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理解空間方位關係—數學思維啓蒙系列(七)得到精品課

本文來自曲少雲老師在得到精品課的《如何開發孩子的數學潛力》,感謝老師的精彩總結。共九個課題。本期是第七節。我的視頻中也有

長達一百集系列的科學小實驗,可以結合給孩子更立體的感官體驗。

如何教孩子理解空間方位關係—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七)得到精品課

每一個物體都存在於空間之中,通過佔有位置,而與其他事物發生空間關係。

這裡,“關係”一詞的含義是指物體之間的“空間方位”,它既與位置有關,也與距離、方向密切相關,是這些生活經驗的集中表現,一般用“上下”“前後”“左右”“遠近”等詞語表示。

“空間關係”的核心是“參照物”,參照物不同,物體的空間位置就截然不同。

孩子的能力是以自身為中心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能夠認識並理解“以自身為中心”,還是“以其他物體為中心”直接決定了孩子“空間關係”的能力水平。

“空間關係”與“情境”關係密切,是相對和可變的:相同的情境下,“角度”不同,就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空間關係。

這對孩子而言是一個難點。

比方說,“桌子在你前面,椅子在你後面”,一旦你身體向後轉了,桌子和椅子相對於你的前後關係也反轉了,如果還用原來的結論那就錯了。

空間中,事物之間的關係決定了我們理解和表述世界的能力,因此,要創造一切機會幫助孩子獲得充分的認知發展。

如何教孩子理解空間方位關係—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七)得到精品課

一、認識空間關係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辨認上下方位

如何教孩子理解空間方位關係—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七)得到精品課

大多數3歲的孩子僅能達到這個水平。

第二階段:辨認前後方位

如何教孩子理解空間方位關係—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七)得到精品課

儘管“距離”“深度”這種空間能力從嬰兒期已經開始發展,但直到三四歲時,他們才能發展出準確判斷“距離遠近”的能力。

這時,他們對看到的景物,能表達出“房子在樹木的前面”這樣的結論。而到4歲以後,他們就可以辨認出前後關係了。

第三階段:以自身為中心辨認左右方位

如何教孩子理解空間方位關係—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七)得到精品課

大多數孩子到5歲時可以達到第三階段的水平。

第四階段:以客體為中心辨認左右方位

如何教孩子理解空間方位關係—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七)得到精品課

6歲以後,孩子們就可以熟練運用前三個階段了,但是第四階段能力的發展卻並不均衡。甚至對於有些孩子來說,這種能力始終是一種障礙。

在這裡,孩子判斷自身對面物體的"左右關係"尤為困難,只有幫助孩子實現了“空間旋轉”的思考,他才能理解對面事物與自身反向的關係。

儘管孩子們都是以“自身為中心”發展出“空間方位”的,但是當某個事物的標記特別明顯時,他們也能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同時發展。

這說明,當你拋給孩子一個“空間方位”問題要他思考時,問題的設計至關重要。

比方說,讓孩子認識左右的時候,你可以說成“左手、右手”,更可以告訴他右手就是拿勺子的那隻手,孩子會很容易記住與具體事物結合的方位詞。

有了這樣的對應,吃飯時你就可以和孩子說:“看見奶奶拿勺子的右手了嗎?把奶奶右手邊的碗遞給媽媽。”

而由於我們本身的生活空間是三維空間,而孩子又常常同時接觸到二維的和三維的,因此孩子“空間方位”能力的發展是:先認識一個籠統的三維空間,然後再認識其中的二維、一維空間;

在能力逐步發展,掌握了一定的概念和表達之後,又反過來從部分到整體,繼續發展一維、二維和三維的空間關係。

也就是說,“空間關係”能力的認知發展過程是沿著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呈螺旋式上升的。

拿三維空間和二維空間來說:孩子認識“前後”方位時,先是在自己生活的空間,也就是三維空間中掌握,然後才能識別出照片上的"前後"關係,這是因為觀察照片有一個二維向三維轉換的過程;

這個能力具備之後,他們才能根據照片去逆向完成三維空間中的某件事,比如,照著說明書上的圖片搭積木就是更高級的能力。

二、怎麼教孩子理解空間關係呢?

教給你5招。

第一招:在聊天和觀察中激發孩子說出“空間關係”

生活在空間中,各種事物無時無刻呈現著各種空間關係,稍加提醒孩子就能學到很多。比方說,他收到了漂亮的禮物,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打開,同時說“哇,好酷的汽車!快把它拿到盒子外面。”

孩子不玩兒了,可以說“把它放回盒子裡面。”再比方說“圖畫書在桌子上面”“皮球在桌子下面”。孩子壘個高高的積木塔,上下關係、前後關係等可以一邊搭一邊用起來。

在孩子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幫孩子說出來,還能豐富他們的詞彙量,提升他們在"空間關係"方面的語言表述能力。

等孩子語言達到了一定水平,你可以乾脆和孩子來個反義詞遊戲。一有機會就可以把什麼上對下、前對後、裡對外、左對右玩個遍。從詞彙上對“空間關係”加以熟悉和鞏固。

第二招:充分利用好出門玩耍的一切機會

帶孩子走出家門,那些需要識別的“位置”“距離”“方向”自然就來了。這時,你可以讓“空間關係”發展的每個階段走進你們,這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在公園裡,和孩子坐一坐軌道車吧。孩子不僅一下子看到了更多的景物,你還可以一路讓孩子觀察,什麼還在“上面”,什麼已經在“腳下”了。

隨著景物位置發生的明顯變化,還有了行進的方向,前後車的關係等等;如果一個玩具需要排隊才能玩上,這時候,可以讓孩子觀察,誰排在自己的前面和後面。

當然,如果你們一家真的去遠行,火車上不同方位風景的變化、飛機上那些極端的高空遠景更是最好的素材,隨著孩子自身位置的轉換,有不少的上下、前後、左右關係可供觀察和交流;也非常容易找到從“自身”轉換到“典型參照物”,並進一步提升對這些空間關係的理解。

第三招:我教你兩個遊戲

遊戲中,可以根據孩子的不同“空間關係”水平玩出不同的花樣。

1. 貼鼻子

如何教孩子理解空間方位關係—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七)得到精品課

顧名思義,就是畫一個人臉,只空出“鼻子”來,遊戲時需要蒙著眼把“鼻子”貼到準確的位置,孩子在這個過程可以得到聲音提示。你可以說,“上一點”,“下一點”,“左一點”,“右一點”等。

剛開始玩的時候,這個遊戲可以簡化為“摸五官”。就是當你說“鼻子”時,讓孩子立刻摸到自己的鼻子;

當你說“耳朵”時,立刻摸到“耳朵”……慢慢的,可以讓孩子去摸別人的五官,比如讓爸爸和孩子面對面,你來說五官的名稱,讓孩子在"爸爸"的臉上指出對應的位置。

這是讓他們通過觸覺和聲音感受事物位置關係。

接下來,就可以玩真正的“貼鼻子”遊戲了。遊戲的過程可以由近及遠,畫面可以由大到小。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等到孩子能夠睜著眼完成後,再蒙著眼玩兒。

2. 捉迷藏

如何教孩子理解空間方位關係—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七)得到精品課

這個遊戲最厲害的地方是,每一次玩兒,“空間關係”都可以玩出不同的花樣來。

“藏的人”可以知道什麼裡面最安全,什麼下面不安全;“捉的人”則猜想著,什麼後面、什麼上面可以一下捉到人。

尋找一個安全的空間,你們可以一家人玩,也可以讓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既要“捉”也要“藏”。

正是這樣的角色變換可以帶來最自然的“空間旋轉”,讓孩子在遊戲中不自覺地體驗各種空間關係,包括“以自身為中心”還是“以其他東西為中心”去辨別左右關係等。

第四招:充分利用好拼圖

如何教孩子理解空間方位關係—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七)得到精品課

拼圖對孩子的數學能力培養是非常深刻的,它既有對於任意形狀的觀察,更有形狀之間的關係思考,平面拼圖涉及二維的空間關係,立體拼圖則是三維的空間關係。

你既可以直接購買,也可以親手製作。

我建議剛開始玩的時候,用孩子熟悉的圖自己製作是最適合孩子的。拼圖的塊數可以由少到多,這樣,孩子需要處理的空間關係就會由易到難,針對性會更強。

另外,在孩子有了一定的拼圖能力和技巧以後,你們就可以去挑戰更難的地圖拼圖了。

第五招:發掘繪本中的“空間關係”元素

這裡,我給你推薦繪本《誰藏起來了》,可以說這本書就是紙上的捉迷藏。

如何教孩子理解空間方位關係—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七)得到精品課

翻開繪本,在每一頁:狗、老虎、河馬、斑馬、袋鼠、獅子、兔子……孩子們喜歡的18個動物逐個登場亮相,瞪大眼睛看著你。而每頁的文字只有一句話:“猜猜看,誰藏起來了?”

如何找到答案,找到了如何描述?這個過程中你們是如何尋找參照物的?相信你一定可以和孩子在共讀中找出許多辦法來。

空間繪本

如何教孩子理解空間方位關係—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七)得到精品課

如何教孩子理解空間方位關係—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七)得到精品課

如何教孩子理解空間方位關係—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七)得到精品課

如何教孩子理解空間方位關係—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七)得到精品課

如何教孩子理解空間方位關係—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七)得到精品課

這節課的最後,我想就自己遇到過的現象做一個解釋。

有媽媽反映,怎麼我的孩子老是不聽老師的話。老師說向東他朝西,愁死了。上體育課,孩子左右分不清,總搞錯。

其實,這個不能全怪孩子,確實有孩子是因為“空間方位”啟蒙的滯後而導致相應的能力發展滯後,於是就因為對方位不敏感,從而造成了“不聽話”的後果。

本講小結

這一講,我講了如何給孩子啟蒙“空間中事物之間的關係”。帶孩子經常出去玩,讓他感受空間方位的變化。拼圖也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