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導致了中國的專家不被信任?

專家,是指在某個領域或某類事物非常精通,或者是有深刻而獨到見解的人。他們或者在某個學術領域,或者在某項技能上具有明顯的領先優勢。一般來說,專家都有較高的專業技術職務或職稱,如教授、博導、研究員等。然而,近年來“專家”這個詞的泛濫和濫用,使得“專家”這個詞在人們的理念上快成貶義詞了,人們對所謂的“專家”失去了信任。

專家通過自己淵博的知識和高深的技能水平,就自己熟悉的領域和精通的事物或現象發表見解,表明態度,能夠為公眾起到解疑釋惑的作用,能促進新思想新觀念的傳播,促進新技術新工藝的普及。有時專家就國家的大政方針進行解讀闡釋,也有利於國家政策的宣傳貫徹與執行。總之,從理論上講,專家在自己熟悉和精通的領域和範圍內開口發聲,對於公眾,對於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是什麼導致了中國的專家不被信任?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特別是隨著信息傳播科技的飛速發展,專家面對公眾的平臺逐漸增多,各領域的專家的數量也大為增加。

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專家群體中,也不乏一些專業技術職務和職稱較高的人,在別人眼中儼然就是專家,他自己也經常擺出一副專家的做派,而實際上卻並不具備實力的“偽專家”。也有一些是出於商業目的,人為地通過商業包裝手段包裝出來的專家。比如,我們至今仍能在一些地方電視臺看到的虛假醫藥廣告。這裡面的一些“老專家”對所謂自己的祖傳秘方大吹大擂,似乎沒有他們治不好的病,然而這些所謂專家其實都是一些毫無名氣的小演員,只要廣告商給錢,說讓他們演什麼人就演什麼人,讓他們說什麼荒誕的言論就臉不紅心不跳地大放厥詞。

“專家亂站臺”的怪現狀,主要在兩個領域:一個是保健品市場,一個在文物古玩市場。保健品,其實並沒有證據證據它們具有確鑿的療效,可以說——世面上絕大多數的保健品都是沒有用的。但是,商家利用老百姓渴望健康的心理,故意誇大保健品的治療作用,吹噓的神乎其神。一些專家收了好處,就會睜著眼睛說瞎話。

是什麼導致了中國的專家不被信任?


在這裡,我把“有機食品”也歸入“保健品”領域。有機食品,本來就是普普通通的食品,並沒有特別的異乎尋常的健康功效,但是商家進行了包裝炒作,似乎有機食品就是“健康”的代名詞。這種神話,與保健品類似。比如,一箇中國農大的副教授朱毅,還有一箇中科大的教授蔣高明,因為參了有機食品企業的股,就積極的為有機食品商家站臺,肉麻的吹捧,同時惡意貶低通過生物遺傳技術改良的食品。這樣的專家,為了賺錢,什麼情操都不要了,屬於學術界的無恥敗類。

另外,近年來知識群體隊伍中學術造假、學術抄襲、學術貪汙等現象屢被報道,也拉低了這個群體的公信力指數。而某些無良廣告商甚至是無良媒體,徹底損害了專家的學術嚴肅性和權威性。這類專家其實是一些“偽專家”。

這些“偽專家”們常常是打著專家的旗號和名頭,卻做不了或不做專家們該做的事情,它們用貌似科學實則不科學的東西來誤導公眾謀求利益,或譁眾取寵吸引公眾關注,或以看似高深實則淺薄粗陋的東西來迎合誤導公眾。如眾所周知的醫學“專家”劉洪斌、養生“專家”張悟本、太極“大師”閆芳、“量子佛學”“專家”朱清時、“有機食品”“專家”朱毅、蔣高明,等等,都是偽專家之中的負面典型。

是什麼導致了中國的專家不被信任?

這些“偽專家”也許能蒙人於一時,但卻不可能永遠將公眾矇蔽下去。因為公眾的認知水平和鑑別能力在逐漸提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這些“專家”們“不經意”的疏漏,其“偽專家”的本質自然會暴露無疑。人們對這些“偽專家”們深惡痛絕,便送給他們一個“磚家”稱號。

正是這些“磚家”的存在和氾濫,才導致了人們對整個專家群體的質疑和不信任。其實,人們並不是不需要專家,而是非常需要。但人們需要的是有真材實料的,仗義執言的,敢於對事實負責,對科學精神負責,對公眾負責的真專家。那些“偽專家”或者是“磚家”只能對人們形成誤導,對社會發展並無益處。為了維護專家權威,維護科學的尊嚴,科學界的打假勢在必行。別再讓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的悲劇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