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被殺於北京菜市口刑場

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被殺於北京菜市口刑場

清廷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守舊派於1898年9月21日發動政變後,先後將譚嗣同等改革派志士逮捕,關押到刑部大獄中。

譚嗣同在獄中三日,始終意氣自若,終日繞行室中,回顧往事,思索歷史與當前的變法鬥爭。他覺得自己的遭遇很似漢朝的張儉與杜根。張儉因為揭發朝中權貴而受到報復,被通緝,逃亡在外,望門投宿,四處奔波;杜根則因為勸鄧太后把政權歸還給皇帝而受酷刑,死去活來。此二人雖千難萬險,但英名留於青史。譚嗣同想到自己因為投身改革大業而身陷牢獄,行將被害,但他不悔不懼,面對著獨裁者的屠刀,放聲大笑。他寄希望於康有為、梁啟超、王五等志士仁人,將改革大業繼續進行下去。想到此,他從牢房地上撿起煤屑,在牢房壁上題詩一首,表達自己的思想與胸襟,這就是《獄中題壁》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

譚嗣同的這首詩,音調激越,情懷壯烈,一百多年來傳遍了華夏大地,感染著每一個懷有愛國熱情與改革志向的中華兒女,使他們永遠懷念那些為改革中國而獻身的維新志士們,深入思索中國近代改革的危難險阻與經驗教訓。

  譚嗣同的戰友們在獄中也多表現不凡。林旭是林則徐的後人,年紀最輕,僅24歲,“秀美如處子”,在獄中泰然自若,“時時作微笑”,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年齡最長的楊深秀已50歲,堅強不屈,寫下了“縲紲到死真不怨,未知誰復請長纓!”的毫邁詩句。

六君子在獄中

清廷在逮捕康廣仁、譚嗣同等人後,曾幾次會議,討論對他們的處置。刑部以事體重大,請求軍機大臣會同審問,以昭慎重。但在榮祿、剛毅等人的慫恿之下,慈禧下令不經任何審訊,將譚嗣同等六人立即斬決,下達“聖旨”,稱:

  康廣仁、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大逆不道,著即處斬,派剛毅監視,步軍統領衙門派兵彈壓………

  

9月28日下午,清廷刑部官吏將譚嗣同等六人提出監獄,從西門出。

譚嗣同等五人以為是去提審。只有劉光第原是刑部司員,知提犯,若從東門出,是提審;若從西門出,則是處斬,故憤怒地抗議道:“未提審,未定罪,即殺頭耶?何昏聵乃耳!”經他這一說,譚嗣同等五人方知就義在即。

監斬官剛毅令六人下跪聽旨。劉光第等昂首不跪。楊銳提出“願明心跡”,剛毅稱“有旨不準說”。譚嗣同更是高聲指責,場景十分壯烈。

譚嗣同等六人被押上鐵籠囚車,人人身帶鐐銬,從刑部監獄押向北京城南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沿途大量官兵手執刀槍圍護,如臨大敵。此時,譚嗣同的友人王五、胡七等集合了十多位有武功的武林弟兄,在宣武門的城門附近設下埋伏,準備劫持囚車,營救譚嗣同。但沿途清軍密佈,王五等人無法下手,只得含淚作罷。

下午3點半鐘,菜市口刑場籠罩著一片恐怖的氣氛。譚嗣同等六人被押進刑場。成千上萬的人流著淚,為他們送行。有友人‘為劉光第等送來西鶴年堂藥店的鶴頂血,要他們服下,可以立即昏迷,可以減輕就刑時的痛苦。劉光第推開說:“讀書數十年,惟今日用之耳,拿去!”

譚嗣同則呼喚監斬官剛毅過來,說:“我有一言要對你說!”剛毅不理睬。譚乃悲憤地用宏亮、高昂的聲音朗誦起自己的絕命詩: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又不顧剛毅的阻撓,慷慨陳詞:“為了救國,我願灑了我的血。但是今天每一個人的犧牲,將有千百人站起來繼續進行維新的工作。”

譚嗣同大義凜然的正氣使劊子手們驚恐。監斬官剛毅用硃筆一勾,慌忙命令劊子手趕快行刑。

  第一個被殺的是康廣仁。當時行刑的劊子手所用刀,殺官員的與殺平民的不一樣,殺官員的刀稱“大將軍”,較少用,刀口較鈍,一刀下去,鮮血汨汨然冒出,腦袋卻沒有掉下,必須第二刀、第三刀!這不叫砍頭,叫鋸頭。鋸頭比砍頭更要痛苦幾十、幾百倍的。康廣仁因痛苦掙扎,全身衣褲盡裂。

六君子就義

  面對這痛入骨髓的慘狀,譚嗣同等人悲憤而又平靜。楊銳被殺後,劉光第將其頭捧來,用紙巾擦掉血,放回楊銳脖頸處,然後引頸就戮。林旭就刑時,厲聲責問剛毅,自己所犯何罪,其神色不變。

  譚嗣同是第五個被殺。他大踏步走向就刑處,仰天大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