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趙魏三家分晉,爲何韓國在三晉中最爲弱小?

潘欣冉


歷史上的三家分晉,並不是趙魏韓三家平分了晉國,也不是三家在消滅智伯後,立刻就把晉國給瓜分了。所以,

三家分晉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瓜分過程中,魏國和趙國佔了先機,因此韓國從一開始就落了下風。

那麼韓國究竟是那些方面不如趙、魏呢?我覺得至少有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韓國統治者的水平不行

趙、魏、韓三國,魏國是最早變法的。魏國初期的魏文侯以善於吸收人才而聞名,後來的魏武侯也是明君。在變法之後,魏國挑起了與周圍國家的戰爭。先是衛國、宋國、鄭國等小國捱了一頓揍。後來齊國、楚國、秦國也捱了一頓揍。魏國因此國力大勝,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看到魏國強大,趙國和韓國覺醒了。趙國的應對策略是遷都河北邯鄲,不與魏國做正面的衝突。韓國則是拿下鄭國,跟魏國一起混。

到了魏惠王時期,逆轉期到了,齊國、秦國對魏國造成了巨大的打擊。齊國於桂陵和馬陵兩敗魏國,秦國也在河西大敗魏國,直接把魏國從神壇上挑了下來。乘此機會,趙國與魏國徹底決裂,接連打敗魏國與齊國,控制了大片土地,也贏得了發展的時機;而韓國當時在幹什麼呢?先是被魏國擊敗(馬陵之戰)、又被秦國擊敗、甚至還被宋國擊敗。韓國國君當時壓根就不敢有非分之想,就是指望著諸侯不來打自己,就很滿意了。這志向太遠大了吧?韓國要是能崛起,就是活見鬼了。




第二、政治體制不行

戰國時期,魏國有吳起變法和李悝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至於韓國,倒是有過一次申不害變法。但是申不害的變法主要強調的是君主統御群臣的權謀,加強韓國的君權。在重要的富國強兵這一塊,動作不大。這就致使韓國的制度在當時跟周圍國家相比較,是沒有什麼優勢的,甚至還有點落後。

因為,所謂的申不害和韓昭侯這對搭檔,他們的勵精圖治頂多只能讓韓國達到無人敢侵擾的程度,但無法使韓國強到建立霸業的程度。而當擅長權術的申不害和韓昭侯都去世了。韓國自然就沒落了。由此可見,在當時如果不進行政體的深入變革,只能是逞強一時,而無法爭霸百年


第三、地緣環境一般

三家分晉時,魏國佔了先機。把晉西南、河西地(關中渭北平原東部)、河間地(商朝核心地域)這些產糧地都霸在了手上。趙國則分到了太原盆地、河北山麓平原等產糧地。另外還有晉北、河套牧場,能夠出產大量戰馬。韓國相對就差一點了,只分到了河南中部平原這一點點產量地。國土西高東低,是一個無險可守的國家。

而且最要命的是,韓國跟著魏國走,被魏國當作抵禦楚國的緩衝地。說白了,韓國就是墊背的。這也是弱國的悲哀……

第四、經濟實力不行。

統治者不行、體制不行、地理環境一般,這都還不是最慘的。韓國作為四戰之地,它的經濟實力也不行!

四戰之地也就是交通樞紐,按道理來說,商業應該是很繁華的。但是,由於韓國不像齊國和秦國對於商業有鼓勵或者壓制的政策,而是仍然沿襲晉國舊制,對於發達的商業不管控。導致韓國的商業雖發達,但不能為韓國所用。這也是政體硬傷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因此

韓國雖然地處交通樞紐,商業很強,但是韓國的經濟並不強

總的來說,韓國的問題就是國君不行,政治體制沒有深入改革,只是停留在表面,一直就落後於魏國,被魏國壓制。後來又在軍事落後於趙國,始終處於三晉老末的水平。至於說地理因素,這是一方面原因,但不是關鍵原因。


Mer86


文|小河對岸

晉、楚兩國是春秋時期最強的兩大諸侯,兩國長期平分霸權。整體而言,晉國又要稍微佔據上風,而戰國時期亦是以韓趙魏“三家分晉”為開端標誌。以整體而言,戰國七雄,晉國就佔據了三位。同樣脫胎於晉國的戰國三雄,魏國在戰國前期強盛,是戰國時期第一個稱雄的諸侯,也是第一個稱“王”的華夏諸侯(徐、楚、吳、越等國,雖稱王較早,但長期被視為蠻夷而排斥在外)。而趙國在戰國後期崛起,軍力甚為強大,也是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軍事抗衡的國家。相比之下,韓國卻乏善可陳,那為何韓國在三晉中最為弱小呢?

首先,晉國韓氏相比趙氏、魏氏而言,起步晚、資歷淺,故而其底子薄也最薄。自晉文公起,晉作三軍,每軍置將、佐兩人,此六人分掌晉國軍政(晉文公去世不久,晉國便軍政一統),而被稱為六卿(有時也擴編為八卿甚至十二卿,但常態編制為六卿)。在晉國曆史上曾活躍過很多強勢家族,如狐氏、趙氏、先氏、胥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郤氏、欒氏、韓氏等。而六卿職位也只有這些家族的家主才可輪流擔任,因而這些家族可被統稱為“六卿家族”。

趙氏、魏氏的發展,幾乎同步,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晉作二軍,晉獻公自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駕車),畢萬為右(車右,護衛),伐滅霍,滅魏,滅耿。以耿賜趙夙,以魏賜畢萬,畢萬之後便以魏為氏,是為晉國魏氏。趙氏的趙衰與魏氏的魏犨,也都跟隨晉文公長期流亡於外,因而,趙、魏家族得以擠入“六卿”家族之列。趙氏至趙衰之子趙盾為執政,權傾一時,然而族大多怨,趙氏終因“下宮之難”而幾近被滅門,後經“趙氏孤兒”趙武而使趙氏再興,然而終歸是元氣大傷,趙氏的地位漸與六卿持平。魏氏的發展雖相對於趙氏要緩慢一些,但較為平順,至魏犨之孫魏絳,始為晉國執政,因佐晉悼公復霸有功,魏氏開始顯赫。

而晉國韓氏的起步,卻要晚得多。晉國韓氏為晉國宗室的別支,曲沃莊伯之異母弟萬,被封於韓原,其子孫便以韓為氏。韓氏曾依附於趙氏(韓厥曾為趙盾的家臣),至前573年(晉悼公時期),韓厥才始為晉國正卿(執政、中軍將)。故而,韓氏的資歷與勢力遠不如趙、魏,而至三家分晉時,韓國的地盤也最少。

再則,韓國的地盤,錯於強國之間,缺乏發展空間。韓國地處中原之核心,而為魏、趙、楚、秦等強國從外部包圍,其只有一個鄭國可供吞併,而沒有向外發展的空間。故而,韓國只有勤練內功,加強防衛的力量。史載:申不害相韓,脩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韓國的軍事手工業也非常發達,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之說,而韓劍也異常鋒利,有“陸斷牛馬,水截鵠雁”之譽。然而,韓國終究弱小,隨著秦國的強勢崛起,其國土漸為秦國所蠶食,也成為了最先被滅亡的戰國七雄。

參考史籍:《左傳》、《史記》等等;


歷史聞知社


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到韓國滅亡的173年時間裡,韓國曆代都沒有一位能夠真正從根本上改變國家命運的君主。

韓國祖先原是姬姓,由於侍奉晉國國君後被封在韓原,稱為韓武子。韓武子的後代韓厥因為打敗齊軍才被封為六卿之一。三家分晉以後韓國躋身一躍成為諸侯國,這段時間裡可以說是各個諸侯國的發展期,都在為能發展壯大自己而外聘賢能,內修勤政。比如秦國的商鞅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魏國任用大將吳起等。韓國也僅僅是在初期消滅了鄭國和佔領了東周的兩塊地方,並把都城遷到新鄭。這是他們百年間取得的一點成績。在戰國時代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的複雜局面下,韓國的君主們對加強軍事方面的重視程度並不高,幾次都是被動的參與聯合行動,同時也沒能在戰爭中獲取足夠的國家利益。這也是導致韓國綜合國力一直沒有提升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有兩方面:

1.地理位置特殊。雖然韓國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都相對較少,但處於強秦和魏、燕、齊等國的中部,秦國利用韓國作為緩衝,並一步步地蠶食其西部地區,如宜陽、上黨。魏、燕、齊又憑藉韓國作為屏障,不會直接面對秦國的侵略,即使在蘇秦的聯合抗秦行動後,韓國依然還要直接承受秦國的怒火,而在其東北方的燕、齊則可以有喘息之機。鑑於有這麼多的好處,一直處在微勢的韓國並沒有被其他國家急於兼併,同時也間接影響制約著韓國的發展。



2.韓昭侯時期用申不害為國相運用法家思想進行的改革,也只是保障了韓國十幾年的平安,申不害死後,包括韓昭侯在內的君主們並沒有繼續沿用這種政策。昭侯還花費巨盛修建高大門樓,不關心民眾疾苦。不會利用自己國內在武器製造上的優勢加以發展而是任憑消耗。縱然是有韓非這樣的法家大師也棄之不用。


當時機來臨時,韓國自然而然第一個被秦所滅。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看了那麼多,有人寫了那麼多,完全沒有一個清晰的邏輯線。有人總是糾結於三家地盤的大小,人口的多少,國力的強弱,但這些只是表象,根本沒有看透本質。在戰國時代,中山國比韓國還小,照樣不是把魏國、趙國打得灰頭土臉。所以說,很多根本都是在說皮毛。


依我而言,韓國的弱小是先天性不足,後天性不強。

先天性不足來自於祖先的地位和奮鬥,想要在春秋戰國白手起家簡直是痴人做夢。我們把視線放回到春秋時期的晉國,三家分晉的前一百年。在晉文公時代,設置了六卿制度,晉國內部的家族數十家經過百年淘汰,最後剩下了韓趙魏。

趙國:在晉文公時代,趙國的祖先擔任大夫,後面又有趙盾專政,趙家在晉國達到了頂峰,但下宮之難,趙家根基被毀,家族領地被收回。趙武復興了家族,根基還在,到達了頂峰。到了趙襄子時代不斷北進,兼併胡地,趙國的地盤越來越大。

魏國:在晉獻公時代,祖先畢萬擔任大夫,在公元前661年受封於魏,標誌著魏家的誕生。公元前636年,魏國族長又跟隨晉文公流亡歸來,再次受封。到了魏舒時代,魏家成為了晉國的重要家族。魏舒進行了車兵向步兵的轉變,魏家拿到了三家分晉的資本。一直到公元前450年,魏恆子聯合其他家滅掉了最強大的智家,魏家已經在晉國經營了兩百多年。



韓國:韓家的祖先來自於晉國的王室,晉武公的弟弟,公元前679年,韓萬被封於韓原,標誌著韓家的誕生。論血緣和地位,還有封地的時間,韓家都比魏家、趙家都要強,只是晉文公時代,韓家之前站錯隊,衰敗下去。一直到晉悼公時期,重組四軍八卿,韓厥位列第一,韓家才登上舞臺。隨後,韓起在朝中擔任中軍元帥,執政達27年,為日後的韓家分晉謀取了巨大的物質基礎。可是,到了韓不信這一代,以守成為主,屈居於別的家族之下,沒有了爭霸的心,導致後來沒有更多的政治資本。在韓國立國初期,由公卿出身的韓國連鄭國都打不過,甚至在公元前400年,韓國都城差點被鄭國包了餃子。


我們再來看一下三家分晉後各自的地盤,也是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強弱。

趙國:國家主要在今天的河北、山西、內蒙、陝西一帶,與胡人相鄰,民風彪悍,燕趙多壯士,士兵的素質比較高,而且趙國是六國中戰鬥意志最高的國家,全天下也只有它敢和秦國火拼。人口大概在300萬—350萬之間。但在戰國中期,趙國開闢東胡之地,領土已經達到千里級規模,不可同日而言。所以,趙國是越打越大。而且,趙國的領土大多處於平原區,有著豐富的土地資源。

魏國:魏國的領土是不斷擴張的產物,本身並不大,但經過文侯、武侯、惠王三代,國土面積達到了千里級別。奪取秦國河西郡,範圍大概在陝西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河北一帶。


韓國:韓國的領土不大,大多在今天的河南洛陽、鄭州一帶,也就是秦國潁川郡一郡之地。國土狹小,四周強國林立,沒有發展空間,註定是強大不起來的。

三個國家在後期的國家建設上也有所不同,這決定著一個國家真正的實力。

魏國:魏國在戰國時代率先變法,奠定了戰國百年的霸業。魏國搶了一個好時機,領先於他國達半個多世紀。可惜,魏惠王后期淪落為二流國家,人才流失日益嚴重。到了信陵君時代,也只是曇花一現。魏國在政治上改革,在軍事上創建魏武卒,這是它稱霸的倚仗和資本。

趙國:趙國前百年默默無聞,到了趙武靈王時代,胡服騎射,銳意改革,趙國開始強大起來。率先擁有了騎兵部隊,解決了心腹大患—中山國和胡人國。在加上趙惠文王、趙孝成王時期,人才濟濟,才敢和秦國分庭抗禮。但是,長平邯鄲一戰,標誌著趙國霸主的隕落。後期與周邊國家不穆,最終國滅時無人救援。

韓國:韓國沒有足夠的資本改變現實。韓國自立國以來,政治混亂,法律混亂,上層建築並不穩。雖然有申不害變法,國力得到了提升,但其部隊建設和人才匱乏,是不爭的事實。被秦國連年的擠壓,已經無力迴天。韓國缺的是喘息的機會。


慵懶國王


韓國並非一直都是三晉中最弱小的國家:韓國成立後就一戰滅掉了鄭國,遷都新鄭;韓昭侯申不害變法期間韓國也有“勁韓”之稱!韓國開始衰弱始於魏國的滅韓之戰,韓國徹底變成弱國則始於他的親秦而謀秦國策。我認為韓國變弱的原因有以下三點,羅列如下,以供各位讀者參考。


其一、德治之下失先機

韓國在三晉之中一直佔據道德優勢,故前期的韓國以王道治國,錯過了戰國初期的第一波變法熱潮。韓國為姬姓韓氏,韓氏的始祖為《趙氏孤兒》中的韓厥,正是因為有韓厥的努力趙氏才能重新恢復,這是韓國對趙國存在道德優越感的原因。趙氏被晉國大夫屠岸賈滅族,僅存一個孤兒趙武,韓厥當時放走了趙武;當趙武長大後,韓厥幫助趙武消滅了屠岸賈,又恢復了趙氏的封地。因此趙氏能延續並發展韓厥居功至偉!

在三家分晉時,韓氏從中調解魏、趙兩家,最終三家共滅智氏,瓜分了晉國。魏武侯死後,魏國內戰,魏罃(魏惠王)與魏緩爭太子之位,魏國有兩分之勢。韓國與趙國共同出兵擊敗魏罃,趙成侯要求殺了魏罃,韓趙兩國瓜分魏國;韓懿侯認為瓜分魏國有貪他人國土之嫌,不如將魏國一分為二,魏罃和魏緩各佔魏國一半。韓趙兩家談不攏,韓國當夜撤軍,趙國無法單獨擊敗魏國,也撤兵了。魏罃則擊敗了魏緩,取得了魏國王位,可以說魏國不亡,韓國居功至偉。


其二、術治興韓亦亡韓

韓國一直以王道治國,錯過了變法先機,同時也錯過了滅魏之機,眼看魏國越來越強大,韓昭侯不得不變法以治。法家術治派名士申不害入韓為相,主持韓國變法,申不害的術治主要是教帝王之術,整頓吏治,加強君權,同時發展經濟與軍事。申不害相韓的十四年之中,韓國富強,有了小霸王之稱,諸侯莫敢侵韓者。

魏惠王以統一三晉為目的,發動了滅趙之戰,結果齊國圍魏救趙,魏軍大敗。魏惠王認為趙國太遠了,先滅韓國更妥,而且當時的韓國比趙國富庶得多。於是魏國又發起了滅韓之戰,韓國可不是軟柿子,奮起抗擊魏軍。韓國雖然是小霸王,但是當時魏國是天下霸主,時間一久韓國不能支,求救於齊國。齊國需要救韓以削弱魏國,但是齊國不想韓國做小霸王,故拖了半年之久才出兵救韓,也就是桂陵之戰。韓國雖存但是變法成果皆毀於一旦,魏國被嚴重削弱,齊國成了霸主。


其三、親秦而謀秦

桂陵之戰後,韓國不僅變法成果毀於一旦,數百年的財富積累也消耗於抗魏之戰中,韓國將此罪歸於變法改制,於是韓國又恢復了王道治國。韓國就在王道之下一天一天沉淪下去,秦國的強大迫使韓國開始依附於秦國,親秦賄秦成了韓國國策。韓國不斷的將國土割給秦國,以求秦國不要滅韓,但是韓國也時不時加入反秦聯盟,意圖從秦國手中奪回國土。韓國每次加入反秦聯盟後,總是戰敗再割土,最終韓國小得不如秦國一郡之地,故韓國成了三晉中最小的國家。

亡國之危讓韓國懷念申不害時代的強盛,那時諸侯莫敢侵韓,而今人人可欺韓國。因此韓國興起了以術謀秦之風,所謂以術謀秦就是採用計謀以最小的代價削弱以至滅亡秦國。韓國先後有四個驚世大謀出世,分別是:移趙攻秦計(用上黨地區誘使秦趙相戰,以此弱秦存韓),資周抗秦計(資助周天子抗秦),水工疲秦計(修建鄭國渠),兵事疲秦計(韓非子說秦)。韓非子說:強國無二途,唯變法富國強兵也,以謀興國聞所未聞也!德治、術治是韓國弱小的根本原因。


大秦鐵鷹劍士


韓國的問題實際上一部分是自己的原因,另外一部分是外來原因,但是總的來說,外來的原因要比自己內部的原因更加的嚴重。

自己內部的原因,這當然是韓國沒有出過一個能夠真正統御八方的明君,有人就會質疑了,你看申不害變法法家的讓韓國一直都讓其他的國家不敢去招惹,這不是很強嗎?但是申不害致韓國主張的是法治什麼意思?就是權術!

這個人對於提升國家軍隊實力,提升國家綜合實力水平沒有任何的想法,他想的是如何讓君王去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大臣,任憑他怎麼折騰,韓國還是那點實力,面對其他的國家被吊打還是被吊打。

說一個故事吧,當時韓國的國君曾經到一個地方遊玩,然後大成跟隨著他一起去城牆上面去觀看,結果韓國的國君感嘆了一句你們有些大臣啊,當時在這個城門口跟我說壞話!我知道是誰啦,就是你還有你趕緊給我認錯。

後被指到的那幾個大臣自己心虛下來認錯,之後大家認為哇,韓國的國君真是神啦,這種事情都能知道,那一定以後要聽韓國國君的話,不能夠反叛!但至於說接下來處罰什麼東西,韓國國君沒有做,她只不過用這個東西去做一個下馬威,申不害的主張就是利用這種權謀之術來統一自己的大臣,而不是如何去給自己的國家拓張實力。這一點,秦國的司馬錯走在了所有人的前列,他認為打仗嗎,不是說為了哪個名頭,而是說去搶土地,搶人民!只有這些東西都是實在的,可見秦國和韓國之間巨大的治國理念上的差距。秦國至少領先韓國40年。

除此以外,韓國面臨和魏國一樣的境地,魏國以前是中原的霸主,也是戰國時期第一個小霸王,但是後來我們大家都知道魏國處於中原四戰之地,被其他國家打的沒有辦法,最後只能夠自己俯首稱臣。

魏國算是前期變法卓有成效的一個國家了,所以他能夠成就一番霸王有自己的底子,但是韓國卻什麼都沒有。韓國是滅了鄭國以後才堪堪地擠進了戰國七雄的行列,而且他們還是選擇和魏國一起結盟。三晉一起稱霸天下。這樣一個作戰理念,到後來魏惠王選擇拋棄這個理念的時候,三晉實際上面臨分家的局面,而依附在魏國強大的光環之下的韓國,自然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成為了喪家之犬。

與此同時,魏國還丟棄了河西之地和自己的舊都安逸,這樣的話直接導致韓國將直接面對崛起的請我秦國在東出函谷關的時候,曾經有一個重要的地方叫宜陽,秦國花了三年時間打下了宜陽,殺了韓國士兵8萬人,韓國一半兒的精兵強將全部葬身於這場戰役之中,更何況之後連年六國合縱,都是在韓國的地盤上打來打去,如果東出函谷關,就必須借到宜陽宜陽這個地方原先屬於韓國,那當然首先承受秦國怒火的就是韓國,韓國被秦國揍到亡國的地步,稱也不是沒有辦法去想象的事情。

總之,在治國層面,韓國不如秦國,也不如山東諸國,而且在國家大的戰略上面崩盤,跟魏國的聯盟瓦解,除此以外,自己是四戰之地,又要直接面對崛起的秦國的怒火,韓國焉能不亡?


漩渦鳴人yy


韓趙魏瓜分晉國,導致春秋第一大國晉國瞬間沒有了,三家分晉每個國家都能成為戰國七雄,想想當時晉國是多麼的強大。再說這個問題,三家分晉為什麼韓國最弱小,小伍來分析一下。

第一,分家的時候韓國已經處於劣勢,魏國得到河東之地,河東之地是開發最早的,最肥沃動物,擁有晉西南,渭北平原這些產糧大地。那個時候為什麼都要搶地盤,就是因為有土地有人口國家才能強盛。在看看看趙國得到太原盆地,之後又得到大同盆地,還有河北山麓一塊,雖然比不上魏國的肥沃,但是相比韓國來說已經非常好了。韓國呢,僅僅得到上黨高地,山地縱橫,高低不平,很難進行農業生產,沒有糧食哪來的人口。



第二,地理位置韓國處於四站之地,西有強秦,難有鄭,楚,東有齊,北有魏趙。好不容易滅掉鄭國,但是更是讓韓國難以度日了,四面都是強國,秦國自不必多說,春秋一霸,雖然戰國初期不怎麼樣但是相比韓國那就是超級大國,楚國更不用說了,從春秋到戰國一直都是強國,齊國東方一霸,北邊的韓趙輪著來,戰國前期超級大國——魏國,當時魏國就連秦楚這些傳統大國都不放在眼裡,等到魏國衰落了,趙國又崛起了。

第三,韓國不思進取,當時所有的國家都是在變法圖強,誰也不想被滅了,可是韓國了,地處中原,剛開始韓國的商業,工藝水平還是很發達的。但是沒有利用好啊!韓國唯一的一次變法——申不害變法,可是這次變法只是鞏固韓國君主的地位,並沒有對韓國的軍事,農業方面進行改革。沒有起到實質性作用。

第四,韓國君主如果有一個像秦國那樣的,也不至於被所有的國家都欺負。韓國統治者的眼光和能力不說一代不如一代,就沒有一代好的。三家分晉的時候,和魏趙兩國的差距也沒有特別大,但是越到後面越不行了,等到戰國後期,韓國可以被任何國家宰割了。至於說秦始皇第一個滅韓國,不滅你滅誰呢?


小伍講歷史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的分界線就是“三家分晉”。春秋時期中原的霸主當屬晉國一家獨大,天下的爭霸主要體現在晉國和楚國之間。韓趙魏三家分晉,春秋五霸沒落,戰國七雄崛起,韓趙魏都在戰國七雄之間,足見當初晉國之強盛。

要分析韓國為何最弱,還要從三家如何分晉說起。

晉文公稱霸以後設作三軍設六卿,六卿分別為“”韓、趙、魏、智、範、中行”。晉文公死後,君主之位傳了幾代,都不是很順暢,兄弟奪位,屢有發生。自此歷代君君都對宗室大家屠殺,導致晉國宗室凋零,六卿逐步掌握晉國的軍政大權。當時六卿之中“智氏”最強。趙氏滅掉範氏和中行氏後,聯合韓氏﹑魏氏才滅掉了智氏,至此晉國韓趙魏三家獨大,到晉平公時,晉國宗室名存實亡,晉候被架空,韓趙魏三家分晉,分別成立韓國、趙國、魏國。因韓氏在六卿中起步最晚,所以分的地盤最少。

三家分晉後,第一代魏文侯是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重用李悝變法,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重用軍事家吳起改革軍制,打造出橫行戰國的“魏武卒”,經兩代苦心經營,魏國稱霸中原,後來崛起的秦國,先期的主要對手就是魏國。

三家分晉後,第一代趙烈侯,為政待以仁義,又選練舉賢,新建的趙國逐步走入正軌。傳了五代後,趙國出了個牛人趙武靈王,制定"胡服騎射"政策,放棄中原人的寬衣博帶和戰車戰術,換以短衣緊袖、皮帶束身、的騎兵戰術,國力大強。秦國後期的長平大戰,趙國雖然主力喪盡,但是依然將秦國打的“兵甲折損大半,國內為之一空”,足見趙國之強悍。

反觀韓國,地盤本來就小,第一代韓哀侯也是有為之君,滅鄭國,並遷都新鄭,使韓國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至韓昭侯在位時,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加強中央集權,但是韓國在軍事方面沒有出現一個扭轉乾坤的人物。韓國地處秦、魏、楚三國之間,每個實力都比他強,無法進行擴張,導致越來越弱,成為關東六國裡面第一個被秦國滅掉的國家。


睜眼看西安


韓國不但在三家分晉中最為弱小,就是在六卿專政時,實力也最弱。

韓氏起源於晉國的公族,可上推晉穆侯。

曲沃桓叔庶子韓萬,因協助曲沃武公由曲沃克晉,被武公封於韓,繁衍氏族,逐漸在晉國成為門閥名卿。

然而,自韓萬之後,韓氏並沒有出現特別突出的人物,對晉國的霸業有絕大的貢獻。

直到韓獻子韓厥。

韓厥是韓氏第五代領袖,早年喪父,由趙盾撫養長大,被趙盾推薦為晉軍司馬。前597年,參加邲之戰。前589年,參加鞍之戰。

最重要的,前583年,幫助趙武使趙氏復興。韓厥在前573年繼欒書為正卿。

因在趙氏復興的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韓氏與趙氏關係很好。

在趙文子(即《趙氏孤兒》中的趙武)任中軍將(晉國執政一把手),提拔韓厥之子韓起(韓宣子)任上軍佐。

趙武死後,韓起接任中軍將。

所以,韓氏的崛起,並非有能力強的人物,還是由於趙氏。

三家分晉之前,韓氏的封地就比不上趙魏,加上四面被包圍的地理環境,即所謂的四戰之地,弱小是必然的。

更多歷史品評、討論,請關注頭條號- 探微閣主!


探微閣主


我來說兩句,三家分晉,以地盤來說,趙國最大,魏國其次,韓國最小;以富裕程度來說,魏國最為富裕,韓國其次,趙國最窮;

以地緣來說,趙國離中原地帶最遠,受中原侵犯的危險最小。但同時趙國北鄰戎狄少數民族,長期對峙和幹仗,民風最為彪悍。所以趙國即便不富裕,但地緣的安全+彪悍的民風,自保綽綽有餘;再說魏國,魏國建立之初是葫蘆狀,國土分為河東與河內兩大塊,中間狹長走廊穿過。北趙南韓、西秦東齊、東南又是楚國,除了燕國,魏國幾乎與所有大國都有交界,處於五戰之地,地緣特別差;再說韓國,韓國就一整塊,雖然不大,但國土相對呈完整塊狀,地緣條件略好。

三家立國後,韓趙二國自視地緣條件和武力尚可,紛紛走向對外擴張道路,打打殺殺幾十年。趙國一無所得,老窮鄰中山國始終沒幹掉。韓國功績尚可,滅了小霸鄭國,遷都新鄭,國土面積擴大了不少。

與此同時,魏國卻選擇了內修的道路,法令、經濟、軍事全方位展開改革。很快就有了成效。魏國大將樂羊先拿中山國開刀,幫趙國一舉滅了中山國(雖然後面來來回回折騰了幾次),魏國一躍成為三晉盟主,於是魏國乘機會跟韓趙置換土地,改變了自身國土亂七八糟的窘境。

身為盟主的魏國一方面不斷西進,侵吞秦國的生存空間,吞併秦國河西高原和秦東地帶,硬是把秦國壓成一個貧弱小國。另一方面,繼續率領三晉聯軍打齊國、揍楚國。魏國一時如日中天,天下公認霸主大魏國。然而,韓趙被捆綁在三晉聯軍中卻苦不堪言,打仗叫上他們,分錢分地沒他們份。三晉同盟沒多久就散了。

盟主魏國欺負完秦國、齊國、楚國後。轉頭繼續欺負自家的兄弟韓趙。在魏國強大後。韓國地緣條件開始下降,四周都是大國,小國都分完了,沒有再開拓的空間了,於是乎一步一步沉淪衰弱下去,雖然中間出了個申不害變法,但也是曇花一現,改變不了小國處境。

趙國不同,面積大,又不富裕,加上民風彪悍,魏國欺負趙國有限,興趣也有限。所以趙國實力沒怎麼削弱。趙國自立國以來就公認為戰力強悍的大國,自身潛力很大,一旦明主上位,上下一變革,實力便豁然暴漲,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是很好的例子。

因為,綜上來說,三晉裡面,趙國始終都是自保能力最強的國家。魏國在強大的時候自保能力超強,一旦衰落,就成為其他大國的魚肉。不過也虧魏國富裕,強國底子還在,雖然不斷被侵略蠶食,但元氣尚在,也是很長時間裡公認的大國強國。韓國是最慘的的,國土最小,擴展空間幾乎沒有、戰略縱深很小,自保能力最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