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高山仰止的「止」不是停止



「咬文嚼字」高山仰止的“止”不是停止

有傳媒的地方,就有《新聞與寫作》!


成語,是中國漢語中能體現出文化底蘊的標誌之一,因此,在我們日常見到的新聞報道中,可以看到很多記者常喜歡在寫新聞時使用一兩個成語。我們用好、用對成語確實可以提升文字的文化美感,然而用錯、亂用成語卻會給新聞報道帶來差錯。

2011年11月16日某報一篇文章說:“面對前輩大師的成就,我們決不能高山仰止、望洋興嘆,也不可亦步亦趨、抄襲模仿。”

面對前輩大師的成就,不能望洋興嘆,不可亦步亦趨、抄襲模仿,都可以理解,為什麼不能高山仰止呢,實在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筆者找到該報2011年4月19日同一作者的文章,才恍然大悟。該文說:“就像一名旅行者,行走在藝無止境的路上,什麼艱難險阻都不能阻擋他前行的步履,面對海洋絕不望洋興嘆!敬仰高山絕不高山仰止!”看來作者是把成語“高山仰止”理解為“敬仰高山,望而卻步”,所以才肯定“敬仰高山”,否定“高山仰止”,才說“面對前輩大師的成就不能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意思是品德崇高的人就會有人敬仰。比喻對崇高品德的崇敬、仰慕。語出《詩·小雅·車舝(舝:同“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例如《隋書·高祖紀下》:“有功之臣,降情文藝,家門子侄,各守一經,令海內翕然,高山仰止。”唐·張說《祭殷仲堪羊叔子文》:“凡百君子,高山仰止,馨香以時,敬恭明祀。”臧克家《京華練筆三十年》:“我與朱德同志並不熟,高山仰止而已。”秦牧《中國文學巨星的隕落》:“沈老學識的淵博,使我們這些後學者十分佩服,並且有‘高山仰止’的感受。”姚雪垠《李自成》二卷四十六章:“弟奉闖王差遣……不能在老營恭迎大駕,抱歉良深。今後得能常接輝光,時聆教益,殊慰平生‘高山仰止’之情。”

考察了這條成語之後,再回頭看本文開頭所引的兩個例句,就可以發現作者對“高山仰止”的理解,存在兩個問題。

一是不懂得“止”是古漢語虛詞,而不是當“停止”講的實詞。在上古漢語中,“止”常用於句末,表示已然、肯定等語氣,《詩經》中多次出現。例如《詩·齊風·南山》:“魯道有蕩,齊子由歸。既曰歸止(既然已經出嫁),曷又懷止(為什麼又回來)。”又《大雅·民勞》:“民亦勞止(老百姓辛勤勞苦),汔可小息。”正因為把“止”誤解成“停止”,所以才說出“敬仰高山絕不高山仰止”這種令人莫明其妙的話來。

二是不知道在成語“高山仰止”中,“高山”用的是它的比喻義,比喻崇高的品德,而不是字面義。因為前面有”高山“二字,就把“高山”同“海洋”對舉,都當作阻擋前行的艱難險阻。

類似的誤解誤用,在媒體中並不罕見。例如:

錯 例

①雪域高原對我有著無窮的吸引力,卻一直是高山仰止、望而卻步。

把“高山仰止”同“望而卻步”連用,顯然是把“止”等同於“卻步”;用“高山仰止”表示對“雪域高原”的態度,顯然是把“高山”等同於“雪域高原”。

②這裡風景旖旎,文化深厚。一山(武當山)一湖(太極湖)一島(太極湖·鄖陽島)的獨特格局展現了一幅高山仰止、湖水環抱的逍遙畫卷。

③與冰山相比,航母就小多了,一般中等的冰山也有十個航母大。可見冰山的巍峨才是高山仰止呢。

④這些建築大都分佈在公園大門至白塔寺的主軸線上……形成上有白塔,下有黃河,高山仰止,大河前橫的壯麗景觀。

⑤在越來越漂亮的城市裡,是一棟棟高大的建築拔地而起,地標性建築也令人高山仰止。

在這幾例中,“高山仰止”或用來表示對高山(“武當山”“冰山”)的敬仰,或用來表示對高大建築(“白塔”“地標性建築”)的敬仰,都與崇高的品德毫無關係,顯然用的都是“高山”的字面義而不是比喻義。

歡迎加入新聞與寫作大家庭。

當你看到我所能看到的世界,你將重新認識整個世界。

1.如想看到紙質精彩內容,請致電:010-85201321

2.微課或微信支付相關問題,請致電:010-85201333

3.如想投稿,請e-mail至[email protected]

4.商務與廣告合作,請致電:010-85201320或給我們留言

5.其他問題添加小助手微信號:xwyxzxzs

「咬文嚼字」高山仰止的“止”不是停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