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深厚傳統底蘊開啓雙擁新時代

威海市深厚傳統底蘊開啟雙擁新時代

濱城威海,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內扼京津門戶,外鎖海運要衝,明朝防倭而設威海衛,取威震海疆之意,自古便是兵家要地。北洋水師、甲午海戰、馬石山十勇士……一個個穿越歷史時空的烽火符號,讓這座海濱小城與“軍”字結下了不解之緣,涵養了深厚的雙擁共建傳統底蘊。

迎著新時代的春風,威海市秉承富國不忘強軍、富民真情惠兵的雙擁工作理念,在助力改革強軍、保障退役軍人權益、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加強全民國防教育上,發揚優良傳統,注入時代因子,繪出一幅幅軍民戮力、富國強軍的和諧畫卷。威海市先後7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所轄區市實現“全省雙擁模範城”滿堂紅。

擁軍支前,紅色基因在海防前哨傳承激盪

從民族復興的烽火硝煙走來,一代代威海兒女為中國革命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戰爭年代,威海先後有12萬人從軍參戰,60多萬民工奮勇支前,2.8萬優秀兒女血灑戰場。“天福山起義”打響了膠東武裝抗日第一槍,革命隊伍發展壯大為4個軍,湧現出聞名全國的榮成“將軍縣”和文登“烈士鄉”。建國後,文登宋家莊村與當地駐軍在全國率先發起軍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動,被譽為“軍民共建第一村”。

威海海島駐軍多,義務為官兵服務成為了威海人民的自發自覺行動。榮成市院夼村挑選最好的漁船作為“擁軍船”,免費接送駐蘇山島官兵上下島,已悄然駛過了58個春秋,航程超過9萬海里;威海市“匯通擁軍車隊”,為官兵和軍屬免費服務20多萬人次,被親切稱為“軍中的士、流動班車”……在鞏固雙擁老品牌的同時,威海市積極拓展雙擁新領域,提升共建新內涵,藉助市場手段解決軍隊戰備保障、軍民科技互動、軍人轉業安置、軍屬就業創業等現實問題,深入開展企業擁軍、社團擁軍、志願擁軍和基層雙擁等活動,打造出一批社區雙擁工作站、 紅色少年軍校等特色鮮明的雙擁新品牌。

威海市各級黨政領導努力盡好抓經濟建設和促國防建設的雙重職責。每逢建軍節,各級黨政領導和部委辦局領導都走進軍營過“軍事日”,體驗部隊生活,進一步強化黨管武裝的責任意識。市委每年邀請駐威部隊主官觀摩地方重點建設項目,現場感受駐地發展新變化新成果,進一步增進軍民一家親的情感和實踐認同。

近年來,威海市把國防教育作為城市思想教育、提高市民素質的一項重要工程,藉助資源優勢在全市開展國防教育活動。全國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劉公島等30多處紅色教育基地,警示和激勵著全市軍民銘記國恥、尊崇先烈、不懈奮鬥。建立“五位一體”雙擁國防教育體系,全市100多所大中小學校與各教育基地結成共建共育對子,定期開展形式豐富的紅色教育活動;將國防教育納入市縣兩級黨校的幹部培訓體系,做到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在全市中小學設立“軍人榮譽·母校榮光”軍旅學子風采欄,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國防意識、培育尚武精神;進一步擴大民族復興(威海)黨性教育基地輻射面,大力培植紅色基因;持續開展全民國防教育月、雙擁法規宣傳月系列活動,增強社會各界開展雙擁工作的思想和行動自覺。

強軍備戰,地方政府和人民永遠當靠山

軍隊打硬仗,人民是靠山。在威海市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心中,能當靠山是責任,當好靠山是光榮。

2017年5月,隨著軍改命令下達,某海防團由濱城威海移防至塞北戈壁。為解決好移防部隊中87名官兵家庭的實際困難,威海市委、市政府隨即召開軍地現場辦公會。民政局將家庭困難較大對象納入社會救助範疇,人社局積極安排合適工作崗位,住建局優先協調解決符合條件的公租房住戶,教育局開通子女入學“綠色通道”……各類困難在短時間內有效解決。

為助力強軍備戰,該市形成以節日走訪為主線、平時走訪為補充的常態化走訪慰問機制。春節、八一期間,市領導走訪慰問駐威部隊上級機關和駐威部隊,走訪慰問立功受獎現役軍人家庭,看望軍休老幹部、軍隊傷病員,常態化到部隊小散遠單位開展送溫暖活動。全市各級民政部門每年列支專項經費用於家庭生活困難的部隊官兵,讓他們感受第二故鄉的溫暖,近年來累計發放救助金500萬元,惠及官兵1200餘人。定期召開軍地聯席會議,協調解決軍地關注的重難點問題。5年來,累計協商解決116個問題,劃撥籌措資金2億多元,幫助駐軍部隊加強軍事設施建設和改善營區生活條件。

每逢部隊在威海組織大項訓練演練,威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總是身體力行,近年來先後30餘次到前線慰問,20多次協調做好訓練區域群眾疏散和安全保衛工作。在40餘項軍事活動中,積極在安全、用電、通訊、海域等方面給予保障支持。

服務在役的,關愛退役的。威海市連續15年提高殘疾軍人撫卹金標準,連續25次提高優撫對象撫卹金標準;大幅提高義務兵優待金標準,在全省率先建立在鄉殘疾軍人和復員軍人遺屬生活補助制度,成功搭建優撫對象管理服務平臺。高標準落實退役士兵安置任務,去年安置到事業單位比例達67%,其餘均安置到央、省屬國有企業。乳山市探索成立了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為退役軍人提供“一站式”服務,開展學習培訓、政策諮詢、反映訴求和幫扶解困等服務工作,有效提升了退役軍人的社會榮譽感和獲得感。

融合發展,軍地聯姻走寬興市強軍之路

2017年5月18日,由我國自行研製的首款出口型專用武裝直升機直19E首飛成功。新型國產戰機研製不斷加速,與高性能航空複合材料的技術性能密不可分。以生產碳纖維魚竿聞名的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突破了航空複合材料關鍵技術,使我國成為少數幾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之一,產品已經應用於多個重點武器裝備型號。

無獨有偶。2月21日,又一條喜訊亮相媒體:山東省第一艘軍民融合海洋資源調查船“海夢”號在威海南海新區實現首航,赴南中國海執行科考任務。

近年來,威海市堅持將軍民結合產業作為新興戰略產業加以培植,湧現了一批軍轉民、民參軍的示範典型。威高集團研製了世界上首個3D打印具有生物學功能的個性化距骨假體,解決了世界難題。在高端裝備製造領域,三角集團公司開發生產了軍用越野子午線輪胎、巨型工程子午線輪胎等;廣泰空港公司開發生產了26個系列120餘種型號的機場、野戰特種裝備;怡和專用設備公司開發生產多個系列特種車輛。

……

目前,該市軍民科技融合重點企業達57家,獲得授權專利496件。

威海市結合“全域城市化、市域一體化”等重大戰略,將戰備道路、軍用機場碼頭、部隊營房、人防工程等納入建設發展大局,做到部隊建設與地方發展協調共進、地方生產力與部隊戰鬥力整體提升。他們通過充分挖掘軍地優勢資源,通過全方位的融入式、同頻式、互動式共享共用,使國防教育、安全防控、人防建設等獲得了雙贏式、最大化的效益。

牢記使命,反哺人民。駐威部隊積極參與“平安威海”建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哪裡有險情哪裡就有子弟兵的身影。他們積極參與地方打贏脫貧攻堅戰,駐威團以上單位共結對幫扶20餘個貧困村,投入和籌措資金400餘萬元,先後扶持光伏發電、大棚苗圃栽培等20餘個特色項目,幫扶村全部實現脫貧“摘帽”。紮實開展捐資助學活動,駐軍團以上幹部結對資助100多名貧困學生。同時積極協調開展文化下鄉、醫療助民、法制進村等活動,進一步提高了幫扶成效,奏響了軍民共建、融合發展的時代凱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