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在偷偷犒賞「多陪孩子的父親」

國慶小長假剛過,相信大家都度過了愉快的親子時光,現在越來越多的爸爸們也逐漸意識到多陪孩子的重要性,並正身體力行。今天我們從六個故事,感受爸爸的陪伴給予孩子的巨大能量。

世界正在偷偷犒賞“多陪孩子的父親”

一個故事,八個版本

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是大多數爸爸都會遇到的難題,關於陪伴孩子,一位父親曾與大家分享過自己的經歷,“我是如何陪伴孩子的?舉兒子兩歲時候的一個例子吧。”

有一天,兒子在院子裡玩球。我也過來“湊熱鬧”。我把他的紅色皮球不小心拋到了二樓屋簷上,兒子“啊”了一聲。我對他說,“球和咱們捉迷藏,咱們找它去!”並順手拿了一個掃把,帶兒子上到二樓,打開窗戶,用掃把將球從屋簷上戳了下去。球掉到院子裡了,我順手也把掃把從窗口扔了下去。

這是一件再小不過的事。我們回到院子裡後,我隨口對兒子說:“掃把找到皮球后好開心,跟著皮球就跳了下去。”

結果小傢伙若有所思,說,“爸爸再講一遍。”我把剛剛零碎的片段組合起來,給兒子講成一個完整故事:皮球和掃把是好朋友,它們玩捉迷藏,皮球很調皮,飛到樓上了,掃把決定上樓找皮球……

“我還要聽。爸爸還要講皮球和掃把的故事。”兒子說。

“好的。”我說。但我沒有重複剛才的故事。而是將皮球和掃把的關係變了一下:皮球和掃把是好朋友,他們在一起玩的很開心,但是掃把惹皮球生氣了,皮球就飛走了,掃把不願意失去朋友,就上樓去找,找到了皮球,並追著向它道歉……

“我還要聽。”兒子不依不饒,他覺得有趣。

“皮球喜歡旅行,因為旅行可以遇到很多新鮮的人、新鮮的事。它和掃把認識之後,繼續出發,飛到樓上去了。掃把說,我也要去旅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它不會飛,就走樓梯去找皮球,希望成為皮球的同伴……”

“我還要聽……”

就這樣,同一個場景的皮球和掃把的故事,我一口氣講了7個不同版本。而且,一開始我只用講,後來我們乾脆在院子裡表演起來——我們倆一個是皮球一個是掃把。一個小時後,我口乾舌燥,我最怕再聽到兒子講四個字——我還要聽。

“我還要聽。”

我真的要暈了!

“可以,但是這是今天講的最後一個故事。”我必須專制起來,不能再讓兒子無限制地“糾纏下去”了。

“我現在還記得當時的情景。我絞盡腦汁,連蹦帶跳,很累,但內心充盈,非常享受這樣一種過程。”

列車與軌道

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多陪伴他們,這是常識。曾看過一個令人動容的小故事,地鐵上一對父子帶著大包小包回家過年。從衣著猜測,父親是一位農民工。孩子約莫三四歲,也許不常坐地鐵,他問父親,為什麼有哐鐺哐鐺的聲音。這時揹著沉甸甸大揹包的父親蹲下來輕輕摟著孩子說:“這是列車和軌道摩擦的聲音,你聽聽,就是這樣哐鐺哐鐺哐鐺哐鐺的”。

看到這裡我頓時覺得很感動,我想我也要給孩子好好介紹這世界,即便我也有很多的不知道,但我會盡我所能解答他的問題,守護著他的好奇心,陪著他一起探索和感受世界。哪怕只是蹲下來,輕輕地摟著他,陪著他一起聽聽那哐鐺哐鐺的列車聲。

是啊,說到陪伴孩子這件事,媽媽們似乎更上心一點,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媽媽在陪伴孩子玩耍的時候會把自己定位成孩子的家長,即便說要與孩子交朋友,也多數是處於陪伴他、引導他約束他的狀態,

而爸爸通常可以玩得比孩子還要開心完完全全地樂在其中,就像是個沒長大的孩子。

只有下雨我就去

英語教育專家白燕飛(錢兒媽),曾在書裡寫下這樣的故事:

長假最後一天,帝都的雨淅淅瀝瀝下了一整天。錢兒趴在窗邊,無限嚮往地問:“我能像Pepa家那樣,去外面的 puddles(水坑)裡面踩水麼?”作為一個稱職的處女座媽媽,我當然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秋風蕭瑟,寒氣逼人,萬一感冒了怎麼辦?萬一衣服弄髒了怎麼辦?

正在我跟孩子鬥智鬥勇的當兒,家門被偷偷開了一個縫兒,兩個黑影躡手躡腳地逃了出去。門未關嚴,就聽門外兩個狂笑的聲音,接著,大的那隻忙不迭地攔著小的那隻說:“小點聲,媽媽聽見就糟了!”

是的,韓先生興高采烈地帶著錢兒出去踩水了。為了不被我發現,他給孩子武裝好了雨衣和防水的鞋子,連雨鞋和防雨褲也沒顧上穿。他自己呢就套了件帶帽子的外套,連傘都沒拿。

我從家中向外看去,那時一個路人都沒有。雨裡的他倆,簡直就是兩匹脫韁野馬,瘋狂地衝進一個個水坑,濺起大大的水花,褲子全都弄溼了後來他們偶遇一條長長的蚯蚓,倆人寶貝一樣地拎著,快樂地跑來跑去。

回來時韓先生渾身溼透,孩子除了溼到大腿的褲子,衣服和頭髮倒還是幹松的。他倆跑去泡了熱水澡,邊吹頭髮邊拌嘴,一會兒冷了一會兒熱了,一會兒吹著耳朵了一會兒踩到了拖鞋。此時如果站在浴室外面,更多的感受是覺得裡面是兩個男孩子,年齡相差不大,一個進入變聲期,一個還是小小少年。

那天晚上韓先生毫不意外地感冒了,蓋上了厚棉被,好在小的那隻暫時安全。看著爸爸捂在被子裡只露出一個腦袋,錢兒竟然有些幸災樂禍。他說:“爸爸,你以後還敢去踩水麼?”韓先生想都沒想地回答:“當然去了,明天要下雨我就還去,你去麼?”

世界正在偷偷犒賞“多陪孩子的父親”

當大人和孩子都變成遊戲中的角色,有呼應,有互動時,跟孩子玩兒便成為一件有趣的事。這種體驗也會慢慢調動我們童心未泯的那一面,讓你變得更細膩、更敏感,對人對事有更多的熱情。

所以說,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需要“陪伴孩子”這件事,來對自己進行精神給養。沒有誰更應該,也沒有誰更適合,這是雙方都必須去做的事,今天的主人公,也幫我們重新定義了“家”與“親情”。

“家”是指那裡頭的每一個成員

許多父母喜歡問孩子:“你比較愛媽媽?還是爸爸?”而孩子也總是側著頭,笑著但不解地回答:“我愛媽媽,也愛爸爸!”對孩子來說,爸爸不能取代媽媽,媽媽也不能代替爸爸,問他比較愛誰是個傻問題!

我是一名老師。每回父親節、母親節或中秋節時,請班上的小朋友畫卡片給爸爸或媽媽,就算我說的很清楚:“請畫媽媽(或爸爸)。”他們仍是說:“我要畫全家人和我們的小狗。”對孩子來說,

“家”指的是那裡頭的每一個成員。

“家”對孩子來說,每個人都在一起,是理所當然的。少了誰,那就不是家,而且誰也不能替代誰,這就是他們對“親情”的定義。所以,當孩子看見周遭,或是他自己必須面對家人分開時,這與他們的理解相沖突,不解和困惑是必然的反應。

爸爸的角色媽媽無法取代

孩子們非常擅長從他人和自己的互動裡,感受到不同的喜愛、厭煩、煩惱和反應模式,建立自己和每個人之間的特殊連結,無可分離

直到現在,十四歲的寧寧只要一看到《月亮晚安》的封面,就會瞇著眼睛笑說:“我記得裡面的大兔子和小兔子,爸爸以前常念這本書給我聽。”而這個記憶,已是十幾年前的事了。時間會過去,但記憶會長存心中,永不褪色。

臺灣友人的老闆很慷慨,常在下班後請他們幾個人去唱歌吃飯。而他們都有家,家中都有孩子。我常在想:“他們的孩子,一定常常在等著爸爸回家。”或者,那些孩子早已習慣爸爸很晚才回家,所以爸爸在不在家,也就無所謂了!

不管是一天到晚等爸爸回家,或者是爸爸在不在家也無所謂,這兩種孩子的反應,是無奈也是放棄。所造成的結果,常是媽媽和孩子自己形成固定的家庭生活步調。在這步調裡,爸爸成了外人,他的一舉一動,沒有和其他成員像齒輪一樣契合,反而要互相遷就。

世界正在偷偷犒賞“多陪孩子的父親”

爸爸的角色,是媽媽無法取代的。少了與爸爸共處歡樂,也是個缺憾,那是再多玩具也彌補不了的。

雖然那缺憾不至於讓孩子長不好,但要是沒有那缺憾,孩子會長得更好,不是嗎?這個道理雖已有不少研究證實,但其實不用那些研究報告,只要看你寶貝孩子臉上的笑容,答案就很明顯了。

有天我們去朋友家吃飯,那對擅長理財的夫妻說:“要是能夠重來,我們不會像以前一樣,為了替孩子存錢,全家人哪兒都沒有去。在孩子小的時候,全家人一起旅行、一起做許多事,那些珍貴的記憶,才是傳家之寶。”

爸爸的“邊際影響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雖然媽媽的陪伴時間要更多一些,但爸爸扮演的角色相比媽媽,“邊際影響力”要更大一些。所謂“邊際影響力”是借用經濟學上“邊際效應”的概念,指每多和孩子接觸一次,對孩子產生影響力的大小。

世界正在偷偷犒賞“多陪孩子的父親”

為什麼呢?你一想便知,由於社會分工的不同,男人比女人擁有更多的權力。於孩子而言,一旦他感知爸爸相比媽媽的權力更大,那麼他受爸爸的影響會很大,哪怕爸爸陪伴他的時間並不多。

這樣一來,關於爸爸陪伴孩子,就成了一把“雙刃劍”:一種情形是,你陪他的時間雖然多,但可能方法失當,那麼對孩子造成的不好的影響甚至傷害(許多是無形的),會更大;另一種情形是,你陪孩子的時間儘管可能沒那麼多,但也可能有非常好的“影響”或“效應”。

建議爸爸們一旦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在不影響他自我思考和玩樂的前提下,多和他做一些富有創造力、引發開放性思考的互動和遊戲。

孩子記得的你,將直接影響到他會成為一個怎麼樣的大人和父母。而孩子會記得的你,沒有人能替你做這門功課。你在他的記憶裡是溫暖的、是挑剔的、是寬容的、是歡樂的、是常為他人著想的、或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只有你能定義。

世界正在偷偷犒賞“多陪孩子的父親”

現在,好媽媽很多,好爸爸是稀缺品。就讓我們從用心陪伴孩子開始,不斷提升自我吧。

世界正在偷偷犒賞“多陪孩子的父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