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楚劇演繹莎士比亞經典,楚劇《馭馬記》引中外專家熱議


以楚劇演繹莎士比亞經典,楚劇《馭馬記》引中外專家熱議

喜歡話劇的朋友或許還記得王曉鷹版的話劇《理查三世》,這部話劇根據莎士比亞同名作品改編,並在劇中添加了不少京劇的唱腔、唸白、臉譜和武打動作等中國傳統戲曲元素,被評價為“浸潤了中國戲曲藝術精神”。

那麼,你能想象到完全用戲曲形式來演繹《理查三世》是什麼畫風嗎——9月7日下午,由武漢市新洲區楚劇團和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聯合創作,根據《理查三世》改編的歷史楚劇《馭馬記》在湯湖戲院生動上演。這是國內首次以楚劇形式演繹莎翁作品,引起到場指導觀摩的中外專家熱議。

楚劇《馭馬記》由湖北省藝術研究院編劇朱永山任編劇,莎士比亞戲劇博士、武漢大學外語學院教授熊傑平任改編顧問。該劇承襲了莎翁原劇對人性的悲憫與反思,但在人物、劇情、臺詞等方面儘可能地實現了中國化、本土化,讓即使不熟悉莎翁原作的觀眾看起來也不會產生距離感。表演方面,該劇不僅充分利用了唱唸做打等多種戲曲表現形式,還融入了楚劇傳統的“人聲幫腔”,使情感表達更富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充分體現了楚劇的劇種特色。

以楚劇演繹莎士比亞經典,楚劇《馭馬記》引中外專家熱議

日本攝南大學教授瀨戶宏此前曾多次觀看京劇和崑曲演出,這是他第一次觀看楚劇表演,他感覺演出非常精彩,演員的搶背、刀花、水袖等表演讓人印象深刻。他說,莎士比亞戲劇之所以被以各種形式演繹,源於莎劇對人的靈魂和內心世界的關注,楚劇《馭馬記》則在莎劇的框架下,融入了更多中國戲曲的味道,沒有過多渲染表現原劇的陰謀與邪惡,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必要的,因為戲曲需要更加大眾化。

武漢大學教授鄒元江認為,該劇刪繁就簡,把莎士比亞的作品轉化成為以“三小”為特色的楚劇,體現了地方劇種特色。他建議該劇在人物心理邏輯表達和性格塑造方面還可以加強,對作為莎劇特點的“魂靈戲”的處理方面可以融入身段等更能體現戲曲特點的表演,增加神秘性。

著名編劇宋西庭表示,從劇本創作的角度來看,該劇的改編總體是成功的,把莎士比亞的故事進行了本土化,劇情和人物都立了起來。

漢劇名家程良美表示,好戲一定要讓觀眾能看懂,今天來看戲的許多爹爹婆婆都很投入,有的人甚至邊看邊討論劇情,說明這個戲真正吸引了他們,讓他們入戲了。


以楚劇演繹莎士比亞經典,楚劇《馭馬記》引中外專家熱議

荊州花鼓戲名家吳培義表示,該劇對莎士比亞戲劇進行了合理改編,並加入了“御馬”這一角色,把人物的性格、靈魂以戲曲形式外化表演出來,演出了新意。

楚劇名家吳波表示,作為一個楚劇人,看到武漢市新洲區楚劇團這樣一個區級楚劇團能夠不斷地出人、出新戲,他由衷地感到高興。希望楚劇能夠湧現出更多經典劇目、名家名角,走向全國乃至走向世界。

專家們還就該劇創作和表演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指出了該劇在劇情邏輯,角色的定位與性格塑造,刀花、水袖等戲曲表演技巧的合理化運用,表演動作與情感變化的呼應,服裝、扮相的準確度等方面存在問題,並提出了具體改進建議。

以楚劇演繹莎士比亞經典,楚劇《馭馬記》引中外專家熱議

日本京都產業大學教授鈴木雅惠,湖北省藝術研究院院長晏妮,國家一級演員、楚劇《懸魚太守》導演張虹,國家一級作曲張家農,國家一級作曲汪賢林,武漢市劇協秘書長付裡進,武漢楚劇院黨委書記戚永喆,蔡甸區楚劇團團長鍾永波,江夏區京劇團團長郭徵勝等專家和嘉賓也應邀觀看了演出並參加了楚劇《馭馬記》研討會。

據武漢市新洲區楚劇團團長童文春介紹,楚劇《馭馬記》是該團繼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懸魚太守》之後,近兩年來創作的第二部楚劇大戲,今年下半年,該團還將投排另一部原創現代楚劇大戲《沈雲陔》。兩年時間三部大戲,如此高頻率高質量的創作力度,不僅是該團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在全國基層戲曲院團當中也不多見。(微信公眾號“相問劇社”|作者:不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