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國慶,搬新家,居民喜事多!天津衛視《天津新聞》、《天津日報》、《天津廣播》紛紛點讚紅橋棚改工作

小編:自紅橋區西沽南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協商搬遷工作正式啟動以來,截至10月1日,已有3120戶居民簽訂協議,封房搬遷率達40.73%。在棚改現場紅橋幹部加班加點、不捨晝夜、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動遷的同時做好文物保護工作。今天我們就跟著記者的腳步,一起走進這百年西沽南片區棚戶區,共同體會群眾告別棚戶區,迎接新生活的喜悅之情。

慶祝國慶、喜遷新居,今天,對於紅橋區西沽南棚戶區的群眾來說,是個“雙喜臨門”的好日子。

慶國慶,搬新家,居民喜事多!天津衛視《天津新聞》、《天津日報》、《天津廣播》紛紛點贊紅橋棚改工作

今天一大早,紅橋區西沽南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指揮部裡特別熱鬧,許多居民來這裡簽訂搬遷協議。

慶國慶,搬新家,居民喜事多!天津衛視《天津新聞》、《天津日報》、《天津廣播》紛紛點贊紅橋棚改工作

市民王璞今天第一個來的,簽字過程中,他臉上始終帶著笑容。

居民王璞:今天打電話通知我來這邊籤協議特別高興,這字一簽搬遷就是真的了。

慶國慶,搬新家,居民喜事多!天津衛視《天津新聞》、《天津日報》、《天津廣播》紛紛點贊紅橋棚改工作

沒過幾分鐘,辦完手續,記者跟著王大爺來到他所住的馬家衚衕。

慶國慶,搬新家,居民喜事多!天津衛視《天津新聞》、《天津日報》、《天津廣播》紛紛點贊紅橋棚改工作

碎磚牆,木板頂,門對門有十幾戶。在這個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小院裡,王大爺家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裡。

居民王璞:我們家從我知道的歷史在這就有一百多年了,住了幾代人。住在這裡,要出來方便一下都要走出好遠,不像樓房那麼方便。

慶國慶,搬新家,居民喜事多!天津衛視《天津新聞》、《天津日報》、《天津廣播》紛紛點贊紅橋棚改工作

屋子比院子低,最怕颳風下雨,吃水用電不方便。一米多寬的小路,兩個人推著自行車錯身過有時都費勁。在西沽南棚戶區內,這樣的人家共有7800多戶,建築面積15.8萬平方米。

慶國慶,搬新家,居民喜事多!天津衛視《天津新聞》、《天津日報》、《天津廣播》紛紛點贊紅橋棚改工作

搬新家,是居民唯一的願望。

居民:這裡馬路也不寬敞,三輪車一錯車就堵了。

慶國慶,搬新家,居民喜事多!天津衛視《天津新聞》、《天津日報》、《天津廣播》紛紛點贊紅橋棚改工作

居民:這裡沒有水,嘛也沒有。國家那麼照顧我們老百姓,這次給大家換換新的環境,多好。

慶國慶,搬新家,居民喜事多!天津衛視《天津新聞》、《天津日報》、《天津廣播》紛紛點贊紅橋棚改工作

從9月10日啟動搬遷工作以來,紅橋區設立了十六個工作組對住戶進行走訪、登記,解決大家搬遷中的實際困難。為了早一天圓大家安居夢,工作組將每位住戶的要求都進行了梳理,並儘快解決。在這過程中,王大爺就有個不情之請。

居民王璞:韓家大院這個宅子,如果能保存下來,深宅大院看著挺氣派的。不光是給我,給西沽這些老的居民和住戶留個念想。

慶國慶,搬新家,居民喜事多!天津衛視《天津新聞》、《天津日報》、《天津廣播》紛紛點贊紅橋棚改工作

在棚改工作開始前,紅橋區有關部門就對西沽地區進行文物普查,並確定下三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就包括王大爺所說的韓家大院。

紅橋區文博副研究員李鑫橋:這裡有清末的一些建築,它的捲簾、四梁八柱都是比較有特點的。通過這三個歷史建築能反映出當時西沽地區的歷史價值,佐證了當時歷史上西沽地區的發展情況。

慶國慶,搬新家,居民喜事多!天津衛視《天津新聞》、《天津日報》、《天津廣播》紛紛點贊紅橋棚改工作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搬遷,既要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更要對文物進行保護。為此,紅橋區將文物保護與棚戶區拆遷同步進行。專門制定保護措施,將具有文物保護價值的建築、以及建築構件登記在冊,並通過專人巡查、技術設備管控等方式,同步進行保護。

紅橋區房產總公司總經理趙福順:從目前來講我們的幹部對三個不可移動的保護文物都瞭解,同時,對一些有文物價值的一些構件我們也都清楚,老百姓所交的每個房屋,我們都經過文物局確定,確定以後我們再進行拆除。

慶國慶,搬新家,居民喜事多!天津衛視《天津新聞》、《天津日報》、《天津廣播》紛紛點贊紅橋棚改工作

留住老記憶、搬進新家裡。10月1日,共有100多戶居民辦理搬遷手續,自辦理手續以來,目前共有3100多戶居民簽訂協議,搬遷率達40.73%。

小編:《天津日報》也於10月2日在頭版位置對我區西沽南棚戶區群眾國慶期間簽訂封房搬遷協議,喜迎全新生活的故事進行專題報道。請看《“國慶、搬家,雙喜臨門!” ——紅橋區西沽南棚戶區百姓協商搬遷熱情高 》。

慶國慶,搬新家,居民喜事多!天津衛視《天津新聞》、《天津日報》、《天津廣播》紛紛點贊紅橋棚改工作

“張大哥,您到這邊來辦手續。”“李大爺,您是今天第37號,稍等我帶您去簽字。”……

10月1日一大早,紅橋區西沽南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指揮部裡熙熙攘攘,眾多居民爭先恐後前來簽訂封房搬遷協議,指揮部100餘名一線幹部在簽約大廳裡耐心細緻地引導居民辦理各種手續,雖然人聲嘈雜,但簽約工作進行得井井有條。

王璞住在馬家衚衕30多年,國慶假期第一天,他是第一個來到指揮部簽約的居民。“盼星星、盼月亮,我盼了多少年就想住上新房子。”王璞緊緊握著已簽訂好的搬遷協議,激動地說,“住了幾十年平房,夏天又悶又熱,冬天又潮又冷,真是受了大半輩子的罪。現在趕上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終於能住上新房子了,今天還是國慶節,我是雙喜臨門!”指揮部的幹部一邊幫著王璞把所有手續材料裝進文件袋,一邊向他介紹封房搬遷的各種細節和注意事項,王璞仔細地聽著,生怕漏下一個字。

送走了王璞,又一戶居民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了隔壁的辦理窗口。“李奶奶,我攙著您,咱慢點,不著急。”說話的是原西沽大街居委會主任張靜,因為熟悉居民情況,工程啟動後,她也加入了棚改一線隊伍。李奶奶今年60多歲,行動不便,無法獨自辦理搬遷協議,國慶假期第一天,她就心急地把兒女都叫來,陪她一起辦手續。“我在這個居委會當了20年主任,對這片居民的情況我比對自己家親戚都熟悉。家家有困難,有點能力的早搬走了,現在還住在這兒的,如果不是趕上了好政策真是沒轍。”張靜給李奶奶拉過把椅子,接著對記者說,“這裡邊是衚衕連著衚衕,門擠著門,跟迷宮一樣,居民房子不夠住了,還年年加蓋違章,有的衚衕擠成不到一米寬,兩個人面對面都走不過去,更別提發生意外疏散群眾了。”說話的工夫,李奶奶一家已經辦好了手續,在協議上按下手印,老人眉梢眼角流露出了欣慰之情。

記者隨著張靜走出指揮部,走進西沽南的小衚衕,用逼仄、窘迫形容這裡一點不誇張。

彎彎繞繞一圈後,記者已經有點分不清方向,張靜還能清楚地叫出每一戶的名字。“這就是李奶奶家。”張靜指著一間門框歪斜破舊的平房說,“能不拆嗎?再不拆說不定哪天就倒了。”在衚衕裡,記者見到了負責房屋拆除工作的紅橋區房產總公司總經理趙福順,他正在現場勘查建築物情況。“看著居民搬家時臉上幸福的笑容,我打心眼裡替他們高興!”趙福順看著手中的圖紙,比對著眼前的衚衕,“我們負責拆除地面建築,看著這些平房我也犯愁,車進不去、人出不來,等到了施工的時候可是夠費勁的。而且這裡的歷史比較久遠,有些房子構件有文化價值,還有三處不可移動文物,我們今後在施工過程中也會特別注意,對這些建築、構件進行保護,並有常駐指揮部的文保部門幹部到現場查看,指導我們的施工保護工作。”

趙福順所說的文保幹部叫王冬,這會兒他和紅橋區文博副調研員李鑫橋在不遠處查勘建築物。作為工作了三十餘年的文博工作者,李鑫橋對西沽地區感情深厚,當聽說西沽南片區棚改工程啟動後,他特地過來再看看這裡的老房子。“我們曾多次專題研究了西沽地區三處已經列入紅橋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的歷史建築保護方案,制定了專門的措施,除了安裝攝像頭,由專人負責對其實時監控外,我們每天都堅持實地走訪,確保在拆遷過程中不出現誤拆、誤傷文物建築的情況,做到對歷史文物的絕對保留和保護。”王冬邊走邊介紹。

“2008年,我們普查隊曾對西沽地區進行了全面的走訪,發現這裡的歷史建築由於地震等原因,有不少房屋經過了翻建和維修,歷史信息保存不多,最終確定了三處歷史建築列入了紅橋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李鑫橋輕撫著一面青磚牆,“雖然我已經退休了,但一直惦記著這裡。這次回來,看到紅橋區文物保護工作做得很到位,我也很欣慰。”

時近下午6點,記者輾轉回到指揮部簽約大廳,這裡已經漸漸安靜,只剩下三五戶居民還在辦理手續,項目現場指揮辛剛也才有工夫喝口水、喘喘氣。“從9月10日計時期啟動以來,我們一天也沒歇過,加班加點就是為了能方便群眾早一點辦理搬遷手續,早一天實現安居夢。”他說,“每天看著來指揮部辦手續的百姓,我就真正體會到了他們迫切的搬遷意願。”據辛剛介紹,10月1日當天,有100餘戶居民前來辦理封房搬遷手續,西沽南片區棚改項目共涉及居民7800餘戶,計時期啟動20天來,共有3120戶居民簽訂協議,封房搬遷率達40.73%。

小編:群眾得圓安居夢,棚戶區改造得以順利推進,離不開紅橋幹部心繫群眾、無私奉獻,他們夜以繼日地奮力拼搏,就是為了不讓一戶群眾在棚改路上掉隊,早日過上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10月2日,天津廣播新聞中心推出“'公僕走進直播間'國慶特別節目——走近身邊擔當作為的人民公僕!"播出特別節目第一期。專門邀請到擔當作為好乾部代表紅橋區房管局黨委副書記、局長於鵬洲等幹部,講述紅橋幹部擔當作為的棚改故事。

(來源於天津電視臺《天津新聞》、《天津日報》、“津雲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