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艰难的岁月里,玉米秸就是农民的宝啊

金秋十月,正是玉米收获的季节。

乡村街上流动宣传车在广播秸秆还田的好处,并告诫群众为保护环境,不要随意焚烧秸秆。我听着广播的宣传,脑中不禁泛起小时候对玉米秸秆的记忆。

记得六七岁刚上小学那会儿,过得还是集体生活。地是大家一块种,粮食大家一块收,家中锅底下烧得柴禾也是生产队里分配的。

那时,不要说吃饭的粮食稀缺,就是锅底下的烧柴都是个问题。每年各家柴禾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秋天的玉米秸。

玉米掰完后,生产队按人口给各户划片,这片玉米秸就归个人了。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玉米秸就是农民的宝啊

每次分完,父亲都会率领全家人上阵,先用板镢——一种短把的小镢头,将玉米秸砍倒,很仔细地一捆捆捆好,这个过程叫砍树秸;然后改用大镢将玉米根一个个刨起,抖掉上面的泥土,这个过程叫打楂子;最后,还要用铁耙子将地搂若干遍,直到将玉米的细根全部搂起,这个过程叫搂细根

为什么要将玉米秸根清这么干净?这并不是想让地清净,怕影响种麦子,最主要的是家里柴禾奇缺,不够烧。

就是这样,也仅能解决每年锅底的三分之一,另外的三分之二,一部分是靠父亲托熟人买点煤(为什么托熟人,因为那时的煤是要票的,农民没有煤票可发),另一部分则是靠我们兄妹每天放学后上山扫树叶、拾干草进行补给。

就是这样,柴禾也仅是能够维持做饭,冬天是不敢用来取暖的。

现在好了,玉米秸都没有人烧了,人们锅底下很少再烧柴禾了。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玉米秸就是农民的宝啊

回顾改革开放五十年来的烧柴变化,从玉米秸到煤球炉,从烧煤的土暖气到天燃气的壁挂炉,还有现在电磁炉、电饭煲、电水壶、电饼镗等方便的家用电器,家庭主妇们渐渐从锅底下柴禾窝里解放出来,不再被烟熏火燎了,“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早不再是全国家庭主妇的统一画像了!

当下,有不少人总觉得生活不如意,觉得社会没发展、没进步,城里人如何感觉我不知道,反正,身处乡村的我,从玉米秸看“锅底之火”的演变,感觉到我们的社会的确是发展了,进步了,人们的生活的确是芝麻开花,越来越好了!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玉米秸就是农民的宝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