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幫兒子還房貸,近60的他當起了滬漂族

在房子面前,很多人都是弱者,特別是對於很多預算有限的剛需族來說,房價遙不可及。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本事,一點一點攢錢。

一分一毫,都彌足珍貴。

為了幫兒子還房貸,近60的他當起了滬漂族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近60歲的父親,為了給兒子在上海買房,他拿出了大半輩子的積蓄,甚至為了還借來的資金,他開始滬漂。

在我4/5歲的時候,舅舅一家就從農村搬到了小鎮上,在鎮上買了一塊土地,建起了新房。舅舅年輕時是個木工,表哥出生後不久就做起了木材生意。

在那個年代,過年的氛圍遠比現在濃厚多了。母親的兄弟姊妹很多,年初7或初8時,我們幾家總會聚集在舅舅家吃飯。我們幾個孩子最喜歡的就是圍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著舅舅做的飯菜。一方面,舅舅做的菜確實好吃,下飯;另一方面,我們也能品嚐到很多飯桌上少見的美食。

這些年,市場不景氣,生意也越來越難做,舅舅放棄了原本的木材生意,轉而在鎮上的小工廠工作。表哥在我們當地的省會城市上大學。在父母眼裡,表哥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比我們其他孩子都出色。在每次家庭聚會上,長輩們都會誇獎他幾句。

為了幫兒子還房貸,近60的他當起了滬漂族

日子過得也到悠閒。2012年,表哥大學畢業,和女朋友一起到了上海工作。除了我和比我小的弟弟妹妹還在上學外,其他的孩子都留在家鄉的小城鎮工作,工作都不如表哥體面,拿的工資自然也不多。

轉眼到了2015年10月,表哥和表嫂準備結婚,全家人張羅起兩人的婚事,從婚禮地點的選定到婚禮菜品的選擇,舅舅舅媽都親力親為。

而最困擾舅舅和舅媽的,莫過於“房事”。

為了幫兒子還房貸,近60的他當起了滬漂族

到底在上海買房,還是在老家買房?在表嫂大學還未畢業前,因其哥哥姐姐在上海工作、定居,全家人都搬到了上海。同樣,表哥和表嫂早已決定在上海定居,買套房是必然的。因兩人都在虹橋商務區工作,兩人就租住在2號線徐涇東地鐵站附近。

當時,新聞裡也一直播報著17號線建造的消息,青浦區的一手房價格也穩定在19100-19700元/平,購買一套120平的三房在230萬-236萬之間。“再看看吧,現在不急”,表哥有些猶豫。

到了2016年年前,兩人仍租住在徐涇東。過年回到家中,長輩們也一直詢問兩人何時買房。上海的房價那麼高,每年都會漲上一番,以後還會漲;說到底,結婚了租房過日子也挺尷尬,說出去也不光彩。

年後,兩人返回上海工作,從那時起,兩人正式將買房提上了日程。兩人準備一步到位,購買一個可供一家人居住的大戶型,120平左右。表哥要買房的消息在親戚中傳開了,尤其是在得知兩人要購買120平的大三房,要和舅舅舅媽居住在一起時,家中長輩一個勁地誇兩人孝順。

為了幫兒子還房貸,近60的他當起了滬漂族

在2015年7月,舅舅生了一場病,在家裡修養了一段時間,短時間內不再打算出去工作了。於是,一有空,舅舅就從家鄉坐車到上海,陪同兩人一起看房。若有時表哥表嫂週末加班,他就隻身前往售樓處看房,記錄樓盤的信息,拍攝樣板房的照片,並將銷售的講解錄音,回家後發給表哥。有時,他也會做上些表哥愛吃的菜,買上些家鄉的特慘,一併帶過來。

2016年3月25日的限購卻讓全家傻眼了。表哥表嫂需繳滿5年社保才能在上海買上一套房,現在他們連“上車”的資格也沒有。聽舅媽說,那天聽到消息後,舅舅一人獨自坐在客廳裡,翻閱著表哥整理的樓盤信息,聽著銷售的講解……

為了幫兒子還房貸,近60的他當起了滬漂族

希望落空了。要想買上房,還需要等上一年。

之後,舅舅的手機上也下載了騰訊、新浪等多個新聞客戶端,他將自己關注的內容設定為房產;這些客戶端每天都會向他推送相關的房產信息。上海的房價依舊在漲,“同比上漲”、“量價齊升”等消息層出不窮。

為了幫兒子還房貸,近60的他當起了滬漂族

和之前相比,一套120平三房的總價更高的同時,首付也相應的增加了。還記得2016年3月,青浦區一手房的價格是22585元/平,到了2016年底,房價漲到了32590元/平。徐涇板塊、曾經40000元/平的仁恆西郊花園早已漲到了60000元/平,想要買到40000元/平的房子,只能到朱家角、青浦新城了。

家中所有人都在努力。表哥換了一份工作,薪資比以前高了些,卻總要加班,表哥表嫂也暫時打消了懷孕生子的念頭,等有了房子再說吧。舅舅重新出去工作了,從銀行中取了一部分存款給舅媽,其餘的全部交給了表哥。

後來我們才知道,這麼多年來,舅舅一家的存款並不是很多。從小,舅舅家的生活過得比其他姊妹家優渥。但因舅舅生意上的往來、平時的吃穿用所花費的較多,再加上這些年舅舅舅媽常去醫院看病配藥,銀行卡上的存款並不多。

2017年3月,距離兩人社保滿5年只有4個月了。兩人重新看房,將視線鎖定在青浦區。

選擇青浦新城的新房還是徐涇板塊的二手房,兩人有些疑惑。如果選擇新房,算上交房時間,還要再等待一年,購買二手房可儘快入住。況且,徐涇板塊是西虹橋商務區的成長區,是傳統的別墅區,國家會展中心也在板塊內,且臨近虹橋樞紐,未來發展潛力較大。

為了幫兒子還房貸,近60的他當起了滬漂族

一番糾結後,兩人選擇了徐涇北城地鐵站附近購買了一套120平的三房,當時房東的要價是450萬,他們需要首付158萬。

兩人並沒有攢錢的習慣,除去平日的花銷、旅遊經費、房租等,這幾年的工資加上結婚時的禮金,再向表嫂孃家和朋友借了一部分,以及舅舅多年來的積蓄,大概有140萬。

借錢的事情只能靠舅舅了。舅舅向家中的兄弟姊們借了一筆,每家都掏出了1-2萬,又向曾經一起做生意的朋友們借了一些,共籌得10萬。

買房後,表哥負責供每月的房貸,舅舅則負責將部分親戚的錢還清。對年近60的他來說,28萬並不是一個小數目。為了償還債務,舅舅做起了老本行,重新做起了木工,並隨工友們來到了上海工作。成為了滬漂一族,每天和年輕人擠著地鐵上下班。

好在表哥家的房子裝修完畢了,一家人也準備搬進新家。前些天是舅舅家的喬遷之喜,特地請我們過去吃飯。舅舅已接近60歲,額頭上的皺紋逐漸增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