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門三父子: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

你一定讀過“明月幾時有”,或許也吃過東坡肉,那你瞭解蘇東坡的家教嗎?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這裡的一門三父子便指的是四川眉山的蘇門三父子。

三蘇在文學上的造詣,既同出一源又各有千秋,“大蘇”蘇軾的文學成就最高,最為後世所熟知;“小蘇”蘇轍官做得最大,成就斐然;而他們的父親“老蘇”創作的《六國論》等名篇,傳之後世,謂之經典。

蘇家“一門三文豪”在歷史上是一個傳奇。那麼蘇氏家族是如何走出這三文豪的呢?

蘇門三父子: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

“三蘇”父子

“三蘇”是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三蘇”並稱始見於宋代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該書卷四“才識條”說:“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

“三蘇”皆為北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父子三人在文學上造詣極深,雖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稱“凝練老泉,豪放東坡,衝雅潁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

正可謂:三傑一門,前無古後無今,器識文章,浩如江河行大地。蘇氏的家風,正如這清波,涓涓細流,終為江河,匯成時空的洪流。一家書香傳承,一脈浩然正氣,一腔愛國之情,為歷代傳揚。


蘇門三父子: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


蘇洵(1009-1066年),字明允,號老泉。青少年時喜好遊歷名山大川,二十七歲始發憤讀書,精研“六經”百家之書,稽考古今成敗之理。嘉祐初年,受成都太守張方平、雅州太守雷簡夫舉薦,攜二子蘇軾、蘇轍進京,拜見翰林學士歐陽修,並上《權書》《衡論》《機策》等文章二十二篇。文章一出,轟動京師,天下學者競相仿效。後經舉薦,破格錄用為秘書省試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項城令姚闢等同修《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即卒,享年五十八歲,加封為光祿寺丞,贈太子太師,世稱“文公”。


蘇門三父子: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


蘇軾(1037-1101年),蘇洵長子,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官至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端明殿侍讀學士,兵部和禮部尚書。先後出任鳳翔、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方官,政績卓著。晚年被貶惠州、儋州,病逝於常州。後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我國曆史上罕見的天才全能作家。其散文標誌著北宋古文運動的最高成就;詩稱“蘇詩”,代表著宋詩的最高水平;詞稱“蘇詞”,開創了豪放詞風;他創造了新一代文賦,開明清小品文先河;他創立了“尚意”書風,史稱“蘇字”,為“宋四家”之一;他是中國“文人畫”的倡導者,其繪畫理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他在農業、水利、醫藥、軍事、音樂、烹飪、養生等領域亦著述甚豐,創造極廣。蘇軾的影響早已跨越時空,跨越地域,成為中國文人的傑出代表。


蘇門三父子: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


蘇轍(1039-1112年),蘇洵次子,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在父兄的薰陶和影響下,自幼博覽群書,抱負宏偉。十九歲時與兄蘇軾同榜進士及第。先後任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陳州學官、齊州掌書記、南京籤判。後因故貶筠州鹽酒稅。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蘇轍以績溪令被召回朝廷,七年之中八次升遷,擢升為門下侍郎,一展政治抱負。後再次貶謫筠州,遠謫嶺南。遇赦北歸後,從此寓居潁昌(今河南許昌),閉門謝客,潛心著述。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病逝,終年七十四歲,南宋時追諡“文定”。

蘇門三父子: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於家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小家的修為,族親的家傳,到兼濟天下的義舉,與古老中華優秀文化密不可分。

在蘇洵撰寫的《族譜後錄》中,祖父輩的事蹟歷歷在目。蘇洵的祖父蘇杲,樂善好施,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無論是親朋還是鄉鄰鄉親,都愛戴敬仰他。蘇洵的父親蘇序,也是仁愛熱忱之人,在饑荒年代常常拿出糧食無償地救濟災民。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也就是1009年,蘇洵出生,這時候,蘇氏已在眉山繁衍三百餘年。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是大器晚成的典範,《三字經》中說,“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早年的蘇洵,四處遊學,27歲時,幡然醒悟,開始發憤讀書,同時廣泛結交有學問的師友,增加見聞和人生經驗。十多年後,終名揚京師,成為一代大家。

程夫人,蘇洵之妻,蘇氏兄弟的母親。從蘇軾和蘇轍的詩文以及回憶中,可以看出程氏的早期教育對蘇軾、蘇轍兩兄弟產生的深遠影響。

蘇軾的《記先夫人不發宿藏》講到程氏夫人故事,傳達的不僅僅是修養,更是一種廉明公正人生觀的身教。

眉山城蘇家故宅發生過一件奇事:一天,丫鬟和家丁正在熨燙綢緞,一個丫鬟突然大聲驚叫了起來。她的雙腳陷進地下的泥土裡,原來泥土下面,有一個甕。眾人很興奮,猜測甕裡可能裝有金銀珠寶。程夫人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命人用土將陷下的坑填好,告訴大家那東西是前人埋下的,不屬於蘇家,誰也不準去挖取。

這件事給了蘇東坡人生觀重要的啟示。他在《前赤壁賦》中寫道:“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有道是:詩書傳家門毓秀,博愛處世人長久。蘇氏家風不變的魂脈,可以歸結到這三點:讀書正業、孝慈仁愛、非義不取。而這一切,都源於孝慈仁愛,蘇東坡不無驕傲地寫道:昔我先君子,仁孝行於家。家有五畝園,么鳳集桐花。

在醇厚家風的薰陶下,走出家鄉的三蘇父子以天下為己任,為官清廉,同情民間疾苦,為貧苦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蘇軾、蘇轍兩兄弟的感情至深至情至性,,認為弟弟“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蘇轍則說哥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幾十年間,兄弟二人相互勉勵,詩文詞往來,從未間斷,留下《初別子由》《送子由使契丹》《和子由澠池懷舊》《獄中寄子由》等不少感人篇章。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被公認為寫得最好的中秋詞。但未必所有人都知道:這首千古絕唱正是蘇東坡表達對弟弟蘇轍思念之情的作品。蘇軾蘇轍兄弟的感情至深至情至性,蘇洵應該是欣慰的。

蘇門三父子: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

三蘇祠

蘇軾還教導子孫後人要多讀史書,寫文章不能一味追求辭藻的華美,“期於適用乃佳”。做人方面,他教導後人要保持寧折不彎、豪放剛直的風骨。在給侄孫元老的信中,他說自己雖被貶到海南,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但“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另外,蘇轍之孫蘇籀(zhòu)曾撰錄蘇轍語錄一卷《欒城遺言》,“以示子孫”,也是蘇氏家風家訓的重要呈現。

“三蘇”家風家訓精選

孝慈仁愛

原文:少而孤則老者字之,貧而無歸則富者收之。而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誚讓也。

——摘自蘇洵《蘇氏族譜亭記》

註釋:字,作動詞義,撫育,養育;誚,責備,譴責。

譯文:如果有年紀幼小的孤兒,那就由族中成年人來撫育;如果有貧窮而無家可歸的人,那就由族中富有的人來收養。要是有不這樣做的人,那麼全體族人都要來譴責他。

原文:事父母極於孝,與兄弟篤於愛,與朋友篤於信……薄於為己而厚於為人。

——摘自蘇洵《族譜後錄下篇》

譯文:侍奉父母要盡到最好的孝心,兄弟之間要互助關愛,與朋友相處要坦誠守信……對自己要嚴格要求,而對別人要寬宏大量。

讀書正業

原文:侄孫近來為學何如?想不免趨時。然亦須多讀史,務令文字華實相副,期於適用乃佳。勿令得一第後,所學便為棄物也。海外亦粗有書籍,六郎亦不廢學,雖不解對義,然作文極峻壯,有家法。二郎、五郎見說亦長進,曾見他文字否?侄孫宜熟看前、後《漢史》及韓、柳文。有便,寄近文一兩首來,慰海外老人意也。

——蘇軾《與侄孫元老四首之三》

註釋:六郎,蘇軾幼子蘇過;對義,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從儒家經籍中摘句為題,考生根據經義解題作文;二郎、五郎,分別為蘇軾長子蘇邁、次子蘇迨。

譯文:侄孫你近來學習怎麼樣?恐怕也避免不了趕潮流。即使這樣也必須多讀史書,務必使所作文章的文采和實際內容相一致、相符合,能有實用價值才算好文章。不要一旦得到科名以後,便認為平日所學的東西就再也沒有用了。我在儋州(今海南)也略有一些書籍,六郎蘇過在我身邊,他沒有放棄學習,雖然還不太會寫科舉考試中解讀經義的文章,但所作文章語氣高昂雄壯,有家傳的法度。二郎蘇邁、五郎蘇迨均沒有在我身邊,聽說在做學問方面也都有長進。你曾見過他們所寫的文章沒有?你要熟讀《漢書》《後漢書》和韓愈、柳宗元的文章。如果方便的話,寄你最近所作文章一兩篇來,以安慰我這個遠居海外的老人。

蘇門三父子: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

蘇洵書法

修身立德

原文: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蘇洵《名二子說》

註釋:軾,設在車箱前面供人憑倚的橫木;轍,車輪壓的痕跡,車輪印。

譯文:車輪、車輻條、車頂蓋、車廂四周橫木,對於車子都各有所用,唯獨車前可憑扶的橫木,卻好像沒有用處。儘管這樣,如果去掉橫木,那麼我看不出那是一輛完整的車子了。軾兒啊,我擔心的是你不會隱藏自己的鋒芒。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車輪印走的,但談到車的功勞,車輪印卻從來都不參與其中。雖然這樣,車毀馬亡時,卻也不會責難到車輪印上。這車輪印,是能夠很好地處在禍福之間的。轍兒啊,我知道你是能讓我放心的。

非義不取

原文:功廢於貪,行成於廉。

——摘自蘇軾《六事廉為本賦》

譯文:功業毀廢於貪婪,德行養成於廉潔。

原文: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摘自蘇軾《前赤壁賦》

譯文:倘若本不是我應當擁有的東西,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去求取。

積極上進

原文: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

——蘇軾《硯銘訓》

註釋:《硯銘訓》,蘇軾在送別長子蘇邁去做縣尉時,曾贈予兒子一方硯臺,並在硯臺上刻了四句銘文。

譯文:用這方硯臺學習聖賢之道,應當經常是如飢似渴的;用它追求上進,應當經常有所驚醒;用它書寫治理財政的規章,應當經常考慮多給予民眾利益;用它書寫獄文,應當經常想到多給予犯人悔過自新的機會。

蘇門三父子: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

豁達樂觀

原文:侄孫元老秀才:久不聞問,不識即日體中佳否?蜀中骨肉,想不住得安訊。老人住海外如昨,但近來多病瘦瘁,不復如往日,不知餘年復得相見否?循、惠不得書久矣。旅況牢落,不言可知。又海南連歲不熟,飲食百物艱難,又泉、廣海舶絕不至,藥物、醬酢等皆無,厄窮至此,委命而已。老人與過子相對,如兩苦行僧爾。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知之,免憂。

——摘自蘇軾《與侄孫元老四首之二》

譯文:侄孫元老秀才:很久沒有通音訊了,不知最近身體可好?四川的家人,都得不到他們安好的消息。我住在海南島,情況一如往昔,只是近來生病,瘦了一些,不如往日那樣健壯了,不知道這剩下的歲月還能不能與你再見面。循州和惠州也很久沒通音訊了。貶謫在外的淒涼孤寂,我不說你也明白。加上海南島連年荒災,吃飯生活等事很是艱難,泉州和廣州的商船也很久沒來了,因此連藥品、鹹菜、魚醬等物都缺乏了,窮困到這種地步,只有聽天由命了。我和兒子蘇過相伴過日,好像兩個苦行僧。不過心中依然超脫自得,沒有改變心意,你知道了這些,也不必替我們擔憂。

蘇門三父子: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

古人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蘇氏家風家傳,超越了一宗一脈的意義,已經載入中國人的口碑。抑揚頓挫的吟誦,大量的聖賢遺蹟,至今仍然鮮活的傳說,深深地融入了中華文化,傳揚著歷代傳承的中華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