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的配伍應用怎樣從古走到今,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鑑和運用的?

中草藥的配伍應用怎樣從古走到今,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鑑和運用的?

從中草藥的發展來看,在醫藥萌芽時期,治療疾病一般都是採用單味藥的;以後,由於藥物的發現日益增多,對疾病的認識也逐漸深化,因此對於病情較重或者比較複雜的病症,用藥也由簡到繁,出現了多種藥物配合應用的方法,在由單味藥發展到多種藥配合應用,以及進一步將藥物組成方劑的漫長的過程中,人們通過大量的實踐,掌握了豐富的配伍經驗,瞭解到藥物在配伍應用以後可以對較複雜的病症予以全面照顧,同時又能獲得安全而更高的療效。因此,藥物的配伍對於臨床處方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在配伍應用的情況下,由於藥物與藥物之間出現相互作用的關係,所以有些藥物因協同作用而增進療效,但是也有些藥物卻可能互相對抗而抵銷、削弱原有的功效;有些藥物因為相互配用而減輕或消除了毒性或副作用,但是也有些藥物反而因為相互作用而使作用減弱或發生不利人體的作用等等。對於這些情況,古人曾將它總結歸納為七種情況,叫做藥性“七情”,內容如下:

(一)單行:就是單用一味藥來治療疾病。例如用一味馬齒莧治療痢疾;獨參湯單用一味人參大補元氣、治療虛脫等。

(二)相須:就是功用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後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加強了藥物的療效,如石膏、知母都能清熱瀉火,配合應用作用更強;大黃、芒硝都能瀉下通便,配用後作用更為明顯等。

(三)相使:就是用一種藥物作為主藥,配合其它藥物來提高主藥的功效。如脾虛水腫,用黃耆配合茯苓,可加強益氣健脾利水的作用;胃火牙痛、用石膏清胃火,再配合牛膝引火下行,促使胃火牙痛更快地消除等。

(四)相畏:就是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其它有害作用能被另一種藥抑制或消除。如生半夏有毒性,可以用生薑來消除它的毒性,

(五)相殺:就是一種藥能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如防風能解砒霜毒、綠豆能減輕巴豆毒性等。

(六)相惡:就是兩種藥配合應用以後,一種藥可以減弱另一種藥物的藥效。如人參能大補元氣,配合萊菔子同用,就會損失或減弱補氣的功能等。

(七)相反:就是兩種藥物配合應用後,可能發生劇烈的副作用。

以上藥性“七情”,除了單行以外,都是說明藥物配伍需要加以注意的。

相須、相使,是臨床用藥儘可能加以考慮的,以便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一般用藥“當用相須、相使者良”。

相畏、相殺,是臨床使用毒性藥物或具有副作用藥物時要加以注意的,“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

相惡、相反,是惟床用藥必須注意禁忌的配伍情況,所以“勿用相惡、相反者”。從應用單味藥,到用多種藥物配伍,這是醫藥史上的發展,可以對錶裡同病、寒熱夾雜、虛中帶實等病情複雜的病症給予全面照顧;對毒性藥物可以使毒性消除或減弱,從而保證用藥的安全。但是,在臨床上遇到的病症有的比較複雜,有的比較單純;在藥性上來說有毒的藥物也並不是多數。所以在用藥時,有的固然需要多種藥物配伍治療,有的單味藥也能起到良好療效,為了減輕病者經濟上的負擔,同時節約藥材,如用單味藥能夠治療的,就不一定要用許多藥物來治。例如清金散單用一味黃芩治輕度的肺熱咳血,馬齒莧治療痢疾、苦楝子根皮驅除蛔蟲,仙鶴草芽驅除絛蟲,天胡荽治療紅眼睛,筋骨草治療咽喉腫痛,毛冬青治療冠心病,....都是行之有效的“單方”,符合簡便廉驗的要求,很值得我們推廣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