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我们家族里那些“闪亮”的句子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故事,前一代人又深深地影响着后一辈人,这叫做传承。家风家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成长,好的家风家训应该得到推崇。放下浮躁的心灵,让我们以第一视角去追寻隐藏在家族里那些闪亮的句子。国庆假期期间,我们来到战略支援部队某部新兵营,听新兵讲述长辈老兵的战斗故事,感受传承在他们家族里的红色基因。


家风家训|我们家族里那些“闪亮”的句子


家风家训|我们家族里那些“闪亮”的句子


让我上

新兵李桂:我的爸爸叫李向阳,98年抗洪救灾期间,他所在的连队组织了一支12人的“敢死队”。 “让我上!”父亲第一个冲上前去,在请愿书上签上了名字。救灾一线上,风雨之夜,爸爸和其他战友在滚滚洪水里筑起一道道砂石堤坝。危急时,他们甚至站在洪水里,手拉着手,用血肉之躯抵挡洪峰,如钢铁长城般坚强。


家风家训|我们家族里那些“闪亮”的句子


家风家训|我们家族里那些“闪亮”的句子


我们国家还在发展中,这笔钱要拿给国家做建设

新兵李富楠:

我的爷爷叫李文彬,爷爷在村里报名参军,成为第三批抗美援朝志愿军一员。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爷爷他们那一辈人经过了残酷的战争洗礼,既忍受极寒的折磨,又经历血与火的考验。退伍之后,爷爷回家务农,主持家乡建设发展。在80年代,政府开始发放抗美援朝补贴费。但爷爷把全部补贴上交给了国家,他说:“我们国家还在发展中,这笔钱要拿给国家做建设!”


家风家训|我们家族里那些“闪亮”的句子


家风家训|我们家族里那些“闪亮”的句子


遇到困难,军人从来不会想退路

新兵张谨:

我的舅舅叫李士良,1989年,舅舅穿上军装,来到了部队这个大家庭。军事素质优异的他,在入伍第二年就参加了预选班长集训。战术训练时,四十公分高的铁丝网将背部反复磨破,衣服和血肉都粘连在了一起,背部伤口的感染让他一直发高烧。医生让他卧床休息,他打了一剂退烧针,坚定地说:“遇到困难,军人从来不会想退路。”


家风家训|我们家族里那些“闪亮”的句子


家风家训|我们家族里那些“闪亮”的句子


一台推土机,开辟“生命线”

新兵鲁文:我的外公叫曾绍陆,眉宇之中透着从军近二十年的坚毅。1964年,他在凉山州独立团当兵,随后又去西南边陲修地下坑道、挖掩体。1979年参加战争,期间开辟出很多战时公路,保证了运输物资和伤员的车辆顺利通行。


家风家训|我们家族里那些“闪亮”的句子


家风家训|我们家族里那些“闪亮”的句子


巧妙突围,出色的侦察班长

新兵王俊:我的舅爷叫戢永贵,曾经是一名陆军侦察兵。1980年,作为侦察班班长的他去往河口边境执行侦查任务。八个月里,面对敌人数十次的围追堵截,他和战友们巧用战术、灵活机动,带领全班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成功将重要情报带回后方指挥部。


家风家训|我们家族里那些“闪亮”的句子


家风家训|我们家族里那些“闪亮”的句子


扎根“山头”,打造铜墙铁壁

新兵杨旭仑:

我的舅舅叫付小军,他给我讲过很多在海军当兵时的故事。舅舅服役期间,正是两岸关系最紧张的时期,部队战备、训练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平日里,他们白天战备训练,晚上施工劳动,修筑军事设施,他所在部队成为了军事斗争一线的“桥头堡”。

穿上军装,

接过长辈手中的钢枪,

追寻他们踏过的足迹,

用青春铸就梦想,

用汗水勾画未来,

用热血报效国家。


家风家训|我们家族里那些“闪亮”的句子


作者 | 高权、杨扬、王亚非、吴川、鹿存成

来源 | 解放军报社战略支援部队分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