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真理其實一無所知

之前聽王東嶽的課,有一個觀點很有意思,不禁深想了一下,才疏學淺,說出來博各位一笑

這句話是:“知不是為了求真,只是為了求存而已”

人通過“五感”感知這個世界,將虛的變成實的,將多的變成少的(利用感知邊界過濾掉噪音),最終只是為了實現自我保護或求存的目的,蝙蝠和海豚的特異功能也只是達到這個目的而已

這讓我想起了量子糾纏,到量子感應這個層面已經突破了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理論模型,這又是一次人類不斷從知道到不知道的過程

順便畫了一張圖:

你對真理其實一無所知

人類面對自己所在的世界必然發出各種追問,有兩個分解方向,宏觀和微觀,向微觀則分子、原子、質子、電子、夸克一層層的發現,個人預見這種分解是可以無窮向下的,宏觀方向上亦然,也沒有最終的邊界,宇宙的尺度已經大到短期內無法探求,宇宙之外一定還另有天地,天道循環衍生無數,人類很可能就像身處一個曼德勃羅集的一環,焉知宇宙之外沒有無窮宇宙

你對真理其實一無所知

但人類這種探索與發展的慾望無法終止,讓人類停止探索,將無法自處,甚至走向滅亡,但其實並不知道,這種探求是加速走向滅亡還是減緩

人從知道到不知道的過程是一個信息量增加,不斷導致現有理論模型失效,然後刷新(提出新的理論模型)的一個過程。人類會以當前的觀察邊界為界限,定義對世界的解讀模型,並基於此建立自己的科學發展基礎,而每次刷新都能帶來技術的飛躍,發明更先進的工具,又更進一步放大觀察的邊界

你對真理其實一無所知

技術與科學關聯緊密,科學發展與知識(理論模型)刷新一脈相承

而知識與真理之間卻隔著永恆的溝壑,探求真理將走向虛無和不可知,無為只是最基本的表象

當然,實踐也從來都不出真知,只出當下的技術經驗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