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未來的走向,何去何從,到底是捨本逐末還是追根求源

人活著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吃飯。吃飯就要種糧食,最可靠的就是自己種出保證自己足夠吃的糧食來。自己的飯碗還是要端在自己手裡。靠買別人的糧食的方式終究是靠不住的。所以,農村農業農民是每一個人的衣食父母,是每一個人都應當關心的,三農至關重要。

農村未來的走向,何去何從,到底是捨本逐末還是追根求源

我國曆來是農業立國。建國後,為了實現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農業為工業的奠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甚至犧牲。雖然後來初步工業化,但農業的地位始終也沒有降低。按照原來的發展軌道,中國以農業支援工業,工業優先發展重工業,即首先保衛好國家,再向輕工業傾斜,以輕工業生產的大量產品為提高人民的幸福生活服務,在形成成體系的城市工業化發展的基礎上,最終將由廣闊的農業和農村支撐國內工業品的消費與生產,農村在工業品的帶動下,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在這個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村的多餘人口參與到繁榮農村工商業的發展中去,這樣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繫日益緊密,城鄉之間的差距必將會逐步縮小。這是一個良性互動生長的發展藍圖,可使得城市與農村相協調發展,工業和農業連成一體化,實現全國一盤棋。可惜的是,後來徹底改變了這一美好的發展道路,走上了一條割裂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的模式。

農村未來的走向,何去何從,到底是捨本逐末還是追根求源

改革最初從改變農村的集體經濟開始,以土地承包制的單幹方式廢除了原先的集體經濟模式,短時間內使農民的糧食收入提高了。需要說明的是,現在看那時的糧食的提高,不能忽視那時的農業科技和水利的貢獻,但是單幹後,本來為集體經濟服務的科技和水利設施,逐漸沒有了用處,加之小農經濟的發展總是有限的,開初幾年的好日子過後,農業就走向了不振,農民基本的吃喝雖然不愁了,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商品經濟下的錢的短缺,賣糧的錢不足以滿足農民家庭的開支,使得農村的強壯勞力外出謀生,此時也正逢農村改革之後搞起城市國企改革,一些私營企業遍地開花,也正需要大批的勞動大軍。供需的合拍,造就了龐大的農民工外出謀生的潮流,後來又隨著房地產、服務業等市場的私有發展,使得近三十多年的農民工潮流持續不斷。除了農民工的潮流,在其他行業和領域的私有化改革,也催生了我國城市的無序性的擴張,很多城市,已是人滿為患,帶給大城市的資源,交通,環境等方面的問題已特別嚴重。

農村未來的走向,何去何從,到底是捨本逐末還是追根求源

那些在城市打工的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只能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他們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在城市裡從事重體力勞動或者小本生意,他們中年輕的農民工在這個知識也成為商品的社會中,只能拋棄人生的夢想艱難地生存,別無選擇的現實是,到處成群結隊的大學生也在四處尋找工作,其中也不乏環衛工人都要招聘研究生了。在城市出生的第二代農民工子弟,也在階級已經固化之下被貼上了農民工二代的標籤,不得翻身,他們已經適應了城市,不願再回農村,即使回去,也吃不了種田的苦,更沒有種田的手藝,不識五穀雜糧,只能遊離在城市邊沿過著底層的生活。那些留守農村的老弱病殘和婦孺,只能成為種田的主力,但是這種主力只為解決自己溫飽下的主力,種夠自家吃的也就夠了,沒有力量也沒有責任再種出餘糧。撂荒的土地,和早已失去技術支援的農業,只能再次回到靠天吃飯的狀態。等到留守的老一代農民逐漸死去,中國的農村將會是一副怎樣空曠無生機的場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