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智能化交通来了!出行有啥变化?

今年4月,银川市多部门联合制定《银川市2018年“疏堵提畅”工程实施方案》,建立智能信号控制系统是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包括交通实时流量采集、最优信号配时等一系列智能措施,这些智能措施的实施,意味着银川市智能化交通来了!

10月8日,记者在银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分局指挥中心亲身体验——

信号灯更聪明,根据车流“智能变脸”

以前,在平峰时期经常会在银川市的一些十字路口发现,一个方向的车已全部走空,而因信号灯未变,另一个方向的车还在原地“傻等”。当天下午,记者在宝湖路与宁安大街路口发现,信号灯学会了“变脸”。

“过去我们使用的单点信号机,信号周期以及方案比较单一,无法根据路口不同时段的交通流的变化进行调整。”银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分局秩序科民警陈春华介绍,为提高通行效率,银川交警在全市范围内调整迁移100处原有信号机,新增200处路口视频流量检测设备,升级改造107处智能信号机,实现全市范围内智能信号机总数达到507台。

在银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分局指挥中心智能交通综合管控平台上记者看到,10月8日,银川市兴庆区贺兰山路与民族街路口14点车流量为3046辆,14点15分车流量为3223辆,14点30分车流量为3278辆。且从当天0点截至15点,该路口为银川市车流量排名第一,总共经过车辆120715辆。“系统每15分钟会对车流量进行一次统计,并可以根据前面的车流量来预测接下来半小时的车流量。”银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分局设施科民警孙福成介绍,通过实时流量监测,可以根据各个路口车流量的变化对信号灯配时进行优化,对流量大的路口进行远程分控和近端分流。

据介绍,过去采集流量需要人工去各个路口数车,进行流量观测,记录下来后再对信号灯进行配时,而现在,通过路口安装的视频流量监测系统采集数据后上传到智能交通综合管控平台,平台计算车流量后会自动调整信号灯配时。

电子警察升级,身怀“21项绝技”

除了新增信号机,银川交警还对2012年以前建设完成的126处电子警察进行升级改造,升级以后的电子警察具备抓拍压线、不按导向行驶、闯红灯等21中功能。

8月初,一位犯罪嫌疑人乘坐出租车从车窗抛赃物的一幕,刚好被电子警察“捕捉”到。电子警察协助缉毒民警抓捕毒犯,并对抓捕过程及毒犯毁灭证据实时摄录。

“以前的电子警察是一个探头只能抓拍一种违法行为,而现在一个探头可以抓拍多种违法行为。”孙福成介绍。交警部门在路口增加了反向电子警察,可以抓拍机动车违规变道、驾驶员在车内接打电话、不系安全带等违法行为。反向抓拍不仅加强了正向监控的覆盖点、清晰度,还直接记录着反向车道人员的驾驶细节,真实地记录驾驶员的行车过程。通过反向抓拍,可以杜绝过去经常发生的不按导向车道通行、路口随意变道、加塞等行为。

此外,智能交通综合管控平台还具备车辆轨迹查询和面部识别功能,为破案提供帮助。在查询车辆轨迹方面,无论是哪里的车牌号,只要车辆行驶在银川市内,就可以通过平台查询出车辆在市区内的行驶路线及具体时间、地点和行驶方向。

银川市交警支队飓风行动队副队长方晓华介绍:在路上开展执勤执法过程中,遇到无证驾驶、酒驾醉驾,驾驶员被查后拒不提供身份信息的,现在交警可通过人脸比对功能确定违法当事人并进行处罚。遇到不愿意配合的,交警只需拿出手机,对其面部拍一张照片,发送给后台的操作人员,对照片中的人进行人脸识别,两三分钟后,后台就可以将附有照片、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的信息反馈到民警手机上,民警可根据信息与本人进行比对。目前,人脸识别的准确率达到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