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字端友)

  1. 進士及第
  2. 尚書省左朝奉郎
  3. 累殿中侍御史
  4. 侍御史
  5. 御史中丞
  6. 拜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7. 返鄉省親
  8. 罷相
  9. 遂寧知府
  10. 瀘州知府
  11. 復龍圖閣學士知潭州
  12. 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復端明殿學士
  13. 詩詞
  14. 《金剛經注》
  15. 評價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李文會(1097—1158年),字端友,諡靖節,泉州惠安小岞鎮後內村人(古為泉郡惠邑惠安縣黃坑鋪小岞后里),曾拜副相(左丞相),是惠安歷史上唯一的宰相。出生於北宋末,宋哲紹聖四年(1097年)五月初八日,紹興廿八年(1158)八月初一日,卒於四川成都。

《惠安縣誌·卓績》載:李文會,小岞人,宋高宗·建炎二年進士,拜殿中侍御史,歷中丞籤書、樞密院兼權參知政事。”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惠安縣誌(明嘉靖版)

一、進士及第

李文會出身寒門,自幼好學詩賦,初就讀於泉州泉山書院,後入府學,師從興化人(莆田)許搏。青年時克勤修身治學,博覽典籍,胸懷大志,“思研經學,多有訓解”,勵精圖奮,懷報國之心。

南宋·建炎二年戊申(1128年),李文會以八行舉進士。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上御集英殿賜諸路類省,試李易等451人及第。當時,朝廷南遷初至揚州,在這451進士中,有四川、陝西、河北、山東等140多人因戰亂,不能南來參加廷試,所以都用詔書通知,在家賜予進士及第。

時中央和地方官員嚴重短缺,南方進士被大批選入朝官。李文會由戶部尚書兼侍讀、吳縣葉夢得(字少蘊,號石林居士)薦,任秘書省校書郎、左奉議郎。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李文會名登科甲後,初歷秘書省校書郎、資政殿學士、左奉議郎、左朝奉郎、左宣教郎等職。”

二、尚書省左朝奉郎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黃潛善、汪伯彥落職,葉夢得任尚書左丞,李文會

調尚書省左朝奉郎。但葉夢得只做了14天丞相,隨即被朱勝非彈劾而罷相,出知江西。

不久,金兵破揚州,高宗往杭州,苗傅、劉正彥叛亂,迫高宗禪位於太子尃(只有一歲),朝廷大亂,很多官員都逃避回家。時韓世忠、張浚、劉光世、呂頤浩各路兵馬聯合平叛,太子尃病死,高宗復位,暫定都臨安府(杭州)。金兵進迫又攻陷建康(南京),高宗退守明州(寧波),金兵又追至明州,帝只好棄陸坐船出海,金兵又追襲帝三百里海路才收兵,高宗逃脫至溫州。這段時期李文會隨尚書省遷移,跟高宗一起逃難。

紹興五年(1135年),南北戰爭處於對峙階段。朝廷進行軍事、外交大辯論,主戰派與議和派鬥爭非常激烈。但主戰派中的張浚、趙鼎發生嚴重的內訌。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先是趙鼎被罷而張浚獨相,再後是張浚罷而趙鼎獨相。”其後,趙鼎被秦檜所出賣,言於帝,以為秦檜可以重任,至此,高宗以秦檜為相,趙鼎被罷相趕出臨安。“帝定都於臨安,專主和議。”

紹興十一年(1141年),秦檜、万俟卨集團製造了岳飛父子慘案,所有敢於反對秦檜議和的朝中大臣大部分被清除,南宋政權實質落入秦檜集團手中。

由於身歷朝廷這些重大事變,使李文會在以後的官場政治鬥爭中,表現得極為謹慎、低調。

三、累殿中侍御史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紹興十二年四月辛已,左宣教郎充刪令所勒定官李文會守監察御史。紹興十三年二月乙丑,監察御史李文會守殿中侍御史。”

紹興十二年(1142年)四月,李文會由左宣教郎充刪令所敕定官,授監察御史。

紹興十三年(1143年)一月升殿中侍御史,從此進入內閣,參與朝政。

三月,李文會揭發前任福建閩縣知縣李汝明受贓貪汙,揭露張祁治獄不當。五月,揭發右宣教郎、籤書江陰判官廳公事蔡楶違法亂紀等。高宗對各大臣說:“縣令這層人數最多,怎麼能夠做到人人都對他們瞭解呢?如果要等侍御史官員來檢舉揭發,監司這層機構有何用呢?今後,貪贓違法之人,若被御史臺諫所揭露而監司部門沒有履行監督職能者,酌情降職,讓他們知道,應當受到懲處的職責所在,數年之後,貪官汙吏就自然少了。”因此秦檜利益集團的王鈇、張叔獻、賀允中都牽連降官,黃積厚、陳桷、餘應求等人受到“皆坐貶秩”的懲處。

時高宗之母皇太后從金國歸來,戰亂停止,社會相對穩定,經濟開始復甦,高宗心情很好,謂大臣曰:“今邊備事息,當以民事為急,民事當以農為先。”二月初七日詔李文會入對。李文會以外交剛維持和議,不再言兵之事,乃奏仁義之說:“陛下至孝格天,文德來遠。慈寧以寧親,永固以寧神,偃兵息民,天下大安,則其仁固大矣。曩者,金人犯闕,陛下毅然請行,志薦宗社。及登大寶,力圖恢復,任賢去邪,斷自宸衷,而宗社再安,則其義固大矣。臣以是知陛下,足以大有為,願慎守此道,而力行之,太平之基,實在於此。”高宗大悅,後五日,帝謂秦檜說:文會力陳仁義,非常完善,朕令抄錄一本置之桌上,可以時時觀覽閱讀。

四、侍御史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紹興十三年八月丙午,殿中侍御史李文會試侍御史,八月壬子,隨高宗視察錢塘江。”

紹興十三年(1143年)八月,李文會從殿中侍御史升侍御史。

起初,錢塘江有石砌堤以捍水患,久之,堤岸漸毀廢,乃就設置護衛錢塘江士兵二千人,令專管採石修堤,與民眾方便。其後,青壯年及有關係的人,都被安排從事其他差役,老弱病者又不可用,兵士僅存十分之一。或曰,近年錢塘江潮水從東上湧,而沙石磧被湧浪衝向西,所以西堤不用修理而堤自然堅固。

《要錄·卷149》載“侍御史李文會言,水勢不常,方潮頭東繳,正西岸宜修之,時乞招補捍江兵,仍稍增其數,使專採石修堤,如曩制,則潮不能為患。高宗曰:‘從之。’”高宗採納了他的意見,並批示:“如果捍江兵士不夠,可從鄰近的州郡調兵”,命令在中秋前維修完工。此後,錢塘江潮不再為患,民獲其利,這是李文會一大功勞。其古蹟工程至今猶存。

時南宋與金國和議初定,雙方放歸被俘人員,當時被扣押的南宋官員大批從金國迴歸臨安。從北方歸來的官員與在朝官員因政見不同,發生了極大的矛盾。北方歸官以徽猷閣直學士洪皓為代表,結盟南朝要求抗金官員,直接威脅著秦檜集團的利益和居安保守派的政治地位。雙方政治立場分明,鬥爭激烈殘酷。

李文會此時身為侍御史,不能不表態,贊同和議。故先後彈劾洪皓、魏良臣、王晞亮、何麟、高閌,同時也彈劾了秦檜集團的万俟卨、万俟止、勾龍庭等。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宋史·列傳132·洪皓》載:“侍御史李文會劾皓不省母,出知饒州。”

《宋史·卷441·列傳232·奸臣3·秦檜》載:“洪皓(於紹興十三年)歸自金國,名節獨著,以致金酋室捻語,直翰苑不一月逐去。室捻者,粘罕之左右也。初,粘罕行軍至淮上,棕嘗為之草檄,為室捻所見,故因皓歸寄聲。檜意士大夫莫有知者,聞皓語,深以為憾,遂令李文會論之。”

十一月,侍御史李文會論:“戶部員外郎勾龍庭實仕於公朝,而不知尊主之意,望罷黜,以清朝列。”勾龍庭被彈劾調出,知眉州。

五、御史中丞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紹興十四年春正月癸丑,升侍御史李文會試御史中丞,三月癸酉兼侍讀。”

紹興十四年(1144年)正月,李文會擢御史中丞。

二月,

李文會和右諫議大夫詹大方彈劾參與陷害岳飛父子的左通大夫、參知政事万俟卨“黷貨營私,窺搖國事”。

《宋史·卷442·列傳233·奸臣4·万俟卨》載:

和議成,卨請詔戶部會計用兵之時與通和之後所費各幾何,若減於前日,乞以羨財別貯御前激賞庫,不許他用,蓄積稍實,可備緩急。

梓宮還,以卨為宮按行使,內侍省副都知宋唐卿副之,卨請與唐卿同班上殿事,其無恥如此。

張浚寓宅居長沙,卨妄勸劾浚卜宅躍制,至擬五鳳樓,會吳秉信自長沙還朝,奏浚宅不過眾人,常產可辦,浚乃得免。

除參知政事,充金國報謝使。使還,檜假金人深信譽己數千言,囑卨以聞,卨難之。他日奏事退,檜坐殿廬中批上旨,輒除所厚者官,吏鈐紙尾進,卨曰:‘不聞聖語。’卻不視。檜大怒,自是不交一語。

言官李文會、詹大方交章劾卨,卨遂求去。帝命出守,檜愈怒。給事中楊願封還詞頭,遂罷去,尋謫居歸州。遇赦,量移沅州。”

万俟卨之兄万俟止也被除名,讜送二千里外州編管。

但是,李文會任御史中丞時也秉秦檜意劾張擴和高閌。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宋史·列傳192·儒林3·高閌》載:“閌除禮部侍郎,帝因問閌張九成安否,明日,復以問秦檜,檜疑閌薦,中丞李文會承檜旨劾閌,出知筠州,不赴,卒。”

《宋史·列傳139·楊願》:初,願與張擴並居西掖,一時書命,藉擴潤色。擴詠《二毫筆詩》,願以為誚己,訴於檜,訹御史李文會劾之。

高閌侍經筵,帝問張九成安否,翌日,又問檜,檜曰:‘九成以唱異惑眾,為臺臣所論,予郡,乃力乞祠。觀其意,終不為陛下用。’帝曰:‘九成清貧,不可無祿。’檜疑閌薦之,以語願,願又嗾文會攻閌去。”

三月,李文會兼高宗侍讀。

時社會秩序穩定,各地急需有才幹的知識分子去州縣管理,於是高宗詔見李文會說:“崇尚儒家文化教育,是現在國家最為迫切的大事。”李文會回答說:“如果不是戰爭還沒有結束的原因,此事是可以辦到的。”同時積極向高宗推薦陳康伯、葉廷珪等人。

六、拜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紹興十四年(1144年)五月,李文會拜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與秦檜同列朝堂。

《宋史·卷30·本紀30·高宗7》載:“十四年……五月……乙丑,以御史中丞李文會籤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李文會贊同對金和議,彈劾抗金名將樓炤。

《宋史·列傳第139·樓炤》載:“十四年,(樓炤)以資政殿學士知紹興府,過闕入見,除籤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尋為李文會、詹大方所劾,與祠。”

但是,李文會在參與朝政的近三年時間內,也逐步覺察到秦檜獨攬大權,誅鋤異己,迫害忠良的罪惡後,開始進行抵制,對時政得失敢於力陳己見,對於遭秦檜迫害的忠良賢士,設法保護,因而惹怒了秦檜。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林泉野記》載:“李文會當侍御史的時候,一日秘書省正字、莆田人黃公度寄信勸喻他,不要站在秦檜保守派議和的立場,如果沒有接受他的意見,今後恐會被寫進野史而受到譏訕。”李文會與黃公度過往甚密,非常贊同黃公度的意見,沒有把這封攻擊秦檜的信交出來,保護了黃公度。

王文獻,晉江人,著有《孝經注》,是李文會好友。因進獻《司馬法》註疏,攻擊秦檜,被捕入獄。李文會通過左朝奉大夫龔寬把王文獻救出,“令放編置人王文獻自便”。時趙鼎在潮州,王文獻放出後特地到潮州去見趙鼎,對當時朝廷時弊進行猛烈的抨擊,同時又替趙鼎送信去臨安給抗金派重要人物高閌。後來,這兩件事被御史汪勃向秦檜揭發,李文會罷相時,黃公度被牽連,罷秘書省正字,調任泉州為籤幙。左朝奉大夫龔寬被降官三級,永不得堂除,王文獻再次被捕。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李文會雖贊同和議,但並非完全依附秦檜。

七、返鄉省親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紹興十四年秋八月,以參知政事省親返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秋八月,李文會知道,得罪了秦檜,他的參知政事官職很快就會被罷免,於是藉機回惠安小岞省親。高宗賜府第,並親題

“龍圖賢相”匾。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宋宰輔編年錄


徐自朋《宋宰輔編年錄》載:“秦檜為相,宰臣們執政不久,肯定就會被罷免,這已經成為一種慣例。所以那些升任宰臣的人,都知道自己很快就要下臺,所以包袱早就收拾好了。”這就是李文會當年回鄉的心境寫照。

《會編》載:“秦檜兩居相位十九年,每次推薦宰臣,都不讓他們干預政事,僅僅備員而已。百官不敢拜謁他們,州縣也不敢把文件送到他們手上,這些宰臣在位都從未超過一年,就被栽贓上罪名罷免。秦檜仍擔心他們可能會被重新起用,往往將這些人調發到千里之外的州郡,並時刻派人暗中觀察他們的動向。所以,當時出任宰臣的人,都不以為榮。”

時小岞為孤島,與大陸連續的一段海灘叫七里湖,潮水經常淹沒海灘,過往行人靠舟楫渡過。官府為迎接李文會榮歸故里,發動百姓挖掘了半個鳳山的沙土,填平了七里湖,築起一條沙堤。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惠安縣誌·卓績》:“有司沿海築沙堤以迎之。”氏宗祠亦修建起來,其父因子貴而被贈為光祿大夫員外郎。李文會祭拜祖宗,參觀了在建府宅、視察宗祠,賦詩曰:“龍樓鳳閣九重城,新築沙堤宰相行,我貴我榮君莫羨,二十年前一書生。”他給宗祠親題對聯為:“念先人財輔垂勳光昭世德;願後嗣詩書齊美披振家聲。”並親題“沙堤”兩字。族人以此為榮,遂以“沙堤傳芳”作為小岞李氏堂號,世代相襲。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沙堤建成後,小岞至淨峰這片海灘地就可通車馬了。滄海變成了桑田,荒無人煙的鹽鹼地變成了集市城區。清·惠安庠生劉文元路過七里湖沙堤,賦詩曰:“曾聞滄海變桑田,七里湖中信有然。自昔秋盈千澗水,從今春到萬家煙。東西往來通車馬,南北紛紜起市廛。共築沙堤迎宰相,亦應遺蹟記前賢。”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八、罷相

《宋史·卷30·本紀30·高宗7》載:“(十四年)十二月……丁酉,李文會罷,尋責筠州居住。 ”

紹興十四年(1144年)十二月,

李文會回臨安不久,御史中丞楊願窺探到秦檜厭惡李文會,聯合秦檜死黨、殿中侍御史汪勃與右正言何若等,彈劾文會“憸邪害政,自登言路,每論一人,必遣家僕密送於門外曰:此出上意。及為御史,又與王文獻締交,俾遊說於外,私養臺吏,伺臺中章疏,梟心虺志,無所不為。陛下講修鄰好之時,儻使奸險小人尚在政地,獸窮則搏,必致為國生事,此固有當繫於聖慮者。”連續上疏六道,攻擊李文會包庇縱容反對派與趙鼎勾結等罪名。

在秦檜的操縱下,詔罷李文會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等職務,依前左朝奉郎“提舉江州太平觀”。

對於這樣的處分,秦檜、楊願等人還不滿意,紹興十五年(1145年)三月又攻擊之,再詔李文會降職為左奉議郎、筠州(今江西宜春)居住。

紹興二十年(1150年)八月,又被移至江州居住(現九江市)。

李文會在江西宜春和九江,平靜生活了10年,潛心研究經學,著有《金剛經注》和《三教通諭》。特別是《金剛經注》在佛學界影響很大,當地高僧居仕都慕名來拜訪。據《軼書傳記》載:時有一位高僧經常與李文會往來參究經義,有一天訪僧臨走口占一絕:“數丈招提四面山,羨師終日掩禪關。十年不踏門前路,只遣松風送我還。”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九、遂寧知府

紹興廿四年(1154年),秦檜病,其子秦熺知樞密院事,其孫秦壎只有十九歲就升任尚書禮部侍郎,於是群臣激憤,紛紛上書揭露秦檜父子的罪惡。高宗帝迫於內外壓力,逐步恢復了一部分被秦檜迫害官員的職務。

紹興廿四年(1154年)秋七月,李文會復職,出為四川遂寧知府。

時四川發水災,遂寧猶為嚴重,災後經濟蕭條,竄死相繼。高宗對府臣說:“四川水災,官司賑濟救災止及鄰近地方,宜令提舉官及時趕務州縣,常平官員親往措置事物,使救災措施及早惠及於民。”李文會沒有進京報到,直接赴任組織救災。

當時遂寧府地處南北戰爭的前線,由於戰亂和災荒,當地人口流失嚴重,邊防基本沒有士兵防守。李文會一方面組織災後重建,一方面組織招補鄰近州郡流民及本籍農家子弟到遂寧補額兵民,鞏固邊備。上任一年多,戶口迅速增加,農業耕作迅速恢復,經濟貿易得到發展,社會很快穩定。

十、瀘州知府

紹興廿五年(1155年)九月,李文會調任四川瀘州知府。

原來在八月二十七日,王師心調離瀘州改知洪州。瀘州、夔州地接蠻獠,民族矛盾極為複雜尖銳,當時駐守的軍隊只有二千九百人,邊備兵力嚴重不足,蠻獠少數民族經常反叛,地方官請求派兵討伐,朝廷考慮四川兵力不足,因此被取消。於是調李文會接替王師心管治瀘州。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瀘州府志》載:“前執政李文會自瀘州徒益,府下行縣供張加倍。”州、縣官員為迎接李文會,極力鋪張,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

李文會在瀘州大刀闊斧,興利除弊,改革邊備,調整防守兵力,並招收當地少數民族民眾成立土兵配合正規部隊,用少數民族官員管理少數民族的方法,於是化解了民族矛盾,蠻獠的叛亂得到有效控制。

在瀘南日,著《中興十要》呈報朝廷,就當時南宋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十個方面作了深刻的分析和闡述,提出興利除弊的措施和思路。高宗閱後非常重視,準備重新起用他。

紹興廿五年(1155年)十一月二十日秦檜病死,万俟卨起用為資政殿學士、參知政事、尚書右僕射,百般阻擾高宗重用李文會

庚辛日,高宗向大臣說:“昨天送來的文書,四方進言獻策的很多,朕觀覽他們的文章,一些措施和建言,極有可取,應該選擇那些建議最切實有效的人,根據才幹能力予以提拔使用。”

戊申日,呈送被降職的前宰執及侍御史官,重新復職名單15人,李文會被万俟卨扣壓下來。當時高宗很生氣說:“用人當盡公道,若以私憤喜怒而取人,則真才實能,何由得進耶!”

十一、復龍圖閣學士知潭州

時潭州(今湖南長沙市)守將、威武軍節度使劉錡升為太尉,王師心向高宗建議:“潭州為上流重地,而兵力寡弱,應派遣御前軍二千人防守其地。”高宗不許,於是調左奉議郎知瀘州,李文會復龍圖閣學士知潭州。

十二、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復端明殿學士

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三月,万俟卨死;六月,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肖振卒。七月十一日,高宗又調李文會以龍圖閣學士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高宗並給予選人用人及其稅賦處理等很大權限。

《宋史·本紀·高宗8》載:“二十七年…秋七月 …乙亥,以龍圖閣學士李文會為四川安撫制置使。”

李文會根據四川各州縣彙報稅賦偏重的情況,向朝廷上書請詔,免除了從紹興十四年至二十七年的軍費及稅收上繳國庫的欠款。“詔荊南、襄陽、光隨州、安豐軍,合起內庫錢帛,自紹興十四年至今蠲之。”減輕四川民眾沉重的負擔。

四川雙流知縣馮邦光貪瀆腐敗、民憤極大,安嶽縣知縣張寧貪汙上繳國庫稅款達二十五萬七千貫,還有秦熺死黨、成都府路轉運判官王揚英,都被李文會一一治罪法辦。

過去,四川各郡守官員,公差私差出門都用車、船作交通工具,政府每年負擔每人的經費多者達五、六千緡,少者也有三、四千緡。李文會接任後,上奏朝廷,要求立法取消,如果官員敢違反者,按貪贓論處。

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冬,李文會進京述職。高宗對李文會說:“蜀中地遠,卿至官有民間疾苦利病,一一奏來。”又對大臣說:“四川善政,前有胡世將、肖振,近薦武帥又皆得人,減重負,蜀人安之,可除直學士。”對

李文會治理四川予以充分肯定。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春正月,李文會復端明殿學士。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五月丙申日,是日嘉陵江漲大水,江水溢入興州城,棧道被洪水沖毀,利州大安軍皆被洪水所淹。李文會親自籌劃指揮,積極組織軍民抗洪搶險救災,同時下撥救災物資,要求各州縣有無災傷,及時賑濟。

李文會在四川新繁縣巡視中,發現有座重光寺,專門奉祀太祖,並塑有太祖皇帝神像。原來,宋初太祖平叛四川時,不殺蜀人,四川人感念之,故立廟於終南山。於是組織重修重光寺。

當時,成都府守軍有3310人,川東駐軍12490人,瀘州駐軍2889人,大部分軍隊都被抽調到長江防守,軍隊缺乏統一的調配和系統指揮,而且軍費嚴重不足,後勤補給多不相互照應。李文會上奏,提出改革措施,恢復原來軍隊的建制。對於後勤補給建議:“四川錢糧,系科入賬,應副瞻軍之數,若樁充本錢,慮於大軍,歲計有虧。”

朝廷批覆:“詔仍舊制。”

《宋史·食貨志》載:“初,利州舊宣撫司有積緡二百萬,守者密獻之朝,下制置司取撥。振曰:‘此所以備水旱軍旅也,一旦有急,又將取諸民乎?請留其半。’是歲振卒,李文會代之。二十八年文會卒,中書舍人王剛中代之。二十九年,蠲四川折估糴本積欠錢三百四十萬緡。”

李文會在四川帥府一年多,由於勞累過度,病。病重期間,李文會還掛念著四川的邊備,多次向朝廷上書獻言:“成都帥,陛下不可不擇,宜求才可以制置四川者二、三人,常置之聖度。”同時推薦了董誡。

《熊克小歷》載:“李文會在蜀時,武德郎知石泉軍董誡移之復州。先是李文會、王剛中、王之望、王弗、王適皆舉董誡可備邊帥。皇帝說:五人皆薦,可見公正,乃與邊郡,令藉記從備,他時選用。”

十三、卒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八月初一日,李文會卒於成都任所,諡靖節。墓葬惠安縣三十二都二甲虎母山(今東橋鎮衍海村岑兜(內墓)),俗稱丞相墓,地名叫李墓。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正月二十七日,端明殿學士李文會遺表報達朝廷。初時命卹典三個人恩澤,各進官一級致仕、贈左中奉大夫;既而,中書舍人洪遵(洪皓之子)攻擊李文會:“奴事秦檜,排斥忠良,改秩三年而登政府。及守成都,貪毒弛繆,動為民害,望罷其卹典,以慰蜀人。”於是,朝廷命詔贈官勿行。

後來很多大臣提出李文會在四川有很多政績。最後皇帝令卹典恩澤二人,進官一級致仕、贈左中奉大夫。故惠安小岞後內小宗祠堂亦稱“中奉大夫第”。

李文會生三子:

長子李觀民,紹興十四年(1147年)七月授右奉議郎知濠州,十月升左奉議郎,紹興十七年(1150年)任滿回臨安,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出任袁州郡守。居四川成都府。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次子李天民,恩澤贈左中奉大夫致仕。居江南湘州府內真珠巷十二街。明未,其後裔李沾,號毖軒,於崇禎九年(1637年)以進士知惠安縣,到小岞尋根祖跡,並立“東里遺風”坊。《惠安縣誌·卷21》載:“李沾,江南松江進士,明崇禎九年涖惠。”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三子李莘民(李三官),居住小岞後內。紹興廿六年(1156年)八月知萬州縣。紹興廿九年(1159)正月,恩封蔭被授贈左中奉大夫。《要錄·卷181》“因端明殿學士李文會遺表命進,三官恩澤致仕,贈受左中奉大夫,其致仕恩澤二人。”

紹興卅二年(1162年)授四川黎州知府。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長女嫁福建邵武馮氏為媳。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十四、詩詞

李文會留下的詩詞不多。

《螺陽文獻》收集有《沙堤作》、《草萍驛》、《錢舜舉木芙蓉》。

一些詩後被明·萬曆年間惠安人朱一龍誤收入盧琦《圭峰集》中(參見泉州歷史網《泉州人名錄·盧琦》、《泉南著述·圭峰集》)。如《草萍驛和薩天錫》、《錢舜舉木芙蓉》、《美人折花》、《遊七巖庵》、《過吳江》、《和林子方湖亭晚酌》、《和林子方玄妙寺值雨》、《望湖亭》等,這些詩都是李文會在江浙紫陽山、吳山、西湖及江西謫居時所作。

《廣群芳譜·卷39》載:“《圭峰集》,明·萬曆惠安人朱一龍、三山(福州)董應舉序而刻之。今觀其詩,大半見於薩天錫集中,亦間有陳罘仲、同寬甫諸作,兵燹之餘,收集採掇,不無傳鈔之誤。天錫宦遊閩海,遺稿流傳如《中秋環月》一篇,自敘歷歷可考,而後人漫不檢點,使《圭峰》一集,其贗雜陳可嘆也。”

可明確李文會所作的詩有:

《沙堤作》:“龍樓鳳閣九重城,新築沙堤宰相行,我貴我榮君莫羨,二十年前一書生。”此為紹興十四年(1144年)秋八月李文會回惠安小岞省親時作。

《草萍驛和薩天錫》(實為《遊紫陽山》):“林外輕風帽影斜,客衣盡染紫山霞。等閒檢點春多少,牆角薔薇幾樹花。”此為紹興十四年(1144年)李文會陪高宗皇帝遊紫陽山時所作。元·至正年間,著名詩人薩天錫到泉州任“閩海福建肅政廉訪司知事”,在泉州得到李文會《遊紫陽山》詩,於是依韻和《草萍驛和李執事》一首(《薩天錫集》):“芙蓉灣灣綠陽斜,吹笛何人隔彩霞。驚起沙頭雙翠羽,銜魚飛上刺桐花。”後人不察,以為《遊紫陽山》是唱和詩,遂作《草萍驛和薩天錫》。

《錢舜舉木芙蓉》:“紅裝初映酒杯酣,斜倚西風轉不堪。霜後池塘秋欲盡,令人惆悵憶江南。”此為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李文會遊杭州吳山時所作。

紹興廿五年(1155年)九月,李文會調任四川瀘州知府。在瀘南日,著《中興十要》,於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皇帝召開的全國高層軍事會議上,呈送給高宗。當時一起參加會議的有吳磷、劉琦、王師心、肖振等,於是他們一起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重遊杭州吳山名勝。

錢舜舉(1235—1299年),名選,號玉潭,南宋·浙江吳興人;景定(1260—1264年)間鄉貢進士,博學多藝,精通韻律、工詩、善書畫,是“吳興八駿之一”。入元不仕,喜歡收集南宋名家詩賦,老以賣畫為生。

有人認為,錢舜舉與李文會的詩應該沒有很大關聯,錢舜舉是李舜舉之誤。《泉州府志·卷33》:“李舜舉,泉州人,李熙績兄,南宋·嘉定十年(1021年)進士。”李舜舉很可能是李文會的後人,親兄弟三人(李熙績、李麗)都中進士,收集有李文會部分詩文。

《美人折花》“曉綰香雲出戶來,凌波微步下瑤階。潛身折處香凝指,正面看時影在懷。鶯蹋露珠玷翠袖,蝶隨春色上金釵。石蘭幹外莓苔滑,歸院應須換繡鞋。”

《遊七巖庵》:“曲徑峰前轉,臨行見虎蹤。孤庵萬樹合,絕澗一橋通。芳草凝微露,靈湫飲彩紅。山僧面壁坐,應悟萬緣空。”

《過吳江》:“興隨流水共悠悠,此地蘆花正滿洲。落日片帆千里暮。西風長笛數聲秋。衣冠空帶英雄淚,湖湖難消浩蕩愁。吟罷欲尋沽酒處,傍人遙指過江樓。”

《和林子方湖亭晚酌》:“登臨多野趣,未暇問朝簪。南國秋風起,西湖暮景函。江雲連遠樹,山雨落寒嵐。同是他鄉客,相攜看斗南。”

林子方是詩人楊萬里(1127—1206年)的朋友。楊萬里,字廷秀,南宋·江西吉水縣人,紹興年間進士,傑出詩人,其《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詩流傳甚廣。李文會與林子方、楊萬里同時期為官,有較密切的來往及詩歌唱和。

《和林子方玄妙寺值雨》:“兩袖薰風緩轡遊,粵王城下少淹留。客衣半溼松花雨,鶴影先分竹院秋。採藥僧歸雲外路,吟詩人騎樹間樓。馮君吸取前溪水,為洗塵中浩蕩愁。”

《望湖亭》:“三衢非為懶折腰,楓城聯蔭桐陰色。黃金孰鑄子期形,白玉空教和氏泣。丈夫氣概無憚勞,對此江山趣自高。浩歌長嘯天地窄,笑殺馮唐嘆二毛。”此詩是李文會紹興二十年(1150年)被移至江州(現九江市)居住後所作。

十五、《金剛經注》

泉州歷史人物‖惠籍宰相第一人——李文會

李文會所著《金剛經注》,在世界佛學界中卻影響很廣。臺灣慧律法師主講《金剛經》,大量引用李文會的註疏。

李文會曰:“菩薩應如是佈施者,謂舍除一切煩惱,憎愛之心也,然煩本空,皆是妄見,有何可舍。一切諸有,如夢如幻,一切煩惱,是魔是賊。”

曰:“應知一切分別種種,皆名為相,如是之相,皆從因緣起,應知一切分別,皆如夢幻,遇緣即施,緣散即寂。”

曰:“虛而不實,妄則不真,既不真實,相即非相。世間種種善事,不可勝計,大概止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也。”

又曰:“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心既清淨,諸法皆空,一切善惡,凡聖等見。無人無法,內明實相,外應虛緣也。”等。

李文會在《金剛經注》中很多經典名句名言,是現代佛學界教材教案必講的案例。

趙戴文評論說:“金剛經五十三家註解,其中禪師如臨濟黃櫱、若納(蘭),居士如王日休、李文會、張無盡諸作,最為親切詳解。”對李文會佛學的造詣有較高的評價。

十六、評價

李文會生活在南宋主戰派與主和派劇烈爭鬥的夾縫中,雖然他亦主和,但在朝時極為謹慎,人際上極力想表現出中立的姿態,結果雙方都將他視為異己。

紹興十三年(1143年),他在殿中侍御史任上,揭露前任福建閩縣知縣李汝明受贓貪汙、張祁治獄不當、籤書江陰判官廳公事蔡楶違法亂紀,牽連到秦檜利益集團的王鈇、張叔獻、賀允中、黃積厚、陳桷、餘應求等人降官、貶秩。

紹興十三年(1143年)在侍御史任上,他先後彈劾洪皓、魏良臣、王晞亮、何麟、高閌等抗金官員,同時也彈劾了秦檜集團的万俟卨、万俟止、勾龍庭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在御史中丞任上,再次彈劾參與陷害岳飛父子的參知政事万俟卨,直至將万俟卨趕出臨安,万俟卨之兄万俟止被除名編管。但是,李文會也秉秦檜意劾張擴和高閌。

紹興十四年(1144年)任副相時,李文會贊同對金和議,彈劾抗金名將樓炤;但也設法保護遭秦檜迫害的忠良賢士如黃公度、王文獻,幫助過反對秦檜最激烈的趙鼎、高閌等。

主和派將李文會視為異己,任副相僅七個月就被秦檜及其死黨楊願、汪勃、何若等聯章彈劾,罷相、落職,直至移至筠州、江州居住。

主戰派將李文會視作奸臣,在他卒後,洪皓之子洪遵還攻擊李文會“奴事秦檜,排斥忠良”

後代史家站在主和派是奸臣、主戰派是忠臣的“非正即邪”的歷史觀上,將李文會列為“柔佞易制者”之列。

《宋史·卷441·列傳232·奸臣3·秦檜》載:“檜兩據相位,凡十九年……附己者立與擢用。自其獨相至死之日,易執政二十八人,皆世無一譽。柔佞易制者,如孫近、韓侂冑、樓炤、王次翁、範同、万俟禼、程克俊、李文會、楊願、李若谷、何若、段拂、汪勃、詹大方、餘堯弼、巫極、章夏、宋樸、史才、魏師遜、施鉅、鄭仲熊之徙,率拔之冗散,遽躋政地。既共政,則拱默而已。又多自言官聽檜彈擊,輒以政府報之,由中丞、諫議而陛者凡十有二人,然甫入即出,或一閱月,或半年即罷去。”

直至明代,何喬遠對李文會的為人十分貶低,稱他“劾時賢以媚秦檜”

實際上,李文會有自己的人格,絕非依附秦檜之輩,對諂媚秦檜是極其反感的。正如他在《金剛經注》所註解的:“無邊眾生者,謂起無量無數無邊煩惱也,得滅度者,既已覺悟,心無取捨,無邊煩惱轉為妙用,故無眾生可滅度也。有我相者倚恃名位、權勢、財寶、藝學,攀高接貴,輕慢貧賤愚迷之流……”他的處世形式,造成見解不一,是可以理解的。

綜述

李文會是封建社會惠安仕子中唯一的宰相,是泉州地區重要的歷史人物。在南宋這個特殊朝代,“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因此,李文會有他的歷史極限性,我們應該從歷史的高度,來看待歷史人物。

惠安縣李文會歷史文化研究會

小岞李文會大宗祠文化發展促進會

泉州歷史網

戊戌年桂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