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創辦人郝銘鑑去世,曾說“我們要用母語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4月2日,語言學家、《咬文嚼字》創辦人、原主編郝銘鑑病逝,享年76歲。

郝銘鑑1995年1月創辦了《咬文嚼字》。這本雜誌32開本,體量小但力量不小,有“語林啄木鳥”之稱。它也是中國出版界第一份糾正社會語言運用的刊物,它以專門“咬”文字差錯而聞名,從“咬”報紙,“咬”廣告,“咬”電視節目,《咬文嚼字》並不僅限於糾正錯別字,而且還糾正出版物中各種歷史文化知識和百科知識方面的錯誤。他曾說:“《咬文嚼字》代表的是大家寫文章時字斟句酌、嚴謹治學的態度。”

《咬文嚼字》創辦人郝銘鑑去世,曾說“我們要用母語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創刊緣起

郝銘鑑,江蘇建湖人,生於1944年,1966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學院中文系,1968年分配到上海人民出版社歷史編輯室,1978年調上海文藝出版社文藝理論編輯室,後任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

1994年,針對當時圖書出版中連連出現的文字錯誤和社會語文生活的混亂狀況,上海文藝出版社決定搞一次“內部考試”,測試一下編輯的情況。出題的就是時任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上海文藝出版總社副社長的郝銘鑑,全社上下除他一人外全部參加。考試完畢,綜合考卷情況,以小報形式出了一份“試卷評析”,題名就是“咬文嚼字”。消息傳出,業內業外要這份“評析”的人越來越多,從開始內部印的幾百份,到幾千份,後一再加印到七千份,還不時有人托熟人來要這張小報。於是,有人提議,乾脆辦一份雜誌。主編自然落到了郝銘鑑的身上,“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1995年,《咬文嚼字》應運而生應時而編。“以人為本、以質為魂、以用為上、以學為根”成為辦刊宗旨。編輯、記者、校對、節目主持人、廣告製作人、中學語文教師和文秘人員七種人為主要讀者對象。根據這社會語文生活的主體,該刊編輯方針概括為三:全方位掃描、零距離貼近、無障礙閱讀。

《咬文嚼字》創辦人郝銘鑑去世,曾說“我們要用母語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咬嚼三抓

《咬文嚼字》自誕生起,以“咬”聞名。但創辦之初卻曾為能不能批評名家而困擾不已。語言學家呂叔湘為此說道“我在生病,醫生讓我打針吃藥我能把醫生當敵人嗎?”這話大大鼓舞了編輯。創刊號上便刊出了批評華君武漫畫中的錯字的文章。華老非但不以為忤,還寫信給編輯部說“老漫畫作者寫錯字與庶民同罪不必客氣”,他“不想做死不悔改的錯字派”。“三抓”:抓龍頭單位抓公眾人物抓典型差錯,後來成為該刊的選題要領。

20多年來,刊物“咬”過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多家全國性報紙,“咬”過以《半月談》為代表的多種印數百萬以上的期刊,“咬”過以王蒙為代表的多位著名作家,“咬”過以中央電視臺為代表的多家電視臺,為多座城市“洗把臉”……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郝銘鑑指出,批評性為《咬文嚼字》鮮明的個性之一,但我們從未說過,《咬文嚼字》是一個單純的批評性刊物。看看我們的欄目,就知道這是一種誤解。“三味沙龍”就是讚揚性的欄目。對一些字斟句酌,或運用詞彙優秀者,我們專門列欄加以評述,使之發揚。在未來的發展中,這方面的力度要加強,我們將開闢品味性的欄目。既要咬,又要嚼;咬要咬得有聲有色,嚼要嚼得有滋有味。

《咬文嚼字》創辦人郝銘鑑去世,曾說“我們要用母語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向我開炮

期刊創刊時舉行的“向我開炮”活動,“一字千金”記憶猶新。當時號召讀者向即將出版的《咬文嚼字》“開炮”查出一處差錯獎勵1000元。後來“向我開炮”被用作了欄目名。

“你咬別人,別人也可咬你。誰也沒有豁免權。”郝銘鑑笑道,“我們至少有十萬名義務校對,刊物上一個標點的失誤都會有幾百位讀者來信。刊物上說迫擊炮是‘輕武器’,熟悉武器的讀者立即來信告訴我們迫擊炮有160毫米、120毫米、82毫米、60毫米四種,除了60毫米一個人可以揹著走外,其他的都不是輕武器,160炮豎起來有兩層樓高呢。萬寶全書還缺只角呢,何況我們根本不是萬寶全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刊物錯了,就應該對讀者負責,承認錯誤。”

2002年7月該刊被電腦莫名其妙地刪去了六篇文章的第一行文字。當發現這一情況時刊物已經全部發出。為了維護刊物的形象,編輯部沒有采取下期更正的常規做法,而是毅然決定這期刊物全部重印。這一處理雖然蒙受了經濟損失卻贏得了讀者信任。

《咬文嚼字》創辦人郝銘鑑去世,曾說“我們要用母語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心中要有一塊石頭

談及《咬文嚼字》這本小刊物的緣起,郝銘鑑曾說:“刊物雖小,但語文規範化‘茲事體大’。它不僅關係到信息傳遞的質量,關係到城市的文明程度,而且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我想,這應該成為我們辦刊的立足點。我們辦的是小叢刊,但需要的是大眼光。”

他還說:“一個現代人,他的修養表現在非常優雅地運用我們的母語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咬文嚼字》代表的是大家寫文章時字斟句酌、嚴謹治學的態度。”

郝銘鑑博聞強記,思維敏捷,口才文才俱佳,是出版界的才子。他編書、買書、評書、讀書,也寫書。比如他的隨筆集《文字的味道》,讓讀者嚼得津津有味。他的隨筆風格特點,如同他在《新年舊願》一文中對他的作者提出的寫稿要求一樣,有四個“點兒”,即新點兒、實點兒、活點兒、短點兒。要求別人的,自己首先做到,這也體現了他的言行一致,理論與實踐的一致,不尚空談,不作誑語。這種實實在在、老老實實的態度,配之以生動活潑、富有才情的筆墨,使他寫的書親切而多味。

郝銘鑑說,做編輯出版工作,“心中要有一塊石頭”。這一“石頭”之喻,是他從美國《讀者文摘》雜誌社院子裡的一塊石頭引出的,這塊石頭上刻著“編輯三問”。郝銘鑑所指的“石頭”,就是“編輯三問”所體現的文化理念、文化追求。(來源:《新民晚報》徐翌晟/文、《編輯之友》江曾培/文、《深圳特區報》)


《讀者報》封面欣賞:

《咬文嚼字》創辦人郝銘鑑去世,曾說“我們要用母語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