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掀起的上市潮?

谁掀起的上市潮?

第三波互联网上市潮中,每家公司成立时间不同,发展路径不同,每家公司从接受风险资本的投资,到二级市场寻求公开募资的节奏也不相同,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几十家互联网新经济公司扎堆在今年疯狂求上市?

答案也许要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从国家政策到一级市场的资金多少、港交所的态度以及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等各个方面去寻找。

政策推力

从大环境上看,这一波互联网上市公司的瓜熟蒂落,首先离不开国家决策因素的推动。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一些经济学家和行业人士称作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在政府如此重视“互联网+”和“双创”的背景下,全国的互联网创投环境、舆论环境都异常浓厚,给互联网创业者提供了上好的创业条件。

小米、美团、滴滴、今日头条、映客、快手、平安好医生、众安科技、阅文……等一大批创业公司或从大公司孵化出来的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逐渐生长为所在垂直领域的小巨头。

港股利好

此番大批内地公司赴港上市最直接的政策原因则是,港交所看好内地新经济,推出“同股不同权”新政

今年4月24日,在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近一年后,港交所发布IPO新规,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上市。此举被市场人士视为25年以来港交所意义最为重大的上市制度改革。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曾对此公开表示,不想把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新经济公司关在门外。此次改革的目的也被解读为“争夺内地大型新经济企业来港上市”。

除了这一政策原因,香港股市对内地互联网企业的另一吸引力是,2017年香港股市走出一轮牛市行情。恒生指数全年涨幅超过30%,是全球表现最好的指数之一,备受瞩目的腾讯控股股价由188港元/股涨至405港元/股,涨幅翻倍。

在一些资本市场人士看来,中国互联网企业想在美国上市也很容易,但因这轮公司模式创新,没有美国公司模式可对标,美国资本市场可能并不完全理解中国公司的模式,市盈率和市值将比现在更低。

相反,离内地市场更近的香港资本市场天然更懂这些企业,这也是更多公司选择港交所的重要原因。

人口红利消退

除了国家政策形势以及香港张开双臂欢迎内地新经济公司之外,这一波互联网公司上市,还有一个原因:在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消退前“上车”

无论传统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流量都是互联网的基础生意模式,有流量,有用户就有了其他生意的可能。此前生长起来的巨头和移动互联网小巨头都离不开中国市场巨大的人口红利。

但任何红利都有周期性,如今,几乎所有移动互联网公司都切切实实体会到,简单依靠用户规模发展的红利正在消退。

移动互联网的代表性载体——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尤其能说明问题。在走过10个年头后,中国手机市场也出现出货量和上市新品数量双双下降的情况。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市场手机出货量4.91亿部,上市新机型1054款,同比分别下降12.3%和27.1%。

巨头的业绩也能看出一些痕迹。今年8月,阿里巴巴和腾讯发布的新一季度财报均显示,两家巨头的业务营收和利润环比均有所下降。

电商领域,除拼多多这种依靠微信流量和游戏模式发展的社交电商模式短期内还在高速增长,在互联网人口红利消退的背景下,传统电商的获客成本愈发高昂,普遍达数百元/人。这在两年前就被业界评论传统电商遭遇“天花板”,于是马云提倡向线下走,提出了“新零售”。

巨头公司都如此受影响,更别说那些尚达到一些用户规模、却还未盈利的公司了,因此在其用户规模处于短期高点时赶紧上市,不失为一个理性的选择。

一级市场“钱紧”

为何这波上市潮的公司宁愿破发、估值倒挂也赶着上市?

除了赶人口红利,另一大原因是,这些公司大都尚未盈利,依然要靠资本输血。从诞生至今,它们已获得多轮巨额融资,且到后面几轮已多是主权基金、巨头接盘了,这意味着在一级市场没有多少资本还能接住了。而且,前面进入的资本也要谋求退出。一般说来,美元基金比人民币基金更有耐心,不过美元基金的确也往往在更早期进入。

与此同时,在国内去杠杆、资管新规出台的影响下,一级市场增量资金也有所减少

投中集团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VC/PE完成募集基金规模341.12亿美元,同比下降74.59%。2016年H1和2017年H1的募集基金规模分别是1507亿美元、1343亿美元。

不仅如此,一级市场的水龙头也在拧紧,资金不仅向头部企业聚集,也在向头部的投资机构聚集。很多于2014年、2015年创投行业繁荣时期成立的中小型投资机构正在普遍遭遇募资难的困境,尤其是过往业绩不佳的机构生存状况将愈加艰难。

易凯资本王冉曾预计,今年下半年流入一级市场的资金将出现断崖式下跌,至少减少50%~60%,甚至可能减少70%~80%。受此影响,预计一级市场估值水平半年内普降30%,个别泡沫严重的领域甚至会降低50%以上。

在此背景下,各自领域成长起来、还没盈利的互联网小巨头们,由于本身估值庞大,存在继续在一级市场募集资金的融资担忧,因此均改变了之前不着急上市的想法

一位天使投资机构投资经理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就资金募集而言,目前好公司还是能募集到美元基金的,但这个主要是投早期轮;人民币基金相对困难一点。

这位投资经理还表示,企业总体都不愿意上市,因为数据要透明、公开,大多数企业能不上就不上,如果想上市都能上,更多是要选择好的时机,所以对这波上市企业而言,“他们担心的是一级市场不好融了,而二级市场又非常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