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打伊拉克的再反思

2010·9月19日,美軍最後一個作戰旅撤離伊拉克。從2003·3·20起,美國在伊拉克的戰爭打了7年半,造成4400多名美軍死亡,戰費已超過7000 億美元。

曾幾何時,有些人一味譴責美國對伊戰爭,為了利益,為了石油,干涉伊拉克內政、侵略伊拉克、霸權主義·等等

香港《文匯報》9·2日刊出社評仍然說:“歷時7年的美伊戰爭,不僅使美國蒙受巨大經濟損失和人命傷亡,導致美國嚴重的國內政治對立和國際形象損害,終以失敗收場,而且留給伊拉克深重的戰爭創傷。美國黯然撤出伊拉克戰場,既為撇除沉重包袱,更為重新調整全球戰略。但美國若不吸取伊戰失敗的教訓,企圖繼續尋找新的“假想敵”,推行霸權主義,必將重蹈伊戰失敗的覆轍。”

這類“失敗說”是有什麼依據呢?

在所謂“國際警察”、“霸權主義”的譴責聲中,美國很猙獰可恨。最近幾年,美國消滅“主權國家”薩達姆、“主權國家”南聯盟、“主權國家”阿富汗;美國還要求“主權國家”卡扎菲下臺;……總之美國的觸角伸向了全球,干涉別國內政,到處“侵略”。

問題是,美國人既沒有侵佔土地,又沒有掠奪財物,也沒有賴在那裡死也不走,局勢稍安定,即全部撤軍,怎麼就成了侵略了?而且美國人是在做賠本買賣:不僅要花費高昂的軍費,而且還沒有戰爭賠款,還要出錢幫助戰後重建。

美國人權運動的先驅羅斯福總統的夫人埃莉諾•羅斯福生前曾提出,美國不應該只考慮自己國內的事情,還應該為世界上所有生活在極權黑暗統治之下的人民爭取人權。她的這一觀點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並作為一種理念寫進了美國的憲法。也就是說,美國人用他的憲法精神在全世界主持公道、以維護正義為義務,以天下民主自由為己任。

民主、人權是幌子碼?美國總統在國內不實行民主、人權和自由,他的總統當不上,當上了的也幹·不下去。為什麼它在國際社會就一定是借民主、人權推行霸權?!

如果推進民主、保護人權這些道義追求只是作為發動戰爭,謀求現實利益的幌子的話,那麼這個幌子來掩蓋的真實目的又是什麼?

實在想不出,還實在看不到真實目的是什麼?

諸如2001·10進攻阿富汗,介入索馬里內戰、出兵盧旺達等等。幫助那裡的人民推倒了野蠻獨裁政權,通過人民選舉行,建立起民主政府。托馬斯·潘恩寫過一本《常識》,宣稱,“美國的事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整個人類的事業。我們有能力開創一個新世界。事實證明,人權並不是美國的手段,人權就是美國的目的。

再舉一個國家“人權高於主權”的例子。回想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發動的科索沃戰爭,美國的理由是那裡發生了人道主義危機,美國不可坐視不管。有些人也認為,這是一場侵略戰爭,美國此舉的目的是通過控制南聯盟來遏制俄羅斯,推進北約東擴。但事態的發展出乎他們的意料。這場戰爭的結果是俄羅斯迫使南聯盟接受了北約的停戰條件,而被中國視為“民族英雄”的南聯盟主席米洛舍維奇不僅在戰後本國的大選中敗北,而且被他的同胞——塞爾維亞警察逮捕後送到國際法庭受審,被判處反人類罪等10多項罪名後死在獄中。捷克參與了北約的這次軍事行動,當時的總統哈維爾1999年4月在加拿大國會發表演說時說:“科索沃沒有可以使某些人感興趣的油田,任何北約成員國對科索沃沒有任何領土要求,米洛舍維奇也沒有威脅任何北約成員國或其他國家的領土主權。儘管如此,北約卻在打仗,正在打一場代表人類利益、為了拯救他人命運的戰爭,因為正派的人不能對國家領導下的系統性地屠殺他人坐視不管,正直的人絕不能容忍這種事!”

其實,人道主義干預是受到聯合國認可的,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科索沃的軍事行動也是經聯合國同意的。所謂“為了美國自己的利益,借人權干涉別國內政,謀求世界霸權”,其實也就是聯合國的目的之一,是聯合國的“世界霸權”。比如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爾·安南在戰後(1999年9月)這樣說:

“主權絕不是一張容許國家踐踏人權和人的尊嚴的通行證,主權意味著責任,而不僅僅是權利。

其實,道理更是很簡單,有些人愣是想不明白。以我們的家庭為例,家庭成員間的糾紛,絕對是家庭“內政”,外人是不得干預的,但是當家庭矛盾上升為嚴重的虐待、迫害、甚至產生了嚴重的傷害後果,(如把老婆孩子打傷了或打死了),鄰居、路人也會大喝一聲,出來制止。這時候家庭中家長的行為就不是這個庭“內政”了,國家公權更會對這個家庭的所謂的“內政”進行干預,並對施暴者作出制裁。

個別政治家可能會把人權當手段,但對民眾而言,人權就是目

的。

反美英雄·本·拉登聲稱:要把人民從西方、從阿拉伯暴君和他們的追隨者統治下解放出來。但他的行為只是產生了新的恐怖、新的戰爭、新的痛苦,和他自己的毀滅。美國的干預,阿拉伯人民已經認識到:狂熱的伊斯蘭教徒、反西方的恐怖行動沒有給他們帶來繁榮與安全。

被侵略後伊拉克實現了民主選舉·,人民生活比薩達姆時代幸福,中國同伊拉克的官方交往和經濟的互惠往來也顯然比過去多了。

薩達姆·政權倒臺後,中國從伊拉克獲得了比以前更多的石油利益。2002年前中國每年從伊進口石油約5-7000萬噸。而2009上半年進口就達到9077萬噸;是戰前的3倍。中國石油公司和伊拉克北方石油公司合作的伊拉克瓦西特省艾哈代布油田,石油儲量約為10億桶,中方投資額約30億美元,合同期限23年,並可依據實際情況延長。預計3年內原油日產量可達2.5萬桶,6年內將形成日產11.5萬桶的生產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