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書「剃髮令」,做人不能太孫之獬!

上書“剃髮令”,做人不能太孫之獬!

一生鑽營的孫之獬,可能沒有想到自己以及家人會以一種慘死的方式結束這荒誕的一生。

上一次投靠閹黨失勢,反對崇禎皇帝燒燬魏忠賢的《三朝要典》,好歹身家性命無虞,只是返回老家而已。而這一次可謂是徹底失算。

清軍入鼎中原之初,朝廷禮儀尚未規制,滿臣帶根鞭子,漢臣穿著漢服,一時也沒什麼矛盾,各自相安無事。

為了表忠心,作為清廷招降政策的受益者,身為禮部侍郎的孫之獬卻偏偏不按套路出牌。突然有一天剃髮留辮,改穿滿足官服,甚至還上疏說:“臣妻放足獨先,閤家剃髮效滿制。”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本以為此次政治投機會收穫不少,孫之獬卻將自己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

上書“剃髮令”,做人不能太孫之獬!

滿族大臣的優越性,自然瞧不起孫之獬這種趨炎附勢的走狗;有節氣的漢臣當然也鄙視孫之獬這種徹底喪失尊嚴的人。

惱羞成怒之下,孫之獬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乾脆向順治皇帝上奏稱:“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一句“非中國從陛下也”,瞬間擊中順治皇帝以及多爾袞敏感的內心。

其實剃髮易服的命令,在滿清入關之初也曾實行過,只不過礙於阻力太大,加之局勢未明,各地割據勢力還很強大,只能暫且作罷。

如今則不一樣,清廷已經控制大部分地區,僅有的反清勢力也不足為慮,已沒有人能夠阻擋大清的鐵騎。

上書“剃髮令”,做人不能太孫之獬!

重啟“剃髮令”當然還會受到很大的阻力,但為了統治的長久性,只有改變漢族文化中最根深蒂固的部分,觸碰漢族內心中最柔弱的地方,將長辮子強加到每個漢族人的身上,對其進行精神閹割,才能彰顯清廷政權的合法性,才能讓漢族認同滿族的統治。

也就是說,如果孫之獬不上書“剃髮令”,滿清在恰當的時間也會強制實施。因為此舉還有一個好處是看看民間究竟還有多少反清勢力,從而可以一舉消滅。而孫之獬的表態,則讓順治皇帝以及多爾袞可以更加名正言順的實行“剃髮令”。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觀念已經影響了漢人幾千年來,所以不難想象“剃髮令”的頒佈會遭到多大的反對。之前已經平息的戰亂,因為一紙“剃髮令”又重新燃起,而清廷的解決措施也很簡單,一個字“殺”。

上書“剃髮令”,做人不能太孫之獬!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於是削髮令下,而中原之民,無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鬥,處處蜂起,江南百萬生靈,盡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於貪慕富貴,一念無恥,遂釀荼毒無窮之禍……”

所以,儘管諸多仁人志士不是死於孫之獬之手,但他畢竟是種種慘狀的罪魁禍首之一,被人們稱之為“漢奸”也並不為過。

或許真有因果報應,本想著全心全意為清廷服務的孫之獬,因為擅自為將領加官而犯了統治者的大忌,結果又一次被罷官回家。

此時,孫之獬的老家又恰逢謝遷起義,被義軍抓獲的孫之獬一家被屠殺了不說,孫之獬也被義軍虐待致死:“人們在他身上遍刺針孔,插上毛髮,以懲罰其獻媚清廷首創剃髮殘害同胞的罪行,然後斬首市曹,暴屍荒野。”

孫之獬的遭遇說明,無論在什麼時候一個人都要有底線,不然的話只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甚至追悔莫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