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班主任,告訴你一個課本里沒有的歷史,喜歡的可以關注。
一場關乎民族存亡的海戰。這是宋元的最後一次交鋒,此時的元朝早已不是蒙古高原上的一個小部落,而是已經滅了西夏,西遼,金國的一臺巨大殺戮機器。
而宋朝雖然未被滅,但也好不到哪裡,此時還在襄陽城苦苦的抵抗著元朝的進攻,但最終未能抗住元朝的鐵蹄,襄陽失守了。公元1276年,元軍直逼臨安城,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被迫投降。宋度宗的媳婦兒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逃到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
在元軍的追擊之下,又逃到了福州。國不可一日無君,不久益王趙昰登基做皇帝,是為宋端宗,尊自己的母親為太后。在一班大臣的幫扶下,繼續組織部隊抗元。但在元朝的步步緊逼之下,福州淪陷,張世傑護送宋端宗從海上出逃,奈何遇到颱風,帝舟傾覆,宋端宗差點溺死並因此得病。不久變病逝,由衛王趙昺登基,在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張世傑護衛下逃到崖山,繼續抗元。
此時在南方陸地上抗元的文天祥由於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援助,被敵軍生擒,至此陸地的有效抗爭就此被消滅,宋末三傑之一的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眼睜睜的看著皇帝被圍崖山而無能為力。
祥興二年(1279年),元將張弘範大舉進攻趙昺朝廷。隨後,攻佔廣州不久的西夏後裔元軍將領李恆也帶領軍隊也加入戰事。相傳起初宋軍兵力約有20萬,戰船千多艘;元軍只有2萬人,戰船五十餘艘,北方人不習海戰,多暈眩不支。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這點和三國赤壁之戰的曹操軍如出一轍,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
元軍模仿赤壁之戰中的周瑜,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乘風縱火衝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砍柴的道路。宋軍被困海中,吃乾糧十餘日,口乾舌躁,許多士兵以海水解渴,臉部浮腫,大量嘔洩。張世傑率蘇劉義、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範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二月六日癸未,張弘範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範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範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範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裡餘,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恆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了。
正午時段,張弘範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三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揹著8歲的趙昺跳海自殺。不少後宮和大臣亦相繼跳海自殺。《宋史》記載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下溺死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文天祥因早前已在海豐被俘,被拘禁在元軍船艦上目睹了宋軍大敗;曾作詩《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悼念。而陸秀夫揹著趙昺這一跳宣告了大宋王朝的覆滅,軍民寧死不降的一跳彰顯了國人的血性,氣節和勇氣。
很多人都說崖山之後無中華。那只是雄獅再一次進入沉睡。你是否還記得幾十年前同樣是南海的那場戰鬥,剛剛覺醒的雄獅再次證明了自己不可侵犯的威嚴。
閱讀更多 歷史班主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