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發明的地震監測儀器爲何叫「候風地動儀」,它的原理是什麼?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今天的人們對他了解最多的應該就是耳熟能詳的地動儀了。

張衡發明的地震監測儀器為何叫“候風地動儀”,它的原理是什麼?

候風地動儀模型

小編曾經也是一個愛思考小朋友,當年對於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的原理與功能也存在許多疑問,而且當年的教材資料表述也不夠準確,都給解釋成預測地震的儀器了,其實現在看來,它其實只是檢測地震發生方位的設備,不過這樣也算是超強科技了,因為今天分佈全世界的地震臺網儀器乾的也只是這個活,只不過更加詳細點而已。

張衡發明的地震監測儀器為何叫“候風地動儀”,它的原理是什麼?

《後漢書·張衡傳》詳細記載了地動儀的一些信息,候風地動儀用精銅製作而成,圓徑八尺,漢八尺約合當今之一米八-九的樣子,其外形像一個酒樽。地動儀裡面有精巧的結構,主要為中間的都柱和它周圍的八套牙機裝置。候風裝置候風擺的周圍與8組牙機機械裝置之一部關相互靠近。此處為底座上的溝槽,叫八道。工作原理是侯風擺運動到關的位置觸發牙機,再擊發吐丸。在樽的外面相應地設置8個龍首,口含小銅丸,每個龍頭下面都有一隻蟾蜍張口向上。如果有地震被檢測,都柱之內侯風擺則輕微擺動,此即可觸發牙機。使相應的龍口張開,小銅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知道地震發生的時間和方向。牙機的觸發需求小到可以在地震波第一時間運作,稱為合契若神。

張衡發明的地震監測儀器為何叫“候風地動儀”,它的原理是什麼?

候風地動儀結構原理推測

不過因為種種原因,原版的候風地動儀很早遺失了,現存仿品多是近代包括國外一些專家學者按照文獻推理仿製的,由於理解不同,仿品的結構與運作方式也有很大差異。對於地震的監測效果也是眾說紛雲,上圖中是目前被認為比較接近原型一種結構原理。候風地動儀最出彩的表現就是對公元138年隴西大地震的預測,距近已1800餘年,這是正史中明確記載的。

張衡發明的地震監測儀器為何叫“候風地動儀”,它的原理是什麼?

地震橫波與縱波

因為無法準確復原以及驗證,國內外亦有很多學者對張衡地動儀提出質疑。不過近代地震儀的發明人,英國地震學權威米爾恩教授,這位第一個將《後漢書·張衡傳》翻譯成英文的人,曾大量實驗“懸垂擺”以驗證張衡地動儀,並且公開宣稱:“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地震儀是中國的張衡發明的”。

張衡發明的地震監測儀器為何叫“候風地動儀”,它的原理是什麼?

懸垂擺原理

對於地動儀的稱謂,古代為什麼是‘ 候風’?一種解釋是古人認為,地震是因為陰陽兩氣相搏而成。我們現在的科學認為是地殼板塊和板塊之間相互擠壓而產生地震。既然有氣的變化,那麼就會產生風,所以它叫候風。張衡做的裝置就是來測定氣的變化的,氣的變化就是風,那麼哪個地方有地震,哪個方向就有氣的變化,就有風來, 就可以測到。當然這個‘風’還是跟震動有關的。‘陰陽氣’是用一種物理的概念而不是神秘的概念來解釋地震,應該說是當時的科學。兩漢是中國古代思想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整個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大框架的基本形成期。譬如天文觀測、天文曆法、機械理論、數學、醫學等很多領域在這個時期都有很突出的發展。後人不是一定就比前人高明, 我們一定不能小看前人。張衡對很多自然現象都有解釋,比如五星運動和日月食,也製造了水運渾儀這樣的高水平天文儀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