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三國時期各路英雄的政治策略

三國時期,群雄四起,紛爭不斷。這些英雄之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曹操、孫權、劉備、袁紹、還有袁術。

彼時天下大亂,曹操和袁術、袁紹都想當皇帝,不過,因為他們的政治眼光不同,策略各異,結果不一樣。

在群雄中,袁術是第一個稱皇帝的。本來在那個亂哄哄的時代,誰當皇帝都行,只要有本事。所謂“本事”是指統一天下的本事,而統一天下要有正確的策略。袁術沒有這種本事,也沒有提出什麼策略,只是一心想當皇帝,以享榮華富貴。他主觀上認為他家“四世三公”,是“百姓所歸”,”應天順民”,該當皇帝。當他徵求部屬意見時,大家沉默不言,實是反對,他還是自封為皇帝。所說“百姓所歸”、“應天順人”。是自欺欺人。他佔據南陽時,“奢淫肆欲,征斂無度,百姓苦之。”他當皇帝后,“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縠,餘梁肉,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由於人心軍心厭棄,先為呂布所破,後為曹操打敗,奔青州投其侄子袁譚途中病死。袁術只徒有皇帝之名,無皇帝之實。

雜談:三國時期各路英雄的政治策略

曹操則相反,雖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曹操對當時政治形勢的認識,頭腦是清醒的:當時漢雖弱,但擁漢派的大有人在,故採納荀彧的“奉天子以從眾望”的策略,將皇帝的實權一下抓到手裡,“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地號令四方,要統一天下,要有眾多人才,乃提出“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使才智之士從四面八方投其麾下,為之出謀獻策,才能稱雄北方。

雜談:三國時期各路英雄的政治策略

袁紹是個好謀無斷的典型,他雖有吞天下之志,但才力不足,喜談謀略而不能決,有正確戰略也不能採用,往往錯過良機。他在官渡與曹操相持時,許攸截住曹操的催糧書,知其糧盡,建議“兩路擊之”,如行此策,打敗曹操是大有可能的,袁紹反認為“此書乃誘敵之計也”,說“攸是操的奸細”,將之逐出。攸乃投操,教其到烏巢燒糧,操從其計行之,紹軍無糧,軍心惶惶,曹軍乘勝追擊,袁軍全潰,官渡之戰被打敗,決定了袁紹集團的滅亡。

雜談:三國時期各路英雄的政治策略

  劉備以統一天下為已任,劉表和劉璋則胸無大志,只圖割據偏安。曹操統兵徵烏桓,劉備勸劉表趁許昌空虛,以荊襄之眾襲取之,劉表說:“吾坐踞荊州足矣,豈可別圖?”當時,群雄逐鹿,你不滅人,必被人所滅,決不容其”坐踞荊州”,劉表因錯過襲取許昌良機,使曹平定北方後,揮戈南下,奪取荊州。劉璋心地雖仁慈,但為人闇弱,這種人是守不住地盤的。劉備按照孔明的”隆中決策”,與孫權聯合打敗曹操,佔據荊州後,就著手圖川,恰好劉璋邀他入川拒張魯,張魯不足為患,讓劉備入川是“請狼入室”,結果是自取滅亡,劉璋沒有政治頭腦如此。

雜談:三國時期各路英雄的政治策略

  孫權善於舉賢任能,故賢能竭力相輔,五湖四海之士紛來歸附,竭力相助。魯肅獻的“榻上策”,他奉為國策。此策的要點是,“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鼎足江東,伺機以圖天下,此策起正確的。要圖天下,首先要“深根國本”,因荊州在揚州上游,對東吳威脅大,不佔據荊州則難確保東吳的安全;且荊州是用武之國,進可直趨宛洛,直搗曹操的老巢,退可據長江大塹而守。此策對於孫權鼎足江東起了極大的作用。由於孫權的戰略正確,又有眾才相助,曹操、劉備曾先後犯,都以失敗告終。

雜談:三國時期各路英雄的政治策略

小編注:(本文截取自《三國智謀精粹》,有電子書,感興趣者關注私信小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