓箭的客人,不知道自己有多大勁兒,經常海著說要多大的弓,結果買回去拉不了。

記:弓的力度不能靠弓弦的鬆緊來調節?

楊:弓弦伸長縮短可以,但它的力是不能變化的,是多大勁就多大勁。觀眾看比賽中運動員有時在一點點擰這個弓弦,誤認為運動員在調這個勁兒,實際不是。運動員調的是弓弦到手腕的距離,一般是21釐米左右,過長過短都不好。我們建議朋友選弓要選力量小點的。

記:古代如何挑選弓箭手?是強調身高、臂力嗎?

楊:這個沒有太嚴的標準,一般大致一分配就行。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弓箭

記:奧運會比賽用的弓箭有什麼特點?

楊:咱們中國的弓叫“傳統弓”,國際上統一叫法叫“裸弓”。現代比賽用的叫“國際弓”,屬於帶附件的弓,像搭箭的槽都是附件。

記:傳統弓為何沒有搭箭槽?是出於成本考慮麼?

楊:裸弓就是什麼附件都沒有,完全靠你的功夫。不帶附件也不都是成本考慮,主要是方便。你帶一堆奧運會比賽的那種附件怎麼出去打仗?國際弓這個搭箭部分叫“箭臺”,傳統弓上是用左手的拇指代替。箭頭要伸出拇指一寸左右較合適。多大的弓就要用多大的箭,國際弓上都標識對應的箭號。運動員來的時候,箭就是一根杆,運動員自己根據臂長配箭頭,很嚴格。咱們的傳統弓吃功夫。國際弓你請個好教練,聰明點的一個小時就能上手。而對傳統弓,你要不下一兩個月的功夫,可能箭都不能正常走出去。很多人射箭時,箭上下晃都穩不住。

記:再回到弓的結構材料上,除了牛角還有什麼?

楊:弓臂的主體或者說基礎是弓胎,都是竹子的。竹胎外側貼牛角,內側貼牛筋。弓做好後,牛角一側就是靠近射箭人這一側,牛筋一側就是弓的前方靠外面一側。牛角起的是彈性作用,牛筋起的是韌性作用。比如說這根竹胎,你要是反著一掰,很容易折,而貼上一層層牛筋後就不會了。

記:弓胎一定要整根竹子麼?

楊:對,不能接。在弓胎的這些窩角處要貼木頭,否則出來的效果是一個半圓。

記:粘合劑用什麼?

楊:都用動物膠,如魚鰾、豬皮膘燉製成的,刷很多層,晾一個多月後再行下步工序。

記:弓胎前面非要貼牛角麼?

楊:不用也行,但力量差遠了。我們也有竹弓,力量比牛角弓彈性差很多。如果牛筋也不用,這個弓就沒法做了。

記:歷史上各朝代都是用這些材料麼?

楊:基本都是這套。咱們現在所做的這個工藝已經有兩千多年了。從漢代出土的弓看,其技術、性能水準已經跟現在的完全一樣了。各個朝代的弓箭水平也沒什麼區別。

記:弓胎除了用竹子,還有用別的原料麼?

楊:也有,就是桑木。桑木有一定彈性,但致命弱點是時間很短就糟朽了。現在收藏的一些老的弓箭,很難見到桑木的弓。桑木弓一般都傳不了輩,你要用手一樞這個桑木胎可能都掉一塊。反過來用竹胎,保存得比較好的,尤其在北方,傳個三四百年還能用。

記:竹子遇乾燥不是容易裂麼?

楊:你把竹胎連同側面用牛角牛筋包在裡面就沒事了。竹子有很多,但要求一定是兩三年之內長到一定粗度的竹子,太細的不行。我們用的大多是江西竹。

記:如果不用竹子,只用牛角牛筋做得了弓臂麼?

楊:做不了,必須用竹胎骨架作媒介。弓臂上弦時要反曲過來,所以全稱是“筋角木反曲複合弓”。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弓箭

記:弓的最優形狀只有反曲這一種麼?

楊:這種形狀彈性儲能最大,能把力量發揮到極限。

記:這種反曲弓的兩個弧形是否完全對稱?

楊:完全一樣,也就是不分上下左右,倒過來也能用。

記:如果弓的形狀不反曲,就是一個外凸的圓弧會怎麼樣?

楊:那力量要小,而且即使力量相同,也不好用。歐洲直拉弓就是把弦放開後,弓臂是直的。這種弓力量也不小,但拉起來非常“哏”,不舒服。歐洲直拉弓在拉的時候我們曾經用測力器測過,它的力量是越來越大,很不舒服。而咱們的傳統弓是剛開始拉時力量比較大,到了中間時就到極限了,再往後拉,所用的臂力反而下降了,拉起來很舒服。歐洲直拉弓的力量曲線圖是直著上去的。所以用同樣的力,感覺未必一樣。

記:歐洲直拉弓是用什麼材料?

楊:它不是用咱們的材料,是用北美的一種木材,亞洲大陸還沒有。

記:中國有沒有性能不次於這種北美木材的木材?

楊:目前還沒發現,但咱們的竹子性能肯定比它這種木材好,雲南原始森林裡有一種柚木,當地土著做的土弩,弓臂就是一根木頭,什麼都沒有,力量很大。

記:既然這麼簡單又這麼有效率,為什麼咱們不用?

楊:它所需拉力太大,一般人沒那勁兒。

記:我現在才體會到弓的力量不體現在弓弦上,而是在弓臂上。弓弦是不含能的。

楊:弓弦是死的,你用什麼材料的弓弦,對力量都沒影響。但是弓弦的彈性越小,對這個箭的走勢影響越小。咱們國家就沒有什麼太好的線,最好的線伸縮性也在7%左右,也就是說100米長的線你玩命抻能多抻出7米來。而美國出的“達克龍”線伸縮性在0.2%~0.4%,幾乎沒有伸縮性,作弓弦性能極好。但這個線是185美元半磅,咱們用不起。

記:用棉線、絲線、麻繩效果怎樣?

楊:這些都有一定伸縮性。咱們國家傳統上用的有兩種,一種是皮線,一種是絲線,就是蠶絲。絲線的彈性比皮線更小,更理想。

記:如果用彈性的如橡皮筋作弓弦,會是什麼效果?

楊:箭剛開始射出去時不是走直線,而是偏左、再偏右、再偏左、再偏右……走的S形,一般要二十米以後才走直。這是任何弓箭包括國際弓都不能避免的。你要用彈性弦來射,可能一開始就偏大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弓箭

記:箭頭是什麼材料?

楊:最多的是鐵,鐵匠打的。再有就是青銅,一般是貴族玩的。軍隊用的還是鐵的。青銅器出現後就不再用木頭。

記:箭桿用什麼材料?

楊:一般用樺木較多。

記:還是為防水麼?

楊:不是,因為樺木的紋理比較直,轉枝很少,有一定韌性。我們也用“六道木”,也叫“降龍木”,北京周邊的山上都有。六道木的紋理就都是通順的,不管多粗多細都有六個道。另外,它中間有一個芯,其木質是軟的。箭頭的後部是一個尖,要扎到箭桿裡面去才能固定住。而六道木和樺木都有這樣一個軟芯,就很易於扎進去。紋理是通順的,纖維一直到頭,我們有時射箭不經意射到牆上,把箭頭都射壞了,但箭桿沒問題,所以這是做箭桿的最好材料。

記:箭桿有用鐵的麼?

楊:沒有。鐵的你射都射不出去。箭桿倒是有用竹子的,但得是南方的箭竹,就是大熊貓吃的那種竹子。因為這種竹很直,節和節之間非常長。而且它的節凹凸非常小,你看著是有節,但摸上去是平的。如果節外突很多,一碰就容易折。節如果很小,你不用怎麼加工,韌性就很好。但箭竹也有弱點。它很輕,飛行起來抗迎風和側風能力弱很多,比樺木要差。另外,竹子表面非常光滑,羽毛不容易粘結實。箭羽是粘在箭桿上的,而不是插上的。箭桿要伸出箭羽一段。

記:箭羽用什麼材料?

楊:最好的就是用鵰翎。

記:家禽的毛不行麼,哪有那麼多雕去找?

楊:家禽的毛絕對不行。過去鷹、雕很多,現在覺得很稀罕。最好是鵰翎,其次是天鵝的,然後是地蹼,就是水邊的一種大鳥,然後是貓頭鷹,最次的用大雁,別的不要了。必須是吃肉的猛禽。越好的猛禽,它的毛越厚重,箭的走勢越穩,穿透力越強。

記:箭羽一般用幾根?

楊:西藏有過四片羽毛的。漢弩有用兩片羽毛的,因為它的弦在上面,要多一片羽毛能被打掉了。其它普遍是三羽箭。你看國際箭尾部是三個塑料片,兩片是黃的,另一片是橙黃的。目的是橙黃的這片射箭時朝弓的外側,這樣,另兩片正好是斜對著弓臂的,射出時不易被弓臂蹭壞。

記:箭羽若用家禽羽毛,多用幾組是否也能達到效果?箭羽就是為空氣動力平衡麼?

楊:家禽的毛無論如何不行。箭羽不是越多越好,只有三片羽毛時,它們自身都得搭配好,保持好它們之間的平衡。如果多用幾組家禽的羽毛,羽毛自身的平衡就更難把握了。箭羽有空氣動力的作用,但最主要的是增加殺傷力。人受傷時如果有較深的傷口,必須去打破傷風針。那麼箭飛行時,羽毛帶著風很大,會灌進傷口去,這要比刀口的破傷風大得多。為什麼要用猛禽的毛,就是因為它帶的風要大得多。現在好多影視劇為了表現英雄氣概,中箭後一把拔下來,這在野外就是找死,根本就不能拔。中箭後必須找醫生慢慢取下,上藥。

記:如果鵰翎帶的風很大,不是會增加風阻麼?

楊:這個沒有辦法。過去的鐵箭頭很重,必須得靠厚重的鵰翎來配重,否則箭出去就得折跟頭。我們講究多少指長的箭桿配幾指長的箭羽,是有具體比例的。

記:箭羽是否能用木片?

楊:一般沒有用的,現代的用塑料或橡膠。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弓箭

記:現代高科技材料弓箭,其效能比傳統弓箭怎樣?

楊:現代弓箭的精準度更好,而且更合理,比如箭是正對弓臂中心的。其它的沒什麼可比性,各有各的優勢。從打仗來講還是咱們的弓好使。比如古代作戰的箭不會用硬的東西作箭羽。一是灌風效果沒有,二是發射時總會多少碰到弓臂,一碰就容易失穩。而羽毛軟,不易受影響。歷代弓箭材料的變化雖然有,但很小,始終是高度成熟的。

記:古代作戰的箭是否都是一次性使用的?

楊:過去打仗時箭也是重複使用。

記:箭射在人身上後是否易壞?

楊:一般壞不了,只要不射在硬甲上。但諸葛亮曾搞過一種弓,在史記上都沒有提到過。這種弓內側有一段木託,大概有35釐米長,它配用的箭非常短,箭頭正好能搭在這個託上。戰場上,敵方撿到它這個箭用不了,因為他們的弓沒這個裝置,拉滿弦後,這箭是懸空的。先是在有的漢墓出土後發現這種短箭,很多朋友長時間理解不了說“怎麼會有這麼短的箭”,後來又在別的漢墓中發現了這種弓。通過考證知道是諸葛亮乾的。

記:弓箭著水後性能是否會下降?

楊:下小雨不怕,太溼了不行。傳統弓箭防水性能不如現代的。如果趕上下大雨,當時用並不會影響性能,但用完你得保養好。

記:箭頭形狀對風阻及重心配平等是否有影響?

楊:箭簇常見的有1200多種,從收集的材料看有一萬多種,不同形狀有不同用途。比如射小動物的箭簇就比較薄,比較輕。還有帶響箭等。過去部隊最少要有七到八枚響箭,發出不同聲音代表不同意思。箭簇多用金屬的,也有牛角的等等。但箭簇形狀對箭桿的風阻及配重沒影響。配重是在羽毛上。過去射箭有一箇中心點和重心點。重心點是根據箭桿材質進行配備。

記:重心點和中心點應該重合吧?

楊:不能重合,重合了這箭沒法使,出去就可能折跟頭了。重心點應在中心點的前面6~12釐米,最優應在6釐米。

記:箭桿的長度與弓的長度有比例要求麼?

楊:這個沒有要求。箭桿的長度設定主要根據人的身高臂展,因為箭簇要搭在左手前端一點。不過古代軍隊的弓箭差不多都是一個標準的。

記:以前有馬弓,比步兵用的弓短。

楊:馬弓為了攜帶方便所以較短,但是它的力就小。步弓如果能射到80~100米,馬弓射程也就40~50米。

記:這是指有效射程?

楊:對,就是有殺傷力的射程,如果是飄就遠多了。

記:弓的兩端水平段長度葉性能有何影響?

楊:這叫弓梢,越長越好使,主要是槓桿原理。比如現在這個弓是30磅,如果把梢加長1寸,它就不到30磅了。但威力也下降了。

記:古代士兵打仗是否帶著備份弓弦,以便自行維護?

楊:是有這麼記載的,但古代出戰時一般不帶備弦。每個士兵要帶兩張弓、三袋箭,一袋十二枝,共三十六枝,這是一個弓箭兵的標準配備。因為弓弦壞了不好修,得需要工具,而且弓壞的概率比弦還大,所以一般不帶備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