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央行的降准政策究竟透露出了什么重大信号?

2018年10月7日,人民银行发布了一条新闻通告: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置换中期借贷便利。

很多财经公众号的解读基本就是围绕最近国内外金融市场不景气,宏观环境不好,大家担心8号中国金融市场开盘会大跌,所以央行送来大利好;

又有的说,国家要支持小微企业,要对冲交税等等……

说的都有鼻子有眼,但很抱歉!

以上的解读基本全错。甚至错的离谱!

央行降准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国的货币生成机制,正在面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

背后意味着什么?

在美国经济表现超预期的强劲,美联储刚刚9月加息且对未来的加息预期发表了强硬声明,美国国债收益率全线飙升,新兴市场货币血流成河、全球债市股市大跌的外围背景下,为毛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还选择放松货币?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最新来看,中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水平目前已经缩至40个基点,早就跌出了央行行长易纲在上半年所说的“舒适区间”(80-100个基点)。美债收益率大涨的背景下,中国国债收益率反而走低。

中美国债利差的缩窄,反映出市场对中国经济较为悲观的预期。

小常识:通常来说,债券市场的收益率与人们对经济基本面的预期成同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市场预期未来经济强劲(通胀上升),那么国债收益率会上涨(美国目前的情况)。反过来,国债收益率就会下跌(中国目前的情况)。

因此,中国选择在当下降准,看似与美国的政策取向相反,逆市场而动,但实际上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中国的货币政策取向,反映了中国当下经济较大的下行压力。

中国经济目前表现的确让人担忧,这从最新公布的PMI数据可以得到印证。9月官方制造业PMI降至50.8,财新PMI降至50,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尤其是后者,已经跌至“荣枯分界线”,说明经济景气度边际出现了恶化。

2

要明白!

不管美联储、欧央行还是日本央行这世界三大央行,跟我们的央行有一点是一样的,

就是货币政策需要具备并且要遵循前瞻性!

这是全世界所有央行都不可否认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大多数货币政策是需要逆周期操作的。

况且这里是中国人民银行,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央行。

再重申一边,越是大型经济体的央行就越必须具有并且遵循货币政策的前瞻性!!!

这次降准并不是像一些媒体所说,是看到最近一个月国内外金融市场不景气央行专门搬出的利好。恰恰相反,每一次降准都是在央行很早以前根据未来的宏观环境推演,已经在日程表上做了决定的。

3


要想知晓这次降准的背后逻辑,我们要深入的分析一下中国目前的货币环境。

大家都知道,美国早已经进入到了加息缩表的周期。并且欧央行和日本央行也紧跟其后。中国央行不可能逆着全球三大央行去降息扩表。

而中国的货币环境,我们具体来看M2的货币增速,已经是历史最低位。


深度解读:央行的降准政策究竟透露出了什么重大信号?



在银行货币学里,有个基本定义: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存款准备金会影响货币乘数,降准会让货币乘数增大。(货币乘数=1/(存款准备金+存款结构比率))

M2的增速难以恢复,而央行今年以来数次降准,那么只能说明上面公式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基础货币出现下降!降准要进行对冲!

我直接挑明了,我们的基础货币里几个主要构成已经要面临大幅萎缩的境地!

4


基础货币的变化是由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里面资产端和负债端的有关项目变化引起的。

其中,最重要两块就是外汇占款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

而这两块,都在面临坍塌。

2014年以来,央行的外汇储备出现了暴跌,两年多的时间从接近4万亿掉到了3万亿以下,也就最近一年站稳在3.1万亿上。

而同期外汇占款也相应的从2.95万亿掉到了2.15万亿。当时人民币汇率从6.1一路贬值到6.98。如果平均按照6.5来计算的话,当时我们的基础货币差不多要消失5万亿。


深度解读:央行的降准政策究竟透露出了什么重大信号?


为了保证货币供应的稳定,央行一方面通过降低准备金比率提高货币乘数,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PSL、MLF、SLF、SLO等货币政策工具来提供基础货币。

这里面大家最熟悉的就是MLF(中期借贷便利)和PSL(再贷款和补充抵押贷款)。

正是大量的MLF和PSL对冲了外汇占款的消失,才稳定住了人民币的稳定供应。

而如今,面临中国贸易对峙,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中国在两年内削减2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外汇占款怎么来的?没有美国这一强大的外汇收入来源。你还想像过去一样大把大把的有外汇增量去赚,那不可能了。

就在央行中午发布降准的公告四小时之后,中国9月的外汇储备也公布了。

2018年9月,央行外汇储备30870.2亿美元,预期31050亿美元,前值31097.2亿美元。

外汇储备减少227亿美元!

换句说话,外汇储备能稳定在3万亿以上,已经是不错的了。但是,M2要增长,外储以及外汇占款相应增长却有难度,怎么办?

由上面公式【M2(广义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可以导出,要么降准增加货币乘数,要么增加其他项目的基础货币。

好,我们就再来看看怎么增加其他项目的基础货币。

5


2014年之后,央行为了对冲外汇占款的流失,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PSL、MLF、SLF、SLO等货币政策工具来提供基础货币。

其中,MLF和PSL二者的体量最大。

目前,MLF期末值达到5.11万亿,PSL期末值达到3.2万亿!

而央行36.2万亿的总资产构成中,除了21.5万亿的外汇占款,剩下的大头就被这两者占据。

并且,这两者正是能够引起基础货币变化的重要项!

其中,变数最大的是PSL!

2014年央行创设PSL,并于当年7月向国开行注入为期3年1万亿的PSL,利率4.5%,用于支持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安居工程、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

2016年至2017年导致三四线城市房价暴涨的货币化安置资金,就来自于此。


深度解读:央行的降准政策究竟透露出了什么重大信号?


如今,全国房地产去库存已经结束,三四线的棚改也几乎接近尾声。国开行的政策都进行了调整,未来棚改大比例进行实物化安置,不会再搞货币化,更不会放金融杠杆。

这就会导致PSL大量资金到期后,不会再续做。换句话说,PSL期末值的增量上涨已经走到穷途末路。

这将导致基础货币预期继续减少!

6


外汇占款增加困难,PSL未来预期将大幅减少,基础货币将面临大幅萎缩。如果央行不具有前瞻性的持续降准扩大货币乘数,一旦广义货币供应不稳定,甚至出现坍塌,那才会真的引发经济动荡!

防守而以,何来进攻???

所以,这一轮的降准与央行放水没有一丁一卯的关系,全球的央行都在进入通缩周期,哪一个央行也不能例外。

因此金融去杠杆对应国内货币市场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缩表!

7

房价股市汇率会如何?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房子。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一看到降准就联想到房价暴涨了,希望是没有了。国庆期间,细心的读者应该已经留意到,全国房价已经在不少地方开始出现幅度明显的下跌,对此这里只说结论:

现在(以及以后)的降准,和房价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然后是股市。

股市现在面临的主要矛盾有两个,一是基本面的预期不好,这是宏观上的压制。另一个是市场的风险偏好非常差,这是市场层面的压制。

这两个压制,目前看不到解决的迹象。

降准能不能解决基本面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市场信心的问题,我觉得并不能。

现在的股市很大程度上就是反应了经济面临的盘根错节的问题,这些问题单靠货币政策,明显已经力不从心。更多地,市场还在期待一些制度层面的变革和政策的落地,比如对待民营经济的支持,比如减税的实际措施,比如对市场经济根基的保护等等。

再说一下汇率。

美国加息紧缩,中国货币放松,最自然的逻辑,毫无疑问,人民币会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就像其他新兴市场的货币一样。

然而在我们的制度框架内,央行对汇率的管理能力,要远远强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比如逆周期因子,比如对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的管理等等。

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取决于央行对汇率的态度和市场力量的博弈。基础假设应该是“抵抗式贬值”,到年底仍有相当概率会破7,只是这一过程会充满拉锯。

一句话:寒冬已至,多添衣保暖!

深度解读:央行的降准政策究竟透露出了什么重大信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