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一自媒體Spenser:9個角度,人人都能寫出爆款文

香港第一自媒體Spenser:9個角度,人人都能寫出爆款文

經常有學員和我說:“Spenser,你是如何一步步,從一開始的靈感、選題、標題、角度,到後來的正文、結構、結尾,再到什麼時候發佈,你這一套流程是怎麼做下來的。能不能給我們詳細拆解,還原一下過程?”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將從下面這9個角度,告訴大家如何做到人人都能寫出爆款文。

一、什麼是爆款文

二、怎麼找爆款點

三、角度決勝負

四、標題定乾坤

五、開頭俘獲人心

六、善用萬能框架

七、活用行文走筆

八、結尾刺激轉發

九、找準發佈時間

本文來自Spenser新書《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中信出版。

香港第一自媒體Spenser:9個角度,人人都能寫出爆款文

一、什麼是爆款文

首先,對於爆款文這個說法,必須有自己清晰的認知和定位。

每個人對爆款文的定義不一樣。對我來說,我心裡有大爆款文和小爆款文之分。

大爆款文是閱讀量超百萬級的,比如《沒事別想不開去創業公司》《你和頭等艙之間,差的不只是錢》。幾百萬閱讀量意味著文章發表後那一兩天,你的朋友圈,你朋友的朋友圈,都是你的文章。一天能夠漲粉5萬、10萬,這個叫大爆款文。我一直認為,這種現象級的出現,有太多偶然的因素。

還有一種是小爆款文,就是比你平時的閱讀量高出三五倍的那種文章。

每個公眾號的體量不一樣,比如平時只有100閱讀量的,突然閱讀量到了1萬,這就是爆款文。

接下來,我就詳細地講講這種小爆款文應該如何操刀,如何把握好每一個細節,讓我們的文章一看就具有爆款的氣質。

二、怎麼找爆款點

爆款點有兩類,一是突發熱點,二是永恆痛點。

突發熱點就是我們常說的熱點事件。尋找這樣的熱點需要很強的敏感度,風口是有時效性的,越早進入越有競爭力。

先人一步發現熱點之後,你還要有超強的行動力。比如2016年的王寶強離婚事件。深夜12點微博消息發出。當時我一個朋友12點爬起來寫熱點,寫到凌晨3點,早上7點發文,當天漲粉3萬。

很長一段時間,我對蹭熱點有牴觸心理。但現在我不這麼想了。如果我可以藉助熱點,讓我寫的有價值的東西更好地傳播出去,遠比我一味死守不蹭熱點要強。

但是熱點不常有,公眾號卻不能中斷更新。怎麼辦?痛點永恆。與之相關的話題,文章傳播性都不會太差。

我的一個好朋友,是自媒體大號“剽悍一隻貓”的主理人,曾經舉辦過一場重磅分享會。這場分享會的標題叫作“普通人快速崛起的十大狠招”。你看這個標題,字字直擊痛點:普通人,快速,崛起,十大狠招。這樣的標題想不火都難。

事實上,找爆款點的底層邏輯是提高對人對事的敏感度,底層邏輯的提升不僅有利於寫作,對大家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大的幫助。記住,文章的外延是生活,是人性。

講完爆款文認知層面的要素,下面講尋找爆款點的具體方法。

跟風口:有風來,跟進就能帶來一定勢能

2016年7月上旬,北上廣百萬人上演“4小時逃離北上廣”。根據新世相的後臺統計,發佈活動3小時,這篇文章的閱讀量突破100萬大關,評論5200多條,增粉將近10萬。

3個小時後,領英邀請我寫了一篇關於逃離北上廣的文章,名為《你逃離不了的北上廣》,全文從“北京也許是中國最有活力的城市”起筆,寫到了北京的好,也寫到了北京的不足,再由北京這個點拓寬到整個“北上廣”,將大城市的兩面性寫得清清楚楚,利弊得失一眼就可以看出。文末指出,就算身體可以逃離,但是多年在城市裡沾染的氣質是融進生命裡的。

當天晚上發佈的這篇文章,不出意外地火了。畢竟真正拿到機票的人是少數,能真正逃離“北上廣”的人是極少數,我這篇文章火了正是因為追到了這個風口。

成為風口:做厲害的事情,成為帶風的人

我們不能一直被動地跟隨,要選擇適當的時機主動出擊,去成為風口,去做厲害的事情,成為帶風的人。

在自媒體圈裡,雖然靠蹭熱點跟風來出爆款文、漲粉不失為一條捷徑。如果影響力超過了自身的實力,在注意力如此短缺的時代,被人們拋之腦後恐怕也是分分鐘的事情。

如果有這個實力,加上運氣不錯有這個機會,倒不妨迎難而上,讓自己成為熱點。不得不說在這一點上,新世相做得很好,除了“北上廣”,還有“丟書大作戰”,一次又一次地刷爆朋友圈,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尋找情緒能量彙集的點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老闆和下屬最好的關係,是彼此成就》。

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裡,老闆和下屬之間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但是,我洞察到這種關係其實並不是一種讓人舒服的關係,這種對立關係中積蓄了很強的情緒能量。

有情緒就會有觀點,有高能的情緒就會有強勢觀點,這樣的強勢觀點就是自媒體人所喜聞樂見的爆款點。

正向打消解情緒,反向打引爆情緒

找到爆款點就可以開始寫文章了。

爆款的打法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正向的,去消解矛盾;一個是反向的,去引爆矛盾。以老闆和員工的關係這個爆款點為例,我選擇從正向去打,所以寫了篇文章叫《老闆和下屬最好的關係,是彼此成就》。

咪蒙也寫過這個主題,是從逆向打的,叫《你看老闆是傻逼,老闆看你亦如是》。這一篇就是典型的反向引爆情緒。咪蒙非常擅長在文中找到一個共情點,在字裡行間讓你不經意就把自己的憤怒和共鳴放大。

你怎麼選,就要看你公眾號的調性和價值觀了。一個簡單原則,乾貨號偏消解情緒,娛樂號偏引爆情緒。

雖然這兩篇文章的閱讀量都是10萬+,但咪蒙的閱讀量比我的高,並不只是因為粉絲基數比我大,真正的原因在於:逆向爆款點天然更容易激發情緒化轉發。

文章的輸出,實質上是價值觀的輸出。那麼價值觀在爆款點處理上的作用是什麼呢?價值觀決定整個文章的方向,特別是職場寫作,你是在用價值觀影響別人,文字只是載體。你之所以喜歡一個作者或者一個公眾號,很大的原因是你認同他的價值觀。所以要記住,你的價值觀決定了你採用什麼寫作方式。

觀點中庸,等於平庸

新媒體寫作,特別是寫熱點文章時,一定要立場鮮明。你可能說得不都對,但是不可以沒有立場,大多數時候,觀點的中庸等同於平庸。

立場就像一面旗幟,想要舉這面旗幟的人便會大概率轉發你的文章。但也別亂站隊,站隊的底線是政治正確。獨特的觀點,並不意味著要譁眾取寵,故意跟別人對著幹。

站隊還要趕早,越早立旗幟,也越有可能成為影響力最大的那個。我們大多會關注第一個,而第二個、第三個怎麼樣可能就不太關心了。

總結一下,尋找爆款點是要刻意訓練的。需要培養對人的敏感,要對生活敏感,要善於發現。很多素材和靈感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要能夠把它挖掘出來,為自己所用,有輸入才有輸出。

三、角度決勝負

接下來我要拆解的這篇文章,標題是《我身邊離開體制的人,目前沒有一個後悔的》。首先聲明,我講的全都是我自己第一手的經驗,並不保證全部正確,只是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我總結過人類的四個永恆痛點,還記得是什麼嗎?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

第一個,事業上的激進與保守,典型的例子是大城市和小城市的矛盾和博弈。

第二個,生活上的穩定與冒險,也是一個長盛不衰的痛點。

第三個,認知成長的思維升級,成長是每一個人的剛需。

第四個,能力與平臺的相互博弈和補充。

體制內外這個主題肯定是一個不太差的主題,那麼我該選取什麼角度呢?大家在選角度的時候,心裡一定要記住這麼一句話:“你有沒有在幫助讀者實現他自己?”

很多人只寫自己的感受,而忽視了讀者的情緒和代入體驗。這幾乎是一個致命的錯誤。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有沒有發現,很多人在臺上演講分享的時候,講到自己的經歷時講得很深情,把自己感動得熱淚盈眶,但是在下面聽的我們呢,面無表情,比較尷尬。

此時觀眾的內心戲是:你說得很好,但是,這和我有什麼關係呢?

有些人太容易無視別人的感受,陷入自我陶醉的狀態。而另一些人,也是分享自己的經歷,我們聽著就很感動,很有代入感。

好的演講者,一定會讓觀眾覺得演講的內容跟自己有關,甚至感覺講的就是自己。

寫作也是一樣。寫作過程中一定要把自己抽身出來,從讀者的角度去思考,不斷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有沒有在幫助讀者實現他自己?

幫讀者表達想法

假設有一個讀者正在考慮離開體制,但是身邊的人都不支持他,這個時候,他想要解釋自己內心的想法,但無奈的是自己沒有辦法服別人。此時我正好選取了這個主題,理性客觀地來描述一些人離開體制的原因,以及在體制外的收穫。這樣的文章一經發出,就說出了這個讀者內心的東西,和他不謀而合。

接下來這篇文章只要文筆和邏輯不是太差,有很大的可能性他會把這篇文章收藏起來,發給身邊最親近並且正在試圖說服他的朋友。

讓讀者塑造自己的形象

每個人都希望閱讀一些文章,來尋求自己的形象認同感。為什麼我那篇《羅永浩,我們再給你十年》能引起共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給了一群喜愛老羅的讀者一種身份認同感。

幫助讀者進行比較,哪怕是曬優越

2017年我的第一期寫作課上線後,出乎意料得火爆。讀者的熱情讓我有點兒受寵若驚,也很開心,便寫了一篇《第一次出來賣,賣了100萬》。說實話,當時我的心情就是無比驕傲,甚至有點兒小膨脹,於是想寫一篇文章裝腔。

結果很多認可我的讀者和第一期寫作課的學員,覺得自己能參與這次知識付費的現象級黑天鵝事件,也很自豪。然後我就看到他們在朋友圈裡轉發推薦,說這次寫作課很牛,有幸參與,好不容易報上名,等等等等,於是我們就一起愉快地“裝腔”了。

文章本身就能幫助別人

一些跟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乾貨文,尤其是顛覆認知或列出實用提示的,很容易獲得轉發率。這也就是像《別點這些菜啦!餐館老闆最不想告訴你的 3 個點菜秘訣》《黃瓜竟有這個功能!早知道每天吃一根了》這樣的文章橫掃咱們父母朋友圈的原因。

雖然其中不乏標題黨,甚至誤導人的文章,但從內容和傳播的角度講,這些文章的流行給我們一個啟示:寫作時要考慮這篇文章能否幫助自己的朋友和親人。

香港第一自媒體Spenser:9個角度,人人都能寫出爆款文

回到我們拆解的文章上來。

那些離開體制的人,在外面精彩而無奈的世界打拼的時候,在某個午夜夢迴的時候,問自己的內心:“我會不會後悔離開穩定的體制?”

如果混得好,比如像我這樣,我肯定很感動地對自己說,我不後悔。而對於那些在體制外混得有可能不太好的人來說,也沒有失敗,只是暫時還沒有混出來,對不對?

請記住,我們所有在朋友圈曬的內容、轉發的文章,大部分是希望讓別人看到一個更厲害,哪怕是裝作很厲害的自己。

所以,當我想明白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喚起一部分離開體制的人的情感共鳴,表達沒有進入體制內的人的驕傲,我就確定好了文章的角度。

四、標題定乾坤

接下來要思考:你起的文章標題,能不能打動你自己?

我本來想寫的標題是《我離開體制後的這三年》,或者是《當年離開體制的人,現在都混得怎麼樣了》。甚至想過一個很浮誇的標題:《我離開體制後的這三年,我的收入增長了100倍》。

你覺得這些標題怎麼樣?還算中規中矩吧,確實能引發好奇,但是,不具有話題性。

最後我選的是這樣一個標題:《我身邊離開體制的人,目前沒有一個後悔的》。

當讀者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心裡會有兩層波瀾。離開體制為什麼不後悔呢?這是第一層。但更多的是第二層波瀾:真的嗎,離開體制,沒有後悔的?不一定吧,我不相信。於是他們帶著好奇、懷疑,打開了這篇文章。

很多人喜歡看美劇。美劇為什麼好看?你有沒有發現在每一集末尾將要發生些什麼的時候,突然就結束了,這時你好奇的種子就被種下了,迫不及待地想要追劇。

什麼是一篇頂級的文章?就是你想一口氣看完,又不忍心一口氣看完的文章。

五、開頭俘獲人心

對於公眾號文章來說,最困難也最有風險的地方就在於開頭和結尾。開頭寫得不好,讀者就不會往下讀;結尾寫得不好,讀者就不會轉發。

2017年有篇熱文《我是範雨素》,還記得文章開頭第一句話嗎?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

如此有畫面感的一句表達,讀者的內心戲一定是:她的生命是有多悲慘,命運怎麼捉弄她了?再加上巧妙的修辭,我們彷彿能感受到範雨素生命被裝訂的疼痛。這就是好的文章開頭造成的刺激,它會讓我們的眼睛被釘住,迫不及待想要讀下去。

文章的開頭跟標題一樣,一定要吸引人,要在讀者心裡種下種子。具體說就是要達到以下四個效果:

立畫面

道理是沒有畫面感的,但故事有。講故事,立畫面,這也就是為什麼咪蒙寫文章,開頭總喜歡說“我有一個表哥”,“我有一個同學”,或者“我有一個實習生”。

有代入

你的故事所表達的場景一定要是讀者熟悉的場景,這樣讀者才有代入感,才能引起讀者思考。

表情緒

是指你的故事要通過別人或自己的例子,間接或直接地傳遞出一種觀點、立場和情緒。

做鋪墊

埋下疑問、轉折或者懸念,為下一段的開始做好鋪墊。

大家看我這篇文章的開頭:

這兩年,我身邊離開體制、放棄鐵飯碗的人越來越多了。

樊登有一次講過一個笑話,以前說自己是央視主持人,別人覺得你比較牛;現在要說是從央視出來的主持人,別人才覺得你牛。

我一個年齡較大的長輩,在當地做到了文化局局長,後來選擇去一家基金公司當了總經理,負責一個影視項目。好不容易辛苦了大半輩子,坐上了局長的位子,說不要就不要了。

這個世界怎麼了?

到這裡算是文章的第一部分。開頭第一部分可以是一句話,很炸裂,也可以是有吸引力的一段話。我採取的就是第二種。

第一句話我先講一個現象,在讀者腦海中立一個越來越多人離開體制的畫面。之後用了篇幅比較小的兩個事例,一個是前央視主持人樊登,別人的例子,顯得高大上;第二個是身邊朋友的例子,顯得接地氣。提供兩個維度,代入讀者進行具體的思考和聯想,同時通過這兩個例子表明“現在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體制”的現象。

然後做鋪墊,“這個世界怎麼了?”拋出疑問,引發好奇。

我的這個開頭,也許不算是最好的開頭,但是我至少沒有犯一個技術性錯誤,就是把開頭例子部分寫得太冗長。請大家切記,開頭部分,在亮出觀點前,例子不要過長,一定要讓讀者明白你舉例子的用意。

六、善用萬能框架

寫完開頭,我們就要展開內容了,展開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文章框架,讓內容站起來。二是行文走筆,讓內容活起來。

一些人寫文章沒有列提綱的習慣,常常是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自己看完覺得一點兒邏輯都沒有。剛開始練習,最好是寫個提綱出來,等熟練之後,打個腹稿,或者畫個思維導圖也可以。

推薦一個特別好用的“萬能框架”,你可以現學現用:亮觀點—說現象—做分析—下結論。整個文章的大框架可以這麼用,每個小論點也可以這麼用。

下面是我的文章的第二部分:

而且,真的,我身邊離開體制的人,並不是因為在體制內混不下去了,反而大多數都是在體制內其實混得已經很不錯了,仕途前途基本一片平坦光明;但是,他們覺得不夠,他們有更大的野心。

比如我家鄉一個朋友,年前從政府大院裡出來,從寧波去了上海,做某大型房產企業的董事長助理。他選擇出來,我們是很意外的,因為他已經混到了在我們看來一個非常不錯的職位和級別,放棄成本確實很大。今年過年的飯局上我問他:“兄弟,你怎麼想的?”

他開玩笑說:“這不是跟隨你的步伐嘛,你是我們的榜樣啊,你還寫了那篇爆款文《體制內外,甲方乙方》啊。”

我說別鬧了,你這離開的成本太大了,我如果是你,我估計就不走了。

他喝了杯酒,表情嚴肅,長嘆口氣:“我知道,不走的話,每天小日子也能過得不錯,也不是很累;但是,我特別想知道自己能力的邊界和極限在哪裡。”

“如果我混得好了,我就覺得沒有辜負自己;如果我混得不好”,他停頓了下,“我也就認命了,知道自己沒有想象中那麼厲害,我就能安安心心、踏踏實實地過穩定的日子,從此不再胡思亂想。”

“玩這麼大,你輸得起麼?”我問他。

他笑笑:“賭不起,就不玩了,現在不還沒結婚嘛,輸了也沒啥大不了的,至少我知道我不會餓死。”

很多離開了體制的人,要麼就是有底氣,要麼就是有好心態,要麼就是想得特別明白,人生一場遊戲而已。

所以他們不會後悔。

第二部分到這裡就結束了。現在來拆分一下,我是怎麼把萬能框架中的四個要點融入文章裡的。

亮觀點

而且,真的,我身邊離開體制的人,並不是因為在體制內混不下去了,反而大多數都是在體制內其實混得已經很不錯了,仕途前途基本一片平坦光明;但是,他們覺得不夠,他們有更大的野心。

說現象:讓讀者能夠“入戲”

每說一個論點,都會再描述一些現象來建立認同感,讓人一看就覺得這些事情並不陌生,也真真切切地發生在自己身上。這就是讓你的讀者“入戲”。

這個場景最好是你的讀者也會遇到的場景,以便讓文章和讀者產生關聯,同時還要包含一個價值觀衝突,也就是前面說的心魔。

在這裡我舉的是家鄉一個朋友從政府大院出來的例子。不但用了發生在身邊的一個事件,還用了一段對話的描述,情境渲染得就差不多了。接下來就要展開分析了,不能一味地只說現象。

做分析一:對場景中發生的事情進行分析,引出自己的觀點

我列舉上面的場景是為了什麼?為了論證我的觀點:很多離開了體制的人,要麼就是有底氣,要麼就是有好心態,要麼就是想得特別明白,人生一場遊戲而已。

做分析二:激發讀者共鳴

要注意的是,分析一定要有鮮明立場和情緒化的表達,比如我寫的:“很多離開了體制的人,要麼就是有底氣,要麼就是有好心態,要麼就是想得特別明白,人生一場遊戲而已。”最後這一句“人生一場遊戲而已”就是金句。道理講明白之後,用一句話總結。

下結論

我們經過層層分析之後就要下結論了。最後,再一次明確地表明態度,“所以他們不會後悔”。前面所有的準備都是為結論服務的,結論要儘可能精煉,一針見血,最好用一句經典的話概括。讀者就算忘記了整篇文章,只要記得這一句,就能明白你洋洋灑灑寫了上千字是為了什麼。

不只是文章的結論,每次寫完一個例子,也一定要有總結,最好還是金句那種,就更完美了。

直覺和經驗告訴我,既然選取了一個這麼有爭議的話題,就一定要把它圓回來,讓人有一種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覺。

於是,我在第三部分是這麼寫的:

當然,我不是鼓吹讓大家都放棄體制,都去市場上競爭。

我身邊有好些公務員朋友,智商情商之高,我知道他們如果離開體制,大概率可能性是混得比現在好,一定是企業高管或者優秀的創業者,至少財務上更自由些。而他們選擇留在了體制內,選擇了一條更保守的職場道路。

你說他們選錯了嗎?也許吧,但是對於未知的選擇,我們永遠無法篤定,而且衡量成功的標準,也不是隻有財務收入一條。

胡適說:人的最大痛苦就是自己的能力配不上野心。

而高曉松說:人類都是高看自己。

有時候,選擇保守,未必不是睿智的決定。

而且我相信,即使他們在體制內,也有離開體制的能力。

我最受不了的,是很多人又蠢又懶還沒本事,有幸端起了旱澇保收的鐵飯碗,卻天天在抱怨體制不行,說平臺配不上他的野心。

相信我,他們吐槽再多,你真要他出來吧,他就不幹了。因為他們對外面的世界遠不夠真正熱愛,對現狀也遠不夠真正厭惡。

這種人,在體制內屬於混不上去,到體制外生存肯定活不過一個月的loser(失敗者)。

讀完後,你是不是覺得我要表達的觀點是:真正的人才,其實在體制內和體制外都可以混得很好,而我不喜歡的,是很多人端起了鐵飯碗,卻天天在抱怨體制不行,說平臺配不上自己的野心。

當我拋出這個觀點的時候,我是不是把這個有爭議的話題給圓過來了?而且我所討厭的,是不是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厭惡的?而且,這樣表達,還使整個文章更加飽滿和立體。

你再看看,進入第三部分,我在行文時的框架也還是大體採用了“亮觀點—說現象—做分析—下結論”的結構。

文章寫到這裡,我的觀點都表達清楚了,這時候是不是差不多要收尾了呢?不不不!

如果你想寫得更好,成為爆款文,你需要昇華主題,達到更高的認知,於是有了第四部分。

進一步說,我覺得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區別,並不是狹義上的指事業單位或公務員就是體制內,企業單位或自由職業者就是體制外,這種劃分太表面和偏頗了。

我認為體制內和體制外,唯一的區別在於這個平臺能否充分釋放你的能力和潛力。

體制外有沒有風險?當然有,市場競爭激不激烈?當然激烈。但是,我相信,這些年的中國,正經歷由互聯網帶來的新一輪“改革開放”。

必須承認,目前的互聯網行業,為真正優秀的人才帶來了更有想象力的價值。

傳統的商業,個人的話語權太弱,組織和公司佔據了渠道和流通資源,所以公司品牌越來越強,個人只能更多依賴組織和公司,才能成為既得利益者。

但是互聯網最牛的地方在於,打破一切中間化,直接放大個人價值。所以,優秀的人更容易抓到互聯網的紅利,成為這個時代的寵兒。

體制內是工資增長的線性模式,而體制外是類似股權的指數模式。“體制”這個詞,已經從原來生活的保障成為創新的束縛,穩定的風險其實更大。

當體制外的想象力更大,當留在體制內的成本更高,很多聰明人都會開始用腳投票。

在這一部分,我其實是拔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我把體制內和體制外的界限模糊化了,不再從狹隘的角度去定義,而是跳到一個更大的宏觀格局。我認為體制內和體制外唯一的區別在於,這個平臺能否充分釋放你的能力和潛力。

這就是拔高認知,能帶給讀者更大的收穫和啟示。

七、活用行文走筆

剛才講了框架結構,也就是一篇文章的骨骼部分。接下來,我講講血肉部分,也就是一篇文章的行文走筆。


香港第一自媒體Spenser:9個角度,人人都能寫出爆款文

文字密度:不要囉唆,精簡幹練

文字密度要適中,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囉唆,列舉事例要適可而止。就算要寫,也要分散開,而且事例的並列和遞進要有層次。

也許有人會說:我就是剋制不住啊,這怎麼辦?那就在初稿的時候全部寫下來,然後再進行刪減。如果無法從一開始就確認該寫什麼,就想到什麼寫什麼,這次沒有用上的事例說不定下次就可以用上。

畫面感:細節具體,案例鮮活

細節描述一定要具體,只有細節具體了畫面感才會出來。作家嚴歌苓就是這方面的高手,她的很多作品都被搬上銀幕,像《金陵十三釵》《陸犯焉識》等。她的作品為什麼這麼受導演歡迎?因為她寫得很有畫面感,她的細節描寫很出色。

情緒化:觀點一定要愛憎分明

除了畫面感,我們的文字還要情緒化,就是觀點一定要鮮明。你想要讀者產生什麼樣的感覺,是憤怒,還是和解,就要讓讀者能強烈地感知你的情緒,並跟著你的文章發生情緒的變化。

要做到這一點,寫作的時候你必須要有相對應的情緒,這樣你的文字才會帶著這種情緒傳遞給讀者。

八、結尾刺激轉發

很多人寫完“很多聰明人,都會開始用腳投票”後,就覺得這篇文章已經結束了。但是,其實這是不夠的。

讀者看到這裡,覺得很有道理,說得沒錯。但是,讀者會因為道理轉發嗎,還是會因為情緒轉發呢?請記住,讀者轉發你的文章的那一刻,是情緒化的,而不是理性的。

最後一擊是什麼?於是來到了文章最後的結尾部分,我是這麼寫的:

還記得《肖申克的救贖》裡那句經典臺詞嗎?

Youknow 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有些鳥兒是永遠關不住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

總有些人,他們一輩子註定要活到極限,一輩子都想觸碰自己能力的邊界。

對於他們,生命的每一天都忙碌著為自己活,哪有後悔的時間。

在這個結尾,我要給出讓讀者轉發的理由。

這裡分享一個小技巧,我一般給文章設計的最後一句話,就是讓讀者寫推薦的那句話。

這就是用戶思維。你想想,用戶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忍不住轉發,這時候,他需要一個評論語,他腦子裡印象最深刻的也許就是最後一句話,我剛好給了他,多好呀。

對爆款文來說有一個不成文的原則:結論部分必出金句。

沒有金句怎麼辦?建立你的金句庫。大家平時看到金句,要留心收著,為後續的寫作做準備。拿一個小本來記錄,或者記在備忘錄上,一句話摘抄一下不費事,卻能在日後發揮巨大的作用。

九、找準發佈時間

騰訊官方曾公佈過公眾號閱讀量出現高峰的時間段:上午7~9點,中午12點到下午2點,晚上6~8點,還有晚上10點以後。我的體會是,一天中兩個最熱門的分享時段:上午10~12點,晚上8~10點。一週中分享最熱的時間段是星期三。

根據文章定位的不同,每天選擇發佈的時間也不一樣。比如,如果你的文章的定位是勵志,那麼可以每天早上8點前發佈。如果你的文章定位在搞笑幽默,那麼在晚上的7~8點發布也很適合。如果你的文章定位在情感,那就晚上10點後發吧。不夜城裡失眠的人們除了疾病或者生物鐘紊亂,多半因為感情而輾轉反側。

切中目標群體,推送適宜的內容,用戶的閱讀習慣其實是很好培養的,轉化率自然會上來。

總結

綜上,好的文章一氣呵成:標題新穎奪目,抓住人們的獵奇心理,才能獲得高的點擊量;開頭精彩,抓住人心,引起關注或共鳴,才會讓人有看下去的慾望;內容主題鮮明,及時切入熱點,有自己的獨特觀點,並以事服人,以理服人,這樣讀者才能覺得受益匪淺,沒有白看;結尾更是醍醐灌頂、昇華主題的地方。

對爆款文而言,標題吸引人,開頭抓人,內容服人,結尾有召喚感,每一部分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在這個信息碎片化和信息更新極度迅速的時代,爆款文無疑符合大眾群體的閱讀習慣。當下每個人都是讀者,也都有潛力成為爆款文的寫作者。當打好寫作基礎之後,再研究透徹爆款文的寫作技巧,多加練習的話,其實每個人都能寫出屬於自己的爆款文。

不知道怎麼寫是因為看得太少,寫得不好是因為寫得太少。有時候你寄予厚望的文章沒有得到預期的回應,而不經意寫的一篇文章卻成了爆款,這都是有可能的。但是朝著對的方向走,你才會有更大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