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腳下十里街 風荷起處五鳳樓

高低錯落的馬頭牆、小青瓦、冬瓜梁、金柱蟠龍……靈山腳下矗立的一座清代古建築“五鳳樓”,正吸引著越來越多上饒市民的目光。這座從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遷建至此的五進古院落,全憑徽州老工匠匠心鍛造,再現了徽風古韻神采。

靈山腳下十里街 風荷起處五鳳樓

靈山腳下十里街 風荷起處五鳳樓

靈山腳下十里街 風荷起處五鳳樓

靈山腳下十里街 風荷起處五鳳樓

靈山腳下十里街 風荷起處五鳳樓

梁木斑駁,磚雕古樸,漫步於“五鳳樓”中,可見到五進院落和天井,格局猶如北京的王府。

靈山腳下十里街 風荷起處五鳳樓

靈山腳下十里街 風荷起處五鳳樓

靈山腳下十里街 風荷起處五鳳樓

靈山腳下十里街 風荷起處五鳳樓

靈山腳下十里街 風荷起處五鳳樓

“五鳳樓”的原主人,是清代重臣、徽州休寧人汪由敦。

汪由敦,雍正年間步入仕途,乾隆時候到達仕途巔峰,官至工部、刑部、吏部三部尚書,相當於現在兼任國家三個部委的部長。此外,汪由敦還擔任太 子太師,更是常陪伴皇帝出巡,許多關乎國家大計的聖旨都由他直接書寫,可謂權傾朝野。

話說當年汪由敦治理河道,又輔佐平定金川有功,得到賞金千兩,並奉旨回鄉探親。

衣錦還鄉的汪由敦希望老母親能和他一起去繁華的京城安享晚年,然而,老夫人留戀山清水秀的故鄉和親切熟悉的鄰里,不願離開。權衡之下,汪由敦 用得到的賞金和畢生積蓄,延請京城御用匠師,聚集當地過半的能工巧匠,耗時六載春秋,才最終完整建成了這棟“五鳳樓”。所以,“五鳳樓”又被稱為 “孝子樓”。

時光荏苒,轉眼近300年過去,“五鳳樓”歷經滄桑風雨,戰亂更迭,已是殘破不堪。這座號稱“江南第一官廳”的古建築,命運已是岌岌可危。縱有當地民間人士出資修繕維護,卻也是杯水車薪。

直到數年前,上饒饒商聯合總會副會長劉漢軍先生在機緣巧合下結識了安徽的潘老先生,瞭解到“五鳳樓”的歷史和現狀,便決心出資保護和修復。劉漢軍先生不惜巨資,將“五鳳樓”一梁一柱、一磚一瓦小心拆分,每個構建按拆卸順序編號,動用了大卡車數百輛次,全部運至上饒靈山腳下的櫧溪老街。劉漢軍先生還從安徽請來老工匠,遵循“原材料、原工藝、原結構、原樣式、原環境”的古建築保護五大“原則”,按每個零件,每根柱子、樑子、廊簷 、牛腿、雕花窗、條石的原先位置和順序,小心翼翼重新壘建,最終恢復了“五鳳樓”的原貌。

靈山腳下十里街 風荷起處五鳳樓

靈山腳下十里街 風荷起處五鳳樓

靈山腳下十里街 風荷起處五鳳樓

靈山腳下十里街 風荷起處五鳳樓

靈山腳下十里街 風荷起處五鳳樓

如今,“五鳳樓”已經成為上饒市又一新景觀,每天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市民到此參觀、遊覽。

靈山腳下十里街 風荷起處五鳳樓

文/圖 程琛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夏昊

相關鏈接

汪由敦,字師茗,號謹堂,又號松泉居士,生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安徽休寧上溪口人。

父母經商在蘇南一帶,他出生於晉陵北郭(今鎮江、常州、無錫某地)。乳名良金,約10歲時,方隨父母返回故鄉休寧雙溪。後因其父商務,隨之並遊學江浙,此後每隔一年回故里一次。19歲時,以商籍寓居錢塘,併為該縣生員。汪由敦愛書如命,讀書入迷,且能一目成誦,過目不忘。精讀《六經》、尤通《春秋》。

1724年,汪由敦以二甲第一名考中進士,旋授翰林院編修。因才學傑出、為人典重、辦事幹練,為繼任的乾隆皇帝所賞識,官位屢屢升遷,直至太子太傅、軍機大臣、吏部尚書,並獲“六典持衡”之殊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