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陳忠實《白鹿原》聞名於世,爲何無法登頂?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陳忠實《白鹿原》聞名於世,為何無法登頂?

2012年10月,中國作家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引發了極大的關注度,當時有人就為陳忠實的《白鹿原》鳴不平。

論質量,《白鹿原》比莫言任何一部小說都毫不遜色,論發表時間,《白鹿原》比莫言除《紅高粱家族》外的所有知名作品都要早。

為什麼不是陳忠實獲獎?由諾獎事件開始,引發了一場廣泛的討論。他們倆同屬於挑起中國當代“尋根”文學大旗的代表人物。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陳忠實《白鹿原》聞名於世,為何無法登頂?

很多人便把他們倆,以及賈平凹,還有“尋根”文學的靈感來源,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山鼻祖——馬爾克斯《百年孤獨》放在了一起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比較。

最直觀的感受,比起莫言的兩部代表作,《白鹿原》在文本上的磁力不夠強。

無論是《檀香刑》還是《生死疲勞》,讀下來都有一種強烈的迫不及待讀下去的願望,吃飯時、走路時都忍不住想著接下來的情節,甚至睡覺到半夜醒來,也要拿起手機,讀上一個章節。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陳忠實《白鹿原》聞名於世,為何無法登頂?

而《白鹿原》在部分每章情節的最激烈處,是讓人揪心的,然而常常卻是在高潮處戛然而止,新章節的開啟意味著重歸平淡。

當然,作者應是有意這樣寫,造就“預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的效果,然而這種人為處理的痕跡似乎過重,不可避免的將情節掐成了一節一節的,破壞了連貫性。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陳忠實《白鹿原》聞名於世,為何無法登頂?

另外,就行文上來說,莫言作品總是糅合了民間傳奇、鄉野奇談、稗官野史之類。

文中常常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代入感十分強烈,寫作風格上也異常大膽,貓腔這種民間藝術貫穿其中,行文可以用光怪陸離來形容。

而《白鹿原》雖然毫無疑問是一部宏偉壯麗的傳奇,但卻又是一部相當傳統的當代小說。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陳忠實《白鹿原》聞名於世,為何無法登頂?

現在諾獎的專家評委們,在看多了風靡文壇的後現代解構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文學作品之後,太傳統太平實的文風是難以吸引眼球的。

就作品數量來看,莫言是高產的,而陳忠實是隻有一部《白鹿原》最為著名。茅盾文學獎是頒發給作品的,而諾貝爾文學獎是頒發給作家的,作家對世界文壇的影響力是諾獎的最要評價指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