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老宅,號稱出過一門六御史——探索嘉應望族的治學淵源

探訪梅州的老宅,不難發現許多圍屋前立有鑲嵌在兩塊石柱中的石楣杆。這是一種用花崗岩石條鑿成的石柱、貌似船上的桅杆。即使大多隻剩下基座,仍會撩撥起每位探訪者的興趣。

這個老宅,號稱出過一門六御史——探索嘉應望族的治學淵源

在客家傳統文化中,只有讀書中了舉的宗族才有資格立楣杆,楣杆既象徵宗族榮耀,激勵後人發奮。說到楣杆,梅州人都會自豪的講起梅州楣杆最多的圍屋——留餘堂。

這個老宅,號稱出過一門六御史——探索嘉應望族的治學淵源

留塗堂是一座普通的張姓客家圍屋,三堂四橫擁有70間房間,一直有人居住故保存比較完好。感覺就是一座普通的客家民居,遊歷其內有大量的雕樑畫棟可供觀賞。特別的地方就在池塘前的禾坪上,七座舉人“楣杆”基座,代表科舉時代這裡湧現了7位舉人,成為梅州屬地中楣杆最多的圍龍屋。

這個老宅,號稱出過一門六御史——探索嘉應望族的治學淵源

“兄弟父子同登科” 的佳話使這座建於清道光七年的留餘堂,走過了181個春秋依舊光輝燦爛。

推開留堂的大門,如同開啟了積澱深厚的文化寶庫,隨處可見張氏先人的墨寶,飄逸著濃郁的書香氣。

張書輝書寫的“留餘堂”匾並題跋:易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這個老宅,號稱出過一門六御史——探索嘉應望族的治學淵源

告誡子孫,凡事必留有徐地;門廳柱上“孝友傳家詩書禮樂,文章報國秋實春華”對聯粱然。

“文章報國“道出留餘堂人讀書的目的。

1888年廣東學政臣汪鳴鑫為《留餘堂試草》作序贊曰:“幽之文,以嘉應為最,而張氏尤為嘉應之名族也。參觀留餘堂,似乎對“書香門第”略有感同,張氏子孫之所以人才濟濟,豐及子弟,歸功於家族的治學理念和家風。

這個老宅,號稱出過一門六御史——探索嘉應望族的治學淵源

留餘堂人致力對子嗣的教育,留餘堂有詠花書屋和望歲居,都是張氏家族的私塾學堂。兩屋藏書甚富,遺憾的是在亂世浩劫中蕩然無存,片紙未留。

這個老宅,號稱出過一門六御史——探索嘉應望族的治學淵源

站在堂前,灰塵透過耀午的陽光翻騰翻轉,猶如惋惜的心情。試問如果所有人都能理解留有餘地的,假如餘有一絲憐憫之人,這些留餘堂人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便能保存於世,為人受用。廳堂之間,從雜亂堆放的生活物上可以看出,裡面居戶的生活方式行行種種,難尋有關書香門第的一絲味道。

這個老宅,號稱出過一門六御史——探索嘉應望族的治學淵源

時間也不都是越濃越香,時間久了也會失去原有的味道,任誰追思品味。

更多關於客家解讀,請點解“瞭解更多”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